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小RNA(miRNA,miR)-484靶向肝细胞因子1A(HNF1A)调控食管癌恶性细胞行为的分子机制。方法选取河南省人民医院2017年6月至2019年1月手术切除的101例食管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分析miR-484表达水平;采用慢病毒介导miRNA对照和miR-484在食管癌细胞系Eca109建立miRNA对照组和miR-484组过表达细胞系。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分析两组细胞增殖能力;采用Transwell分析两组细胞迁移能力;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两组细胞凋亡;采用生物信息学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miR-484靶基因,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分析靶基因及迁移和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癌旁组织miR-484表达水平(1.09±0.21)高于食管癌组织(0.31±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17,P<0.05)。miRNA对照组细胞miR-484表达水平(1.21±0.17)低于食管癌组织(3.96±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17,P<0.05)。miRNA对照组24 h和48 h吸光度(A)值(1.14±0.14、1.93±0.22)高于miR-484组细胞24 h和48 h A值(0.81±0.13、1.48±0.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10、2.791,P<0.05),miRNA对照组细胞侵袭数量[(74.03±5.90)个]高于miR-484组细胞侵袭数量[(37.84±3.99)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05,P<0.05)。miRNA对照组细胞凋亡比例[(5.09±1.73)%]低于miR-484组细胞[(20.43±4.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19,P<0.05)。HNF1A是miR-484的靶基因。miRNA对照组细胞HNF1A和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水平(1.89±0.25、0.63±0.12)低于miR-484组细胞(5.11±0.72、1.06±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09、2.091,P<0.05)。miRNA对照组细胞FAK蛋白相对表达水平(1.97±0.28)高于miR-484组细胞(1.48±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18,P<0.05)。结论miR-484在食管癌组织中呈低表达,通过影响靶蛋白HNF1A表达水平,参与食管癌细胞增殖、迁移和凋亡等生物学行为。

  • 标签: 微小RNA 食管癌 增殖 迁移 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长链非编码RNA肝细胞因子1α反义链1(lnc HNF1A-AS1)对食管癌细胞增殖、迁移和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11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行根治性切除术的食管鳞癌患者85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食管癌和癌旁组织lnc HNF1A-AS1的mRNA表达水平;构建短发卡RNA(shRNA)-Control和shRNA-HNF1A-AS1慢病毒稳定细胞系;采用生物信息学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分析lnc HNF1A-AS1和miR-1-3p的靶向关系;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检测shRNA-Control和shRNA-HNF1A-AS1细胞的增殖水平;采用Transwell检测shRNA-Control和shRNA-HNF1A-AS1细胞的迁移能力;采用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检测shRNA-Control和shRNA-HNF1A-AS1细胞的凋亡水平;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程序性死亡因子10(PDCD10)的表达;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结果食管癌组织(1.77±0.10)lnc HNF1A-AS1相对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0.39±0.02)(t=7.29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lnc HNF1A-AS1是miR-1的潜在作用靶点。shRNA-HNF1A-AS1细胞吸光度(A)值(0.51±0.03)低于shRNA-Control细胞A值(1.65±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04,P<0.05)。shRNA-HNF1A-AS1细胞[(62.08±5.96)个]的迁移数目低于shRNA-Control细胞[(150.44±10.21)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46,P<0.05)。shRNA-HNF1A-AS1细胞[(83.85±6.69)个]的凋亡数量高于shRNA-Control细胞[(25.92±4.08)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59,P<0.05)。shRNA-HNF1A-AS1细胞中Cyclin D1和PDCD10的蛋白相对表达水平(0.55±0.05、0.59±0.04)低于shRNA-Control细胞(1.68±0.09、1.80±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63、5.063,P<0.05)。miR-1-3p组细胞Cyclin D1和PDCD10的蛋白相对表达水平(0.38±0.04、0.44±0.05)低于shRNA-Control细胞(1.76±0.10、1.72±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76、4.729,P<0.05)。结论lnc HNF1A-AS1可能通过靶向下调miR-1-3p的表达,促进食管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抑制食管癌细胞的凋亡。

