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吗啡自控镇痛静脉泵入治疗晚期癌痛的护理效果及满意度。方法:选取2020年来我院接受治疗的18例晚期癌痛患者,采取吗啡自控镇痛静脉泵入治疗,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对护理效果即疼痛缓解程度进行评估,统计患者满意度。结果:本组患者完全缓解2例,明显缓解3例,中度缓解9例,轻度缓解4例,有效缓解率达100%。表现出满意的患者占16例、一般满意的1例、不满意的1例,总满意度达94.44%。结论:晚期癌痛治疗中应用吗啡自控镇痛静脉泵入治疗效果明显,且较为简单易行,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程度并提高其满意度,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 标签: 吗啡 镇痛泵 护理效果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硬膜外自控镇痛联合臭氧治疗腰椎术后疼痛综合征下肢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20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0例腰椎术后疼痛综合征患者纳入研究,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硬膜外自控镇痛治疗,研究组联合臭氧治疗,对比患者临床疗效、疼痛情况。结果:研究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4种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 PCA)药物方案在神经外科患儿术后镇痛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行择期神经外科手术的患儿160例,年龄7~12岁,ASA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4组:对照组(C组)、芬太尼组(F组)、吗啡组(M组)和曲马多组(T组),每组40例。术后连接PCA镇痛,药物配置:C组为生理盐水;F组负荷剂量芬太尼0.5 µg/kg,背景剂量0.1~0.2 µg·kg-1·h-1,单次冲击剂量0.1~0.2 µg/kg;M组负荷剂量吗啡40~50 µg/kg,背景剂量1~4 µg·kg-1·h-1,单次冲击剂量10~20 µg/kg;T组负荷剂量曲马多500 µg/kg,背景剂量100~400 µg·kg-1·h-1,单次冲击剂量100~200 µg/kg。所有镇痛药加生理盐水配至总量100 ml,其中加昂丹司琼0.4 mg/kg。单次冲击剂量锁定时间15 min。术后1、2、4、8、16、24、36、48 h对4组患儿使用Wong-Baker Facial Scale(WBFS评分)及疼痛数字评分法(Numeric Rating Scale, NRS)进行疼痛评估,并记录意识改变、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2、4、8、16 h,C组WBFS评分、NRS评分高于T组、F组、M组(P<0.05),M组WBFS评分、NRS评分低于F组、T组(P<0.05)。术后48 h,T组恶心和呕吐发生率高于C组、M组、F组(P<0.05)。F组与M组PCA药物平均使用总量低于T组(P<0.05),术后48 h C组补救镇痛率高于F组、M组、T组(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枕骨开颅术[比值比(odds ratio, OR)=0.295,95%CI 0.093~0.937,P=0.038],M组镇痛方案(OR=0.114,95%CI 0.022~0.599,P=0.010)为降低中重度术后疼痛(postoperative pain Intensity, POPI)风险的保护因素。结论7~12岁神经外科手术术后患儿术后48 h使用PCA镇痛镇痛,吗啡镇痛安全、有效,效果最好,且不增加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

  • 标签: 学龄儿童 神经外科 术后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馈控制下的护理干预措施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使用静脉自控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9月于山西白求恩医院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且术后使用静脉自控镇痛(PCIA)的6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采用前馈控制下的护理干预措施。分别采用VAS评分和Ramsay评分评估两组患者术后12、24、36、48 h的镇痛及镇静情况,记录镇痛药物使用剂量和镇痛自控按压次数以及术后48 h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对护理满意度进行评分。结果试验组术后12、24、36、48 h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Ramsay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镇痛药物使用剂量及镇痛自控按压次数少于对照组,患者总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镇痛管理中采用前馈控制下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明显提高患者术后PCIA镇痛效果,能够降低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进一步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应用推广。

  • 标签: 护理 前馈控制 术后镇痛 胸腔镜肺叶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评价盐酸纳布啡用于剖宫产术后自控静脉镇痛(PCIA)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单臂临床试验,孕产妇60例,年龄20~44岁,体重50~80 kg,ASA分级Ⅰ或Ⅱ级,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剖宫产术。当产妇术后疼痛VAS评分≥3分时,开始实施PCIA:静脉注射纳布啡10 mg作为负荷剂量,镇痛配方:110 mg纳布啡加生理盐水至200 ml,背景输注速率4 ml/h,PCA剂量2 ml/h,锁定时间15 min。观察术后48 h期间静态痛、动态痛和宫缩痛的VAS评分、Ramsay评分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静态痛、动态痛和宫缩痛的VAS评分均≤3分,维持Ramsay评分2~4分,血液动力学指标均维持在正常范围,未见恶心呕吐、嗜睡、多汗、眩晕、皮肤瘙痒、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纳布啡PCIA按照以上方式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具有良好的可行性。

