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会阴底三维超声检查对阴道分娩产妇产后裂孔结构的评估价值。方法抽取2018年3月至2020年10月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经阴道分娩产后复查的320例产妇作为观察组,另抽取同期就诊的无生育或流产史的80例女性作为对照组。分析观察组产妇产后结构异常的发生率;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静息状态、缩肛状态、Valsalva动作下的底参数,包括裂孔面积(HA)、裂孔左右径(LR)及裂孔前后径(AP);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缩肛状态下底参数的变化率,包括裂孔面积变化率(As)、裂孔左右径变化率(Rs)和裂孔前后径变化率(Ps)。结果观察组产后6~8周底外部结构异常发生率为91.25%(292/320),底内部结构异常发生率为47.19%(151/320)。观察组静息状态、缩肛状态、Valsalva动作下HA、LR、AP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缩肛状态下As、Rs、Ps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会阴底三维超声可评价阴道分娩产妇产后裂孔结构变化及肛提肌收缩功能变化,对产后底疾病的预测具有一定价值。

  • 标签: 会阴 盆底三维超声 阴道分娩 产妇 盆膈裂孔结构 评估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底超声联合断层超声显像技术对脏器脱垂患者裂孔的显像特征。方法:收集2019年5月-2020年3月本院确诊的78例脏器脱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病例组),同期行正常阴道三维体检健康女性25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底超声获取两组在Valsalva试验下裂孔面积,裂孔扩张分为轻度扩张(25~29cm2)、中度扩张(30~34.9cm2)、重度扩张(>35cm2)。将底超声结合断层超声显像技术观察在收缩状态下裂孔闭合完整性、断裂情况,分析裂孔面积与病例组生育、子宫切除手术及方式关系。结果:病例组78例中裂孔轻度扩张38例(48.7%)、中度扩张25例(32.1%)、重度扩张15例(19.2%),裂孔面积大于对照组,肛提肌断裂发生(43.6%)多于对照组(4.0%)(P<0.05)。病例组中裂孔面积子宫全切除者大于未切除者,已生育者大于未生育者,裂孔面积随着生育次数增加而增大(均P<0.05)。结论:底超声联合断层超声显像技术能有效观察裂孔、肛提肌断裂情况,子宫全切术、生育次数较多患者裂孔面积扩张较明显。

  • 标签: 脏器脱垂 盆膈裂孔 盆底超声 断层超声显像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三维超声对产后底康复前、后裂孔的变化及诊断意义,以供临床参考。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1月我院收治的产后底康复治疗的患者共78例进行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均给予三维超声检查,观察患者的检查结果,并对比分析剖宫产与阴道分娩产妇治疗前后的裂孔三维超声检查结果。结果剖宫产患者与阴道分娩患者在康复治疗前裂孔的超声结果有明显差异,P<0.05;阴道分娩组经过治疗后,其运动状态下裂孔超声检查结果有一定恢复,P<0.05,但是剖宫产患者治疗前后三维超声检查结果无明显变化。结论三维超声评估产后底康复患者治疗前后裂孔经阴道分娩的价值较高,有助于分析患者的康复效果,而剖腹产患者底康复治疗前后裂孔变化不大,效果不佳。

  • 标签: 盆底康复 三维超声 盆膈裂孔 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会阴底实时三维超声评估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妇裂孔解剖结构及膀胱颈移动度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022.8月至2023.8月于我院分娩的120例产妇,按照不同分娩方式分组,同时选择同期接受健康体检的60名女性作为对照组,入院后均行经会阴底三维超声检查。将各组产后不同时间静息状态、valsala动作的裂孔解剖结构参数和膀胱颈移动度进行比较。结果:静息状态及valsala动作下产后6周及3个月,阴道分娩组裂孔相关指标均高于剖宫产组,两组高于对照组,两组产后3个月相关指标均低于产后6周(P<0.05);阴道分娩组产后6后及3个月的膀胱颈移动度高于剖宫产组,两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妇裂孔结构和膀胱颈移动度的影响不同,经会阴底三维超声能够准确评估相关指标,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 标签: 分娩方式 盆底功能 盆底实时三维超声 盆膈裂孔结构 膀胱颈移动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会阴实时三维超声测量POP-Q轻度盆腔器官脱垂患者裂孔测量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POP1、2度盆腔脏器脱垂患者图像,比较不同分度患者裂孔在静息、收缩、Valsalva状态下裂孔横径、前后径以及面积。结果POP自然分娩组与剖宫产组在静息、收缩、Valsalva状态下孔测值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在无症状性与有症状性自然分娩组比较中,静息状态下裂孔面积P值为0.049<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其他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静息状态下裂孔面积可以作为有、无症状性盆腔脏器脱垂的检测指标,剖宫产及自然分娩对轻度盆腔器官脱垂患者影响不显著。

