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局部穿皮瓣修复外侧皮瓣供区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自2011年6月至2019年11月,我们急诊收治前臂或手部创面患者共15例,创面大小为5.0 cm×7.5 cm~8.5 cm×12.0 cm,采用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创面,并设计穿血管蒂顺行推进皮瓣、逆行旋转皮瓣等修复外侧皮瓣供区。外侧皮瓣大小为5.5 cm×8.0 cm~9.0 cm×12.5 cm,局部穿皮瓣的大小为2.0 cm×3.0 cm~5.0 cm×8.0 cm。结果术后皮瓣均存活良好。随访时间为8~19个月,平均14.5个月。前臂或手部及外侧皮瓣供区修复后皮瓣外观满意,未见明显臃肿、色素沉着及瘢痕增生,质地与受区周围组织相近。皮瓣感觉未见明显减退。邻近关节活动度无明显受限。结论局部穿皮瓣修复外侧皮瓣供区,皮瓣设计灵活,限制少,手术方式简便,是外侧皮瓣供区有效的修复方式。

  • 标签: 外科皮瓣 治疗结果 穿支 皮瓣供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游离显微削薄外侧穿皮瓣(anterolateral thigh perforator flap,ALTP)修复前臂残端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们对8例前臂离断毁损伤残端创面采用削薄ALTP修复。术中在显微镜视下根据筋膜层血管网走行及受区需要削薄皮瓣,术后早期开始残肢功能锻炼。结果术后本组8例皮瓣均存活,皮瓣切取面积为6.0 cm×5.0 cm~9.0 cm×7.0 cm。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平均15个月。所有皮瓣外形不臃肿,质地柔软,皮瓣感觉功能恢复好。残端安装假肢适配良好。结论采用削薄ALTP修复前臂残端创面,可保留更多前臂长度,皮瓣外形美观,质地耐磨,具备感觉,是一种较好的修复方式。

  • 标签: 外科皮瓣 前臂 股前外侧穿支 残端创面 义肢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外侧游离穿皮瓣修复前臂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09年4月至2011年12月应用外侧游离穿皮瓣修复21例前臂部软组织缺损。结果除1例术后发生移植皮瓣坏死外,其余20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14-40个月,平均25个月无明显的供区功能障碍,疗效满意。结论外侧游离穿皮瓣具有血供丰富及皮瓣较薄的优点,适宜修复前臂部软组织缺损。

  • 标签: 穿支皮瓣 移植 显微外科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利用旋外侧动脉降多个穿血管的特点,以远端穿为蒂设计轴型带蒂穿皮瓣接力修复外侧穿皮瓣(ALTPF)切取后软组织缺损(近端供区)的临床应用。方法2019年3月至2021年7月,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手足外科应用旋外侧动脉远端穿皮瓣接力修复ALTPF切取后近端供区软组织缺损13例,其中下肢8例,上肢5例,软组织缺损面积6.0 cm×10.0 cm~10.0 cm×15.0 cm,接力皮瓣切取面积4.0 cm×8.0 cm~5.0 cm×10.0 cm。患者出院后门诊或微信定期随访。结果受区皮瓣全部成活,创面一期愈合,接力皮瓣其余供区直接缝合,经3~12个月的随访,皮瓣外形良好,供区仅留线形瘢痕。结论ALTPF修复宽大创面后,供区无法直接缝合或缝合张力大时,利用旋外侧动脉远端穿皮瓣接力修复近端供区,可减少供区并发症。

