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腔内治疗无名动脉狭窄闭塞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确诊为无名动脉狭窄闭塞的11例患者资料,均接受腔内治疗。总结其症状、手术方式、并发症、支架通畅情况并分析患侧上肢收缩压及血液峰值血流速的变化。结果11例患者均行腔内支架成形术,手术均成功并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69(30.1±23.4)个月;2例术中使用脑保护伞,其中1例行同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1例因对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行支架植入术;1例术中发现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重度狭窄,一期行无名动脉支架植入术,半年后行左颈总动脉支架植入术。6例为股动脉入路,2例为肱动脉入路,1例经腋动脉与股动脉穿刺入路,2例为右颈部切开逆穿颈总动脉与股动脉联合入路。3例患者分别在术后第6、7、12个月出现支架内再狭窄,1例患者行无名动脉支架内球囊扩张术,2例患者行再次支架植入术,术后支架内血流均恢复通畅;1例术后14个月出现支架内再闭塞,因临床症状改变不明显未干预,本组病例临床再干预率为3/11,一期通畅率为7/11,二期通畅率为10/11。10例患者术后症状较前缓解,1例患者右上肢无力无明显改变。所有患者均无并发症。术前、术后右上肢收缩压、脉压差、无名动脉峰值血流速度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腔内治疗无名动脉狭窄闭塞疗效确切,应根据病变情况及患者全身状况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和方案。

  • 标签: 腔内治疗 无名动脉狭窄 无名动脉闭塞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合并对侧狭窄的3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及合并对侧闭塞的24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行颈动脉支架植入30例,颈动脉内膜剥脱24例。所有手术均成功施行。对侧闭塞组1例患者因消化道出血1个月后死亡。术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对侧闭塞组9例,对侧狭窄组1例(P=0.03)。6例对侧闭塞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包括术后TIA、脑卒中、心肌梗死、低血压、颈动脉再狭窄和高灌注综合征。笔者认为合并对侧闭塞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由于侧支循环代偿较差和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其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围手术期应严格监测患者状态,术后应进行定期随访。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成形术(PTA)治疗膝下动脉狭窄闭塞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09年7月我科采用PTA治疗的34例(38条患肢)膝下动脉狭窄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5条患肢PTA治疗成功,技术成功率为92%(35/38),平均随访8(3~18)个月,踝肱指数(ABI)由术前的0.41±0.12上升至0.82±0.05(P<0.01),总的肢体保全率为91.4%。无住院死亡,并发症发生率为13%(5/38)。结论PTA治疗膝下动脉狭窄闭塞短期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以明显减少截肢率,是一种治疗膝下动脉病变至下肢缺血有效且安全的方法。

  • 标签: 血管腔内成形术 介入放射学 动脉闭塞性疾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颈动脉狭窄闭塞的超声诊断及应用意义。方法:选取2021年1月~12月时间段内接收的42例颈动脉狭窄闭塞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颈动脉采用超声诊断,可有效检测有无狭窄以及闭塞现象;观察患者颈动脉的狭窄程度。结果:所选取的42例颈动脉狭窄闭塞患者中,轻度狭窄13例(30.95%),中度狭窄18例(42.86%),重度狭窄5例(11.90%),闭塞6例(14.29%)。结论:超声诊断颈动脉狭窄闭塞的应用,可有效检测患者颈动脉的狭窄程度,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借鉴及推广。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闭塞 超声诊断 价值意义
  • 简介:目的探讨运用灌注磁共振技术评价颈动脉系统狭窄闭塞的3种外科治疗方法的疗效和预后.方法2003年3月至2004年5月,对32例颈动脉系统狭窄闭塞的患者进行外科治疗,其中颈内动脉内膜切除2例,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血管吻合术13例,以及支架血管成形术17例.运用灌注磁共振技术对颈动脉系统狭窄闭塞的外科治疗进行比较评价.结果所有患者术前局部脑血流量没有显著性降低,但存在灌注明显延迟.术后与术前对比显示,所有患者灌注延迟的区域明显减少,其中分水岭区恢复正常,但大脑中动脉分布区仍存在灌注延迟.结论通过灌注磁共振技术,可以客观、准确地评价3种外科治疗方法前、后单侧前循环供血动脉狭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况.