  • 标签: 纳布啡 剖宫产术 疼痛,手术后 镇痛,病人控制 可行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围术期疼痛管理对剖宫产产妇术后自控镇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1年4月在本院接受剖宫产手术的13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将这些产妇随机分为参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有65例患者。对参照组进行常规的术后疼痛管理,试验组由麻醉护士进行围术期疼痛管理。然后,对比分析两组产妇术后6小时、12小时、24小时和48小时视觉模拟评分法的评分以及对疼痛管理的满意情况。结果:接受管理后,与参照组产妇相比,试验组产妇术后6小时、12小时、24小时和48小时的视觉模拟评分法的评分均更低,其对管理的总满意率更高,组间比较有显著的差异(P<0.05)。结论:由麻醉护士对产妇进行围术期疼痛管理的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地改善产妇术后疼痛的症状,利于其身体恢复。

  • 标签: [] 产妇 围术期 疼痛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 老年患者腰椎术后,展开氢吗啡酮镇痛干预,对其自控静脉镇痛效果实施研究,以此作为参考依据。方法将在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之间,进院诊疗,60例行腰椎术的老年患者,看作实验对象。所有实验人员,分为对照组、研究组(依照随机单盲法)。本次研究中,对照组展开舒芬太尼镇痛干预,研究组展开氢吗啡酮镇痛干预,试验数据,实行比对与统计、分析。结果在实行镇痛干预后,研究组患者,Ramsay评分、麻醉时间优于对照组,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上数据,能够总结出,在腰椎术后老年患者的临床镇痛干预中,实行氢吗啡酮镇痛措施,其效果更好,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提升其镇痛效果,并同时具有较低的不良反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适宜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氢吗啡酮 老年 腰椎术后 自控静脉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脉冲式硬膜外自控镇痛对剖宫产术后宫缩痛的镇痛效果及护理干预。方法选取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2019年1—3月择期行剖宫产手术术后均自愿使用硬膜外自控镇痛产妇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平行对照试验,将100例研究对象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恒速式硬膜外自控镇痛,观察组采用脉冲式硬膜外自控镇痛,观察2组镇痛效果,同时对2组进行模拟试验,记录背景剂量与追加剂量,2组出药液的速度、时间及浸润的面积;记录2组术后6、12、24、48 h切口痛及宫缩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记录2组术后当天、术后第1天、术后第2天单次按压后宫缩痛VAS评分,运动阻滞评分;记录2组术后2 d内镇痛按压次数、镇痛不全干预次数以及恶心呕吐、皮肤瘙痒、下肢麻木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模拟试验显示1、5 min浸润面积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30.00 ± 14.14)、(334.00 ± 2.83)cm2和(65.00 ± 7.07)、(137.50 ± 3.54)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5.814、61.376,P<0.05或0.01);观察组术后6、12 h切口痛VAS评分分别为(2.36 ± 1.05)、(2.42 ± 0.95)分,均低于对照组的(3.52 ± 1.09)、(3.16 ± 1.2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5.425、3.331,P<0.01);观察组术后6、12、24 h宫缩痛VAS评分分别为(3.92 ± 1.14)、(3.84 ± 1.18)、(2.48 ± 1.05)分,均低于对照组的(4.56 ± 1.42)、(4.34 ± 1.30)、(3.80 ± 1.5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489、2.008、5.004,P<0.01或0.05);观察组术后当天、术后第1天、术后第2天单次按压后宫缩痛VAS评分分别为(2.66 ± 0.80)、(2.23 ± 0.68)、(2.22 ± 0.71)分,均低于对照组的(5.14 ± 1.05)、(4.48 ± 0.71)、(3.36 ± 0.8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13.296、15.536、7.534,P<0.01);观察组术后2 d内镇痛按压次数、镇痛不全干预次数分别为(2.28 ± 1.36)、(0.90 ± 0.61)次,均低于对照组的(4.62 ± 1.61)、(0.62 ± 0.53)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7.847、2.439,P<0.01或0.05);观察组产妇满意度评分(5.92 ± 1.37)分,优于对照组的(2.34 ± 0.8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15.856,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如下肢麻木、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发生率分别为2.00%(1/50)、4.00%(2/50)、4.00%(2/50),均低于对照组的14.00%(7/50)、16.00%(8/50)、18.00%(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4.759、4.000、5.005,P<0.05)。结论脉冲式硬膜外自控镇痛能有效降低剖宫产术后宫缩痛,配合积极的护理干预加快了产妇术后康复,值得在剖宫产术后镇痛中推广。

