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全膝关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术后疼痛可能会导致患者功能锻炼延迟、住院时间延长、影响预后恢复等负面结果。临床上多用股神经阻滞(femoral nerve block, FNB)提供膝关前内侧镇痛,而收肌管阻滞(adductor canal block, ACB)FNB镇痛效果相似,且可以保留股四头肌的肌力,正逐渐取代FNB。膝关方的镇痛可由近年来新提出的动脉膝关间隙浸润(infiltration of the interspace between popliteal artery and the capsule of posterior knee, IPACK)提供,该技术不影响胫神经和腓神经的运动分支,不降低膝关以下的肌力,有利于术后镇痛、促进早期功能锻炼恢复、降低术后黏连,缩短住院时间。目前,国内对于IPACK的研究鲜有报道,文章通过查阅文献,就IPACK的作用机制、实施方法、与其他神经阻滞相复合的临床效果开展综述,以期为TKA的良好镇痛提供理论及实践参考。

  • 标签: 腘动脉与膝关节后囊间隙浸润 收肌管阻滞 全膝关节置换术 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动脉膝关间隙(IPACK)联合隐神经阻滞及“鸡尾酒”疗法在老年患者全膝关置换术(TKA)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20年10月—2021年9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60例择期行单侧TKA的老年患者,其中男19例、女41例,年龄60~85(69.0±6.1)岁。按照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IPACK联合隐神经阻滞及“鸡尾酒”疗法为A组,坐骨神经联合股神经及股外侧皮神经阻滞组为B组,单纯全身麻醉为对照组。观测指标:(1)比较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麻醉前生命体征(平均动脉压、心率、外科容积指数)等基线资料;(2)比较患者术中的生命体征变化;(3)比较患者术前和术后24 h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C反应蛋白(CRP)浓度;(4)比较患者术后6、12、24和48 h运动及静息数字评价量表(NRS)疼痛评分;(5)比较患者术后首次自主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12、24和48 h膝关活动度;(6)比较患者术后一般临床情况(苏醒时间、拔管时间、瑞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按压次数、镇痛的补救率及相关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嗜睡、心动过缓)的发生情况。结果(1)3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术中切皮、扩髓及手术结束时,A、B组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外科容积指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患者术后24 h的IL-1β、CRP浓度对照组均高于A、B组(P值均<0.05),A组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术后6、12、24、48 h,A、B组静息及运动NRS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5)术后12、24、48 h,A组患者的膝关活动度(38.4°±8.9°、67.4°±8.2°、82.1°±8.8°)明显大于B组(29.5°±9.6°、61.3°±7.1°、72.3°±7.1°)和对照组(30.8°±6.8°、59.9°±7.6°、69.2°±7.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27、5.45、14.73,P值均<0.05),B组对照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住院时间和首次自主下床活动时间A组最短,为(27.0±5.8)h、(3.8±0.8)d,对照组为(39.6±6.4)h、(4.6±0.9)d,B组为(47.7±4.0)h、(5.2±0.8)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71.33、11.71,P值均<0.001)。(6)A、B组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瑞芬太尼用量、术后镇痛补救不良反应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老年患者TKA行IPACK联合隐神经阻滞及“鸡尾酒”疗法,术中及术后患者镇痛效果较好,住院时间短,运动功能干扰小,对TKA后老年患者的早期功能锻炼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 标签: 麻醉和镇痛 腘动脉与后膝关节囊间隙阻滞 隐神经阻滞 “鸡尾酒”疗法 关节成形术,置换,膝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膝关脱位骨折合并动脉损伤的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整理收集2005年12月至2013年12月共收膝关脱位骨折合并动脉损伤19例。男12例,女7例;年龄24-62岁,平均38.3岁。平均复位时间伤后1h,通血时间4h。动脉修复方法端端吻合11例,大隐静脉移植8例。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3年,平均2年。肢体全部存活,3例有轻度跛行。结论对照健侧,仔细临床检查是诊断血管损伤的主要方法。及时手术恢复循环是保肢的关键。

