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探索黄斑部溶酶体酶对黄斑生理机能与病理损害程度的影响及其黄斑部溶酶体酶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 标签: 黄斑 黄斑病 溶酶体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上海市单中心溶酶体贮积症(LSDs)疾病谱,探讨不同类型LSDs的流行分布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纳入2008年8月至2022年5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就诊的疑似LSDs患者5 476例,其中男3 415例,女2 061例;中位年龄为4岁(1 d至72岁),利用荧光底物法和生物化学法检测不同溶酶体酶的活性。结果共确诊LSDs患者1 520例,其中男972例,女548例;中位年龄为4岁(1 d至59岁);包含19种亚型。黏多糖贮积症(MPS)最常见,占比为45.46%(691/1 520),其次为鞘脂贮积病和糖原累积病Ⅱ型,占比分别为33.88%(515/1 520)和16.05%(244/1 520)。对于MPS,MPS Ⅱ型最常见,占比为45.73%(316/691),MPS ⅣA型次之,占比22.87%(158/691)。尼曼匹克A/B型、戈谢病和球型细胞脑白质营养不良在鞘脂贮积病中常见,占比分别为37.09%(191/515)、34.37%(177/515)和10.29%(53/515)。结论LSDs为常见的遗传代谢病,尤其是MPS和鞘脂贮积病,应尽早开展LSDs筛查,使患儿及早治疗,改善预后。

  • 标签: 溶酶体贮积症 黏多糖贮积症 鞘脂贮积病 疾病谱
  • 简介: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仍不明确,病理学基础主要表现为黑质致密部多巴胺神经元的丢失以及Lewy小体的聚集.溶酶体以一种可控的方式对细胞成分的降解发挥着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溶酶体功能的损伤在PD的发病中至关重要.本文将对溶酶体在PD中的作用进行总结,并且针对溶酶体功能的损伤提出相关的治疗策略.

  • 标签: 帕金森病 溶酶体 Α-突触核蛋白
  • 简介:摘要溶酶体贮积症(LSD)是由于溶酶体酶缺陷导致溶酶体内底物累积而引起的一组疾病。其种类繁多,临床可累及多系统多器官,且症状缺乏特异性,发病机制复杂,确诊需依赖酶学及基因分析。特异性治疗如酶替代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仅适用于某些LSD,尽管症状前和早期治疗可以减缓部分LSD的进展,但尚不能成功治愈LSD的神经和骨骼症状或消除所有的临床表现。随着对疾病分子生物学和发病机制认识的不断加深,新型治疗如基因治疗、分子伴侣等在不断发展中,有望作为LSD的特异性治疗方法。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总结黏脂贮积症(mucolipidosis,ML)Ⅱ型α/β和Ⅲ型α/β溶酶体酶酶学检测的特点,为选择酶学检测指标提供依据。方法检测两例确诊为ML Ⅱ型α/β和Ⅲ型α/β患者及10例健康个体血浆及白细胞中的多种溶酶体酶活性,比较患者与健康个体的差异;分别以"mucolipidosis"及"黏脂贮积症"为关键词,检索PubMed、CNKI、万方数据库,分析总结已报道的ML Ⅱ型α/β和Ⅲ型α/β的酶学检测结果。结果两例患儿血浆中多种溶酶体酶活性与健康个体相比均明显增高,程度由高至低分别为:芳基硫酸酯酶A(arylsulphatase A,ASA)和α-L-艾杜糖醛酸酶(α-iduronidase,IDUA)(20倍以上)、β-葡萄糖醛酸酶(β-glucuronidase,GUSB)(10倍以上)、β-D半乳糖苷酶(β-galactosidase-1,GLB1)和α-半乳糖苷酶(α-galactosidase A,GLA)(5倍以上)、α-N-乙酰葡萄糖胺酶(α-N-acetylglucosaminidase,NAGLU)(2倍),葡萄糖脑苷酯酶(glucocerebrosidase,GBA)(无明显变化)。两例患儿白细胞中多种溶酶体酶的活性与健康个体相比无差异,均在正常范围。筛选出22篇文献,共报道了15个溶酶体酶学指标,血浆中升高最明显的是总己糖胺酶(hexosaminidase A and B,Hex A+B)(平均升高24.4倍)和α-甘露糖苷酶(α-mannosidase,α-man)(24.7倍),其次是ASA(22.4倍),GUSB为18.8倍;选用较多的指标分别是Hex A+B(12篇)、α-man(11篇)和GUSB(10篇)。结论溶酶体酶学分析是ML Ⅱ型α/β和Ⅲ型α/β不可或缺的辅助诊断手段,通过对两例患儿的血浆酶学的分析和文献复习,推荐选用ASA、GUSB、Hex A+B和α-man为二者的血浆溶酶体酶学分析指标。