  • 标签: 长链非编码RNA 食管癌 微小RNA 增殖 迁移 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肝细胞因子1α(HNF1α)通过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调控肾脏葡萄糖重吸收的机制。方法构建小鼠HNF1α表达载体,将重组质粒转染人胚肾HEK293T细胞和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中过表达HNF1α,将HNF1α siRNA和GLUT2 siRNA转染入HEK293T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荧光葡萄糖类似物2-NBDG被细胞吸收的情况。采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HNF1α基因沉默后对GLUT2表达的影响。通过实时定量PCR检测HNF1α下游靶基因如GLUT2、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胰岛素诱导基因1(INSIG1)等的mRNA水平,通过共聚焦免疫荧光检测GLUT2在肾上皮细胞的定位情况,使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HNF1α对GLUT2的转录激活能力。通过凝胶迁移实验(EMSA)和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实验检测HNF1α与GLUT2的结合作用。结果过表达HNF1α摄取2-NBDG的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HNF1α和GLUT2基因沉默后细胞对2-NBDG吸收作用减弱,HNF1α基因沉默后GLUT2表达减少。与对照组相比,过表达HNF1α使得肾脏包括GLUT2在内的有关糖转运基因表达水平上升(P<0.01)。过表达HNF1α显著增加GLUT2转录活性,干涉HNF1α可下调GLUT2转录活性。此外,HNF1α可与GLUT2的启动子直接结合。结论HNF1α通过直接结合GLUT2促进其表达,进而调节肾源细胞对葡萄糖重吸收作用。

  • 标签: 肝细胞核因子1α 葡萄糖转运体2 肾葡萄糖重吸收 转录调节
  • 简介:目的:观察甲状腺转录因子-1(TFF-1)在正常成人肺泡Ⅱ型上皮细胞、人胚胎肺泡上皮细胞、肺癌以及淋巴结转移癌癌细胞中的表达,从量化角度探讨其在肺癌发生及其转移过程中的意义.方法:石蜡包埋切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及LeicaQ500MC图像分析系统,对TTF-1表达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胚胎肺泡上皮细胞TTF-1阳性单位(PU)值小于正常成人肺泡Ⅱ型上皮细胞TTF-1的PU值,差异具有极显著性(P<0.001);不同类型肺癌癌细胞TTF-1的PU值均小于胚胎肺泡上皮细胞和正常成人肺泡Ⅱ型上皮细胞TTF-1的PU值,且差异具有极显著性(P<0.001);肺腺癌和肺小细胞癌癌细胞TTF-1的PU值均大于肺鳞癌和肺大细胞癌癌细胞TTF-1的PU值,且差异均具有极显著性(P<0.001);肺鳞癌癌细胞TTF-1的PU值大于肺大细胞癌癌细胞TTF-1的PU值,差异具有极显著性(P<0.001).肺腺癌、肺鳞癌和肺大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灶中癌细胞TTF-1的PU值均大于其癌原发灶癌细胞TTF-1的PU值,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P<0.001,P<0.05);肺小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灶癌细胞与其原发灶癌细胞TTF-1的PU值基本相同,差异无显著性(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肺癌癌细胞TTF-1的PU值大于无淋巴结转移的肺癌细胞,差异具有极显著性(P<0.001);胞TTF-1的PU值与肺癌大体类型、分化程度和患者性别无关(P>0.05);TNM分期Ⅱ-Ⅳ期胞TTF-1的PU值大于Ⅰ期,且差异具有极显著性(P<0.001).结论TTF-1的表达量在正常成人肺泡Ⅱ型上皮细胞、胚胎肺泡上皮细胞和肺癌细胞中具有差异性并依次减少;肺癌细胞TTF-1的表达具有癌组织类型差异性;TTF-1高表达的肺癌易发生转移,TTF-1高表达的肺腺癌、鳞癌和大细胞癌是具有明显转移能力的肺癌细胞的重要标志之一.

