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MRI技术探讨微创经腰椎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对腰椎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9年7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因单节段(L 3,4、L 4,5、L 5S1)单侧症状椎间盘突出症接受MIS-TLIF手术者23例,均于手术前1周内手术3、6个月行腰椎MR检查,在轴位T2加权像测量术前及术后椎间盘不同层面对应轴切面的截面积(axial section of multifidus muscle cross section area,AxCSA)、长短径线比值(ratio of long and short lines,RLS)、脂肪浸润截面积(axial section of muscle fat infiltration cross section area,FLSA)AxCSA比值记为FLSA/AxCSA。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腰椎患侧健侧、病变非病变节段各项指标的变化,观察MIS-TLIF术式对形态学影响。对患者术前及术后6月分别进行患侧肌肉截面核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测量,对比1H谱肌细胞内脂质(intramyocellular lipid,IMCL)细胞外脂质(extramyocellular lipid,EMCL)积分值比值,评估脂肪浸润程度。结果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前病变节段AxCSA健侧较患侧大(t=6.611,P< 0.05)、非病变节段AxCSA健侧比患侧大(t=-6.682,P< 0.05),术前健侧容积具有优势。术后3个月病变节段AxCSA双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97,P >0.05),非病变节段AxCSA双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31,P >0.05),术后短期随访双侧容积有均等优势。患侧病变节段FLSA/AxCSA术前为9.5%±3.8%,术后3个月为8.7%±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63,P< 0.05);患侧病变节段RLS术前为3.3%±0.24%,术后3个月为2.7%±0.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2,P< 0.05)。MRS测定EMCL/IMCL术前中位数为2.010,术后6月中位数为1.475,术后6个月EMCL降低(Z=0.48,P< 0.05)。结论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前双侧形态有别,MIS-TLIF手术手术影响小,明显降低胞外脂质蓄积促进脂质向胞内转移,同时增进胞内脂肪代谢,其保留肌肉止点有限固定可重塑代偿肌肉萎缩形态。

  • 标签: 腰椎 椎间盘移位 脊柱融合术 磁共振波谱学
  • 简介:目的应用MRI测量腰椎各椎间盘平面-最长间隙入口中线距离,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前瞻选取2012年4月—2013年1月行腰椎MRI检查200例患者,测量腰椎MRI各椎间盘平面双侧间隙入口中线距离(D),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q检验比较节段差异,t检验比较左右两侧及不同性别的差异,Pearson相关检验分析各节段D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各节段D患者年龄、身高、BMI相关。结果腰椎各椎间盘平面D从L1/2水平至L5/S1水平逐渐增大,不同节段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左侧:F=3614.84,P=0.00;右侧:F=3411.34,P=0.00),左右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1仅D2存在相关,而D2~D5则两两正相关。男性女性患者仅L4/5节段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4,P<0.01),其他节段D男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各节段D患者年龄均无相关。男性患者D1双侧均与身高呈正相关,女性患者D1L、D1R及D2LBMI正相关,而D4双侧身高呈正相关。结论腰椎-最长间隙入口位置患者年龄、性别、身高、BMI关系不大。在L1-3水平,间隙距离正中线较近,适合作单个正中口;在L4~S1水平则应根据术前测量结果应用双侧切口。

  • 标签: 腰椎 肌间隙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利用3D-View微创拉钩系统辅助进行直视下经路经伤椎弓根植体成形结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效果。方法对2011年1月~2014年9月35例因外伤所致胸腰椎骨折但不伴有神经损害症状,MRI及CT检查均无明显椎管内占位,无需行椎管减压术患者均采用利用3D-View微创拉钩系统辅助进行直视下经伤椎弓根植体成形结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方法。观察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情况,影像学结果评定伤体恢复高度情况及骨折愈合情况,临床疗效结果采用VAS评分评定。结果手术切口为经椎弓根植侧约5cm,对侧上下均约为2.5cm,手术时间为60~100min,平均85min;术中出血量40ml~100ml,平均80ml;术中及术后未出现并发症。所有患者随访9~24个月,平均15.5个月,术后矢状面X线片示伤高度均恢复原来高度90%以上,末次随访伤高度均无明显改变,CT片示骨折愈合率为100%,末次随访时,腰背痛VAS评分从术前平均7分降至平均0.5分。结论利用3D-View微创拉钩系统辅助进行直视下经路经伤椎弓根植体成形结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术野显露充分、对损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顽固腰背发生率低、伤高度恢复满意、并发症少、疗效确切,治疗胸腰椎骨折理想方法之一。

