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原位肝移植(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 OLT)患者术后早期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 ARF)的发生以及OLT术后发生ARF患者早期的病死,并评估OLT术后ARF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三家临床医疗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2005年6月—2013年6月完成OLT的患者1 669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ARF,将患者分为肾衰组(84例)和非肾衰组(1 585例)。分析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病死及影响OLT术后ARF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1 669例OLT患者中84例术后早期发生ARF,发生5%。51例(3%)患者住院期间死亡,其中肾衰组病死(42.9%)大于非肾衰组(0.9% )。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合并肝肾综合征(95%CI 4.453~17.564,P<0.05)、出血量多(95%CI 1.000,P<0.05 )、手术时间长(95%CI 1.004~1.189,P< 0.05 )、术后二次开腹止血(95%CI 1.330~4.972 ,P<0.05 )、术后肺部感染(95%CI 6.105~19.847 ,P<0.05)是OLT术后并发ARF的危险因素。结论OLT术后ARF患者病死高,术前合并肝肾综合征、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多、术后二次开腹止血、术后肺部感染是OLT术后发生ARF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肝移植 急性肾功能衰竭 病死率 危险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调查了PICU住院的不同种族/民族癌症患儿存活是否存在差异。设计使用来自报告中心的虚拟儿科系统(virtual pediatric systems,VPS)数据进行回顾性多中心分析。采用混合效应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人口学信息,儿科死亡风险(PRISMⅢ)评分和预后变量以评估病死差异。场所135家美国PICUs。对象美国PICUs住院的癌症患儿。干预无。测量方法和主要结果本研究详细分析了12 232名罕见肿瘤患儿的23 128次PICU入院,占PICU总入院的3%,其中1 610次入院中患儿病死(病例病死7.0%)。非裔美国人(8.5%)和西班牙裔儿童(8.1%)的病死明显高于高加索儿童(6.3%)(P<0.05)。地区分析显示西班牙裔患儿在西部病死较高,而南部的非裔美国人患儿病死较高。与高加索人相比,西班牙裔的肺部疾病病死风险增加(OR:1.39;95%CI:1.13~1.70),而非裔美国人的休克/脓毒症病死风险增加(OR:1.56;95%CI:1.11~2.20)。不同种族/民族患儿间的治疗资源受限情况无差异。对照PRISMⅢ,PICU住院时间,干细胞移植状态,再入院情况,癌症类型(实体、脑、血液),机械通气天数和性别后,西班牙裔(OR:1.24;95%CI:1.05~1.47)和非裔美国人(OR:1.37;95%CI:1.14~1.66)的病死风险明显高于高加索人。结论本文结果显示对照癌症严重度和类型后,患儿种族,民族和发病地区均影响PICU内病死。本文提示有必要进行进一步调查,同时需要重新思考我们对危重非裔和西班牙裔癌症患儿的评估和治疗方法。

  • 标签: 儿科 癌症 种族 PRISMⅢ 健康不平等 儿童重症监护病房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重症监护病房 (ICU)重症肺炎用药后鲍曼不动杆菌 (Ab)定植检出及对病死的影响。方法:选取 2017年 10月— 2019年 7月使用碳青霉烯治疗重症肺炎患者 152例,对其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经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Ab定植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意识障碍、机械通气时间> 7d, Ab定植重症肺炎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为 APACHEⅡ评分高、碳青霉烯耐药、不针对性治疗。结论: ICU重症肺炎患者用药后 Ab定植发生高,碳青霉烯耐药、高 APACHEⅡ评分及不针对性治疗则可增加 Ab定植重症肺炎患者病死

  • 标签: 重症监护病房 肺炎 鲍曼不动杆菌 碳青霉烯 病死率
  • 简介:摘要髋部骨折是老年人群的常见骨折类型。髋部骨折后往往出现肺部感染、压疮、深静脉血栓或肺栓塞等并发症,直接或间接危及患者生命。髋部骨折的主要治疗措施为手术治疗,包括关节置换和内固定等。手术时机对术后病死的影响是诸多学者的关注点,然而目前研究结论各异,并给临床实践带来一定的困惑。笔者从手术时机的定义、手术时机对术后病死影响及流程改进等方面进行综述,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并为临床研究提供新思路。