  • 标签: 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 肺癌 转移 免疫组织化学 定量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1肝细胞因子4α型高胰岛素血症(HNF4α-HI)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进一步加深对HNF4α-HI的了解和认识。方法选取2008年2至12月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并通过遗传学分析证实为HNF4α-HI的1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对患儿的临床资料、诊疗经过和后期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检索MEDLINE数据库中HNF4α基因突变导致HNF4α-HI的报道进行文献复习。结果HNF4α-HI患儿出生为巨大儿,生后1 d起病,对二氮嗪治疗有效,携带HNF4α基因c.157T>C(p.C53R)突变,父母均未携带此突变,为新生突变,用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标准对该突变进行综合分析鉴定显示该突变可能是致病的。该患儿于2岁余停用二氮嗪治疗,低血糖症状可自行缓解,目前智体力发育与同龄儿无异。共检索到HNF4α-HI病例23例,共19种突变类型;起病年龄为0~2.3岁;出生体重3 500~5 900 g;对二氮嗪治疗均有效;根据病例资料显示11例患儿在随访期内低血糖症状可自行缓解,最大缓解年龄为6.9岁;随访部分患儿后期发现3例患儿患有糖尿病。结论HNF4α-HI患儿出生多为巨大儿,起病年龄早,多数患儿对二氮嗪治疗有效,随着年龄的增长有自行缓解倾向;该型患儿有于青春期或成年早期发展成糖尿病的可能性,应在10岁以后每年进行糖尿病筛查。

  • 标签: 高胰岛素血症 二氮嗪 肝细胞核因子4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细胞因子4γ(HNF4γ)在胃癌细胞增殖和干性维持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收集2012—2015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胃癌根治术患者的胃癌及相应癌旁正常组织蜡块102例,新鲜组织42例。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组化法检测HNF4γ的表达情况。建立HNF4γ过表达胃癌细胞株AGS-HNF4γ和HNF4γ沉默细胞株HGC27-shHNF4γ,分别采用XTT细胞增殖、平板克隆实验、干细胞成球实验测定HNF4γ过表达和沉默对胃癌细胞增殖和干性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CD44的表达。结果42例新鲜胃癌组织中,HNF4γ mRNA的表达水平为12.43±2.702,高于相应癌旁正常组织3.639±1.109(P<0.010)。102例石蜡包埋胃癌组织中,41.2%(42/102)HNF4γ蛋白表达阳性,高于癌旁正常组织的8.8%(9/102,P<0.001)。HNF4γ蛋白表达与胃癌患者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有关(均P<0.05)。HNF4γ蛋白高表达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5个月,3年生存率为4.8%(2/42),HNF4γ蛋白正常表达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38个月,3年生存率为51.7%(31/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AGS-HNF4γ细胞增殖快于对照AGS-Vector细胞细胞克隆数高于AGS-Vector细胞[分别为(243.5±24.5)个和(81.0±16.0)个,P=0.030],细胞成球率高于AGS-Vector细胞[分别为(83.5±3.9)%和(21.8±5.6)%,P=0.010],CD44的表达量高于AGS-Vector细胞。HGC27-shHNF4细胞增殖慢于对照HGC27-Vector细胞细胞克隆数低于HGC27-Vector细胞[分别为(26.0±1.0)个和(83.5±4.5)个,P=0.006],细胞成球率低于HGC27-Vector细胞[分别为(20.8±8.4)%和(72.5±4.8)%,P=0.030],CD44的表达量低于HGC27-Vector细胞。结论HNF4γ在胃癌组织中异常高表达,与胃癌患者的不良预后有关。HNF4γ可促进胃癌细胞的增殖,并通过促进CD44的表达维持胃癌细胞的干性。