  • 标签: 黏脂贮积症 溶酶体酶酶学分析 血浆 检测指标
  • 简介:<正>本文发表在2012年12月的《PrenatalDiagnosis》上。非免疫性胎儿水肿(NIHF)指除因ABO及RH溶血以外的其他原因引起的胎儿水肿,病因复杂。NIHF可经孕期超声诊断,表现为胎儿多浆膜腔积液,皮肤水肿或胎盘肿大。溶酶体缺陷可引起NIHF,如I型粘多糖病(缺乏Aβ-艾杜糖醛酸酶)、VII型粘多糖病(缺乏β-葡萄糖醛酸酶)、II型粘脂

  • 标签: 胎儿水肿 溶酶体 免疫性 粘多糖病 多浆膜腔积液 葡萄糖醛酸酶
  • 简介:摘要吞噬作用在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进行降解、呈递、激活适应性免疫反应和清除病原的过程中不可或缺。在吞噬过程中,吞噬体囊泡发展成为成熟吞噬体需经过溶酶体融合、降低腔内pH值、酶的激活等一系列过程,并最终破坏吞噬微生物。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吞噬细胞通过形成吞噬溶酶体参与宿主防御,而结核分枝杆菌表现出显著的阻断吞噬体成熟的能力,从而逃避宿主防御,并最终导致机体患病。本文就结核分枝杆菌抑制吞噬体-溶酶体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疾病的早期控制和新药的开发提供参考。

  • 标签: 结核病 分枝杆菌,结核 吞噬体-溶酶体融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帕金森病是一种以黑质纹状体区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缺失和纹状体多巴胺含量显著减少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近年来,蛋白质的降解障碍被认为是帕金森病发病过程中的重要因素,自噬/溶酶体途径是细胞内一种重要的蛋白降解途径,负责胞内泛素-蛋白酶体系统未能降解的大分子物质。自噬功能的失调和神经元的退行有重要的联系,自噬在清除与神经变性疾病相关的错误折叠蛋白和易聚集蛋白方面起关键作用,尤其在帕金森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自噬/溶酶体途径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 帕金森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铀(Uranium, U)暴露诱导人肾近端小管上皮HK-2细胞溶酶体膜通透化(LMP)致细胞死亡的作用及机制。方法以100、300、600 μmol/L铀染毒HK-2细胞24 h,分别采用DCFH-DA荧光探针法和MitoSOX荧光探针法检测不同浓度铀染毒的HK-2细胞内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和线粒体超氧化物的生成。将HK-2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纯N -乙酰半胱氨酸(NAC)或CA-074 Me组、单纯铀染毒组和铀联合NAC或CA-074 Me组,采用双色免疫荧光法检测HK-2细胞内半乳凝素-1(Galectin-1)与溶酶体相关膜蛋白-1(LAMP-1)共定位情况以检测溶酶体膜通透化(lysosomal membrane permeability, LMP)程度,或检测Cathepsin B与LAMP-1非共定位情况以反映溶酶体内Cathepsin B的释放情况,钙黄绿素(Calcein-AM)-碘化丙啶(PI)双染色法检测HK-2细胞死亡情况,单色免疫荧光法检测HK-2细胞内Cleaved-caspase-3表达以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100、300、600 μmol/L铀染毒HK-2细胞24 h诱导细胞内ROS或线粒体超氧化物生成与0 μmol/L铀对照组比较明显增加,分别为1.1~2.5倍或4.0~28倍(tROS=17.98、11.84、11.75,P< 0.05;t线粒体超氧化物=6.14、16.02、13.06,P< 0.05),且随铀浓度增加而显著增加(tROS=10.10、10.37、5.59,P< 0.05;t线粒体超氧化物=21.50、15.16、5.93,P< 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600 μmol/L铀染毒24 h使HK-2细胞中Galectin-1和LAMP-1共定位率及Cathepsin B和LAMP-1非共定位率显著增加,分别为5.4~6.7倍或1.5~2.1倍(tGalectin-1=15.85、12.70,P< 0.05;tCathepsin B=5.95、6.69,P< 0.05),而给予NAC处理则能抑制其增加(tGalectin-1=4.74,P<0.05;tCathepsin B=4.51,P< 0.05);而且,600 μmol/L铀染毒24 h使HK-2细胞死亡率及Cleaved-caspase-3表达水平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增加,分别为28~47倍或2.4~6.0倍(tPI=30.40、10.34,P<0.05;tCleaved-caspase-3=18.49、9.52,P<0.05),而给予CA-074 Me处理则能显著降低铀暴露HK-2细胞的死亡率及Cleaved-caspase-3表达水平(tPI=6.76,P<0.05;tCleaved-caspase-3=13.47,P<0.05)。结论铀暴露诱导HK-2细胞内ROS爆发导致LMP,致使溶酶体内Cathepsin B泄露至胞质中进而触发溶酶体依赖性细胞死亡和线粒体途径的细胞凋亡。