  • 标签: 髋部骨折 老年人 病死率 手术时机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间质性肺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对肺癌患者围手术期影响及60天病死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行手术治疗的971例肺癌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吸烟史、高危吸烟史、ASA(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分级、FEV1%预计值、手术方式、术中出血量、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中是否输血、术后引流量、拔管时间、术后出院时间、术后并发症、60天病死及间质性肺病急性加重(acute exacerbation of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AE-ILD)。根据是否发生术后并发症及是否发生60天死亡分成2组,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临床分析。结果合并ILD患者80(8.2%)例,非合并ILD患者891(91.8%)例。5例发生AE-ILD,其中4例60天内死亡。多因素分析发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P=0.027)、ILD(P=0.001)、性别(P=0.023)是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影响因素;ILD(P=0.023)、术后并发症(P=0.01)是发生60天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肺癌合并ILD行肺部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及60天内病死明显高于非合并ILD患者,在术后应该特别注意并发症的发生,加强术后管理,避免AE-ILD的发生。

  • 标签: ILD 肺癌 手术 AE-ILD 60天病死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 h血清乳酸(Lac)水平与重症监护病房(ICU)重症患者30 d病死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队列研究方法,从美国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MIMIC-Ⅲ)中收集首次入住ICU 1 h内测定过Lac水平的成人(年龄≥16岁)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1 h Lac水平将患者分为<2 mmol/L组、2~4 mmol/L组、>4 mmol/L组,分析患者基线特征。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1 h Lac水平与30 d病死之间的关系。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1 h Lac水平对重症患者30 d病死的预测价值,并根据最佳截断值分组,绘制30 d Kaplan-Meier生存曲线。此外,对各分类变量分层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共纳入3 969例ICU重症患者,30 d死亡673例,30 d总病死为16.96%。1 h Lac<2 mmol/L 1 664例,1 h Lac 2~4 mmol/L 1 588例,1 h Lac>4 mmol/L 717例,3组患者年龄、入住ICU时间、入住ICU类型、心率、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肌酐、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呼吸机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使用以及主要诊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1 h Lac每增加1 mmol/L,重症患者30 d病死将增加0.24倍 〔优势比(OR)=1.24,95%可信区间(95%CI)为1.19~1.29, P<0.000 1〕。ROC曲线分析显示,1 h Lac预测重症患者30 d病死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94(95%CI为0.669~0.718),最佳截断值为3.35 mmol/L时,敏感度为0.499,特异度为0.779,阳性似然比为2.260,阴性似然比为0.643。根据1 h Lac最佳截断值将患者分为高乳酸组(≥3.35 mmol/L)和低乳酸组(<3.35 mmol/L),其30 d病死分别为31.58%(336/1 064)和11.60%(337/2 9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高乳酸组30 d累积存活显著低于低乳酸组(Log-rank检验:χ2=247.72,P<0.000 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考虑到年龄、入住ICU时间、入住ICU类型、血红蛋白水平、白细胞计数、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呼吸机使用及主要诊断等因素,高乳酸组30 d病死是低乳酸组的2.34倍(OR=2.34,95%CI为1.90~2.88,P<0.000 1)。对所有分类变量进行分层分析显示,1 h Lac与30 d病死的关系基本保持一致。结论在ICU重症患者中,1 h Lac水平与30 d病死密切相关;1 h Lac水平超过3.35 mmol/L的重症患者死亡风险显著增加。