  • 标签: 胃肿瘤 肝细胞核因子 预后 增殖 肿瘤干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细胞因子4γ(HNF4γ)在胃癌细胞增殖和干性维持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收集2012—2015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胃癌根治术患者的胃癌及相应癌旁正常组织蜡块102例,新鲜组织42例。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组化法检测HNF4γ的表达情况。建立HNF4γ过表达胃癌细胞株AGS-HNF4γ和HNF4γ沉默细胞株HGC27-shHNF4γ,分别采用XTT细胞增殖、平板克隆实验、干细胞成球实验测定HNF4γ过表达和沉默对胃癌细胞增殖和干性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CD44的表达。结果42例新鲜胃癌组织中,HNF4γ mRNA的表达水平为12.43±2.702,高于相应癌旁正常组织3.639±1.109(P<0.010)。102例石蜡包埋胃癌组织中,41.2%(42/102)HNF4γ蛋白表达阳性,高于癌旁正常组织的8.8%(9/102,P<0.001)。HNF4γ蛋白表达与胃癌患者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有关(均P<0.05)。HNF4γ蛋白高表达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5个月,3年生存率为4.8%(2/42),HNF4γ蛋白正常表达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38个月,3年生存率为51.7%(31/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AGS-HNF4γ细胞增殖快于对照AGS-Vector细胞细胞克隆数高于AGS-Vector细胞[分别为(243.5±24.5)个和(81.0±16.0)个,P=0.030],细胞成球率高于AGS-Vector细胞[分别为(83.5±3.9)%和(21.8±5.6)%,P=0.010],CD44的表达量高于AGS-Vector细胞。HGC27-shHNF4细胞增殖慢于对照HGC27-Vector细胞细胞克隆数低于HGC27-Vector细胞[分别为(26.0±1.0)个和(83.5±4.5)个,P=0.006],细胞成球率低于HGC27-Vector细胞[分别为(20.8±8.4)%和(72.5±4.8)%,P=0.030],CD44的表达量低于HGC27-Vector细胞。结论HNF4γ在胃癌组织中异常高表达,与胃癌患者的不良预后有关。HNF4γ可促进胃癌细胞的增殖,并通过促进CD44的表达维持胃癌细胞的干性。

  • 标签: 胃肿瘤 肝细胞核因子 预后 增殖 肿瘤干细胞
  • 简介:摘要本研究从1例儿童糖尿病患者入手,详细收集临床资料和追溯糖尿病家族史,临床诊断为青少年的成人起病型糖尿病。提取患者及其一级家属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DNA,扩增目标基因并测序,发现先证者和其父的肝细胞因子1α基因第4外显子发生核苷酸错义突变(c.779C>T),明确其青少年的成人起病型糖尿病3型的诊断。在1年的随访过程中,先证者应用格列奈类药物治疗后血糖达标,其父调整方案为长效磺脲类促泌剂后血糖明显改善。

  • 标签: 肝细胞核因子1α基因 青少年的成人起病型糖尿病3型 格列奈类 磺脲类促泌剂
  • 简介:目的:评估细胞因子κB配体活化因子(receptoractivatorofnuclearfacto-κBligand,RANKL)在肺高压(pulmonaryhypertension,PH)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作用。方法:本研究涉及临床和动物实验两部分。临床实验以48例PH患者和50例无肺高压(non-PH)对照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其血清RANKL水平,并用超声心动图评估其心功能。对于PH组中8例接受靶向治疗的患者,观察2年随访期内其RANKL的变化。动物实验采用低氧(10%O2)诱导的PH小鼠模型,检测其右心室收缩压、右心室肥大情况,以评估其疾病严重程度,并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transcription-polymerasechainreaction,RT-PCR)等方法检测小鼠血清、肺组织中RANKL水平。结果:临床研究结果示,PH患者的血清RANKL水平显著高于对照者[(4.00±0.30)pmol/L比(2.23±0.14)pmol/L],且RANKL水平与其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H患者治疗后测得的血清RANKL水平较治疗前降低。动物实验中,低氧诱导的PH模型小鼠的血清、肺组织及肺动脉中的RANKL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小鼠。结论:RANKL在PH中升高,不仅可作为提示PH诊断的指标,且在随访及疗效评估中也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细胞核因子KB配体活化因子 低氧 肺高压
  • 简介:目的观察烧伤患者血清(以下称烧伤血清)对单核细胞因子κB(NF-κB)异二聚体p50、p65移位及抑制因子κBα(IκBα)降解的影响,进一步探讨烧伤血清对单核细胞活化的作用.方法收集体外培养的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分别用正常人血清、烧伤血清、烧伤血清+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PDTC)刺激PBMC(依次分为对照组、烧伤血清组、PDTC组),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血清刺激30、60、120、480min后PBMC的p50、p65移位;采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刺激30、60、90、120min时PBMC的IκBα蛋白降解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刺激30min后烧伤血清组PBMC中p50、p65即发生移位,30~60min达高峰,120min后内聚集减少,回复至刺激前状态.刺激30min后烧伤血清组PBMCIκBα发生降解,刺激60min后含量几乎为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120min后表达水平逐渐恢复.PDTC组PBMCIκBα降解[刺激60min后含量为(11.57±1.98)×104积分灰度值]及p50、p65移位程度比烧伤血清组轻(P<0.01).结论烧伤血清可导致PBMCIκBα降解和p50、p65移位,进而活化NF-κB,诱导PBMC分泌细胞因子.PDTC对此变化有抑制作用.