  • 标签: 溶酶体膜通透化 氧自由基 溶酶体依赖性细胞死亡 HK-2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重组创伤弧菌溶细胞素膜成孔多肽(rMpf)对小鼠J774A.1巨噬细胞株的细胞毒性作用及对活性氧簇(ROS)和溶酶体的影响,并了解其作用巨噬细胞后的胞内定位情况。方法利用大肠埃希菌表达系统表达rMpf,体外作用于小鼠J774A.1巨噬细胞株。流式细胞术分析rMpf对小鼠J774A.1巨噬细胞株的细胞毒性作用及对ROS和溶酶体的影响。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其胞内定位情况。结果低浓度(4 μg/ml)rMpf作用小鼠J774A.1巨噬细胞后,其存活率、胞内ROS和溶酶体无明显变化。20和60 μg/ml rMpf作用J774A.1巨噬细胞后,细胞存活率、ROS和溶酶体均明显下降。此外,rMpf能进入J774A.1巨噬细胞并定位于细胞质和细胞核,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rMpf能进入细胞质和细胞核,并且抑制胞内ROS水平、破坏溶酶体最终导致巨噬细胞功能受损。本研究为进一步了解创伤弧菌溶细胞素及类似膜成孔毒素的细胞毒性结构域功能和分子致病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 标签: 创伤弧菌 溶细胞素膜成孔肽 活性氧簇 溶酶体 细胞活性
  • 简介:背景:以往研究证实,CREG是一种与M6P/IGFⅡR直接结合的溶酶体蛋白,并依赖于与M6P受体的相互作用有效转运至溶酶体。目的:分析外源性CREG蛋白与溶酶体组织蛋白酶和M6P/IGFⅡR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对M6P/IGFⅡR表达变化及细胞内定位的影响。方法:应用细胞免疫荧光双染和免疫共沉淀方法,观察外源性CREG蛋白与溶酶体组织蛋白酶和M6P/IGFⅡR的相互作用关系,并应用gain-of-function和loss-of-function模型,通过Westernblot和细胞免疫荧光双染方法,观察CREG对M6P/IGFⅡR表达变化及细胞内定位的影响。结果与结论:细胞免疫荧光双染和免疫共沉淀方法证实外源性CREG蛋白与溶酶体组织蛋白酶和M6P/IGFⅡR有直接相互作用关系;应用gain-of-function和loss-of-function模型进一步证实,CREG对M6P/IGFⅡR表达变化无影响,而影响其在细胞内的定位。提示外源性CREG蛋白定位于溶酶体,且与溶酶体组织蛋白酶和M6P/IGFⅡR有相互作用关系,并影响M6P/IGFⅡR的细胞内定位。