  • 标签: 1 h血清乳酸 30 d病死率 重症患者 MIMIC-Ⅲ数据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入院时血钠水平与住院心力衰竭(心衰)患者院内病死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2014年8月至2019年8月期间在阜外医院心衰重症监护病区住院的心衰患者,根据患者首次入院时的血清钠浓度分为3组:低钠血症组(血钠<135 mmol/L)、正常血钠组(血钠135~145 mmol/L)及高钠血症组(血钠>145 mmol/L )。比较三组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评价入院时血钠水平与患者院内病死的关系。院内病死危险因素判定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结果共有1 591例住院心衰患者纳入分析,年龄(57.7±15.7)岁,男性占70.2%(1117/1591),入院血钠水平为(139.4±3.5)mmol/L,范围为124.0~160.6 mmol/L,其中,低钠血症占11.1%(176/1591)、正常血钠占86.3%(1 373/1 591)、高钠血症占2.6%(42/1591)。全体患者中位(四分位数)住院天数为13(8,20)天,住院期间有74例患者死亡,院内病死为4.6%(74/1591)。其中,低钠血症、正常血钠及高钠血症患者院内病死分别为13.6%(24/176)、3.2%(44/1373)和14.3%(6/42),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位(四分位数)住院天数分别为15(9,23) d、13(8,19)d及14(9,22) d,差别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将血钠水平作为连续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血钠水平是患者院内病死的独立预测因素[血钠每升高5 mmol/L,比值比(odds ratio,OR)0.828 ,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697~ 0.983,P=0.031]。将血钠水平分组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血钠组比较,高钠血症组患者院内病死风险增加近3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 3.720,95%CI 1.252~11.048,P=0.018],低钠血症患者院内病死风险增加近1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 1.818,95%CI 0.973~3.394,P= 0.061)。将低钠血症和高钠血症合并为血钠异常组,与正常血钠组比较,血钠异常组患者院内病死风险是正常血钠组患者的近2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 1.913,95%CI 1.083~3.379,P=0.025)。结论血钠异常(包括低钠血症和高钠血症)是住院心衰患者常见的电解质异常类型之一,入院时存在血钠异常的患者住院时间更长,院内病死风险更高。入院时血钠异常是住院心衰患者院内病死的独立预测因素。

  • 标签: 心力衰竭 血清钠 低钠血症 高钠血症 院内病死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碳青霉烯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CRPA)对血液病患者病死的影响,寻找引起感染的预测因素和分析预后的风险因素,为预防和治疗CRPA提供依据。方法本项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血液系统疾病治疗期间住院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成人患者。比较CRPA和碳青霉烯类敏感铜绿假单胞菌(CSPA)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预后因素和病死。主要观察终点是30 d全因病死。结果共81例患者纳入研究,CSPA组58例,CRPA组23例,主要为急性白血病和淋巴瘤患者,占79.0%(64/81),发生感染时中位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为0.24×109/L。CRPA的独立风险因素是感染前平均住院时间长(P=0.013,OR=1.045)和30 d内曾经使用碳青霉烯类药物(P=0.005,OR=8.132)。81例患者30 d全因病死为29.6%(24/81);归因病死为13.6%(11/81);肺部感染是主要死亡原因,占41.7%(10/24)。CRPA组30 d全因病死显著高于CSPA组[60.9%(14/23)比17.2%(10/58),P<0.001]。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校正,仍证明碳青霉烯类耐药感染与30 d病死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1,OR=5.427),独立预后因素为年龄、碳青霉烯类耐药、感染发生前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和感染发生时功能状态。结论血液病患者CRPA感染后病死高、预后差;肺部是主要感染部位,肺部CRPA感染是血液病患者重要死亡原因,应密切监测并探索更为有效的治疗措施。

  • 标签: 血液病 假单胞菌,铜绿 碳青霉烯类耐药 病死率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Mayor Susan 崔紫阳(译者) 刘朝 肖丹(审校者)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3
  • 出处:《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 2020年第06期
  • 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中日友好医院烟草病学及戒烟中心;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心;世界卫生组织戒烟与呼吸疾病预防合作中心;国家呼吸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呼吸病学研究院,中日友好医院烟草病学及戒烟中心;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心;世界卫生组织戒烟与呼吸疾病预防合作中心;国家呼吸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呼吸病学研究院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已席卷全球,疫情结束前,其病死的估计受现有确诊病例和发病到死亡时间分布的影响,且结论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年龄别病死进行估计。方法收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CDC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数据信息,采用Gamma分布拟合发病到死亡时间分布规律,采用马尔科夫链蒙特卡罗模拟估计年龄别病死。结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发病到死亡时间M=13.77(P25~P75:9.03~21.02)d,总病死为4.1%(95%CI:3.7%~4.4%),0~、10~、20~、30~、40~、50~、60~、70~和≥80岁组病死分别为0.1%、0.4%、0.4%、0.4%、0.8%、2.3%、6.4%、14.0%和25.8%。结论校正删失的马尔科夫链蒙特卡罗模拟方法适用于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期间的病死估计,尽早明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死有助于疫情的防控。