  • 标签: 盆底 超声检查 实时三维 盆隔裂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会阴实时四维超声评估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女性裂孔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分娩的女性132例按照分娩方式的不同分成两组,剖宫产组57例,阴道分娩组75例,同时收集50例健康已婚无生育、流产史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进行经会阴实时四维超声,三组研究对象静息状态下、缩肛状态下裂孔各项指标情况比较。结果阴道分娩组研究对象缩肛状态下,前后径、左右径、面积大小较其他两组均不同程度的指标提高,有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剖宫产组与对照组研究前后径、左右径、面积大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会阴实时四维超声评估阴道分娩的女性在缩肛状态下裂孔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对评估底情况有积极的作用。

  • 标签: 经会阴实时四维超声 不同分娩方式 女性盆膈裂孔 影响
  • 简介:目的应用三维超声分别在静息期、张力期和缩肛期观察未育女性耻骨直肠肌和裂孔的形态学变化并进行相关分析,以期寻找一种简便有效的观察女性底形态学变化的影像学方法.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2012年4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妇产科就诊的70例未育女性患者,分别在静息期、张力期和缩肛期行底三维超声检查并对三维重建声像图进行分析,观察不同状态下裂孔的形态及内部解剖构成,测量耻骨直肠肌厚度和后角以及裂孔的前后径、左右径和面积.采用配对t检验分别比较耻骨直肠肌厚度、后角大小、裂孔前后径、左右径、面积差异.结果70例未育女性患者在静息期、张力期和缩肛期3种不同状态下,裂孔的形态以及内部解剖结构无明显变化,而裂孔大小以及耻骨直肠肌厚度和后角大小发生较明显改变:静息期、张力期和缩肛期测得耻骨直肠肌厚度分别为(6.64±0.73)mm、(6.48±0.12)mm和(6.89±0.25)mm,耻骨直肠肌后角分别为(64.81±8.27)°、(71.96±9.36)°和(69.94±7.88)°,裂孔前后径分别为(4.29±0.67)cm、(4.54±0.79)cm和(4.01±0.85)cm,裂孔左右径分别为(3.70±0.61)cm、(3.96±0.65)cm和(3.47±0.49)cm,裂孔面积分别为(11.25±2.56)cm2、(14.48±4.51)cm2和(9.23±2.53)cm2.与静息期相比,张力期耻骨直肠肌变薄,后角变大,裂孔前后径、左右径及面积变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56、-3.58、-2.91、-3.12、-5.07,P均<0.001);与静息期相比,缩肛期耻骨直肠肌变厚,后角变大,裂孔前后径、左右径及面积变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01、-2.70、3.88、3.21、4.39,P均<0.001).结论三维超声可动态观察不同状态下裂孔和耻骨直肠肌的形态学改变,是观察女性底形态学改变的最佳影像学方法之一.

  • 标签: 成像 三维 超声检查 骨盆底 女(雌)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上筋膜在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中解剖定位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19年11月期间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胃肠结直肠肛门外科进行taTME的22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及对应的手术录像资料。分析上筋膜在taTME中的定位作用。结果遵循全直肠系膜切除原则,经肛门进行操作以上筋膜作为指引。2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277.7±67.5)min,术中出血量(40.1±23.2)ml。淋巴结送检数(17.1±3.9)枚、肿瘤距远切缘距离为2.0(1.0~4.0)cm,所有病例标本切缘均为阴性,所有病例标本系膜完整,均符合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标准。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直肠穿孔、骶前出血、输尿管损伤等术中并发症。2例(9.1%)患者于术后1周出现吻合口漏,经非手术治疗后好转,顺利出院。所有患者均接受术后随访,中位随访时间12(5~24)个月。1例(4.5%)患者复发,其余21例(95.5%)患者无明显不适主诉,排粪功能与性功能均正常。结论在taTME中,准确辨识上筋膜,有利于对盆腔自主神经束的保护,上筋膜是不可忽略的重要解剖结构

