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提高对病变症状和诊断的准确率以及对内镜手术治疗该病优越性的认识.方法分析15例病变的临床表现及内镜手术的效果.结果霉菌4例,囊肿3例,炎症5例,均1次治愈.乳头状瘤1例,随访中;自发性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因行内镜微创手术避免了死亡;、后组筛低分化鳞癌在内镜下获得精确取检确诊.结论病变CT和MRI等高清晰度的影像学检查可获明确诊断,内镜手术对病变治疗有其优越性.

  • 标签: 鼻内镜 蝶窦病变 诊断 治疗 鳞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入路治疗垂体瘤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对61例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垂体瘤患者进行系统的护理。结果术后视野、视力恢复26例,月经恢复6例,术后暂时性尿崩症8例保守治疗痊愈,术后住院时间最短7d,最长14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0d。结论入路治疗垂体瘤创伤小,取瘤方便,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恢复快,病死率低。

  • 标签: 垂体瘤经鼻蝶窦入路显微手术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外筛视神经管减压手术的配合.方法:护士认真熟悉每一操作程序,密切配合手术医师止血,认真传递手术器械.结果:手术配合35例,术后效果好.结论:外筛视神经管减压术,是目前较先进的治疗视神经骨管段外伤的手术,手术密切配合非常重要.

  • 标签: 筛窦 蝶窦 视神经管减压术
  • 简介:摘要病变引起明显症状的均应手术治疗,手术径路的选择要根据影像检查结果显示病变的范围、性质、大小、有否解剖变异和周围结构的破坏,以及手术者以往的经验来综合考虑。对单纯病变者,内镜下进行开放具有进路直接,视野直观、清楚,便于手术操作;充足光源,便于病灶的判断等优点。对伴有筛病变者,内镜下鼻腔径路手术处理病变显示出明显的优越性,内镜鼻腔可直达病变部位处理病灶,操作简单,定位准确,不仅能消除病变且能在清晰视野下准确取检,内镜手术还有创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少、手术时间短、恢复快、复发率低、面部不留瘢痕等优点。

  • 标签: 单纯蝶窦病变 鼻内镜 手术治疗 观察疗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内镜中隔-径路行垂体腺瘤切除术的方法。方法:对23例垂体腺瘤患者采用内镜中隔-径路垂体腺瘤显微切除术。结果:23例垂体腺瘤均完全切除,手术时间短,术中平均出血量为50ml,术后平均住院日6d,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与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和内镜下垂体腺瘤手术相比,内镜中隔-径路垂体腺瘤切除术实现了人路显微外科手术和内镜下垂体腺瘤手术的优势互补,手术创伤小,操作方便,切除彻底。具有良好的内镜操作和显微手术技能,选择适当的适应证,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 标签: 垂体腺瘤切除术 蝶窦径路 经鼻内镜 鼻中隔 显微外科手术 显微切除术
  • 简介:垂体腺瘤是颅内常见的良性肿瘤,生长缓慢,容易诊断,手术疗效佳。随着现代化诊疗技术的应用,在电子显微镜配合下,以入路切除肿瘤组织,保留垂体组织是一种创新的手术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我院神经外科1998年1月~2005年1月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垂体腺瘤50例,效果满意,现将手术护理配合报告如下。

  • 标签: 垂体腺瘤 经蝶窦入路 显微外科 围手术期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入路垂体瘤手术的鞍底重建策略。方法回顾分析神经内镜垂体瘤手术病例165例,总结鞍底重建修补的手术技术及手术策略。术中依据鞍膈损伤程度,采用分类修补方案:(1)术中鞍膈保护完整,颅底缺损较小,无需鞍底重建,仅用明胶海绵填塞,若颅底缺损较大,伴有鞍膈塌陷,可用自体脂肪填塞,人工硬脑膜修复;(2)术中鞍膈局部小破口,需鞍底重建修补,取预留脂肪填塞,人工硬脑膜修复,带蒂粘膜瓣鞍底贴覆;(3)术中鞍膈大破口,可行Gasketseal技术封闭鞍底,人工硬脑膜修复,带蒂粘膜瓣鞍底贴覆,生物蛋白胶固定,膨胀海绵填塞鼻腔。结果114例(69.1%)鞍膈保护完整,采用1类修补方法,49例(29.7%)术中鞍膈小破口,采用2类修补方法,2例(1.2%)术中鞍膈大破口,采用3类修补方法。术后短暂性脑脊液漏5例,保守治疗治愈4例,1例患者再次内镜下入路行颅底重建得以修复,术后随访6个月~5年,有1例患者脑脊液漏复发,保守治疗治愈。结论术前评估鞍膈厚度,术中评估脑脊液漏程度,对于手术方案的选择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采用鞍底重建分类修补手术,有助于提高手术疗效,降低术后脑脊液漏并发症。