  • 标签: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远端穿支 接力皮瓣 供区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旋外侧动脉斜为源动脉的外侧双叶穿皮瓣修复四肢创面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12月至2020年5月,采用以旋外侧动脉斜为源动脉的外侧双叶穿皮瓣修复四肢创面36例,其中6例为同一肢体上相邻但不连续的2处创面,面积4.0 cm×5.0 cm~11.0 cm×9.0 cm;30例为单个创面,面积10.0 cm×10.0 cm~23.0 cm×17.0 cm。常规行术前CDU穿定位78条穿,实际切取67条穿。根据术中实际穿情况进行分叶设计,完全型双叶皮瓣19例,采用皮肤分叶深筋膜相连的筋膜型双叶皮瓣17例。皮瓣的血液循环重建均采用旋外侧动脉斜与受区血管吻合,采用血流桥接型吻合方式8例。所有大腿供区均Ⅰ期缝合。术后定期复查。结果本组35例双叶皮瓣顺利成活,1例修复2处创面者皮瓣发生静脉危象,经拆除部分缝线,皮瓣表面切口放血7 d后成活。大腿供区均Ⅰ期愈合,伤口愈合时间为11~83 d。术后随访6~39个月,皮瓣色泽、质地良好,感觉恢复为S2~S3。供区除1例瘢痕面积较大外均为线形瘢痕存留,未出现瘢痕挛缩及疼痛等不适,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以旋外侧动脉斜为源动脉的外侧双叶穿皮瓣修复四肢创面,在体现双叶皮瓣优势的同时,供区更加隐蔽,可以成为旋外侧动脉降不能切取双叶皮瓣时的有益补充。

  • 标签: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斜支 旋股外侧动脉 双叶皮瓣 修复 四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外侧嵌合穿皮瓣在修复下肢复杂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方法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应用游离外侧嵌合穿皮瓣修复下肢复杂软组织缺损76例,其中小腿29例,足踝部47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感染、深部组织缺损及骨科植入物外露。创面大小为15 cm×8 cm~35 cm×20 cm,其中45例合并死腔形成,62例合并同一部位骨折,38例合并其他部位骨折或其他系统损伤。创面经彻底清创及VSD治疗,待肉芽生长良好、感染控制后,设计并切取以旋外侧动脉降为蒂的外侧嵌合穿皮瓣,其中穿皮瓣修复大部分深部组织裸露的创面,肌瓣填塞死腔和(或)覆盖部分皮瓣周围的创面,在肌瓣上一期或二期游离皮片植皮,术后定期随访。结果本组74例皮瓣完全成活,2例术后72 h内出现血管危象,经及时手术探查处理后好转。1例皮瓣术后渗血过多,予手术止血。4例皮瓣远端或肌瓣上植皮区部分坏死,2例经再次植皮,2例经积极换药后均完全消灭创面。另16例外伤后骨髓炎伴骨缺损,于伤口愈合后3~6个月采用植骨、骨搬运或Masquelet技术进行修复。术后伤口一期愈合68例,延期愈合8例。除5例失访外,71例随访9~24(平均16)个月,患肢外观与功能恢复满意,未出现感染复发。结论采用外侧嵌合穿皮瓣移植时,可以利用穿皮瓣修复深部组织外露的创面,肌瓣填塞深部死腔和(或)创面并在肌瓣上植皮,仅需吻合旋外侧动脉降血管,即可实现肢体复杂创面的三维立体有效修复与重建,是修复下肢复杂创面安全有效的技术方法,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嵌合穿支皮瓣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 创面修复 深部死腔
  • 简介:目的评价不同CTA扫描方案显示旋外侧动脉(LCFA)穿的能力。方法将28例除大腿以外的四肢外伤患者及27名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3组。对A组(15人,30侧大腿)采用双侧大腿低放射剂量扫描方案,B组(15人,30侧大腿)采用双侧大腿常规放射剂量扫描方案,C组(25人,25侧大腿)采用单侧大腿常规放射剂量扫描方案进行CTA检查。记录辐射吸收剂量,观察LCFA显示情况及起源,测量LCFA主干开口内径、降支开口内径、降长度、降血管分级、降穿支数量、穿末端最小内径。结果B组中1例(2侧大腿)因对比剂渗漏未能完成检查。3组共83侧大腿,LCFA起自动脉分别为A组7侧、B组8侧、C组6侧,起自深动脉分别为A组23侧、B组20侧、C组19侧。3组间,辐射吸收剂量、降长度、降穿末端最小内径、降血管分级及降穿支数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LCFA主干及降支开口内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单侧大腿常规放射剂量CTA显示LCFA细小穿的能力优于双侧低放射剂量及双侧常规剂量CTA,而3种扫描方案对较大血管的显示效果相近。