  • 标签: 直肠肿瘤 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盆膈上筋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栈式自动底超声(FSPFU)软件获取并测量底最小肛提肌裂孔(LH)平面的临床应用可行性。方法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1月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行底超声检查的119例产后6个月内的女性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膀胱膨出0~Ⅰ度17例、Ⅱ度68例、Ⅲ度34例。经会阴采集患者在静息状态下以底正中矢状切面为初始切面的三维容积图并储存在机器中。由4名医生手动调节三维容积数据图获取并测量最小LH平面(其中2名低年资医生为D1组、2名高年资医生为D2组),另由1名低年资医生用FSPFU软件一键获取并测量最小LH平面(D3组),测量参数包括:最小LH的面积、周长、前后径、左右径、左侧肛提肌尿道间隙和右侧肛提肌尿道间隙。记录每组获取并测量最小LH平面所用的时间及测量的结果,并离线计算三组间最小LH轮廓的重合率。另由2名高年资医生A、B对所获取的LH图像进行独立线下评分。结果在不同膀胱膨出程度下,D3组获取并测量最小LH平面的时间明显短于D1组和D2组,D2组明显短于D1组(平均时间:D1为82.97 s,D2为62.51 s,D3为2.71 s,均P<0.05)。三组测量的最小LH平面面积的组间一致性、相关性较好(均ICC>0.85,rs>0.70,P<0.001)。三组描绘的最小LH轮廓高度重合(重合率均>92%),且三组的LH图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FSPFU软件能快速准确地自动获取并测量最小LH平面,帮助超声医师提高底超声检查的效率,可成为临床上辅助诊断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有效工具,推动底超声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 标签: 自动盆底超声 肛提肌裂孔 盆腔器官脱垂 膀胱膨出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IMH)内界膜(ILM)翻瓣手术后黄斑裂孔愈合形态以及黄斑微结构和视功能恢复情况。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16年至2018年于天津市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IMH患者39例39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4例4只眼,女性35例35只眼;平均年龄(64.56±7.20)岁。均行BCVA、OCT、OCT血管成像、微视野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行BCVA检查,统计时换算为logMAR视力。均行玻璃体切割手术(PPV)联合ILM翻瓣覆盖、空气填充手术。根据手术后OCT图像特征,将患眼分为U形闭合组、V形闭合组、不规则闭合组、平坦状闭合组,分别为26、5、7、1只眼。四组患眼间最小裂孔直径、黄斑裂孔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5.118、3.608,P =0.005、0.024)。U形闭合组患眼浅层毛细血管层(SCP)血流密度与V形闭合组、不规则闭合组+平坦状闭合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79、2.368,P=0.047、0.025 )。手术后1、3、6个月,采用手术前相同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比较各组患眼手术前后BCVA、黄斑区SCP血流密度以及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周长(PERIM)和黄斑10°总体平均光敏感度(MS)。不同组间定量数据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数比较行χ2检验。结果手术后6个月,U形闭合组患眼logMAR视力较手术前提高-0.75±0.29;较V形闭合组、不规则闭合组+平坦状闭合组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74、-2.518,P=0.006、0.018)。U形闭合组患眼外界膜(ELM)、椭圆体带完整性明显高于V形闭合组、不规则形闭合组+平坦状闭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229、10.809,P=0.020、0.013);U形闭合组患眼中黄斑中心凹下强反射团块百分率明显低于V形闭合组、不规则闭合组+平坦状闭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107,P=0.000)。U形闭合组PERIM较V形闭合组、不规则闭合组+平坦状闭合组更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91、-2.427,P=0.002、0.022)。U形闭合组患眼黄斑区10°总体MS明显高于V形闭合组、不规则闭合组+平坦状闭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39、2.811,P=0.001、0.001 )。结论IMH内界膜翻瓣手术后U形闭合表现出更好BCVA及黄斑区MS;ELM及椭圆体带重新恢复结构完整性比例更高,PERIM更小,出现黄斑中心凹下强反射团块更少。

  • 标签: 视网膜穿孔/外科学 玻璃体切除术 黄斑/病理生理学 视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底超声对不同分娩方式产妇结构的评价。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8月在我院分娩的产妇121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分娩方式不同分组,剖宫产组51例,阴道分娩组70例,均接受超声检查,对其底功能进行评估。结果:静息状态下,剖宫产组宫颈外口位置(CMP)低于阴道分娩组,尿道倾斜角(UTA)与膀胱颈位置(BNP)高于阴道分娩组(P<0.05);最大Valsalva动作状态下,剖宫产组尿道倾斜角(UTA)、膀胱尿道后角(PUA)高于阴道分娩组,阴道分娩组尿道旋转角(URA)、膀胱颈移动度(BND)以及宫颈外口移动度(CDD)较剖宫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相较于阴道分娩对结构与功能的影响较小,经底超声可准确对底功能进行评估,为临床提供参考作用。