  • 标签: 烧伤 血清 单核细胞 核因子κB核移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DCD4)对肝癌细胞因子(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期间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进行治疗的78例肝癌患者的外周血,分离血清和有细胞。使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78例患者的肝癌组织及正常癌旁组织的PDCD4蛋白表达,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肝组织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NF-κB水平。PDCD4蛋白表达采用χ2检验,细胞存活率、克隆形成率、凋亡率、肝组织内TNF-α和NF-κB水平比较采用t检验,对PDCD4蛋白表达与TNF-α和NF-κB水平的相关性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PDCD4蛋白表达在肝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46.15%,但在同一患者的癌旁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100.00%,癌旁组织高于肝癌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783,P<0.05)。肝癌细胞中转染PDCD4过表达载体的细胞存活率为(61.27±4.18)%、克隆成形率为(66.42±8.94)%,均低于对照组,且PDCD4组的细胞凋亡率为(28.66±4.20)%,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815,t2=1.676,t3=2.626,P<0.05)。肝癌组肝组织的TNF-α为(204.18±32.17) ng/g,NF-κB水平为(93.19±26.56) ng/g,均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095,t2=5.461,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肝癌患者的肝组织PDCD4蛋白表达与TNF-α和NF-κB水平均呈负相关(r1=0.531,r2=0.791,P<0.05)。结论PDCD4能够干预肝癌细胞NF-κB信号通路的活化,抑制生长,促进凋亡。

  • 标签: 肝癌 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 细胞核因子-κB
  • 简介:摘要报道1肝细胞因子1β(HNF1β)基因缺失所致的青少年发病的成人型糖尿病(MODY)5型。该病以早发糖尿病、胰岛素相关抗体检测阴性同时伴有肾脏、胰腺及生殖系统异常为特征,为常染色体显性单基因型糖尿病。临床医师应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早期识别、诊断、治疗,指导优化生育。

  • 标签: 糖尿病 肝细胞核因子1β 青少年发病的成人型糖尿病5型 基因缺失
  • 简介:摘要1例糖尿病伴蛋白尿的23岁男性患者就诊于肾脏内科,结合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基因检测结果,诊断为青少年的成人起病型糖尿病(MODY)5型。该患者出现重度右肾萎缩及双肾囊肿引起肾功能损伤,血清镁离子浓度低于正常值,基因检测提示患者肝细胞因子1β(HNF-1B)基因发生无义突变,c.1132C>T,p.Gln378Ter,父母为野生型,故该突变属于新发突变。通过相关文献研究低镁血症可能较糖尿病更早发生,结合本病例临床特征提示伴肾脏结构畸形、低镁血症的MODY患者应警惕HNF-1B的变异。