  • 标签: 组织构建 组织工程 E1A激活基因阻遏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大鼠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给予维生素D(Vitamin D,VD)治疗对大鼠认知功能、海马组织与皮层组织内溶酶体活性及其钙通道蛋白Mcoln-1的影响。方法45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5只):空白对照组(Sham组)、模型组(TBI组)和钙三醇(活性VD,Calcitriol)治疗组(Calcitriol组)。TBI组和Calcitriol组大鼠采用电子脑皮质撞击仪进行TBI造模。Calcitriol组于TBI造模后30 min、24 h、48 h经腹腔注射给予1 μg/kg的Calcitriol。造模3 d后,Western blot检测海马组织和皮层组织中Mcoln-1、LAMP-1和cathepsin-B的蛋白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检测Mcoln-1与神经元的共定位情况。三组大鼠均于第8、9、10天进行Morris水迷宫测试。结果Morris水迷宫结果显示,与Sham组[(19.54±3.54)s;(18.64±4.63)s;(17.64±5.88)s]比较,在造模后第8、9、10天TBI大鼠寻找平台逃避潜伏期[(58.75±6.65)s;(50.64±5.56)s;(42.64±5.87)s]分均显著增加(t=18.042,14.325,10.117;均P<0.05)。造模后第8、9、10天Calcitriol组逃避潜伏期[(44.54±3.75)s,(30.74±4.74)s,(24.43±4.75)s]均较TBI组降低(t=6.539,8.909,7.369;均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TBI组Mcoln-1在皮层和海马组织内的表达与Sham组相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TBI组大鼠比较,Calcitriol组大鼠皮层和海马组织Mcoln-1蛋白表达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862,17.336;均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Calcitriol组大鼠的皮层和海马组织内Mcoln-1与NeuN(神经元标记物)的表达存在共定位。结论VD能够改善大鼠TBI后学习记忆功能障碍,其机制可能与激活Mcoln-1钙通道有关。

  • 标签: 维生素D 脑创伤 自噬流 溶酶体活性 大鼠
  • 简介:摘要总结1例表现为步态异常的成年型Chediak-Higashi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溶酶体调节转运蛋白(LYST)基因进行变异分析。应用全外显子测序及Sanger测序验证,同时对其家系成员进行验证。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LYST基因存在c.421C>T(p.Arg141*)纯合变异,其父母该位点为杂合携带。查阅人类基因变异数据库未见该变异类型报道,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及基因组学会遗传变异解读指南,c.421C>T变异被判定为致病性变异。

  • 标签: Chediak-Higashi综合征 基因 遗传变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6(HDAC6)介导蛋白包涵体-自噬-溶酶体途径(AALP)在百草枯(PQ)诱导多巴胺能神经元自噬障碍中的作用。方法以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作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体外模型,将细胞分为对照组和PQ染毒组(不同浓度PQ处理)。用不同浓度PQ (0、25、50、100、200和400 μmol/L)处理细胞24 h,100 μmol/L PQ处理细胞不同时间(0、12、24、36、48、60和72 h),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HDAC6、α-突触核蛋白(α-syn)、动力蛋白中链(Dynein IC1/2)、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泛素结合蛋白(p62)和溶酶体相关膜蛋白-1(Lamp-1)的表达水平;免疫荧光双标法观察细胞HDAC6、α-syn、Dynein IC1/2、LC3、Lamp-1及γ-微管蛋白(γ-tubulin)在细胞中的表达及定位。结果PQ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抑制SH-SY5Y细胞增殖活性(R=-0.950、-0.960,P<0.05);与对照组比较,PQ染毒组HDAC6、α-syn、p62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自噬标志蛋白(LC3 Ⅱ/LC3 Ⅰ)、Dynein IC1/2、Beclin1、Lamp-1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PQ染毒组HDAC6与α-syn荧光信号增强,蛋白表达水平增高,而Dynein IC1/2、LC3、Lamp-1荧光信号减少,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PQ染毒诱导上述蛋白表达位置也发生变化,细胞质中的HDAC6由弥散状逐渐向细胞核聚集;α-syn、Dynein IC1/2、γ-tubulin、LC3、Lamp-1也逐渐由细胞质向细胞核聚集,并与HDAC6在细胞核共定位于核周区域。结论PQ可能通过诱导HDAC6介导蛋白包涵体-自噬-溶酶体途径障碍引起α-syn异常聚集。

  • 标签: 百草枯 自噬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6 蛋白包涵体自噬-溶酶体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