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符映雪 潘玲 刁琴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3-10-27
  • 机构: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院  646000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中医护理干预预防脊柱肿瘤引起的病理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观察。方法:于2020年6月~2021年6月在本院住院接受治疗脊柱肿瘤引起的病理骨折患者70例,依据门诊就诊单双号进行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为35例。观察组采用中医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临床一般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和静脉血栓发生率对比。结果:在疼痛评分方面,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数据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静脉血栓发生率方面,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数据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脊柱肿瘤引起的病理骨折患者的术后,采用中医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减少患者的疼痛感,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中医预防 脊柱肿瘤引起的病理性骨折 血栓
  • 简介: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是创面愈合过程失控后的不同表达产物,虽然胶原等细胞外间质的过度沉积是两者的共同特点,但它们的生长特点和临床特征明显不同。增生性瘢痕高出皮肤表面但损伤局限在原范围,常在损伤后的4周内出现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自行消退,伴有组织挛缩,手术切除后大多数不会复发,胶原分布均匀且细小规则;瘢痕疙瘩高出皮肤表面并向周围增生扩展超出其基底,出现时间晚且不能自行消退,手术切除后常会复发,胶原分布紊乱且粗大呈波浪形。瘢痕的类型、首次治疗是否正确,直接影响着其后续治疗和康复。

  • 标签: 瘢痕治疗 病理性 增生性瘢痕 手术切除后 瘢痕疙瘩 皮肤表面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反义长链非编码RNA(BDNF-AS)在大鼠神经病理痛(NP)形成中的作用。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2月龄,体重200~260 g,采用左侧L5-6脊神经结扎法制备NP模型。实验Ⅰ 取大鼠56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组,n=8)、NP组(n=24)和BDNF组(n=24)。BDNF组于模型制备后1、3、6、13和20 d时双侧杏仁核注射外源性BDNF,每侧100 pmol。NP组和BDNF组于模型制备后7、14和21 d时随机取8只大鼠、Sham组于假手术模型制备后处死,取脑组织,分离杏仁核,ELISA法检测杏仁核BDNF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杏仁核BDNF阳性细胞数,实时定量PCR法检测杏仁核BDNF-AS的表达。实验Ⅱ 取大鼠32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8):假手术组(Sham组)、NP组、BDNF组和siRNA组。于模型制备后1、3、6、13和20 d时,BDNF组和siRNA组双侧杏仁核分别注射外源性BDNF每侧100 pmol或siRNA-BDNF-AS 50 nmol。于模型制备前(T0)、制备后4 d(T1)、7 d(T2)、14 d(T3)、21 d(T4)时测定机械缩足反应阈(MWT)与热缩足潜伏期(TWL)。最后1次行为学测试完成后,处死大鼠,取脊髓组织,ELISA法检测脊髓IL-1β、IL-6和TNF-α含量。结果实验Ⅰ 与Sham组比较,NP组模型制备后各时点杏仁核BDNF含量和BDNF阳性细胞数降低,BDNF-AS表达上调(P<0.05);与NP组比较,BDNF组模型制备后各时点杏仁核BDNF含量和BDNF阳性细胞数升高,BDNF-AS表达下调(P<0.05)。实验Ⅱ 与Sham组比较,NP组、BDNF组和siRNA组T1~4时MWT降低,TWL缩短,脊髓IL-1β、IL-6和TNF-α含量升高(P<0.05);与NP组比较,BDNF组和siRNA组T1~4时MWT升高,TWL延长,脊髓IL-1β、IL-6和TNF-α含量降低(P<0.05)。结论大鼠NP发生机制可能与杏仁核BDNF-AS表达上调,抑制BDNF合成,促进脊髓炎症反应有关。

  • 标签: 神经痛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RNA,长链非编码
  • 简介:摘要病理流涎是儿童康复科常见疾病,主要病因为各种原因引起的吞咽功能障碍;由于患儿年龄较小、不能配合等特点,针对病理流涎的评估、治疗一直是临床难点,同时家长甚至医务人员更关注患儿基础疾病治疗,容易忽视病理流涎给患儿带来的痛苦。鉴于以上情况,本文就儿童病理流涎的成因、评估(包括主观评估及客观评估)及治疗(如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康复治疗、中医治疗、手术治疗、口服药物治疗及放射治疗等)进展情况进行简要综述,希望能提高医务人员对病理流涎的重视程度。

  • 标签: 病理性流涎 诊疗进展 肉毒毒素 儿童
  • 简介:脑静脉血栓形成(cerebralvenousthrombosis,CVT)是一种相对少见的静脉性缺血性卒中综合征。据2005年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报道,成年人群CVT的年发病率为(3~4)/100万,儿童为7/100万。其中75%为女性,可能与妊娠、口服避孕药导致CVT发生有关。目前,我国的CVT发病率以及男女比例尚无相关流行病学资料报道。