  • 标签: 肝细胞核因子1β 青少年的成人起病型糖尿病 新发突变
  • 简介:摘要青少年的成人起病型糖尿病(MODY)5型在中国人群中较为罕见,且临床表现不典型,临床医师对其认识不足,极易误诊漏诊。本研究报道了一例MODY 5型患者,具有罕见的多脏器表型异常,包括背侧胰腺发育不全、肾萎缩、肾囊肿、肝功能异常、低镁血症等,经过基因检测,明确为肝细胞因子1β基因外显子2~5杂合缺失导致,是一个特殊的自发基因变异,国内外均尚未见报道。本研究补充了我国该类患者的病例资料,建议对于无家族史,但存在早发糖尿病和肾脏疾病的患者应排查MODY 5,以明确分子诊断,实现精准医疗。

  • 标签: 肝细胞核因子1β 青少年的成人起病型糖尿病 基因大片段缺失 背侧胰腺发育不全
  • 简介:目的:观察溶血磷脂酸(LPA)对人单核细胞株THP-1细胞因子-κBp65(NF-κBp65)表达、移位及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变化的影响,探讨LPA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水平LPA(0~10μM)刺激人THP-1细胞4h,或以LPA1μM处理THP-1细胞不同时间(0~8h),Westernblot检测THP-1细胞蛋白NF-κBp65表达变化,免疫荧光检测NF-κBp65蛋白表达移位,酶联免疫法测定细胞上清液中细胞因子TNF-α水平。将细胞予NF-κB抑制剂咖啡酸苯乙酯(CAPE))20mg/L预处理1h后,LPA1μM处理4h后,酶联免疫法测定细胞上清液中TNFα水平。结果LPA以剂量依赖和时间依赖的方式诱导THP-1细胞NF-κBp65表达,促进NF-κBp65转位到内,并促进TNF-α分泌,CAPE抑制NF-κB后可显著抑制TNF-α分泌。结论LPA可显著促进THP-1细胞NF-κB的表达和活化,促进炎性因子TNFα的释放,NF-κB信号途径部分介导了LPA致粥样硬化作用。

  • 标签: 溶血磷脂酸 THP-1细胞 核因子-ΚB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猪脱细胞真皮基质(pADM)在体外培养中对毛囊角质形成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实验培养毛囊角质形成细胞,按照干预措施不同分为6组,A组为单纯毛囊角质形成细胞组;B组为毛囊角质形成细胞+pADM组(20 mg/L);C组为毛囊角质形成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组(10 μg/L);D组为毛囊角质形成细胞+TNF-α抑制剂组(Lenalidomide);E组为毛囊角质形成细胞+TNF-α(10 μg/L)+pADM组(20 mg/L);F组为毛囊角质形成细胞+TNF-α抑制剂+pADM组(20 mg/L)。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分别测定各组的淋巴增强因子1(LEF-1) mRNA及细胞增殖抗原(Ki-67) mRNA的表达。免疫荧光标记法检测B、E、F组的毛囊角质形成细胞,观察pADM对毛囊角质形成细胞增殖的影响。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A组(LEF-1,1.093±0.121,Ki-67,1.100±0.089)毛囊角质形成细胞中LEF-1 mRNA及Ki-67 mRNA的表达低于B组(LEF-1,2.973±0.234,Ki-67,2.577±0.067)和D组(LEF-1,1.867±0.045,Ki-67,1.967±0.136),但高于C组(LEF-1,0.450±0.090,Ki-67,0.490±0.026)。A组与B组、A组与C组、A组与D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比B,tLEF-1=14.280,P<0.05;tKi-67=15.390,P<0.05;A比C,tLEF-1=4.887,P<0.05;tKi-67= 6.356,P<0.05;A比D,tLEF-1=5.875,P<0.05;tKi-67=9.030,P<0.05);B组(LEF-1,2.973±0.234,Ki-67,2.577±0.067)毛囊角质形成细胞中LEF-1 mRNA及Ki-67 mRNA的表达高于E组(LEF-1,1.793±0.078,Ki-67,1.940±0.165),而低于F组(LEF-1,4.257±0.266,Ki-67,3.193±0.155),B组与E组,B组与F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比E,tLEF-1=8.964,P<0.05;tKi-67=6.634,P<0.05;B比F,tLEF-1=9.749,P<0.05;tKi-67=-6.425,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B组毛囊角质形成细胞数量高于E组而低于F组。结论在体外培养中,pADM可能通过下调TNF-α促进LEF-1和Ki-67的表达,从而促进毛囊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