  • 标签: 盆底超声 不同分娩方式 盆底结构
  • 简介:摘要目前国内外治疗食管裂孔疝(HH)的方法多种多样,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各有不同,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可分为:药物治疗、外科治疗、腹腔镜治疗及内镜下治疗四大类。诊断价值较大的检查方法主要包括:胃镜检查、上消化道造影、计算机断层扫描及食道高分辨率测压。本文对HH诊治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 标签: 食管裂孔疝 胃食管反流病 诊断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底三维超声测量肛提肌裂孔面积及形态对产后子宫脱垂的诊断价值。方法抽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在郑州中心医院接受诊断的71例产后子宫脱垂的患者为子宫脱垂组,另随机抽取同期收治的71例产后无子宫脱垂者为对照组。两组均于产后42 d后进行底三维超声检查。比较两组静息、Valsalva动作状态下肛提肌裂孔面积、肛提肌裂孔前后径、横径以及肛提肌左右支夹角;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检测其对产后子宫脱垂的诊断效能。结果子宫脱垂组患者在静息下和Valsalva动作下的肛提肌裂孔面积均大于对照组(P<0.05);子宫脱垂组患者肛提肌裂孔前后径、横径以及肛提肌左右支夹角改变情况均大于对照组(P<0.05)。ROC分析可见,静息下肛提肌裂孔面积诊断产后子宫脱垂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568,敏感度、特异度、截断值分别为45.07%、73.24%、15.891;Valsalva动作下肛提肌裂孔面积诊断产后子宫脱垂的AUC为0.787,敏感度、特异度、截断值分别为77.46%、71.83%、22.269。ROC分析可见,静息下肛提肌裂孔前后径诊断产后子宫脱垂的AUC为0.679,敏感度、特异度、截断值分别为39.44%、69.01%、5.875;Valsalva动作下肛提肌裂孔前后径诊断产后子宫脱垂的AUC为0.808,敏感度、特异度、截断值分别为19.72%、83.10%、6.704。静息下肛提肌裂孔横径诊断产后子宫脱垂的AUC为0.950,敏感度、特异度、截断值分别为32.39%、77.46%、4.866;Valsalva动作下肛提肌裂孔横径诊断产后子宫脱垂的AUC为0.964,敏感度、特异度、截断值分别为18.31%、85.92%、5.508。静息下肛提肌左右支夹角诊断产后子宫脱垂的AUC为0.812,敏感度、特异度、截断值分别为43.67%、57.75%、69.568;Valsalva动作下肛提肌左右支夹角诊断产后子宫脱垂的AUC为0.935,敏感度、特异度、截断值分别为16.90%、87.32%、78.002。结论底三维超声可清晰显示底器官的具体位置和形态改变,测量肛提肌裂孔面积,对诊断产后子宫脱垂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子宫脱垂 产后 盆底三维超声 肛提肌裂孔面积 形态诊断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监测肛提肌裂孔前后径(LHap)变化对底肌功能不全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疑似因底肌功能障碍相关症状就诊的247例女性患者,均行底肌触诊牛津评分(MOS评分),按评分0、1、2、3和4、5分为底肌收缩力低下(LPFMC)组和底肌收缩力正常(NPFMC)组,然后分别在静息、缩肛及最大Valsalva动作时测量LHap,并计算其缩肛时的缩短百分比(PDC%)与最大Valsalva动作时被拉长百分比(PIV%),分析两组之间PDC%及PIV%的差异,并运用ROC曲线评价PDC%和PIV%对LPFMC的诊断价值。结果与NPFMC组相比,LPFMC组PIV%显著增高[(6.07±4.20)%对(11.29±10.49)%,P<0.001],PDC%显著降低[(31.36±3.34)%对(17.66±10.82)%,P<0.001]。将PIV%>5.19%作为截断值诊断LPFMC,敏感性为71.43%,特异性为57.89%,ROC曲线下面积为0.69;将PDC%<25.37%作为截断值诊断LPFMC,敏感性为66.39%,特异性为97.37%,ROC曲线下面积为0.84。联合运用上述两项指标诊断LPFMC,敏感性为84.55%,特异性为55.00%,ROC曲线下面积为0.70。结论超声监测LHap变化可辅助诊断底肌收缩力低下及评价疗效。

