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wide-awake技术应用于屈肌腱修复的方法,探讨其治疗效果。方法自2019年5月至2019年11月,对8例(9指)屈肌腱断裂的患者,运用wide-awake技术行屈肌腱修复,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术前局部麻醉操作,中、术后的疼痛度,中评估出血情况及手指主动活动情况,术后早期、系统功能康复,TAM法评定手指活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中止血效果满意,不影响运动功能,局部麻醉操作时会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感(VAS评分2~4分),中无疼痛(VAS评分0分),术后有不同程度的疼痛(VAS评分1~8分)。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6个月,平均4.5个月,TAM法评定优5例(5指),良3例(4指)。结论Wide-awake技术应用于屈肌腱修复安全有效,有利于评估肌腱缝合效果及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麻醉 外科手术 屈肌腱 完全清醒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手部屈肌肌腱断裂患者采取不同修复的影响。方法:在2018年11月至2021年7月期间,选取82例于我院收治的手部屈肌肌腱断裂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参照组。观察组采取津下双套圈修复治疗,参照组采取改良Kessler缝合修补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术后疼痛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

  • 标签:
  • 简介:背景:自体肌腱修复肌腱缺损因可用肌腱有限且形成供区功能障碍,同种异体肌腱同样来源有限,并且价格昂贵,在临床上很难满足其需要。目的:观察不同时期异种肌腱修复肌腱缺损的微观变化,为异种肌腱作为临床组织工程化肌腱生长支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6月龄的Leghorn鸡屈趾肌腱经化学去细胞处理后作为异种肌腱移植供体,健康成熟日本大耳白兔36只,建立双后肢跟腱中间束2cm缺损模型,随机分为异种肌腱移植组和自体肌腱移植组,每组18只。肌腱移植缝合用4-0无创伤肌腱缝合线行双“8”字缝合,移植后伸直位管型石膏固定2周,对供体肌腱行去细胞前后大体观察、生物力学测定、组织学光镜及电镜观察,术后2,4,9周每组取6只兔对标本行组织学光镜及电镜检测。结果与结论:①肌腱经过化学去细胞处理后色泽变白,质地较前柔软,去细胞前可见细胞与胶原纤维交替紧密排列,去细胞后胶原排列相对松散,且无细胞及细胞碎片,去细胞后肌腱的力学强度较术前减弱。②由电镜图片直观看到:随移植时间的延长,移植的粗大鸡肌腱胶原纤维逐渐被再生的兔肌腱胶原纤维最终替代,而新生成的纤细胶原纤维经改造塑形变为粗细相等的较粗大纤维,排列方向逐渐趋于平行,在结构和功能上达到正常肌腱水平。结果表明,去细胞后的最大抗拉力是去细胞前的83.44%,能够满足肌腱移植生物力学的要求。最终肌腱修复是再生胶原纤维形成的结果,异种肌腱经过理化方法处理后可作为临床肌腱修复的生长支架使用。

  • 标签: 生物材料 材料相容性 去细胞 异种肌腱 组织工程 肌腱修复
  • 简介:目的介绍肌腱滑动训练在肌腱修复术后的康复治疗效果.方法对96例237指单纯肌腱损伤不合并骨折及皮肤缺损的患者做以肌腱滑动训练为主的康复治疗.结果按手指总主动活动度功能评价法,功能达优良者182指,中39指,差11指,肌腱断裂5指.结论肌腱滑动训练法是肌腱修复术后应推广的一种较好的训练方法.

