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的原发性头痛,目前在临床部分患者中观察到其发作具有节律性,但在具体形式及机制方面尚未达成共识。文中综述了关于偏头痛生物节律(昼夜节律与季节节律)的研究进展,分别从发作节律时间分布、与临床特征的关系及产生节律性的机制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为掌握偏头痛患者发作规律、寻找个性化预防治疗时间、提高治疗的有效性与依从性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偏头痛 昼夜节律 季节
  • 简介:摘要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已从1980年的0.67%飙升至2017年的11.2%。医学营养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固定的饮食节律有助于糖尿病患者发现自身餐后血糖的变化规律,可以帮助医师对糖尿病患者的药物剂量进行调整。在进行个体化饮食安排时,了解饮食节律对血糖控制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更有利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及并发症的预防,也是提高依从性的关键。

  • 标签: 糖尿病 医学营养治疗 饮食节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 SHR)脑缺血再灌注后血压和血清生物钟蛋白水平的变化以及两者的关联性。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闭塞法在授时因子时间(zeitgeber time, ZT)0点制备SHR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模型制作后连续监测24 h内收缩压。每隔3 h取大鼠尾静脉血,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生物钟蛋白(CLOCK、BMAL1、PER1和CRY1)水平变化。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判断脑缺血再灌注后血压昼夜节律模式与生物钟蛋白水平波动的关系。结果假手术组大鼠存在多种血压模式,包括杓型(53%)、非杓型(27%)、超杓型(13%)和反杓型(7%),以杓型模式为主。相比之下,模型组大鼠血压紊乱程度加重,以非杓型为主,比例高达40%;超杓型和反杓型比例也有所提高,分别为27%和13%;杓型血压占比降至20%。模型组血清CLOCK水平相对稳定,而BMAL1、PER1和CRY1的昼夜节律与假手术组相比出现明显改变。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PER1与杓型(r=-0.565,P=0.002)和超杓型(r=-0.531,P=0.001)血压模式呈负相关,与非杓型血压呈显著正相关(r=0.620,P<0.001)。结论SHR脑缺血再灌注后血压昼夜节律模式发生明显紊乱,且与Per1基因的调控密切相关。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血压 高血压 昼夜节律 昼夜节律钟 时间因素 疾病模型,动物 大鼠
  • 简介:摘要尿酸结石发生率在全世界达4%~50%,并且逐年增高。研究发现,尿酸排泄的昼夜节律影响尿酸结石的形成。尿酸排泄具有白天高、夜间低的规律,由于夜间和清晨尿酸浓度增高、尿液pH值较低,夜间增加尿液碱化的剂量可以防止清晨尿酸结石的形成。因此,根据尿液pH值昼夜节律变化,白天应用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降尿酸治疗,晚上辅以尿液碱化治疗,是否可以为尿酸结石的防治提供新的策略。文章从尿酸排泄的昼夜节律以及其对尿酸结石形成的影响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可行的方案。

  • 标签: 尿酸 昼夜节律 代谢 结石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近期研究表明昼夜节律紊乱与女性代谢综合征、月经不调、生育能力下降、不孕、不良的妊娠和分娩结局有关,其相关机制复杂且尚不明确。女性生殖内分泌受下丘脑-垂体-靶腺轴调控,由外部因素引起的昼夜节律紊乱与女性生殖功能障碍密切相关。女性生物节律的紊乱可能通过影响下丘脑-垂体-靶腺轴调控,导致性激素分泌和机体代谢紊乱,严重影响女性生育力,是现代女性复发性流产、不孕不育等发病率增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旨在从生殖内分泌角度阐述生物节律紊乱对女性生殖健康的影响,并为相关疾病的预防和诊疗提供新的视角及参考。

  • 标签: 昼夜节律 生殖内分泌 代谢综合征 生物钟基因
  • 简介:摘要双相障碍是一种常见的、致残率高的精神疾病,以早年发病、频繁发作、高自杀风险和慢性结局为显著特点,与严重的社会功能损害相关。双相障碍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昼夜节律异常,包括节律基因突变、具有多态性、激酶表达异常以及神经递质分泌、转运节律异常等。已经发现在双相障碍任何时期,无论是前驱期、发作期或者缓解期患者都会表现出昼夜节律的紊乱,包括睡眠-觉醒周期紊乱、激素分泌时相异常、社会节律不规则等。基于此研发的时间治疗,如光照治疗、黑暗疗法、睡眠剥夺、行为干预等能够快速改善双相障碍患者的昼夜节律,达到快速缓解症状的目的,并且副作用小,转躁风险低。文章就双相障碍昼夜节律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及时间治疗学进行综述,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 标签: 双相障碍 昼夜节律 时间治疗
  • 简介:摘要:语文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一直占据着基础性地位,古诗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蕴藏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人文内涵,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织部分。古诗词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一种具体方法,学生在吟诵古诗词的过程中可以充分感受古人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在精神上产生共鸣,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所以古诗词吟诵教学十分重要,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古诗词吟诵的节律教学,本文将围绕初中古诗词吟诵教学创新策略进行浅析。