  • 标签: 胸腰椎骨折 3D-View微创拉钩系统 经伤椎椎弓根植骨 椎体成形 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间隙经皮分别联合伤置钉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段体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5年1月—2018年1月采用间隙经皮分别联合伤置钉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段体骨折52例患者临床资料。经间隙患者25例(A组),男19例、女6例,年龄35~67 (49.84±9.11)岁;经皮患者27例(B组),男20例、女7例,年龄21~66(48.44±11.02)岁。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以及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镇痛药物使用率、术后下地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前后不同时间腰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两组手术前、术后下地前及术后12个月时伤前缘高度比值矢状位Cobb角变化。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12个月。A组手术时间术后下地时间分别为120(90,136)min、2(1,3)d,均短于B组144(110,220)min、4(2,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组术后使用镇痛药物例数(2例)少于B组(1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A、B组术前、术后12个月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第3天VAS评分比较,A组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下地前及术后12个月伤前缘高度比值、矢状面Cobb角较术前改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时间点伤前缘高度比值矢状面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间隙经皮分别联合伤置钉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段体骨折均取得良好疗效,在改善骨折畸形及远期腰背疼痛上无明显差异,经皮手术时间更长、术后短期腰背疼痛严重、下地时间更晚,相较于间隙手术并不具有明显优势。

  • 标签: 脊柱骨折 胸椎 腰椎 骨折固定术 经皮入路 多裂肌间隙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在无神经损伤胸腰段体骨折手术中,采用间隙正中具体应用效果。方法: 72例无神经损伤胸腰段体骨折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正中,观察组使用间隙,比较两组手术情况,以及治疗前后疼痛、腰椎功能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表现优于对照组,且在治疗疼痛、腰椎功能及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P<0.05。结论:相比正中间隙更具安全、有效,值得在无神经损伤胸腰段体骨折手术中应用。

  • 标签: 胸腰段椎体骨折 无神经损伤 手术 椎旁肌间隙入路
  • 简介:【摘要 】 目的:探讨 间隙微创经孔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临床效果 。 方法: 随机选取 2017年 10月至 2019年 10月期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 100例进行分组,对照组 50例患者实施常规融合术治疗, 观察组 50例患者采用间隙微创经孔腰椎融合术治疗。 分析 VAS评分、 ODI评分、手术相关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 VAS评分、 ODI评分对照组相比较低, P< 0.05。观察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引流量较对照组低, P<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对照组相比较低, P< 0.05。结论: 对腰椎退变性疾病采用间隙微创经孔腰椎融合术治疗患者恢复速度较快,并发症较少。

  • 标签: 多裂肌间隙入路 微创 经椎间 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治疗 腰椎退变性疾病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间隙微创治疗手术方法在对腰椎滑脱症患者治疗过程临床疗效。方法收集50例腰椎滑脱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间隙微创治疗手术方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完成均有一定效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所有差异均为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临床对腰椎滑脱症患者进行治疗过程通过使用间隙微创治疗手术方法能够显著提升患者治疗效果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多裂肌间隙入路微创 手术治疗 腰椎滑脱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间隙在胸腰椎骨折手术治疗中应有。方法临床治疗1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术中均采用间隙。结果12例患者手术效果良好,术后切口无感染,手术切口均为甲级愈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明显低于传统正中手术。结论间隙治疗胸腰椎骨折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治疗效果满意。

  • 标签: 椎旁肌间隙入路 胸腰椎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对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实行间隙,对其功能障碍、功能影响。方法:本项研究于2020年7月正式启动,截止时间2021年7月。选用此时间段到本医院接受救治脊柱胸腰段骨折病人作为研究主体,共计存在74例病人,依照方案不同归为对照组(常规方式)实验组(间隙),每小组内部37例。分析两小组病人临床手术信息、临床医治疗效、并发症发作率、功能障碍及功能。结果:实验组病人得有效医治,其在院时间、术中失血量、VAS评分得到理想减低相比于对照组更理想,手术时长耗时更久;实验组病人得有效医治,其临床医治疗效、功能得到理想提升相比于对照组更高,并发症发作率、功能障碍明显减低,组对比含有统计学价值(P<0.05)。结论:对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实行间隙,有效减低术中失血量,进而规避并发症出现,确保手术质量得到理想提升。

  • 标签: 肌间隙入路 脊柱胸腰段骨折 功能障碍 椎旁肌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患者行颈椎间隙治疗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4月—2017年4月接受临床治疗3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15例)对照组(15例),前组患者给予颈椎间隙治疗;组患者均给予正中治疗。结果相较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均显著更少,腰背痛VAS评分更优,各指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椎间隙高度、体高度、Cobb角指标组比较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手术MRI横断位面积显著少于手术前(P<0.05),观察组患者相应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胸腰椎骨折患者行颈椎间隙治疗,可以避免传统正中治疗存在剥离伤害,可以显著降低患者手术腰背痛感。