  • 标签: 脑静脉血栓形成 流行病学资料 年发病率 缺血性卒中 CVT 成年人群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垂体病理增生的临床和MRI特征,减少对该病的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或临床随访诊断为垂体病理增生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结果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均为女性,包括垂体前叶激素相关靶腺功能不全10例,库欣病2例,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2例。MRI表现所有患者均见垂体对称性增大、上缘呈凸形,信号均匀且强度基本同脑灰质,钆动态增强扫描呈渐进性强化、直至明显均匀强化;5例患者于鞍内可见流空血管影;8例患者行MRI平扫随访3月至2年,见增大垂体不同程度缩小。结论垂体病理增生具有特征性的MRI表现,但其准确的诊断应该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诊断性治疗。

  • 标签: 垂体疾病 病理性增生 磁共振成像 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病理疼痛,包括由组织损伤诱导的炎症性疼痛和神经损伤诱导的神经病理疼痛,是神经元可塑性改变的产物,其中重要的一点是伤害性刺激的持续传入使骨髓内伤害性神经元的兴奋性增强,此中枢的敏化是由于细胞内酶级联反应导致主要的膜受体和通道的磷酸化,引起活性依赖性的可塑性改变所致;或以转录依赖性的方式使递质、离子通道表达数量或结构上发生长时间的改变所致。各种信号转导通路可进行翻译后加工的调节和某些关键基因产物的转录后调节来调控长时程的痛觉过敏,其中MAPK的激活是中枢敏化的关键。因此对伤害性神经无信号转导通路的特异性药物干预可能作为一种新的病理疼痛的治疗手段。

  • 标签: 病理性疼痛 MAPK 中枢敏化 神经元可塑性 信号转导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脑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病人需维持呼吸道通畅及控制感染,卧床休息,注意防治褥疮,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心肾功能,起病24~48小时后仍不能自行进食者,应鼻饲,以保证入量及营养。调整血压,使病人急性期的血压维持在发病前平时所测的或患者年龄应有的稍高水平,一般不应使用降压药物,以免减少血流灌注量加重梗死。

  • 标签: 脑血栓形成 治疗
  • 简介:目前我国匮乏大样本、正规的VT及PE的流行病学资料,VT是PE发生的标识,曾有研究否认了阿司匹林对VT的预防作用

  • 标签: 形成研究 研究动向 静脉血栓形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血栓形成患者的内科护理措施。方法配合治疗进行护理。结论脑血栓其急性期死亡率占急性脑血管病的10%左右。积极治疗原发病,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以低脂、低胆固醇、高维生素饮食为宜,忌烟酒。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应积极治疗,做好护理工作很重要。

  • 标签: 脑血栓 内科护理
  • 简介:摘要脑血栓形成(cerebralthrombosis)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动脉管腔狭窄、闭塞,进而发生血栓形成,引起急性脑血流中断,脑组织软化坏死。

  • 标签: 脑血栓形成 真菌感染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背根神经节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蛋白2(NOD2)在大鼠神经病理形成中的作用。方法成年雄性SPF级SD大鼠32只,体重240~260 g,2~3月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8):对照组(C组)、神经病理痛组(NP组)、阴性对照siRNA组(N组)和NOD2-siRNA组(R组)。N组鞘内注射1×108 IFU/ml阴性对照siRNA 10 μl,R组鞘内注射1×108 IFU/ml NOD2-siRNA 10 μl,连续鞘内注射3 d,1次/d。于鞘内注射后2周,采用坐骨神经选择性损伤(SNI)法制备神经病理痛模型。于SNI前1 d、SNI后1、3、7、10、14和28 d时测定机械缩足反应阈(MWT)。于末次行为学测定结束后,处死大鼠,取L4-6背根神经节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NOD2的表达,实时定量PCR法测定TNF-α、IL-1β、IL-6、NOD2的mRNA表达。结果与C组比较,NP组SNI后各时点MWT降低,背根神经节NOD2及其mRNA、TNF-α、IL-1β和IL-6的mRNA表达上调(P<0.01);与NP组比较,R组SNI后各时点MWT升高,背根神经节NOD2及其mRNA、TNF-α、IL-1β和IL-6的mRNA表达下调(P<0.01),N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鼠神经病理形成的机制可能与背根神经节NOD2表达上调,进而上调促炎因子表达有关。

  • 标签: 神经痛 神经节,脊 Nod2信号接头蛋白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