  • 标签: 护理 剖宫产术 硬膜外自控镇痛 脉冲式 术后宫缩痛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脉冲式硬膜外自控镇痛对剖宫产术后宫缩痛的镇痛效果及护理干预。方法选取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2019年1—3月择期行剖宫产手术术后均自愿使用硬膜外自控镇痛产妇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平行对照试验,将100例研究对象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恒速式硬膜外自控镇痛,观察组采用脉冲式硬膜外自控镇痛,观察2组镇痛效果,同时对2组进行模拟试验,记录背景剂量与追加剂量,2组出药液的速度、时间及浸润的面积;记录2组术后6、12、24、48 h切口痛及宫缩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记录2组术后当天、术后第1天、术后第2天单次按压后宫缩痛VAS评分,运动阻滞评分;记录2组术后2 d内镇痛按压次数、镇痛不全干预次数以及恶心呕吐、皮肤瘙痒、下肢麻木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模拟试验显示1、5 min浸润面积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30.00 ± 14.14)、(334.00 ± 2.83)cm2和(65.00 ± 7.07)、(137.50 ± 3.54)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5.814、61.376,P<0.05或0.01);观察组术后6、12 h切口痛VAS评分分别为(2.36 ± 1.05)、(2.42 ± 0.95)分,均低于对照组的(3.52 ± 1.09)、(3.16 ± 1.2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5.425、3.331,P<0.01);观察组术后6、12、24 h宫缩痛VAS评分分别为(3.92 ± 1.14)、(3.84 ± 1.18)、(2.48 ± 1.05)分,均低于对照组的(4.56 ± 1.42)、(4.34 ± 1.30)、(3.80 ± 1.5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489、2.008、5.004,P<0.01或0.05);观察组术后当天、术后第1天、术后第2天单次按压后宫缩痛VAS评分分别为(2.66 ± 0.80)、(2.23 ± 0.68)、(2.22 ± 0.71)分,均低于对照组的(5.14 ± 1.05)、(4.48 ± 0.71)、(3.36 ± 0.8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13.296、15.536、7.534,P<0.01);观察组术后2 d内镇痛按压次数、镇痛不全干预次数分别为(2.28 ± 1.36)、(0.90 ± 0.61)次,均低于对照组的(4.62 ± 1.61)、(0.62 ± 0.53)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7.847、2.439,P<0.01或0.05);观察组产妇满意度评分(5.92 ± 1.37)分,优于对照组的(2.34 ± 0.8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15.856,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如下肢麻木、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发生率分别为2.00%(1/50)、4.00%(2/50)、4.00%(2/50),均低于对照组的14.00%(7/50)、16.00%(8/50)、18.00%(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4.759、4.000、5.005,P<0.05)。结论脉冲式硬膜外自控镇痛能有效降低剖宫产术后宫缩痛,配合积极的护理干预加快了产妇术后康复,值得在剖宫产术后镇痛中推广。

  • 标签: 护理 剖宫产术 硬膜外自控镇痛 脉冲式 术后宫缩痛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子宫下段剖宫产加术后镇痛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66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加术后镇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3例患者。对照组采取常规方法护理,观察组则采取护理干预模式进行护理,护理后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及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子宫下段剖宫产 镇痛泵 护理措施 分析探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镇痛治疗患者麻醉术后疼痛效果,并阐述其护理过程中的要点。方法:选择2018年4月~2020年5月中162例患者为样本,将其按照电脑随机筛选的方式分为两组,B组采取常规的镇痛方式及护理措施,而A组则结合镇痛进行治疗,并结合对应的护理干预。最终比较两组疼痛情况、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经过相同时间的护理管理后,A组不同阶段的疼痛评分均更低,同时,A组不良反应率16.05%,B组11.11%,P<0.05。结论:在临床上,针对术后患者实施镇痛治疗往往能够达到很好的效果。同时在护理过程中需要注意,需及时发现患者的不良反应,从而尽可能减少患者痛苦,加快其康复。