  • 标签: 经椎旁肌间隙 胸腰椎骨折 腰背痛
  • 简介:背景:有研究表明核心稳定性训练有利于增强局部核心肌群,超声联合表面电监测核心稳定性训练是否更有利于下背痛康复尚待研究。目的:观察超声联合表面电监测核心稳定性训练无监测比较,对健康人训练前、肌肉厚度收缩表面电信号影响。方法:选取50例健康成年人随机分成监测组(26例)对照组(24例),监测组在超声联合表面电监测下进行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照组在无监测下进行相同核心稳定性训练,对两组训练前训练4,8周双侧肌肉厚度收缩表面电信号变化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与结论:两组受试者组前厚度收缩电平均振幅比较无显著意义(P>0.05);经过8周训练,监测组对照组双侧厚度收缩比、电平均振幅均明显增大,训练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且监测组增大比对照组更明显(P<0.05)。结果证实,应用超声联合表面电监测核心稳定性训练能明显改善健康人双侧厚度收缩比、增大表面电平均电值,效果优于无监测训练,为下背痛患者进行核心稳定性监测训练提供基础依据。

  • 标签: 下背痛 核心肌群 监测训练 核心稳定性训练 多裂肌 超声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间隙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8月至2012年3月,采用经间隙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52例,观察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情况,影像学观察融合率,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ores,VAS)及JOA评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手术切口长4~6cm,平均5cm,手术时间80~150min,平均110min,术中出血量100~400ml,平均120ml,术后随访8~15个月,平均12个月,无并发症患者。末次随访融合率100%。末次随访时VAS腰痛评分从术前平均(7.23±1.78)分降至(2.33±1.72)分,VAS腿痛评分从术前平均(7.46±1.62)降至(2.41±1.61)分,JOA评分从术前平均(10.38±3.29)分增至(22.89±3.17)分。结论经间隙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腰椎后部结构破坏小,并发症低、疗效确切,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理想入之一。

  • 标签: 多裂肌间隙入路 腰椎间盘突出症 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腰椎稳定性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疼痛、腰椎功能横截面积、腹横厚度影响。方法共招募25例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腰椎稳定性训练。于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对患者疼痛程度、腰椎功能及腰椎横截面积、腹横厚度进行检测。结果25例患者经2个月腰椎稳定性训练,发现其疼痛评分[(1.88±1.09)分]、Oswestry腰椎功能障碍指数(10.24±5.72)以及腰椎屈曲范围[(6.28±6.18)cm]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入选患者左、右侧横截面积[分别为(10.20±3.43)cm2(10.29±3.24)cm2]及腹横厚度[分别为(3.18±0.95)cm(3.26±0.94)cm]亦显著优于治疗前水平(P<0.05)。结论腰椎稳定性训练能有效缓解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疼痛,增强腰椎活动功能,同时还能增加腰椎横截面积及腹横厚度,该疗法值得在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中推广、应用。

  • 标签: 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 腰椎稳定性训练 肌骨超声 多裂肌 腹横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内固定治疗胸腰段体骨折方法治疗效果。方法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采用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无神经损伤表现胸腰段体骨折患者42例,男31例,女11例;平均年龄41岁(22~60岁)。T11骨折4例,T12骨折12例,L1骨折16例,L2骨折10例;依据Denis骨折分型,压缩型骨折13例,余下29例为爆裂型骨折,并且椎管占位均小于1/3,所有骨折柱均完整。经人路沿最长间隙进入,保留肌肉完整,既可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操作可行横尖或关节融合术后一般无须放置引流管,术后早期患者即可佩带支具下床行走。结果通过手术期疗效观察,发现经手术传统正中手术相比较在手术时间上差异不大,但在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卧床时间以及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等方面都具有显著优势。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5个月(6~24个月),所有随访患者骨折体均获得愈合,无一例发生骨折复位丢失及内固定物松动、断裂,远期疗效无差异。

  • 标签: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 伤椎置钉 胸腰椎骨折
  • 简介:目的分析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腰椎退变程度与其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analoguescore,VAS)以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相关。方法回顾分析64例患者,男性24例,女性40例;年龄45~84岁,平均(63.02±10.59)岁。通过腰椎MRI测量患者两侧平均横截面积第5腰椎体横截面积比值,通过内脂肪浸润面积比例将患者分为0、1、2、3共四级,将0、1级患者分为A组,2、3级为B组,并对两组VAS及ODI评分进行比较,对肌萎缩程度、脂肪浸润分级VAS、ODI评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64例患者肌萎缩值平均为(0.78±0.05)。脂肪浸润分级为:0级6例,1级11例,2级20例,3级27例。所有患者VAS评分平均(5.3±1.4)分,ODI评分平均(47.1±13.5)%。A组VAS评分平均(4.7±1.9)分,ODI评分平均(33.7±8.6)%。B组VAS评分平均(5.8±1.4)分,ODI评分平均(53.2±9.3)%。A组VAS评分低于B组(P=0.016),A组ODI评分低于B组(P=0.009)。肌萎缩值VAS及ODI评分具有负相关(r=-0.43,P=0.024;r=-0.49,P=0.004),而脂肪浸润分级VAS及ODI评分具有正相关(r=0.53,P=0.019;r=0.44,P=0.015)。结论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退变程度腰背痛程度存在相关严重退变程度预示着更严重腰背痛及功能障碍。

  • 标签: 退变性腰椎滑脱 多裂肌 肌肉萎缩 脂肪浸润 腰背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