  • 标签: 灌注磁共振 颈动脉系统狭窄 颈动脉系统闭塞 外科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颈动脉狭窄闭塞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方法对其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神经外科接收的56例确诊颈动脉狭窄患者,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通过使用不同诊断方法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进行对比分析,两个各28例。对照组使用CT检查方式进行诊断,对观察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诊断,最后对比CT检查结果与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颈动脉狭窄闭塞程度的检出率结果。结果:观察组诊断结果显示轻度与重度狭窄患者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中度狭窄与完全闭塞检出率低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检查方式与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应用在颈动脉狭窄的临床诊断上,能够快速掌握颈动脉的狭窄闭塞情况,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可作为诊断方案。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闭塞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及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髂-股动脉狭窄闭塞的应用价值。方法66例髂-股动脉狭窄闭塞患者,患肢均有不同程度的缺血症状,均采用PTA和()支架植入术进行介入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测定踝/肱指数(ABI)。结果66例患者成功完成介入治疗,共植入支架73枚,其中髂动脉植入27枚,股浅动脉植入32枚,髂-股动脉植入14枚,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患肢缺血症状明显减轻消失。ABI由术前0.39±0.12上升至0.72±0.15,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5个月),10例患者因复发而再次接受介入治疗。结论PTA及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因其创伤小、可重复性高、疗效显著等特点已成为治疗髂-股动脉狭窄闭塞的有效手段。

  • 标签: 下肢 动脉闭塞性疾病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源CTA随访检查CABG术后桥血管狭窄闭塞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6月~2016年6月经双源CTA检查CABG术后200例,并对桥血管狭窄闭塞进行分析。结果双源CTA检查CABG术后200例,桥血管461支,内乳动脉桥血管298支(占64.6%),大隐静脉桥血管163支(占35.4%);桥血管狭窄69支(15.0%),闭塞60支(13.0%),通畅332(72.0%);桥血管狭窄闭塞129支(28.0%)。结论双源CTA随访检查CABG术后桥血管狭窄闭塞优于CAG,是目前最佳的随访检查手段。

  • 标签: 双源CTA,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桥血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后循环颅内动脉重度狭窄闭塞患者认知功能的特点。方法选择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ASPECTS)和后循环ASPECTS(posterior circulation ASPECTS,pc-ASPECTS)评分均为10分的患者,应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价量表(MMSE)、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oCA)和多维心理评估系统对30例前循环颅内动脉重度狭窄闭塞患者(前循环组)和23例后循环颅内动脉重度狭窄闭塞患者(后循环组)和53例无卒中短暂脑缺血发作的对照组患者进行神经心理评估。结果前、后循环颅内动脉重度狭窄闭塞患者时间定向力[对照组:5.00(5.00,10.00)分,前循环组:5.00(5.00,5.00)分,后循环组:5.00(5.00,5.00)分]、注意力[对照组:6.00(5.00,6.00)分,前循环组:5.00(4.00,6.00)分,后循环组:5.00(4.00,6.00)分]、词语辨析测验[对照组:70.00(60.00,82.00)分,前循环组:48.00(20.50,67.50)分,后循环组:53.50(33.25,75.25)分]等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前循环颅内动脉重度狭窄闭塞患者记忆[对照组:3.00(2.00,3.00)分,前循环组:2.00(1.00,3.00)分]、MMSE[对照组:29.00(28.00,30.00)分,前循环组:28.00(26.75,29.00)分]、简单数字计算[对照组:72.00(53.50,85.50)分,前循环组:53.50(37.00,73.00)分]等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后循环颅内动脉重度狭窄闭塞患者视空间执行功能[对照组:4.00(3.00,5.00)分,后循环组:3.00(2.00,4.00)分]、数字序列推理[对照组:74.50(51.50,83.00)分,后循环组:42.00(28.00,70.00)分]等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后循环颅内动脉重度狭窄闭塞患者空间工作记忆测验评分[对照组:77.50(51.75,89.00)分,前循环组:56.50(34.00,72.50)分,后循环组:31.00(18.50,58.00)分]显著低于其他两组(均P<0.05)。结论前、后循环颅内动脉重度狭窄闭塞导致不同种类的认知功能损害。本研究可为临床对颅内动脉重度狭窄闭塞患者认知功能损害早期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治疗和康复措施提供客观依据。

  • 标签: 颅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 认知功能损害 神经心理评估
  • 简介:目的探讨症状性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患者血管腔内技术治疗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血管外科2011年1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症状性锁骨下动脉狭窄闭塞患者38例,其中男27例,女11例;平均年龄为(66.2±10.8)岁。患者均表现为头晕等神经系统症状,部分合并上肢缺血症状。运用血管腔内技术,对锁骨下动脉进行球囊扩张成形及支架植入术。结果36例患者均成功植入球扩式支架,术后双上肢收缩压差显著改善,神经系统症状消失改善33例,无效2例,1例术中发生脑梗死,经康复锻炼后好转;2例操作没成功,保守治疗。随访期间再狭窄3例,支架断裂1例。结论严格掌握适应证,采用腔内技术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闭塞的神经系统症状安全有效,操作简单。