  • 标签: 膝关节 脱位骨折 合并 腘动脉损伤
  • 简介:目的探讨正常膝关外侧角(PLC)解剖的MRI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2016年5—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招募16名青年志愿者进行双膝关MR检查,其中男9名、女7名,年龄22~30岁;两侧膝关无手术史及外伤史,且体格检查正常.受试体位:仰卧、膝关伸直并轻度外旋10&#176;~15&#176;;扫描序列:斜矢状位快速自旋回波T1WI、T2WI,冠状位、斜矢状位及轴位质子密度加权成像(PDWI);观察分析组成PLC的腓侧副韧带、肌腱、腓韧带、豆腓韧带、弓状韧带的形态、止点、走行、信号强度及其毗邻结构的位置关系.结果PDWI可以清晰显示呈低信号强度的正常PLC的特殊结构,主要包括腓侧副韧带、肌腱、腓韧带、弓状韧带、豆腓韧带,显示率分别为100%(32/32,侧)、100%(32/32,侧)、87.5%(28/32,侧)、81.3%(26/32,侧)和37.5%(12/32,侧).腓侧副韧带、肌腱位置及走行固定.腓侧副韧带全长(50.88&#177;4.72)mm,中点宽(4.72&#177;0.33)mm、厚(2.55&#177;0.40)mm;肌腱全长(45.31&#177;1.66)mm,肌裂孔处宽(3.26&#177;0.39)mm、厚(3.15&#177;0.26)mm;腓韧带全长(11.66&#177;0.78)mm,中点宽(3.24&#177;0.32)mm、厚(1.24&#177;0.11)mm;弓状韧带及豆腓韧带显示率不高、变异较多,韧带起止点、大小、形态因个体差异可有所不同.左右侧腓侧副韧带、肌腱、腓韧带的长度、宽度、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男女性腓侧副韧带长度及厚度、肌腱长度及宽度比较,差异有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熟悉PLC的正常解剖结构能够帮助我们发现该区域的细微异常改变,了解其正常及损伤的磁共振表现,提高放射科医师对PLC损伤的诊断能力.

  • 标签: 膝关节 后外侧角 腓侧副韧带 腘肌腱 腘腓韧带 解剖学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对膝关交叉韧带解剖结构、及在现代治疗中关于重建替代物及等长构建的概念和研究的现状进行了综述。对膝关交叉韧带损伤的诊治进展形成进一步的介绍及了解,为今后的继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 标签: 膝关节 后交叉韧带 诊治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创伤性膝关脱位合并动脉损伤的临床治疗体会,并分析其应用价值以及临床经验。方法将我院从2013年7月17日至2014年11月17日期间收治的8例创伤性膝关脱位合并动脉损伤患者进行研究,将8例创伤性膝关脱位合并动脉损伤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分析观察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术后进行功能锻炼,患者出院后再随访5个月。结果患者在治疗前后HSS评分的差异较大(P<0.05),患者的膝关功能均表现良好。结论采用综合治疗法治疗创伤性膝关脱位合并动脉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良好,可操作性强,值得进行推广。

  • 标签: 创伤性膝关节脱位 腘动脉损伤 血管修复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膝关外伤性脱位伴动脉损伤的早期诊断治疗。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0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10例膝关外伤性脱位中7例患者伴有动脉损伤采用急症手术探查治疗。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0例膝关外伤性脱位中7例合并动脉损伤患者复位后给予动脉吻合或大隐静脉逆转吻合术,尽早使肢体恢复血运,并观察其疗效。结果本组10例患者7例行动脉吻合或大隐静脉逆转吻合后下肢血运恢复良好,随访3个月~2年,无截肢及致残,患肢功能恢复良好。结论早期行手术探查动脉膝关外伤性脱位避免截肢或致残至关重要。

  • 标签: 膝关节外伤性脱位 腘动脉 损伤 修复
  • 简介:膝关外侧结构(posterolateralstucture,PLS)具有复杂的解剖关系以及重要的膝关静态和动态稳定作用.该结构的损伤导致严重的膝关功能障碍,包括胫骨外旋不稳和关节软骨退变[1~4],单纯膝关外侧损伤并不常见,而是常常合并前后交叉韧带的损伤[5~7],且由于对PLS的认识不足,因而在诊断前后交叉韧带损伤的同时常常漏诊PLS的损伤,以致于交叉韧带重建归于失败[8~10].正是由于PLS的复杂解剖学特性和重要的临床联系,大量的研究工作投入到对PLS的研究当中.