  • 标签: 旋股外侧动脉 旋股外侧皮瓣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应用分叶外侧穿皮瓣(ALTPF)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4月至2020年1月,应用分叶ALTPF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21例,其中11例车祸外伤,8例机器碾压伤,2例医源性并发症。小腿部及足踝部14例,手部及腕部7例。创面面积17.0 cm×12.0 cm~20.0 cm×14.0 cm,其中8例合并骨折、骨外露,13例合并肌腱、神经外露。13例为两个相邻的创面,8例为一个宽大创面。设计分叶ALTPF进行创面修复。术后定期随访,末次随访内容包括皮瓣的色泽、质地、外形、感觉及供区瘢痕情况进行记录。结果术后21例患者受区均未出现感染,所有皮瓣成活。本组2例出现静脉危象,1例术后5 h出现静脉危象,急诊探查发现吻合的2条静脉均出现血栓,经过取栓后再次吻合皮瓣完全成活;另1例术后2 h出现一叶皮瓣静脉危象。急诊探查发现皮瓣内侧缘回流至大隐静脉的浅静脉与受区浅静脉吻合口栓塞,经过取栓后再次吻合,皮瓣成活。所有供区创面均一期愈合。随访6~30个月,平均12.3个月,所有皮瓣色泽、质地良好,外形轻度臃肿,感觉迟钝,供区仅有线形瘢痕,外观评价良好。结论分叶ALTPF可一期修复较大或邻近的两个创面,最大程度减少供区的损害,是一种修复四肢宽大或邻近两个创面的理想方法。

  • 标签: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分叶穿支皮瓣 浅静脉 四肢 软组织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外侧区双叶穿皮瓣的血供方式及临床应用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9年7月,采用外侧区双叶穿皮瓣修复102例四肢创面患者资料,男80例,女22例;年龄9~66岁,平均40.7岁。其中29例为不连续的两处创面,创面面积5 cm×5 cm~30 cm×18 cm;73例为单一创面,创面面积12 cm×11 cm~27 cm×15 cm。术前以彩超定位外侧穿支点,根据创面形状设计双叶皮瓣。根据血供方式的不同设计共干型、双干型、筋膜型、混合型双叶穿皮瓣移植修复创面。对于穿为共干型或筋膜型皮瓣,切取游离后直接修复创面;对于穿为双干型或混合型皮瓣,在皮瓣断蒂后先行穿内增压吻合,而后再拼合修复创面。外侧供区均直接缝合。结果102例患者共设计双叶穿皮瓣105侧,其中共干型43侧、双干型30侧、筋膜型24侧、混合型8侧。单叶的皮瓣切取面积为6 cm×5 cm~20 cm×9 cm。1例伴有两处创面者术后17 h双叶皮瓣中的一叶发生动脉危象,手术探查为动脉顽固性痉挛,经移植静脉后皮瓣危象解除,术后该叶皮瓣远端出现约4 cm×3 cm浅表坏死,经换药后瘢痕愈合;2例修复单一创面的双叶皮瓣术后48 h其中一叶发生静脉危象,经拆除缝线,皮瓣表面切口放血7 d后成活。102例患者创面均愈合,愈合时间8~83 d,平均19 d;大腿供区均一期愈合。术后10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70个月,平均16个月。末次随访时,皮瓣色泽、质地良好,皮瓣温、痛、触觉部分恢复。根据英国医学研究会感觉评级标准评定:S2级21例,S3级81例。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标准的血运评价指标,优91例,良11例;优良率100%。供区VAS评分均为0分,多为线性瘢痕存留,其中5例瘢痕宽度超过3 cm,但未出现瘢痕挛缩及疼痛等不适。9例患者术后早期出现供区感觉异常,3个月后逐步恢复。结论应用不同血供类型的双叶外侧穿皮瓣修复四肢创面,可以克服因源动脉不同造成的血供缺失或不足;同时明确血供分型有助于设计分叶皮瓣及切取,术后可大幅提高皮瓣的成活率。