  • 标签: 锁骨下动脉狭窄 锁骨下动脉闭塞 神经症状 动脉硬化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CD对颈内动脉系及椎基底动脉系狭窄闭塞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9例我院2004年~2013年TCD诊断的颈内动脉系及椎基底动脉系狭窄诊治的病例。结果结合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增厚29例,颈动脉见斑块16例。6例经颈椎X线片及颈椎MRI证实颈椎骨质增生及椎间盘突出。均具有不同的血液动力学及频谱特征。57例病人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头晕等临床症状。结论TCD检查对于诊断颈内动脉系、椎-基底动脉系狭窄闭塞在血流速度、频谱形态等血流参数上有很高的特异性,对指导预防及早期治疗脑梗死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TCD 颈内动脉 椎基底动脉 血流速度 频谱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探究借助介入技术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中心静脉狭窄闭塞的效果。方法:选择在二零二一年三月到二零二二年五月间,我院对中心静脉狭窄闭塞中的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四十五例病人开展研究,给予了四十例病人经皮腔内球囊血管扩张术(PTA)及血管内支架植入术(PTS)的介入疗法,并纳入了治疗组;另外五个病人则采用侧上肢重新建立动静脉内瘘治疗,作为对照组;比较二组病人的治疗效果。结果:40例患者中具有中心静脉双支病变的有6例(15%)、单支病变有34例(85%);所有患者中实施受察经皮腔内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的有27例,实施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的有13例,经过介入治疗后患者获得血管再通。而且介入治疗患者患侧肢体血液透析及症状改善情况优于未应用介入治疗患者。另外,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恢复时间要比未介入治疗患者短。结论:介入治疗维持型血透析病人的静脉狭窄及堵塞的情况疗效比较好,同时由于介入治疗是微创手术,对患者的治疗损伤较小,且起效快,故在医院中应大力开展使用介入治疗手术。

  • 标签: 介入治疗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 中心静脉狭窄或闭塞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药物及血管内治疗基底动脉闭塞/重度狭窄预后良好患者的脑血流代偿特点,总结两种治疗患者的侧支代偿模式。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神经内科收治的有后循环缺血症状且治疗后预后良好患者的病历资料,筛选出经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的基底动脉闭塞/重度狭窄患者。依据住院时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强化药物治疗组(药物治疗组)与联合血管内治疗组(联合治疗组),通过对患者DSA中侧支代偿途径的描述,分析两组患者启动侧支代偿通路的多少及途径,总结两组患者侧支代偿模式特点,进一步探讨基底动脉闭塞/重度狭窄患者在选择治疗策略时评估侧支代偿模式的重要性。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结果共纳入符合条件患者32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5例,年龄45~76(59±10)岁。32例患者的代偿途径有:后交通动脉-大脑后动脉(13例,40.6%)、后交通动脉-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10例,31.2%)、小脑后下动脉-小脑上动脉吻合支(8例,25.0%)、脉络膜前动脉-脉络膜后动脉吻合支(2例,6.2%)、未启动侧支循环(11例, 34.4%)。其中药物治疗组多数存在侧支代偿(14/15例),且以后交通动脉代偿为主(10/14例);联合治疗组多数不存在侧支代偿(10/17例),且侧支循环途径以小脑后下动脉-小脑上动脉吻合支为主(6/7例)。结论治疗基底动脉闭塞/重度狭窄的后循环缺血患者时,药物强化治疗侧支代偿较好的患者及联合血管内治疗侧支循环不良的患者均可取得较好的临床预后。

  • 标签: 基底动脉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侧支循环 血流代偿
  • 简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owerextremityatheroscleroticocclusivedisease,LEASO)是由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引起下肢动脉狭窄闭塞,从而导致肢体慢性缺血。美国70岁以上年龄人群周围动脉疾病发病率从以前的3%~10%升高至近年的15%~20%;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LEASO患病率可达15.91%[1]。目前临床上重症的LEASO主要治疗方法是以重建动脉血流通道为目的的旁路手术介入治疗。

