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β^41-42/N型地中海贫血复合SEA/an地中海贫血双重杂合与单纯β^41-42/N型地中海贫血杂合的红细胞参数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方法应用SPSS10.1统计分析软件,分组进行t检验,检验标准单侧α=0.05。结果各组的P值均小于0.05。结论β^41-42/N型地中海贫血复合^-SEA/αα地中海贫血双重杂合与单纯β^41-42/N型地中海贫血杂合的红细胞参数中,血红蛋白(Hb)、红细胞平均容量(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标签: Β-地中海贫血 Α-地中海贫血 红细胞参数
  • 简介:目的通过基因芯片筛查,以期发现胰腺癌新的纯合子缺失基因。方法应用Affymetrix公司的GeneChip^RHumanMapping100KMappingmicroarray芯片,检测AsPC-1、BxPC-S等共21株人类胰腺癌细胞株的纯合子缺失区域,筛选这些区域中可能与胰腺癌发生和发展有关的基因,用PCR扩增方法验证。结果21株胰腺癌细胞共计发现60个纯合子缺失区域,以9p21.S出现的频率最高,达47.6%(10/21)。其中25个区域无已知基因,其余区域含有1~4个候选基因。选择26个可能与胰腺癌发生发展有关的基因,行42个PCR反应,35个反应无条带出现,证实为纯合性缺失,芯片的准确度为83.3%。结论应用高解析度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基因芯片检测到胰腺癌新的纯合子缺失位点,为今后进一步发现新的胰腺癌抑癌基因提供线索。

  • 标签: 胰腺肿瘤 基因 纯合子 多态性 单核苷酸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1例类孟买型血型的分子遗传机制。方法用血型血清学方法鉴定该献血者红细胞ABO和Lewis血型抗原表型,用PCR扩增类孟买表型个体的ABO基因第6、7外显子和FUT1基因全编码区,对PCR产物直接测序分析,并对FUT1基因的2处变异位点进行单倍体序列分析。结果血型血清学鉴定先证者为罕见的B型类孟买表型。直接测序发现先证者ABO基因为B.01/O.01.02杂合;FUT1基因第881~882位和768位存在杂合性碱基缺失,进一步的单倍体分析显示其中1条单倍体存在c.881_882delTT,另1条单倍体存在c.768delC,基因型为FUT1*01N.13/01N.20杂合,2个等位基因分别导致多肽链p.Phe294Cysfs*40和p.Val257Phefs*23移码变异。结论在献血人群中发现1例罕见的双等位基因复合杂合性碱基缺失导致的类孟买表型,其分子机制为c.881_882delTT和c.768delC所致的α-1,2岩藻糖基转移酶活性减弱。

  • 标签: 类孟买型 α-1,2岩藻糖基转移酶 FUT1基因 H血型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和3号染色体在乳腺癌发生中的作用及病理学意义。方法对41例乳腺癌和13例癌前病变患者资料进行分析,采用PCR-SSLP应急银染法检测患者中,MSI状态应急3P上卫星位点LOH发生情况,采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错配修复上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15例出现2个及以上位点不稳定,5例出现5个位点阳性;12个位点的MSI发生率为0%-31.7%。13例癌前病变患者中,9例不稳定,其中2例MSI+阳性率为15.4%。41例乳腺癌患者中,LOH阳性率为97%,显著高于乳腺良性患者的41.7%(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中错配修复基因表达发生缺陷以及MSI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发展重要作用;3P最小共同缺损区主要位于3P14-p25能够影响患者生物学行为。

  • 标签: 微卫星不稳定性 3号染色体 乳腺癌 病理学意义
  • 简介:1病例资料患儿男,1岁6月,因“生长发育迟缓1年余,多饮、多尿3个月”于2016年11月23日入住河北省儿童医院(我院)。患儿系G1P1,母孕期无特殊。足月顺产,生后无窒息抢救史,出生体重3.2kg,身长50cm,羊水、胎盘未发现异常。生后配方粉喂养,新生儿期无病理性黄疸。2月抬头,4月翻身,8月能独坐,12月能爬,16月能扶走,18月仍独走不稳。6月龄时体重5.5kg,身长62cm。3个月前出现多饮、多尿,当地医院诊断低钾血症(血钾2.5mmol·L-1),未予处理。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否认慢性腹泻病史和毒物接触史。父母非亲近婚配,余家族史无特殊。