  • 标签: 外科皮瓣 四肢 软组织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侧嵌合穿皮瓣对糖尿病足溃疡(DFU)创面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共收治14例II型糖尿病足部溃疡,男10例,女4例,年龄49~58岁。其中单纯周围神经病变10例,周围神经病变合并血管病变4例,无单独血管病变患者。在严格控制患者血糖的基础上,对Wagner 2级以上DFU进行清创后抗生素骨水泥覆盖或填充,2~3周后采用外侧嵌合穿皮瓣移植修复,皮瓣大小8 cm×3 cm~27 cm×7 cm。术后定期随访。结果术后13块皮瓣一期成活,1块发生静脉危象,积极探查后皮瓣完全成活。随访6~12个月,供区和受区愈合良好,皮瓣外形好,质地佳,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外侧嵌合穿皮瓣可修复DFU创面,临床效果良好,能有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 标签: 糖尿病足 溃疡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嵌合皮瓣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削薄外侧穿皮瓣(ALTP)修复手部外伤术后瘢痕挛缩畸形切除后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和疗效。方法自2015年3月至2019年8月,应用削薄ALTP修复手部外伤术后挛缩瘢痕12例。先行手部挛缩瘢痕组织彻底切除,恢复手部正常的骨性结构及力线,手部缺损创面为5.0 cm×6.0 cm~8.0 cm×10.0 cm;遗留创面于大腿外侧设计ALTP修复,皮瓣I期显微修薄,皮瓣均不携带阔筋膜。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术后门诊复查、微信随访,观察创面愈合及皮瓣外观、质地、感觉、供区瘢痕及患手活动功能恢复情况,指导其进行康复训练。结果术后12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2例因穿电凝处出血,血肿卡压静脉发生静脉危象,经探查后皮瓣成活。本组术后均随访,其中门诊复查6例,微信视频随访4例,电话咨询2例;随访3~20个月,平均11个月。术后皮瓣不臃肿,质软,无色素沉着,外形美观;皮瓣供区仅遗留1条线形瘢痕。患手的握、捏、对掌、对指等功能得到大部分恢复。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TAM评定:优7例,良4例,可1例。结论削薄ALTP修复手部外伤术后瘢痕挛缩畸形,可携带不同组织进行立体修复,术后皮瓣外形美观,供区可直接闭合,减少供区损伤,是修复手部挛缩畸形的一种有效方法。

  • 标签: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削薄穿支皮瓣 瘢痕 畸形 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外侧穿皮瓣在前足损伤伴复合组织缺损修复中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收治的26例足损伤伴复合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5例;年龄15~61岁[(31.6±12.5)岁]。合并骨折10例,跖跗关节脱位3例,骨缺损9例,肌腱损伤5例,韧带损伤3例。足复合组织缺损处理方法:软组织缺损均采用外侧穿皮瓣游离移植修复,皮瓣面积6.0 cm×3.5 cm~26.5 cm×10.0 cm;骨缺损根据创面条件分别采用Ⅰ期植骨修复或抗生素骨水泥占位膜诱导后Ⅱ期植骨修复;趾长伸肌腱损伤采用直接缝合或肌腱转位修复;跖跗韧带损伤Ⅰ期缝合修复。术后2周内观察皮瓣成活情况。术后1,3,6,12个月至末次随访观察骨折愈合、骨缺损修复、软组织修复后足部外形美观及供区愈合情况。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评价足部功能。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36个月[(20.5±4.6)个月]。皮瓣均成活,骨折均愈合,骨缺损得到修复。皮瓣质地良好,其中Ⅰ期修薄皮瓣11例,术后3~6个月Ⅱ期修薄15例。供区愈合好,仅遗留线性瘢痕。1例出现静脉危象,经急诊手术探查后成活;3例皮瓣局部感染,经清创及应用敏感抗生素后痊愈。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评分为54~94分[(76.6±10.4)分],与术前11~51分[(27.2±11.3)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优5例,良11例,可10例,优良率为62%。结论对于足损伤伴复合组织缺损,应用外侧穿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同期联合多种技术治疗骨缺损及肌腱韧带损伤,皮瓣外观满意,供区外形美观,足部功能恢复满意。