  • 标签: 血管再狭窄 介入治疗 旁路手术 慢性缺血 动脉疾病 EXTREMITY
  • 简介:目的利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技术研究颈内动脉重度狭窄闭塞患者侧支循环状态,评估其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连续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介入神经病学科2014年6月-2015年9月经DSA诊断为颈内动脉重度狭窄(≥70%)闭塞患者137例,根据是否出现与责任血管相关的脑缺血症状和()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分为症状性狭窄组98例和无症状性狭窄组39例,收集所有患者DSA检查结果,记录患者侧支循环代偿情况。将患者侧支循环状态按以下情况进行分类:(1)侧支循环开放数量:分为未出现侧支和出现侧支组;根据侧支出现数量多少,分为出现侧支数〈2和出现侧支数≥2两组。(2)各侧支循环开放情况:前交通动脉(anteriorcommunicatingartery,ACoA),后交通动脉(posteriorcommunicatingartery,PCoA),眼动脉(ophthalmicartery,OA),软脑膜吻合支(leptomeningealanastomoses,LMA)。(3)组合侧支开放情况:组合侧支按两种分类,一种根据Willis环开放情况,一种根据是否出现二级侧支循环,分析组合侧支循环状态与两组间的关系。结果共137例患者,年龄范围34-82岁,平均(59.7±10.5)岁,其中男性97例(70.8%),所有患者出现侧支循环者94例(68.6%),出现功能完整Willis环、ACoA、PCoA、OA、LMA的概率分别为14.6%、58.5%、46.8%、43.6%、48.9%。无症状组39例,33例(84.6%)侧支循环开放;症状组98例,61例(62.2%)侧支循环开放,无症状组侧支开放率显著高于症状组[84.6%vs62.2%,P=0.011,优势比(oddsratio,OR)=3.336],无症状组侧支数量≥2的患者所占比例显著高于症状组(64.1%vs38.3%,P=0.007,OR=2.820),无症状组功能完整Willis环者显著高于症状组(36.4%vs13.1%,P=0.009,OR=3.786)。结论在颈内动脉重度狭窄闭塞时,侧支循环与患者的临床表现密切相关,无症状�

  • 标签: 颈内动脉重度狭窄 闭塞 侧支循环 WILLIS环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道狭窄闭锁患者在临床上的发病特点以及治疗方法。方法本文选取2015年4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80例尿道狭窄闭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观察及探讨临床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结果24例患者中实施外科手术进行治疗为19例,采取保守治疗方式为15例,24例患者经过有针对性的治疗均获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为期0.5n的随访中所有患者排尿通畅。56例患者中实施开放手术进行治疗为16例,腔内手术进行治疗患者40例。结论尿道狭窄闭锁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需要进行准确确诊,科学地制定合理的临床治疗方法,充分地切开切除患者疤痕。除此之外,还需要积极地预防患者感染的发生,并且配合抗疤痕组织药物治疗,才能确保手术的成功率,促进患者尽早康复。

  • 标签: 尿道狭窄 尿道闭锁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闭塞原因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该时间段本院接收的自体动静脉内瘘患者24例,所选患者均采用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方式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后患者出现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闭塞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研究显示,患者在治疗后出现内瘘狭窄闭塞的人数分别为3例,导致患者出现该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过度超滤低血压引起的闭塞、患者血管条件差、内瘘感染、静脉血管增生等原因。结论:在对该类患者实施治疗时,针对患者的情况积极预防低血压的出现、采用正确的内瘘护理方式、提高护士穿刺技术、避免患者内瘘感染等,进而降低患者治疗过程中内瘘狭窄闭塞情况的出现,延长内瘘使用寿命。

  • 标签: 维持性血液透析 自体动静脉内瘘 狭窄 闭塞 原因 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磁共振定量磁敏感图(quantitative susceptibility mapping,QSM)测量单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狭窄闭塞患者大脑深部灰质核团的铁含量。材料与方法纳入33例单侧MCA狭窄闭塞患者,采用GE 3.0 T MR进行QSM和常规MRI检查。将原始图像进行处理后得到QSM图像,分别测量病侧和对侧尾状核、壳核、苍白球及丘脑的磁敏感值,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两侧灰质核团间磁敏感值的差异。再根据管腔狭窄程度将33例患者分为轻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闭塞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三组患者病侧灰质核团间磁敏感值的差异。结果33例受试者病侧尾状核、壳核和苍白球磁敏感值较对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丘脑两侧磁敏感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三组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应用QSM技术发现一侧MCA狭窄闭塞患者病侧灰质核团铁含量均较对侧增高,进一步加深对缺血性脑卒中病理生理过程的认识,从而为临床治疗和改善缺血性脑卒中预后提供指导。

  • 标签: 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 缺血性脑卒中 磁共振成像 定量磁敏感图 铁沉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