  • 标签: 初中语文 古诗词 吟诵教学 节律探究
  • 简介:摘要:由于中学语文课外古诗难,所以如果借助古诗词创作中的古典阅读,可以准确捕捉声音起伏中的情感,结合古典鉴赏加深对主题的理解,掌握诗歌创作艺术,营造诗歌创作环境,实现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创造性吸收。通过对初中教材中古诗词的分析,本文探讨了提高汉语鉴赏力的创新难点和建议。

  • 标签: 初中语文 古诗词 吟诵教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伴有缺口节律的癫痫患者的临床和脑电图特点,以提高临床对缺口节律的认识,避免过度解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于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内科脑电监测中心就诊的伴有缺口节律的12例癫痫患者。对其临床资料,包括病因、临床表现、脑电图特征及预后进行总结,并采用门诊复诊及电话随访,随访时间至少3年。结果最终收集12例缺口节律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36~78岁。经分析发现脑外伤是缺口节律最常见的原因,其中颅骨缺损未修补2例,颅骨钛网修补8例,颅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修补1例,颅骨聚醚醚酮修补1例。12例患者缺口节律的分布与颅骨异常区一致。缺口节律的脑波既可以表现为高波幅、快频率,也可以表现为低波幅、慢频率。缺口节律可以单个出现(类似尖波、棘波)。10例患者在多形性慢波的基础上夹杂尖波、棘波发放,影像学证实其合并相应部位的脑组织损伤。12例患者均有癫痫发作史,以强直阵挛发作和(或)局灶性发作最为常见。3例有缺口节律的患者临床无癫痫发作5年以上,既往因脑电监测提示有癫痫性棘波,一直服用抗癫痫药物治疗,脑电监测后给予减停药,随访3年无发作。结论颅骨修补是缺口节律的常见原因,不同电阻的修补材料导致缺口节律的波形和频率也不相同。缺口节律、癫痫样放电及其他病理性慢波活动可以同时存在,缺口节律为良性变异,无需特殊治疗。

  • 标签: 脑电描记术 缺口节律 癫痫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血压患者治疗后血压昼夜节律与影响因素。方法:以我院于2020年1月-2021年3月收治的100例高血压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24h动态监测血压,观察影响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相关因素。结果:杓型血压组患者的吸烟概率高于非杓型血压组,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指标均低于非杓型血压组,24h-SBP BPV与24h-DBP BPV均高于非杓型血压组,P

  • 标签: 高血压 治疗 血压昼夜节律 影响因素 分析
  • 简介:摘要血压昼夜节律紊乱是帕金森病患者常见的血压异常形式,包括血压昼夜模式异常、夜间高血压、血压变异性增高和觉醒低血压4种类型。帕金森病伴发血压昼夜节律紊乱的发生机制复杂,涉及生物节律紊乱、心血管功能障碍、激素分泌紊乱和睡眠-觉醒周期及结构的破坏,同时受到昼夜活动模式、情绪、抗帕金森病药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血压昼夜节律紊乱与帕金森病临床表型、疾病进展和预后关系密切。加强对帕金森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紊乱的筛查和干预,有助于优化帕金森病临床干预策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帕金森病 血压 昼夜节律 发病机制 临床表型 干预
  • 简介:摘要最新研究证明,以抗心律失常药物(anti-arrhythmic drugs,AADs)为主的节律控制策略明显改善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预后,房颤治疗将告别室率控制策略而进入节律控制时代,房颤AADs的应用将会大幅度增加,因此,熟知房颤患者常用各种AADs的特征及如何选择变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本文详细介绍了各种房颤AADs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使用要领,以及各种临床情况下的选择策略。