  • 标签: 足损伤 外科皮瓣 软组织损伤
  • 简介:摘要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医院烧伤整形外科于2017年10月23日收治1例左肩胸部隆凸性皮肤纤维肉瘤3次复发的52岁男性患者。手术完全切除皮肤隆凸性纤维肉瘤,创面缺损10 cm×10 cm,预计用右外侧穿分叶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创面,但切取皮瓣时见外侧穿支部分缺如,仅见1条细小穿,并且分离困难,遂放弃。通过相同的切口向内侧寻找内侧穿血管,见1条粗大穿,由独立的源动脉供血,血管蒂长度、口径与受区血管匹配。利用该穿切取10 cm×10 cm的内侧穿皮瓣修复缺损,供瓣区直接缝合。术后9个月随访,皮瓣颜色、质地、厚薄好,两点辨别觉距离30 mm,右大腿供瓣区遗留线状瘢痕。

  • 标签: 外科皮瓣 皮肤纤维肉瘤 肿瘤复发,局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及对比红外热成像技术(IRT)与彩色多普勒超声(CDU)在外侧穿皮瓣(ALTPF)术前穿血管探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自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接受ALTPF手术行修复重建的患者共25例,其中男16例,女9例;年龄12~53岁,平均38.7岁;所有患者均切取带蒂或者游离的ALTPF,大小5.0 cm×8.0 cm~7.5 cm×30.0 cm,其中游离皮瓣21例,局部带蒂转移皮瓣4例。所有患者术前均常规行IRT以及CDU检查进行供区穿血管定位。使用卡方检验比较术前探测与术中实际情况,统计一致性。结果本组25例中,术前CDU共检测出53条穿血管,IRT共检测到51个"热点",其中50个"热点"与CDU的结果相对应,κ指数为0.712(P<0.05),代表高度一致性,敏感性为94.3%,特异性为85.7%,两者之间定位的偏移与皮下组织厚度呈正相关。结论利用IRT在ALTPF术前探测穿血管与CDU相比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兼具便携、经济、无创、操作简便的特点,同时在皮下组织较薄的人群中具有更高的精准度,是术前穿血管导航的重要组成部分。