  • 标签: 肌腱修复术 康复治疗 术后 肌腱断裂 皮肤缺损 肌腱损伤
  • 简介:目的:探讨临床使用同种异体肌腱修复手部肌腱缺损的疗效及存在的问题。方法:2013年3月至2015年6月间,我科应用同种异体肌腱修复手部肌腱缺损15例18指,其中伸肌腱缺损5例7指,屈肌腱缺损10例11指。手部伸肌腱缺损范围5-9cm,平均7.4cm;屈肌腱缺损范围4~7cm,平均5.4cm。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为0.5~3个月,平均1.5个月。移植伸肌腱缝合采用改良Kessler法,移植屈肌腱缝合采用套圈缝合法,A2、A4滑车缺损者在移植肌腱的同时重建滑车。术后患肢予以适当固定制动,全部病例均没有使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伤口均I期愈合,术后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进行康复功能训练,4指因肌腱粘连于二期行肌腱粘连松解。疗效评定采用国际手外科联合会制定的总活动度TAM(TotalActiveMovement,TAM)系统评定标准。结果:术后随访6~21个月,平均13个月。结果达优者4指,良6指,可4指,差4指,优良率为56%。结论:临床应用同种异体肌腱移植修复手部肌腱缺损是代替自体肌建移植的方法之一,可以使手功能得到一定的恢复,但是仍存在轻度的免疫排斥反应及肌腱粘连,使修复优良率减低,需要在今后的临床应用研究工作中进一步解决。

  • 标签: 同种异体 肌腱移植 肌腱缺损 肌腱粘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根肌腱缝线埋线修复肌腱损伤的临床应用。方法本组43例手部屈肌腱断裂或损伤患者,切割伤21例,机器压砸伤13例,肌腱移植或转位9例。Ⅰ区3例,Ⅱ区9例,Ⅲ区11例,Ⅳ区13例,Ⅴ区7例。单根3-0强生肌腱缝线采用核心抗张力+周边连续加固缝合法修复断裂或损伤肌腱,将线结埋于断端,保持肌腱表面光滑,石膏托固定3~4周。结果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手指屈伸活动功能:31例优,9例良,3例差;优良率93%。3例手指屈伸功能差的患者行二次屈肌腱松解,术后行手指功能训练,屈伸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单根肌腱缝线埋线法是一种较理想的修复肌腱损伤的方法

  • 标签: 手损伤 腱损伤 单根肌腱缝线 埋线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报告不同类型的肌腱损伤的手术方法和效果,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0例不同类型的肌腱损伤进行手术修复,平均随访5个月(3~6个月),根据术后功能恢复效果进行评定。结果优199例,良88例,一般25例,差13例;优良率88%。结论对于Ⅱ区屈肌腱损伤中选择合适的手术切口,缝合方法,腱鞘修复是十分必要的。

  • 标签: 肌腱损伤 修复 粘连
  • 简介:我科于2004年3月-2005年11月,对5例前臂屈肌腱修复术后的患者行功能康复治疗。经过6个月~1年的随访,患者手部功能恢复满意,我们认为功能的恢复,除具体条件、手术操作的熟练程度、周密的康复计划外,还与良好的康复护理工作密切相关。

  • 标签: 功能康复治疗 修复术后 屈肌腱 前臂 功能恢复 熟练程度
  • 简介:摘要由于肌腱的过度使用或年龄退变,肌腱将产生不同程度的急慢性损伤。本文主要针对肌腱损伤的机制和预防肌腱粘连的方法进行探讨和总结。

  • 标签: 肌腱损伤 机制 肌腱粘连 预防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克氏针加肌腱线牵引修复肌腱止点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克氏针加肌腱线牵引修复肌腱止点27例。结果术后随访患者26例,时间6~12个月。采用Dargan功能评定法评定功能:优13例,良10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88.5%。结论应用克氏针加肌腱线牵引重建伸肌腱止点,操作简单,效果满意。

  • 标签: 腱损伤 治疗结果 伸肌腱止点 功能重建
  • 简介:患者男性,28岁。因右食指机械性损伤2h入院。检查:右食指背侧从掌指关节以近2cm至甲根部之间纵向软组织缺损,伴伸指肌腱和近节指骨背侧皮质部分缺损,中节指骨远端横行骨折,在缺损区指骨外露,软组织缺损11cm×2cm,中指背侧皮肤裂伤(图1)。急诊分两组手术,一组行手部清创术,用交叉克氏针固定食指中节指骨骨折。另一组切取对侧足背肌腱皮瓣(图2),