  • 标签: 超声检查 盆底肌功能障碍 肛提肌裂孔前后径
  • 简介:根据新疆及其它相关地学断面所获资料,论述了中国西北山构造地区的地壳结构.已有资料表明,在中国西北山地区,山脉和盆地具有明显不同的地壳结构,它们的地壳厚度不同,表现为山区地壳厚,具有明显的山根;盆地区地壳厚度小.同时地壳分层和各层的组分也有所差异.这些地壳本身结构性的差异,以及它们所受到的应力状态和热状态的不同,就是本区各种构造活动产生的根源.最后从区内地质构造形成过程讨论了区内地壳不同结构形成的演化历史.

  • 标签: 地壳结构 中国西北 地壳厚度 盆地 地学断面 构造活动
  • 作者: 李茗薇 刘鑫 周萍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2-19
  • 出处:《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1年第06期
  • 机构:安徽理工大学医学研究生院临床医学系,安徽省淮南市 232001 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安徽省淮南市 232001,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超声科,安徽省淮南市 232001,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安徽省淮南市 23200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底超声检查分析不同分娩方式对初产妇产后早期结构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20年4—10月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门诊就诊的初产妇175例,年龄20~35 (26.8±2.8)岁,均为足月、单胎,产后6~8周。根据分娩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其中经阴道分娩组102例、剖宫产组73例。采用底超声测量所有产妇静息和Valsalva状态下膀胱逼尿肌厚度、膀胱颈与耻骨联合间的距离、膀胱后角、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肛直角、肛提肌平均厚度和肛提肌裂孔面积指标。(1)比较两组产妇的年龄、孕期增长体质量、孕周及新生儿体质量的差异;(2)比较两组产妇底受损情况;(3)比较静息和Valsalva状态下两组超声测量指标的差异;(4)比较经阴道分娩组不同底功能障碍疾病Valsalva状态下的超声测量指标。结果(1)两组患者的年龄、孕期增长体质量、孕周及新生儿体质量比较,差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2)底受损情况: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组患者产后子宫脱垂分别为34例(33.3%)和9例(1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29, P<0.05),压力性尿失禁、尿道漏斗形成、膀胱膨出和直肠膨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静息状态下,阴道分娩组膀胱后角、肛直角和肛提肌裂孔面积均大于剖宫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11、2.658、2.835,P值均<0.05);Valsalva状态下,阴道分娩组膀胱颈与耻骨联合的距离明显小于剖宫产组,分别为(-8.2±7.9)mm和(6.3±7.0)mm,而膀胱颈移动度、膀胱后角、尿道旋转角和肛提肌裂孔面积均大于剖宫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子宫脱垂患者的肛提肌裂孔面积、膀胱颈移动度和尿道旋转角大于Ⅱ型膀胱膨出和尿道漏斗形成患者,而尿道漏斗形成的患者膀胱后角最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底超声清楚地显示产后早期女性结构的变化,阴道分娩者较剖宫产分娩者的底损伤严重。

  • 标签: 盆底疾病 妊娠并发症 超声检查 子宫脱垂 阴道分娩 剖宫产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心脏手术后并发肌麻痹行肌折叠的术后护理经验。方法对5例小儿心脏术后诊断肌麻痹,行肌折叠术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例患儿术后呼吸功能恢复,1例患儿因呼吸功能衰竭死亡。结论肌麻痹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呼吸功能及康复,肌折叠术后保持呼吸道通畅,积极防治肺不张和肺部感染,减小腹压,加强营养及心理护理,对患儿康复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心脏手术 膈肌麻痹 膈肌折叠术 术后护理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动态MRI在评价底功能障碍患者结构改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次研究样本为30例底功能障碍患者(实验组)、30例健康患者(对照组),采样时间2019年04月~2021年03月,均对两组患者实施动态MRI扫描,分析两组患者(1)静态及动态MRI扫描底肌面积;(2)底标志线长度。结果:较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多项研究数据均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在底功能障碍患者结构改变诊断当中实施动态MRI检查,可有效对底功能障碍疾病进行检出,为患者后期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动态MRI 盆底功能障碍 盆底结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