  • 标签: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红外热成像技术 穿支血管探测 彩色多普勒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接力穿皮瓣修复外侧皮瓣供区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0年6月宿迁市第三医院修复重建显微外科中心因外伤或瘢痕切除导致的皮肤软组织缺损伴骨、肌腱、神经等深部组织外露的患者临床资料。设计并切取游离外侧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从外侧皮瓣供区邻近的4个区域(内侧、外侧近端、外侧远端和髂腹股沟)选择切取接力穿皮瓣修复外侧皮瓣供区创面,接力穿皮瓣的供区直接缝合。术后随访外侧皮瓣、接力穿皮瓣及其供区外形和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共纳入28例患者,年龄15~65岁,平均37.3岁。外侧皮瓣切取面积为12.0 cm×10.0 cm~20.0 cm×13.0 cm。修复外侧皮瓣供区切取的邻近接力穿皮瓣区域为内侧13例,外侧远端5例,外侧近端6例,髂腹股沟4例。接力穿皮瓣切取面积为6.0 cm×5.0 cm~11.0 cm×7.5 cm。术后随访1~6个月,平均4.8个月,28例外侧皮瓣和26例接力穿皮瓣完全成活,另2例接力穿皮瓣远端术后2周分别出现1.0 cm×2.0 cm和1.5 cm×1.5 cm小面积坏死,分别经换药3周和4周后愈合。外侧皮瓣质地、弹性良好,外形稍臃肿,功能良好;接力穿皮瓣质地、色泽、厚度与外侧周围皮肤无明显差异,其供区仅留线性瘢痕,功能无影响。结论通过优化外侧皮瓣和接力穿皮瓣设计,采用接力穿皮瓣修复外侧皮瓣供区,能够减小股外侧供区损伤,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 标签: 显微外科手术 外科皮瓣 穿支皮瓣 创面修复 股前外侧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频彩超在外侧皮瓣穿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 2017年 1月至 2018年 12月收治的小腿下段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 20例,回顾性分析其相关资料,患者均于术前对患肢旋外侧动脉降穿血管采用高频彩超检测,根据穿血管中走行距离最短、流速快、管径粗的均经体表定位设计皮瓣。对比分析术中观察情况与术前定位检测一致与否。结果:本组 20例患者在皮瓣范围内拟设计 56穿血管,且术中均准确证实,准确率 100%。术前彩超检测与术中见穿血管走行方向一致。沿穿血管对肌间隔或肌肉追踪分离至血管主干,皮瓣均根据术前设计切取成功。患者皮瓣质地、色泽、外形良好,感觉、出汗情况尚可,且随访时间为 6-12( 8.3±1.1)个月。结论:高频彩超在外侧皮瓣穿定位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即可提升穿刺皮瓣切取的成功率和准确性,因此值得应用推广。

  • 标签: 股前外侧皮瓣 穿支定位 高频彩超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应用分叶外侧穿皮瓣(ALTPF)修复前臂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11月至2019年4月,应用分叶ALTPF修复前臂大面积软组织缺损28例,男23例,女5例,左侧前臂12例,右侧前臂16例。皮瓣切取面积26 cm×8 cm~35 cm×10 cm。穿皮瓣的动脉、静脉、皮神经分别与受区动脉、静脉、皮神经吻合和缝接,28例供区均一期直接缝合。术后门诊随访内容包括皮瓣成活情况、外观、质地、感觉恢复及供区愈合情况。结果27例皮瓣全部成活,无感染发生。1例分叶皮瓣远端部分坏死,二次手术局部皮瓣转移修复,创面愈合。术后随访6~22个月,皮瓣血运良好,外形满意,无明显臃肿,色泽、质地与受区相近,皮瓣无溃疡形成。皮瓣内均保留外侧皮神经并与受区的皮神经缝接,皮瓣感觉恢复S3级13块,S2级10块,S1级5块。皮瓣供区一期美容缝合,术后呈线形瘢痕,位置隐蔽,无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结论ALTPF血运丰富,供区隐蔽。采用分叶设计的方式可缩减供区的宽度,避免植皮修复供区创面,是一种良好的修复前臂复杂软组织缺损的方法。

  • 标签: 分叶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旋股外侧动脉 软组织缺损 前臂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频彩超在外侧皮瓣穿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小腿下段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20例,回顾性分析其相关资料,患者均于术前对患肢旋外侧动脉降穿血管采用高频彩超检测,根据穿血管中走行距离最短、流速快、管径粗的均经体表定位设计皮瓣。对比分析术中观察情况与术前定位检测一致与否。结果本组20例患者在皮瓣范围内拟设计56穿血管,且术中均准确证实,准确率100%。术前彩超检测与术中见穿血管走行方向一致。沿穿血管对肌间隔或肌肉追踪分离至血管主干,皮瓣均根据术前设计切取成功。患者皮瓣质地、色泽、外形良好,感觉、出汗情况尚可,且随访时间为6-12(8.3±1.1)个月。结论高频彩超在外侧皮瓣穿定位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即可提升穿刺皮瓣切取的成功率和准确性,因此值得应用推广。