  • 标签: BARTTER综合征 病例报告 缺失突变 B基因 河北省儿童医院 复合
  • 简介:摘要对2020年5月山西省儿童医院骨科收治的1例Ⅱ型Bruck综合征(Ⅱ型BS)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基因资料进行分析。患儿,男,3 d,因"出生3 d发现右下肢疼痛、肿胀"收入院。由于患儿存在全身多处骨折,锁骨、肋骨骨折后骨痂已形成,肱骨青枝骨折、右股骨骨折、左胫腓骨骨折、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先天性双腕肘髋膝关节挛缩等临床特点,考虑不能排除染色体疾病,基因测序结果示患儿(先证者)PLOD2基因存在复合杂合缺失,突变及杂合缺失分别来源于其父母,确诊为Ⅱ型BS。提示临床医师注意识别PLOD2的1个错义突变和杂合缺失导致的Ⅱ型BS,从而降低漏诊误诊率,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 标签: Bruck综合征 关节挛缩 成骨不全 PLOD2基因突变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以多数牙先天缺失伴前牙反为临床表现的患者,其父母临床表型未见异常,采用二代测序技术对先证者及其父母进行致病基因鉴定,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携带WNT10A基因的杂合突变c.791G>T;p.Cys264Phe,家系鉴定证实该错义突变遗传自母亲。对该家系的临床和遗传资料进行分析,讨论先证者的临床治疗并深入理解WNT10A突变在先天缺牙致病机制中的作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例原发不孕伴卵母细胞透明带缺失患者的遗传学病因。方法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对患者及其父母ZP1基因进行变异检测、Sanger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检出患者ZP1基因第5外显子c.874C>T(Gln292*)及第7外显子c.1127_1128delCT(ALa376GlyTer386)的复合杂合变异,母亲携带c.874C>T(p.Gln292*)杂合变异,父亲携带c.1127_1128delCT(p.Ala376GlyTer386)的杂合变异。结论患者者ZP1基因复合杂合变异是导致其卵母细胞透明带缺失的可能遗传学病因。

  • 标签: ZP1基因 复合杂合变异 卵母细胞 透明带缺失 不孕
  • 简介:摘要目的鉴定与尿道下裂相关的新单碱基变异及探讨该类患者子代遗传缺陷预防策略。方法2019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临床收治性腺发育异常(尿道下裂伴隐睾)患者1例,通过体格检查、性激素检查、男性生殖系统B超及CT评估其男性第二性征发育、性激素水平以及男性生殖系统发育情况;利用全外显子测序(WES)检测患者与尿道下裂及隐睾相关致病基因突变位点;Sanger测序验证其家系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及遗传方式;精液分析评估其生育力;并对其配偶进行类固醇5α-还原酶2(SRD5A2)基因分析,评估子代遗传缺陷风险。结果患者性腺发育异常,表现为尿道下裂伴隐睾。体格检查示患者阴毛呈倒三角分布,阴茎短小,双侧睾丸体积约8 ml。性激素检查示:卵泡刺激素(FSH)25.81 U/L,黄体生成素(LH)10.84 U/L,垂体泌乳素21.09 μg/L,雌二醇(E2)153 pmol/L,睾酮16.95 nmol/L,性激素结合球蛋白36.15 nmol/L。B超提示左侧腹股沟隐睾。精液分析示:精液量为0.05 ml,精子浓度<2×106/ml,为严重少精子症。WES及Sanger PCR结果提示患者存在SRD5A2基因复合杂合功能缺失(LoF)突变[NM_000348.3:C.679C>T(p.Arg227Ter)和NM_000348.3:C.16C>T(p.Gln6Ter)],其配偶SRD5A2基因无致病突变。结论新SRD5A2复合杂合突变[NM_000348.3:C.679C>T(p.Arg227Ter)和NM_000348.3:C.16C>T(p.Gln6Ter)]可以导致性腺发育异常。

  • 标签: 基因突变 性腺发育异常 5α-还原酶,2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例涉及FOXG1基因的14q12q13.1缺失患儿的临床及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分析患儿的临床表现,对其进行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和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SNP-array)检测。分析FOXG1相关疾病基因型与表型的相关性。结果患儿为男性,出生后第8天出现喂养困难,表现为吸吮无力,同时出现下肢抖动、额部青紫,磁共振成像显示双侧侧脑室明显增宽、胼胝体发育不良。染色体核型为46,XY,del(14)(q12q13.1),SNP-array检测显示患儿存在14q11.2q13.1区9.6 Mb的缺失,涉及FOXG1等基因。结论对大脑发育异常并具有运动、认知、语言障碍等的患者,应警惕FOXG1基因的拷贝数变异,及早进行SNP-array检测以明确诊断。

  • 标签: 14q12缺失 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 FOXG1基因 拷贝数变异
  • 简介:常规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生化方法包括化学交联、免疫共沉淀等,这些方法反映的是体外的情况而非体内情况,而且这些方法无法让我们直接克隆与某已知蛋白质作用的未知蛋白质的基因。最近一种新的技术逐渐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它就是“Yeasttwo-hybridsys-tem”,我们姑且将其译为“酵母双杂合系统”。该技术