  • 标签: 膝关节功能障碍 后外侧结构 应用解剖学 膝关节后外侧损伤 后交叉韧带损伤 关节软骨退变
  • 简介:随着社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交通事故发生率迅速上升,临床髋部骨折脱位患者也明显增加,和以往相比其创伤的程度更严重、伤情更复杂,并且多合并其他部位的损伤。髋关节脱位合并同侧膝关交叉韧带损伤,国内外报道较少,但在临床发生率并不低。由于临床医生对其认识不足,经常导致漏诊,不仅影响了疗效,还易导致医患纠纷。本院2002年6月至2007年3月收治21例髋关节骨折脱位伴同侧膝关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其中8例漏诊,现对其损伤的机制及漏诊原因进行探讨。

  • 标签: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损伤 髋关节后脱位 漏诊原因 同侧 髋关节骨折脱位 原因分
  • 简介:目的:总结17例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重的体会。方法:关节镜下移植中1/3骨-髋韧带-骨或半腱+股薄肌腱组织建重膝关交叉韧带,用于治疗后交叉韧带损伤后关节不稳定。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13.1个月。Larson评分由术前61例提高到93分。Lysholm评分由术前55分提高到91分。所有患膝术前后抽屉试验及Lachman试验均阳性,术后仅2例抽屉试验弱阳性,1例Lachman弱阳性,所有患者主观评价膝关功能明显增进,对治疗效果满意。结论:在关节镜直视下,能准确确定位后交叉韧带解剖止点,钻制骨遂道,植入移植组织,该技术具有不切开关节,损伤小、关节粘连率低的优点。

  • 标签: 关节镜 后交叉韧带 重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肌腱再张力化手术和肌腱重建术治疗急性膝关外旋转不稳定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行手术治疗并有2年以上随访和麻醉下体格检查结果的急性膝关外旋转不稳定患者54例。男30例,女24例;年龄(34.5±7.4)岁(范围20~45岁)。Fanelli分型A型31例、B型17例、C型6例。行肌腱再张力化手术28例、肌腱重建术26例。比较手术前后肌腱再张力化组肌腱重建组的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国际膝关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内固定取出术中麻醉下拨号试验侧侧差值、后方及内翻应力试验侧侧差值,以及在内固定取出时二次关节镜探查的外侧沟通过试验结果。结果肌腱重建组随访时间(30.2±4.9)个月,肌腱再张力化组(32.2±9.9)个月。末次随访时,肌腱重建组Lysholm评分为(70.1±15.5)分,再张力化组为(70.0±10.2)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89,P=0.926);肌腱重建组Tegner评分为3(2,5)分[M(P25,P75)],再张力化组为2(1,4)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395.522,P=0.156);肌腱重建组IKDC评分为(74.8±19.3)分,再张力化组为(71.2±17.6)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81,P=0.722)。内固定取出术中麻醉下拨号试验侧侧差值分别为肌腱重建组1.5°±4.2°、再张力化组1.1°±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86,P=0.565);肌腱重建组后方应力侧侧差值为(4.1±3.4)mm,再张力化组为(4.7±2.6)mm,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18,P=0.345);肌腱重建组内翻应力试验侧侧差值为(4.0±1.7)mm,再张力化组为(3.8±1.9)mm,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08,P=0.820)。两组均无外侧沟通过试验阳性患者。结论对膝关外旋转不稳定患者,肌腱再张力化手术和肌腱重建术均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和功能,两种术式早期临床疗效接近。