  • 标签: 毛囊角质形成细胞 肿瘤坏死因子-α 淋巴增强因子1 细胞增殖
  • 简介:目的了解图像分析仪测量组织细胞化学物质含量或总量结果的国内现状,为制定用于细胞化学物质量测定的图像分析系统的生产及使用过程中应达到的统一的技术性能标准提供参考。方法正常成年小鼠肝细胞悬液涂片,部分涂片统一进行Feulgen染色,未染色涂片与已染色涂片各一张寄给六个实验室,进行Feulgen染色,测量两种染色涂片的单个完整肝细胞DNA的量,结果送回本实验室,按统一标准比较单个完整肝细胞DNA总量的直方图。结果1.从统一和不同实验室染色涂片测得的DNA总量直方图形状较相似,说明细胞DNA的Feulgen染色法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2.各实验室表述DNA量的术语极不规范;3.不同的图像分析仪测得不同投影面积大小肝细胞的平均光密度或平均光度或平均灰度的值相差较大,而同一图像分析仪测得的值的差异较小;4.不同的图像分析仪和不同的测量参数区分三种DNA总量细胞群体的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异,说明这些图像分析仪测量细胞化学物质量的可靠性不同;5.改变图像分析仪关键硬件的设置,摄取相同细胞的黑白图像和彩色图像,测量结果显示,细胞DNA的彩色图像与黑白图像在不同的图像分析仪测量软件上可得到不同的测量结果。结论测量细胞化学物质的量,不但应重视图像分析系统测量软件的性能,而且其图像形成和采集硬件的系统性能与功能状态同样不可忽视,建立用于细胞化学物质量测定的图像分析系统性能的评价标准是非常必要的、有益的和刻不容缓的。

  • 标签: 图像分析系统 组织细胞 化学物质量 质量控制标准化
  • 简介:细胞——系统的控制中心"中"细胞结构"部分的教学,可以"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为基点,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逻辑关系出发,以细胞的功能(遗传信息库、代谢、遗传)为线索,引导学生从细胞构造和核质关系的角度,寻找证据,探寻细胞的结构,从而有效建构概念,优化教学过程。

  • 标签: 细胞核结构 核质关系 教法优化
  • 作者: 饶翀 平凡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2年第02期
  • 机构:北京市垂杨柳医院内分泌科,北京 100022,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 国家卫健委内分泌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730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2例因肝细胞因子1β(HNF1β)基因变异突变所致的以肝功能异常为突出表现的早发糖尿病家系的临床及遗传学特征,并文献回顾HNF1β-青少年的成人起病型糖尿病(MODY)肝功能异常的病例特点。先证者1为女性,在30岁妊娠期间发现血糖升高。先证者2为男性,18岁查体时发现高血糖。均以肝酶升高为突出表现,胆红素正常,且不合并肾囊肿或肾功能异常。对2例先证者先后应用全外显子捕获及DNA拷贝数变异检测,并根据突变类型对家系成员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先证者1及其父亲的HNF1β基因外显子4杂合突变c.1006C>G(p.H336D),先证者2及其母亲的17q12微缺失(1.49 Mb)。通过PubMed、CNKI及万方数据库共检索了HNF1β突变合并肝功能异常病例26例,文献回顾发现,HNF1β突变/缺失所致的疾病谱高度异质性,HNF1β基因变异所致的肝功能异常以肝酶升高为突出表现,胆红素及肝脏合成功能多正常,影像学表现隐匿,肝移植1例,无肝脏相关死亡报道。提示对合并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的早发糖尿病患者,即使不伴随肾脏病变,仍需警惕HNF1β突变可能。该类患者需警惕应激状态下出现肝功能异常的加重并尽量避免经肝脏代谢药物的应用。

  • 标签: 肝细胞核因子1β 青少年的成人起病型糖尿病 肝功能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