  • 标签: 股前外侧皮瓣 穿支定位 高频彩超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穿体区CTA三维重建在外侧穿皮瓣(ALTPF)及腹壁下动脉穿皮瓣(DIEPF)术前定位及术中设计、切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21年9月-2022年1月,在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手(显微)外科,用基于改良穿体区CTA三维重建技术辅助完成游离穿皮瓣共10例,其中游离ALTPF 8例,用于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术后创面及舌重建;游离DIEPF 2例,用于修复乳腺肿瘤切除术后创面并重建乳房。术前根据改良的扫描参数及给药方案,患者行双股部或腹部CTA扫描,将扫描数据导入GE AW 4.7工作站,对供皮瓣区进行穿体区和血管体区的三维重建。从血管体区动态观察源动脉的基本信息,从穿体区动态观察穿血管的基本信息,并对其具体数据进行测量。先使用HHD对穿支点进行标记,再根据CTA三维重建测量数据将穿支点、穿支干走行及源动脉走行同样标记于体表。将术中探查到的源动脉及穿的情况与术前三维重建进行比较,对CTA穿定位点与HHD穿定位点进行比较。本组皮瓣切取时间、皮瓣成活情况与既往单独采用HHD定位的患者进行比较。ALTPF和DIEPF的切取面积分别为4.0 cm×4.0 cm~15.0 cm×6.0 cm和19.0 cm×7.5 cm~25.0 cm×10.0 cm。术后观察皮瓣成活与供区愈合情况,定期门诊随访皮瓣外形、质地、功能恢复情况及供皮瓣区愈合情况。结果8例ALTPF及2例DIEPF均顺利成活,无动、静脉血管危象发生,供区与受区均一期愈合,无肌疝及腹壁疝等并发症。术前三维重建图像见部肌皮型穿7条、肌间隙型穿2条及腹部直接型穿3条、迂曲型穿2条,与术中探及的穿类型、起源基本一致。本组CTA定位距离[(0.36±0.11)cm]比本组HHD定位[(0.54±0.19)cm]精确度更高(t=-3.160, P<0.05)。本组[(52.80±24.57)min]较既往组[(74.60±30.53)min]在相近面积皮瓣切取上时间更短(t=-9.179, P<0.05)。既往组中有1例因穿及源动脉管径过细而放弃移植。术后随访2~6个月,皮瓣无臃肿,质地柔软,血运良好,闭、开口及舌功能无明显受限;重建乳房与健侧对称,外形满意。皮瓣供区留有线形瘢痕,功能无明显受限。结论改良穿体区CTA三维重建能够较为准确的显示穿支点及穿支干在浅筋膜层面内的走行、分布,为穿皮瓣术前定位及术中设计、切取提供可靠依据,降低围手术期风险,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 标签: 穿支体区 计算机断层扫描造影 三维重建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Flow-through外侧穿皮瓣(ALTP)在断肢再植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及效果。方法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利用Flow-through ALTP修复断肢再植后遗留创面共9例,急诊修复3例,择期修复6例。其中前臂离断创面2例,肘部离断创面1例,踝部离断创面3例,小腿离断创面3例,创面内均有肌腱与骨质外露。软组织缺损大小13.0 cm×7.0 cm~25.0 cm×12.0 cm,血管缺损长度6.0~10.0 cm。术后观察再植肢体及皮瓣成活情况,对皮瓣外形及感觉、桥接血管通畅性、再植肢体功能及供区外形功能恢复情况定期随访。结果本组9例再植肢体及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月,再植肢体及皮瓣血运良好,CDU探查桥接血管血流通畅。皮瓣质地良好,2例外形稍臃肿,7例外形满意;3例无感觉恢复,6例恢复保护性感觉。供区遗留线形瘢痕,下肢功能正常。根据陈中伟断肢再植评定标准,良5例,可3例,差1例。结论利用Flow-through ALTP修复断肢再植后的遗留创面,保留肢体完整性,恢复肢体外形,同时供区损伤小,是一种理想修复方法。

  • 标签: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血流桥接皮瓣 断肢再植 创面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