  • 标签: 神经内镜 垂体瘤 鞍底重建
  • 简介:目的通过入路的内窥镜解剖学研究,为临床内镜手术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在10具已经动脉灌注染料的成人尸头上模拟扩大经手术入路,同时测量海绵内重要结构与鞍底的距离.结果根据后壁的骨性结构特征将腔分为中间腔、旁中间腔及外侧腔5部分.扩大经手术入路可清晰显示鞍底的骨膜、硬脑膜外层、海绵内侧壁,海绵内的颈内动脉及其分支血管、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及眼神经等结构;打开蝶骨平台可显示视神经、视交叉、垂体柄、鞍隔及视丘下部等解剖结构.结论内窥镜扩大经手术入路可清晰显露鞍周围的解剖结构,可适用于鞍旁、鞍上病变的手术治疗.

  • 标签: 经蝶手术 内窥镜 解剖学 手术入路 鞍旁病变 鞍上病变
  • 简介:垂体腺瘤切除术(trans—sphenoidalpituitaryadenomectomies,TSPA)是目前垂体腺瘤切除的主要术式,尽管死亡率不到1%,但术中血管损伤、术后脑脊液漏并发的脑膜炎和张力性气颅仍威胁患者的生命。笔者回顾性总结2004年7月至2009年12月397例垂体腺瘤手术患者,分析TSPA后脑脊液漏的影响因素,现报道如下。

  • 标签: 脑脊液鼻漏 垂体腺瘤 经蝶窦外科
  • 简介: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巨大垂体腺瘤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05年3月至2008年12月,采用分次手术治疗直径大于4cm的巨大垂体腺瘤46例,其中无功能腺瘤24例,泌乳素腺瘤9例,生长激素瘤10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1例,混合性腺瘤2例。结果本组患者1次手术31例,2次手术12例,3次手术3例。分次手术间隔为6~8W。全切除26例,次全切除20例。术后并发垂体功能低下2例,脑脊液漏2例,术后肢体偏瘫1例。无死亡病例。l例在手术后2年肿瘤复发。结论手术能有效治疗巨大垂体腺瘤。分次手术能有效提高手术全切除率并减少术后并发症。

  • 标签: 垂体腺瘤 巨大 经蝶窦手术
  • 简介:[目的]总结老年垂体瘤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发生原因及护理措施。[方法]对本组27例老年垂体瘤病人术后常见并发症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结果]本组术后出现尿崩症3例,肺部感染2例,脑脊液漏1例,伤口感染、电解质紊乱1例。采取相应的治疗及护理措施,治愈26例,好转1例。[结论]针对术后常见并发症及早采取相应的治疗、护理措施是提高手术成功率、促进病人早日康复的关键。

  • 标签: 老年 垂体瘸 并发症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入路治疗垂体瘤患者手术后的护理经验和体会;方法回顾分析35例脑垂体瘤患者入路切除术后护理及并发症的观察情况;结果术后并发症轻度脑脊液漏2例,尿崩5例,垂体功能低下4例,通过积极治疗和细心护理,所有病人均痊愈出院;结论细心对入路行垂体瘤切除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能有效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手术成功率。

  • 标签: 经口鼻蝶窦入路 垂体瘤切除术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垂体瘤病人的围手术期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期间于我院行经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21例垂体瘤病患,所有患者均行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分析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焦虑(SAS)和抑郁(SDS)评分相比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仅1例病患术后出现感染问题,并发症发生率为4.76%;护理满意度达90.48%(19/21)。结论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垂体瘤病人实施围手术期护理可有效缓解负面情绪,减少并发症,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垂体瘤 经鼻蝶窦入路显微手术 围手术期护理,
  • 简介:目的为比较内镜下与显微镜下-入路的解剖标志和显露范围差异。方法对9例汉族成人灌注尸头采用-入路进行解剖,其中4例行显微解剖,5例采用内镜下解剖,在内镜与显微镜下分别对入路的解剖标志和显露范围进行比较。结果在内,内镜下可以观察到更多的解剖标志以确定鞍底、海绵等重要结构的位置;内镜-入路更易于向颅前窝底、鞍旁海绵和斜坡方向扩展。内镜与显微镜下的操作存在较大差异。结论内镜-入路鞍区及其周围的显露范围较显微镜下更大。