  • 标签: 病死率 马尔科夫链蒙特卡罗模拟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学科诊疗模式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30 d病死和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期间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老年髋部骨折病区采用多学科诊疗模式治疗的26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资料(共管组)。男66例,女194例;年龄为(78.7±5.1)岁;骨折类型:股骨颈骨折141例,股骨转子间骨折114例,股骨转子下骨折5例。并与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期间采用传统治疗模式治疗的242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资料(传统组)进行比较。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等待时间、48 h内手术、术后30 d病死、术后肺炎及压疮发生等。结果两组患者的术前一般资料及治疗方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共管组患者术前等待时间为(41.9±36.5)h,显著短于传统组患者[(71.4±13.9)h];48 h内手术为66.5%(173/260),显著高于传统组患者(8.7%,21/2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管组患者术后肺炎发生(3.1%,8/260)显著低于传统组患者(9.9%,24/242),术后压疮发生(5.4%,14/260)显著低于传统组患者(11.2%,27/242),术后30 d病死(2.3%,6/260)显著低于传统组患者(5.8%,14/2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多学科诊疗体系的建立,患者术前等待时间显著缩短,这样不仅可以降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而且可以降低术后30 d病死

  • 标签: 髋骨折 并发症 病死率 绿色通道 多学科诊疗模式
  • 简介:摘要从全世界疫情报告来看,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病死高。糖尿病患者是新冠肺炎的易感人群,合并糖尿病的新冠肺炎患者病死较高,所以认为高血糖是重症新冠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针对感染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的重症患者目前也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临床研究中观察到重症新冠肺炎患者体内出现"细胞因子风暴",持续高水平的细胞因子造成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肺泡上皮细胞的弥漫性损伤,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ARDS是导致新冠肺炎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宿主导向疗法(HDT)是抗感染领域中的新兴治疗方法,可以激活人体自身保护性免疫反应,抑制过强的炎症反应,用于辅助传统药物治疗以缩短患者病程。二甲双胍被证实有宿主导向疗效,可以辅助治疗病毒和细菌感染性疾病。本文对二甲双胍辅助治疗重症新冠肺炎的合理性及潜在机制进行讨论,推测对重症新冠肺炎合并糖尿病患者使用二甲双胍进行降糖治疗,有可能预防或抑制ARDS发生,从而降低患者病死,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白细胞介素-6(IL-6)信号通路,阻断"细胞因子风暴",延缓肺纤维化进程,抑制内吞作用,从而上调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表达。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二甲双胍 宿主导向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TAAD)全弓置换患者病死与血管活性药物评分(VIS)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8年11月期间收治的TAAD患者资料。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最终187例患者纳入分析。统计30天病死,将患者分为死亡组(18例)和非死亡组(169例)。比较两组各时间点VIS、围术期指标,分析VIS预测死亡的价值。结果本组病例30天病死9.63%(18/187)。死亡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呼吸机辅助、气管切开、术后主要并发症发生均明显高于非死亡组(P<0.05)。死亡组各时间点VIS均明显高于非死亡组(P<0.05)。各时间点VIS对死亡预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均大于0.500(P<0.05),其中ICU 48 h VIS的AUC最大(0.817),并确定其最佳分界点为9,灵敏度61.1%,特异度92.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CU 48 h VIS是TAAD全弓置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1.465,95%CI:1.194~1.796,P<0.001)。结论ICU 48 h VIS≥9时TAAD全弓置换患者死亡风险增高,VIS或可成为术后早期预警TAAD全弓置换患者病死的有利指标。

  • 标签: 血管活性药物评分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 全弓置换 死亡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入院时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术后病死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浙江省玉环市人民医院就诊的337例髋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观察患者入院时NLR与术后1年病死的关系。结果337例患者经随访后1年内死亡72例,1年病死为21.36%。单因素分析显示死亡组和生存组间NLR水平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NLR≥3.8是影响1年病死的风险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曲线结果显示,NLR预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内死亡的灵敏度、特异度、最佳截断值(Cut-off)、曲线下面积(AUC)和95%置信区间(CI)分别为87.5%、72.8%、3.8、0.866、0.819~0.914。结论入院时NLR≥3.8是预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病死的重要因素,可用于术前常规检查,对入院时NLR较高患者可通过选择微创手术、给予他汀或阿司匹林等改善炎症状态的措施以降低术前NLR水平,改善临床预后。

  • 标签: 髋骨折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病死率 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