  • 标签: 酵母双杂合系统 转录激活因子 报告基因 蛋白质相互作用 转录激活区 启动子
  • 简介:目的研究散发性结直肠癌20号染色体杂合缺失情况,并对20q11-13区进行精细定位。方法收集1998年至1999年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83例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和对应的正常黏膜组织,采用10个微卫星标记的引物对20号染色体进行杂合缺失分析,在20q11-13区域另取10个微卫星标记的引物并对标本进行PCR分析。以Genescan3.1和Genotyper2.1软件进行基因分型和精确定位。结果在20号染色体上发现一个高频杂合缺失区即20q11-13区。进一步的精细定位,界定了两个高频杂合缺失区:20q11.2、20q12,并在该杂合缺失区发现了抑癌基因E2F1、PMP24和MAFB。结论20号染色体有两个高频精细杂合缺失区,该区很可能存在一个或多个与结直肠癌相关的新的抑癌基因。

  • 标签: 结肠肿瘤 直肠肿瘤 杂合性缺失 精细定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检测浸润性导管癌细胞(IDC)、乳腺非典型性上皮增生细胞(ADH)及乳腺典型性上皮增生细胞(UDH)中的多个微卫星位点杂合缺失的模式和频率,讨论乳腺癌疾病发展的杂合缺失变化规律.方法选用我院40例IDC病理标本,35例ADH病理标本及32例UDH病理标本进行研究分析,所有标本均采用PCR扩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法做LOH分析,对各自位点的杂合缺失模式和频率进行分析,并进行各自分析和比较.结果各组细胞微卫星位点杂合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IDC疾病、ADH疾病和UDH疾病在D17S855、D3S1029及D3S1447这三个位点上均有LOH频率发生,各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D3S1029位点,属于阳性淋巴结转移状态其LOH发生频率为62.5%高于阴性淋巴结转移状态的LOH发生频率20%(P<0.05).结论D17S855、D3S1029及D3S1447这三个位点的LOH发生频率有可能是乳腺癌发病初期的分子变化模式,D3S1029位点的LOH频率在判定乳腺癌淋巴结向阴性或阳性转移上有很高的价值.关键词散发性乳腺癌;乳腺增生;微卫星位点;杂合缺失中图分类号Q492.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1370-01

  • 标签:
  • 简介:目的报告1例18q21杂合缺失致ATP8B1缺陷病(婴儿肝内胆汁淤积症)合并皮特-霍普金斯综合征(PHS)。方法总结患儿的临床特征、染色体芯片和基因检查结果。结果男,3个月2d,因皮肤巩膜黄染2月余就诊。

  • 标签: 染色体缺失 18q21 胆汁淤积 ATP8B1 TCF4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个遗传性蛋白C(protein C,PC)缺陷症家系的表型和基因变异。方法对先证者及家系成员(共4代11人)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血浆蛋白C活性(protein C activity,PC:A),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蛋白C抗原(protein C antigen,PC:Ag)含量。PCR法对先证者蛋白C基因(protein C,PROC)的9个外显子及侧翼序列进行扩增,PCR产物纯化后进行直接测序;对发现的疑似变异用克隆测序予以验证,并对家系其他成员相同变异位点进行检测。分别用生物信息学软件Mutation Taster和ClustalX-2.1-win分析变异的致病性和保守性;用Swiss-PdbViewer软件分析蛋白质三维模型和变异氨基酸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先证者PC:A和PC:Ag分别降至46%和50%,其奶奶、大姑、表姐和弟弟的PC:A和PC:Ag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为正常参考值的50%左右。基因分析显示,上述5名成员PROC第9外显子均存在c.1212-1212delG(p.Met364Trp fsX15)杂合缺失变异,该缺失变异导致第364位的甲硫氨酸(Met)变成色氨酸(Trp)后框移了15个氨基酸,并在第378位产生提前的终止密码子,最后形成截短蛋白。MutationTaster评分结果为1.000,预示该杂合缺失变异为致病变异;保守性分析显示15个框移的氨基酸在9种同源物种中均位于保守区域;蛋白质模型分析显示该缺失变异破坏了PC的催化结构域,从而影响PC的功能。结论先证者PROC第9外显子存在c.1212-1212delG(p.Met364Trp fsX15)杂合缺失变异,可能是导致该家系PC:A和PC:Ag减少的主要原因。

  • 标签: 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 基因变异 框移 截短蛋白
  • 简介:《简·爱》两个译本,一个采用异化策略,一个采用归化策略,细读发现都是杂合译文。杂合是译文的普遍现象。杂合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

  • 标签: 《简·爱》 异化 归化 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