  • 标签: 软组织缺损 足背肌腱 皮瓣修复 交叉克氏针固定 食指背侧 近节指骨
  • 简介:摘要目的皮质类固醇注射治疗手部腱鞘炎可引起罕见且严重的并发症——肌腱自发断裂。此研究旨在评估患者出现该并发症后行肌腱修复治疗的临床疗效,并总结相关治疗经验。方法回顾观察在2011年7月至2015年12月在浙江省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13名患者(8名女性和5名男性),他们均因皮质类固醇封闭治疗引发自发性肌腱断裂,患者均进行了肌腱修复治疗。患者平均年龄为52.31±15.38岁;平均注射次数为2.54±1.66次;肌腱平均断裂时间(最后一次注射后)为10.92±9.50周。9名患者采用肌腱直接缝合(69%的病例),4名患者采用肌腱移植(31%的病例)。结果在此项研究中,肌腱断裂部位(13名患者共15例肌腱)包括6例拇长伸肌腱(40%),4例小指固有伸肌腱和小指伸肌腱(27%),3例环指总伸肌腱(20%),2例中指伸肌腱(13%)。术后两名患者出现肌腱粘连(15%的病例),予以肌腱松解后改善。术后一名患者出现肌腱再次断裂(8%),予以肌腱移植二次手术治疗。通过不短于两年的电话及门诊随访,所有患者(包括首次术后出现并发症的3例患者)均无感染,血管神经损伤、肌腱粘连、再次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肌腱自发性断裂是皮质类固醇封闭治疗腱鞘炎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因而亟需规范皮质类固醇的注射治疗标准。此外,此研究中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术前评估肌腱缺损程度、炎症程度以及术后随访期间监测肌腱愈合质量中都起到重要作用,帮助减少治疗失误,促进优化治疗。

  • 标签: 皮质类固醇 肌腱自发断裂 肌腱修复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手部屈肌腱修复术后康复护理效果。方法:取2017年3月-2020年3月收治手部屈肌腱修复患者,病例数82例,随机划分对照组(传统护理方法)与康复组(术后康复护理),各组41例,观察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手功能恢复优良率82.9%,康复组优良率97.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向手部屈肌腱修复患者展开康复护理,手功能恢复效果理想,值得借鉴。

  • 标签: 手部 屈肌腱修复术 康复护理
  • 简介:近年来,我们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对“无人区”屈指肌腱损伤的修复及功能恢复方面做了一些工作。随访了3~5年,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83例,男63例,女20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56岁;示指32指、中指28指、环指14指、小指4指;切割伤36例,挤压伤切割伤25例,电锯伤12例,撕脱伤10例;屈指浅肌腱98条,其中同屈指深肌腱同时断裂28条;断腱均利用显微外科器械,无损伤缝线、手术显微镜手术,断腱全部缝合,创口Ⅰ期愈合。

  • 标签: 肌腱损伤 显微外科 屈指浅肌腱 屈肌腱 切割伤 无张力
  • 简介: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术后手指功能恢复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摘要 随机将68例手部指屈肌腱损伤术后患者分为2组,损伤部位在Ⅰ区13例19指

  • 标签: 修复术 屈肌腱 指屈
  • 作者: 章鸿 张平 李进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5-30
  • 出处:《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21年第05期
  • 机构:南京医科大学姑苏学院骨科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骨科 215000,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材料与工程研究中心 43007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手外科,武汉 430022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离体猪后足屈肌腱修复模型评估一种新型内置式肌腱连接器修复肌腱效果。方法用猪后足趾深屈肌腱模型,对于同一猪后足的第2、3趾分别采用内置可吸收连接器(实验组)或双津下法(对照组)予以缝合,采用Instron5848微观力学实验系统记录和分析2 mm间距形成时拉力负荷、屈服点负荷、最大抗拉负荷、修复刚度。对于取材自同一猪后足的第2、3趾测试差值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结果内置连接器法抗拉强度显著高于双津下法,其中2 mm间距形成负荷差值为(17.93±8.66) N(t=7.169,P<0.01),屈服点负荷差值为(12.73±6.66) N(t=6.148,P<0.01),最大抗拉负荷差值为(22.06±12.43) 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622,P<0.01)。结论这种内置式连接器法是一种比较可靠的新型肌腱修复技术,为早期主动功能锻炼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有望减轻肌腱粘连。

  • 标签: 肌腱修复 生物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