  • 标签: 蝶窦入路 神经内镜 显微外科手术 解剖学 比较
  • 简介:【摘要】目的:入路垂体瘤术后颅内感染的护理要点分析。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垂体瘤患者60例,加强对颅内感染的护理,设置为实验组。随机抽取2020年之前的入路垂体瘤术后行常规护理的患者资料60例,设置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颅内感染的发生率、住院时间。结果:实验组颅内感染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实验组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经鼻蝶窦入路 垂体瘤 颅内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入路显微镜下垂体腺瘤切除术后腔的改变以及术后窦炎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连续性收集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医院2012年8月至2015年3月106例垂体大腺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观察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磁共振成像(MRI)腔内积血、积液、炎症、黏液囊肿、黏膜重塑的改变。采用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术后窦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MRI观察结果显示,腔内积血、积液于术后3个月均吸收消散,鞍底骨窗缺损均由新生的黏膜覆盖,但尚不完全;鞍上残瘤均不同程度向鞍内下沉;术后6个月黏膜重塑基本完全。106例患者中,术后3个月发现黏液囊肿7例(6.6%),窦炎症26例(24.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生长激素型腺瘤(OR=2.981,95% CI 1.480~26.207,P=0.014)、术前窦炎(OR=12.392,95%CI 2.927~52.462,P=0.001)、多次入路手术频次(OR=14.758,95% CI 2.431~89.584,P=0.003)及术中脑脊液漏(OR=11.644,95% CI 2.175~62.344,P=0.004)是术后窦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入路显微镜下垂体腺瘤切除术后腔内容物的演变有其规律;生长激素型垂体腺瘤、术前窦炎、多次手术及术中出现脑脊液漏患者,围术期需加强抗感染及鼻腔护理以降低术后出现窦炎的可能;分期入路垂体腺瘤切除再次手术的时机可能以前次手术后3个月左右为宜。

  • 标签: 垂体肿瘤 显微外科手术 经鼻蝶入路手术 蝶窦炎 蝶窦黏膜 黏液囊肿
  • 简介:目的研究内镜下扩大经入路至鞍区、鞍上区的显露范围,及手术入路中重要的解剖标志与其相互位置关系。结合该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应用体会,探讨内镜在此区域手术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办法。方法选择10例灌注尸头标本,采用显微镜解剖2例,其中冠状位和矢状位切开各1例;另8例标本模拟入路。在内镜和显微镜下扩展显露鞍前及鞍上区的主要解剖标志,并研究其相互位置关系。对2例女性鞍结节脑膜瘤病人,采用神经导航入路手术,肿瘤切除过程中和切除后分别应用成角内镜观察肿瘤周围结构及切除情况,肿瘤切除后以脂肪、人工硬膜及明胶海绵重建鞍底。结果内镜下在颅前窝向外侧显露的主要限制是两侧的眶内侧壁和视神经管;选择三个平面测量向侧方的显露范围,分别为筛骨鸡冠后缘平面(19.1±2.65)mm,鞍结节前方10mm的蝶骨平台平面(23.2±2.35)mm,两侧视神经管内口平面(13.1±2.18)mm。内镜下可清晰显示双侧视神经、视交叉、垂体柄、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等颅内结构。2例鞍结节脑膜瘤病人均达到肿瘤全切除,视力部分改善,术后均出现脑脊液漏,再次原入路手术修补后痊愈。结论采用单纯内镜或内镜辅助的入路可更直接达到鞍前及鞍上区病变,避免了经过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构及对脑组织的牵拉。颅底骨质磨除位置和范围以及颅底的修补和重建是采用该入路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 标签: 神经内镜 蝶窦 经鼻蝶窦入路 鞍结节脑膜瘤 解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