  • 标签: 心房颤动 药物治疗 节律控制 抗心律失常药物
  • 作者: 张文华 王硕 刘丽萍 蔡虹 邹润梅 王玉汶 宋芳 许毅 王成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5-30
  • 出处:《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1年第09期
  • 机构: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医学中心儿童心血管专科,长沙 410011 长沙市第三医院儿科 410015,吉首大学医学院研究生部,湖南 吉首 416000,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医学中心儿童心血管专科,长沙 410011 湖南省人民医院儿童医学中心儿童心血管专科,长沙 410002,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医学中心儿童心血管专科,长沙 410011,长沙市第三医院儿科 410015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介导性晕厥(NMS)患儿的血压晨峰(MBPS)及血压昼夜节律。方法收集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因不明原因晕厥、先兆晕厥等症状初次就诊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135例患儿资料,其中男74例,女61例;年龄3~16岁[(10.12±2.53)岁];行直立倾斜试验(HUTT)的当日完成24 h动态血压监测(24 h ABPM),分为HUTT阴性组和HUTT阳性组、杓形血压组和非杓形血压组,计算MBPS(睡-谷晨峰值)。结果1.一般资料:HUTT阳性组51例(血管迷走性晕厥27例,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23例,直立性低血压1例)。HUTT阳性组中杓形血压22例(43.14%),非杓形血压29例;HUTT阴性组84例中杓形血压32例(38.10%),非杓形血压52例,2组间杓形血压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05,P>0.05)。2.睡-谷晨峰值收缩压差值为1~45 mmHg[(15.97±8.03) mmHg](1 mmHg=0.133 kPa);睡-谷晨峰值舒张压差值为-6~43 mmHg[(14.05±7.97) mmHg]。HUTT阴性组与HUTT阳性组在睡-谷晨峰值收缩压差值及舒张压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杓形血压组年龄大于非杓形血压组[(10.72±2.20)岁比(9.72±2.66)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88,P<0.05),杓形血压组日间平均收缩压[(110.20±8.33) mmHg比(105.54±7.51) mmHg,t=3.381,P<0.01]、晨峰收缩压[(109.99±10.19) mmHg比(106.63±8.71) mmHg,t=2.045,P<0.05]均高于非杓形血压组,杓形血压组夜间平均收缩压[(95.41±7.50) mmHg比(98.59±6.88) mmHg,t=2.540,P<0.01]、夜间平均舒张压[(48.61±4.52) mmHg比(52.28±4.65) mmHg,t=4.547,P<0.01]、夜间最低收缩压[(89.62±8.18) mmHg比(93.60±7.38) mmHg,t=2.940,P<0.01]、夜间最低舒张压[(44.99±5.32) mmHg比(49.01±5.54) mmHg,t=4.205,P<0.01]均低于非杓形血压组,杓形血压组夜间收缩压下降率[(13.42±2.68)%比(6.48±2.49)%,t=15.384,P<0.01]、夜间舒张压下降率[(19.98±4.92)%比(12.46±5.05)%,t=8.561,P<0.01]、睡-谷晨峰值收缩压差值[(20.37±8.30) mmHg比(13.03±6.36) mmHg,t=5.800,P<0.01]、睡-谷晨峰值舒张压差值[(16.91±8.06) mmHg比(12.13±7.36) mmHg,t=3.554,P<0.01]均高于非杓形血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NMS患儿夜间血压下降率和睡-谷晨峰血压差值均降低,存在血压昼夜节律紊乱。

  • 标签: 神经介导性晕厥 血压晨峰 血压昼夜节律 儿童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房颤)的节律控制是指通过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直流电转复、导管或外科消融恢复窦性心律并进行长期维持。如今节律控制已成为房颤治疗的主流策略,抗心律失常药物回归核心地位,导管消融迅速崛起,使用好抗心律失常药物和导管消融将是临床实践中至关重要的问题。

  • 标签: 心房颤动 节律控制 导管消融 抗心律失常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率昼夜节律紊乱预测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5期患者全因死亡的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1年2月至2019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基医院就诊的CKD 5期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期入选159名健康志愿者设为健康对照组。采用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入选者24 h心率,并计算心率昼夜节律指标(包括24 h心率、白天及夜间平均心率、夜/昼心率比值、24 h最大心率、24 h最小心率以及24 h心率极差)。夜/昼心率比值>0.9定义为"非勺型心率"。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法分析CKD 5期患者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及Log-rank检验比较夜/昼心率比值>0.91(高比值)组和≤0.91(低比值)组患者累积死亡率的差异;限制性立方样条图法分析夜/昼心率比值和全因死亡率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时间依赖的ROC曲线分析夜/昼心率比值对CKD 5期患者全因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共159名健康志愿者和221例CKD 5期患者入选本研究,CKD 5期患者男性123例(55.66%),年龄(52.72±13.13)岁。中位随访时间为50.0个月。与健康对照组相比,CKD 5期患者24 h、夜间平均心率以及24 h最小心率均升高;夜/昼心率比值上升[(0.91±0.09)比(0.81±0.08),P<0.001],呈"非勺型心率"状态;24 h最大心率和24 h心率极差降低(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夜/昼心率比值增高(每增加0.1,HR=1.557,95%CI 1.073~2.258,P=0.020)是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夜/昼心率高比值组患者的累积死亡率高于低比值组(Log-rank检验χ2=7.232,P=0.007)。限制性立方样条图结果显示,CKD 5期患者夜/昼心率比值与全因死亡率之间呈线性效应关系(P=0.141),当夜/昼心率比值>0.91时,CKD 5期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显著增加。时间依赖的ROC曲线表明,在随访时间长达70.0个月时,夜/昼心率比值预测全因死亡的准确度为70.90%。结论CKD 5期患者心率的昼夜节律呈"非勺型"状态,高夜/昼心率比值是CKD 5期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

  • 标签: 肾功能衰竭,慢性 心率 昼夜节律 全因死亡率 非勺型心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节律性听觉刺激(RAS)辅助左旋多巴(L-Dopa)片治疗老年帕金森病(PD)的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60例老年P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门诊单双号分组,将30例单号患者纳入对照组,均接受L-Dopa片干预措施;30例双号患者纳入观察组,均接受RAS辅助L-Dopa片干预,持续干预2个月;于干预前、干预2个月时,比较两组冻结步态功能、步行速度、平衡能力及神经功能等。结果干预2个月,两组冻结步态问卷(FOG-Q)评分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2个月,两组步行速度、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及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RAS辅助L-Dopa片应用于老年PD患者中,可提高患者步态功能、平衡能力及步行速度,也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 标签: 老年 帕金森病 节律性听觉刺激 左旋多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