  • 标签: 侧副韧带 腱损伤 关节镜检查 修复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研究膝关外侧角的功能解剖和生物力学,为临床治疗膝关外侧角的损伤提供解剖学和生物力学数据。方法选择新鲜的冷冻尸体8具。男5具,女3具。解剖显露膝关外侧角结构主要是腓侧副韧带、肌腱、腓韧带。剔除软组织,只保留腓侧副韧带、肌腱、腓韧带。在生物力学机上行牵拉试验(分别单独测试三个结构),记录疲劳断裂数值。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生物力学牵拉试验显示腓侧副韧带、腓韧带、肌腱的疲劳断裂强度分别为287N、289N、695N。肌腱的疲劳断裂强度明显高于其它两个结构,相比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三个结构的疲劳断裂数值研究说明它们在断裂前能够抵抗较大的负荷,其损伤后对膝关稳定性是有明显的影响的,也表明了对其重建来说是很必要的。也对重建移植物的选择提供了生物力学依据。

  • 标签: 膝关节后外侧角 解剖 生物力学特性
  • 简介:膝关关节炎是中老年常见病,常形成窝囊肿,引起膝关方症状。有学者认为膝关关节炎的窝囊肿关节腔相通,且关节积液密切相关,当关节积液减少时囊肿会自行消失无需手术,但我们的临床经验表明,保守治疗患者通常不满意;另有学者主张手术治疗,采用的是传统开放手术相似的原理,在窝后方在关节镜下进行囊壁剥除进行微创治疗,但这种方法对手术操作技术要求较高,须避免损伤神经血管。本文中采用了关节镜下囊肿内引流而不是囊肿切除的方法,操作简单安全,通过消除囊肿的成因,减轻了临床症状。

  • 标签: 腘窝囊肿 骨关节炎 磁共振成像 关节镜
  • 简介:摘要关节镜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微创手术技术,在关节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不仅实现了微创的手术方式,而且能够对关节的损伤和病情进行更加全面的诊断。本文主要通过查阅文献,对关节镜工作套管在膝关侧入路中的应用进行总结。关于膝关手术的的文献有很多,主要的入路方式有后内侧入路、后外侧入路以及关节镜下穿隔入路的方式,这些入路方式都具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在建立后侧入路后,如需反复进入同一入路操作或观察,不能保证每次都能进入关节,很容易进入较为松弛的关节后侧,经常需要重新寻找入路,甚至再次穿刺制作入路,从而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损伤,并延长了手术的时间。采用肩关节镜工作套管可以有效的减少这一情况的发生。将肩关节工作套管应用于膝关镜后,使膝关侧手术更具操作性,提高手术的效率,将膝关侧腔室手术成为常规手术,使之不再成为关节镜手术的“盲区”。

  • 标签: 膝关节后侧入路 肩关节镜工作套管 关节腔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胫骨平台后侧骨折采用改良膝关内侧入路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根据治疗方法将 100例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患者分成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各 50例。使用改良膝关内侧入路手术治疗研究组,使用加压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出现率,研究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膝关恢复优良率和骨折复位优良率,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胫骨平台后侧骨折采用改良膝关内侧入路手术治疗,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应用。

  • 标签: 改良膝关节后内侧入路 胫骨平台 后侧骨折 治疗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背景:人工韧带因其不需牺牲自体组织、无潜在传染性疾病、重建韧带后康复时间短等优点,自一面世始终受到到关注。目的:利用Meta分析方法对国内外应用LARS人工韧带自体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从而在较大样本量的前提下评价并比较两种方法重建前交叉韧带在膝关功能恢复和康复等方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电子检索和手工检索进行文献初检,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维普期刊网(VIP)、Pubmed(medline),收集国内外关于应用LARS人工韧带自体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对照研究文献,对结果进行Meta分析。其中,试验组以LARS人工韧带为材料重建前交叉韧带,对照组以自体绳肌腱为材料重建前交叉韧带。结果与结论:共收集国内外5个临床对照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病例术后6个月Lysholm评分,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两组病例术后12个月以上Lysholm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病例术后Tegner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病例重建前交叉韧带后kt-2000/1000测量差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分析结果表明,自体绳肌重建前交叉韧带相比,LARS人工韧带短期内的Lysholm评分更高,在更长时间内的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和kt-2000/1000测量差值上差异不明显。

  • 标签: 前交叉韧带重建 LARS人工韧带 自体腘绳肌腱 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