  • 标签: 镇痛泵 治疗 疼痛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日常的骨科手术当中,术后的疼痛是个极为常见的现象,为了让病患更好的止痛,镇痛的应用在骨科的病患阵痛中的效果极为明显,应用的价值十分高,但其使用后也存在一些风险问题,笔者根据镇痛使用的风险进行分析,浅谈了使用镇痛后加强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对风险的联系。

  • 标签: 骨科 术后阵痛 镇痛泵 应用风险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网络化智能管理系统在电子自控镇痛泵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设计,选择2018年6—8月及2019年3—6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70名医护人员作为调查对象,比较应用电子镇痛智能管理系统前后70名医护人员镇痛取用时间及医护满意度指标。结果应用电子镇痛智能管理系统前医护人员平均取用镇痛时间为(3.725 ± 0.332)min,医护满意度为64.29%(45/70);智能管理系统应用后医护人员平均取用镇痛时间为(1.901 ± 0.237) min,医护满意度为97.14%(68/70),应用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46.197,χ2值为8.425,P<0.05)。结论电子镇痛智能管理系统的应用使医护人员镇痛取用时间有效缩短,满意度显著提高,提升了医护人员的临床工作效率,实现了麻醉科电子自控镇痛网络化的管理。

  • 标签: 电子自控镇痛泵 智能管理 术后疼痛 麻醉 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网络化智能管理系统在电子自控镇痛泵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设计,选择2018年6—8月及2019年3—6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70名医护人员作为调查对象,比较应用电子镇痛智能管理系统前后70名医护人员镇痛取用时间及医护满意度指标。结果应用电子镇痛智能管理系统前医护人员平均取用镇痛时间为(3.725 ± 0.332)min,医护满意度为64.29%(45/70);智能管理系统应用后医护人员平均取用镇痛时间为(1.901 ± 0.237) min,医护满意度为97.14%(68/70),应用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46.197,χ2值为8.425,P<0.05)。结论电子镇痛智能管理系统的应用使医护人员镇痛取用时间有效缩短,满意度显著提高,提升了医护人员的临床工作效率,实现了麻醉科电子自控镇痛网络化的管理。

  • 标签: 电子自控镇痛泵 智能管理 术后疼痛 麻醉 质量
  • 简介:摘要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Quadratus lumborum block,QLB)及竖脊肌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ESPB)在剖宫产术后镇痛中的效果。方法 择期拟行剖宫产手术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个组:不做神经阻滞的常规静脉镇痛组为R组,QLB组侧卧位下行双侧腰方肌阻滞,ESPB组侧卧位下行双侧竖脊肌阻滞, QLB组和ESPB组双侧分别注射0.375%罗哌卡因20 mL,术后均行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3组产妇各30例。记录术后4h、8h、12h、24h的静息和运动状态疼痛数字评分(NRS);镇痛有效按压次数、舒芬太尼用量、镇痛相关不良反应。结果 与R 组相比较, QLB组和ESPB组术后24 h总舒芬太尼累积使用量和使用镇痛的有效次数均显著减少(P

  • 标签: 腰方肌阻滞 竖脊肌阻滞 超声引导 手术后 剖宫产术
  • 简介:【摘要】:妇科患者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后,容易出现术后疼痛并发症,使得患者的就诊体验降低。且因为妇科患者身体素质不同,对于术后疼痛的耐受度也有所不同,为改善妇科患者腹腔镜术后质量,需注重镇痛效果,抑制患者机体应激反应,确保患者术后呼吸、循环稳定。但在患者使用镇痛期间,仍需面对多种问题,因此要注重护理措施的应用。鉴于此,本文对妇科腹腔镜术后运用镇痛护理干预进行综述。

  • 标签: 妇科 腹腔镜 镇痛泵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氢吗啡酮联用地塞米松在骨癌痛患者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纳入癌性骨痛患者36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氢吗啡酮对照组(HM组,n=18)和氢吗啡酮联合地塞米松观察组(HMD组,n=18),患者均予以PCEA治疗,HM组患者单纯使用氢吗啡酮,HMD患者予以氢吗啡酮联合地塞米松。记录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疼痛数字评分(NRS)、阿片类药物消耗量、给药间隔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变化。并检测血清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前列腺素E2(PGE2)、血浆β-内啡肽(β-EP)水平变化。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HMD组T1和T5时间点阿片药物使用量显著少于HM组[T1,(11.60±3.42) mg比(15.90±3.37) mg,t=3.80,P<0.05;T5,(13.23±3.26) mg比(17.11±2.37) mg,t=5.10,P<0.05],给药时间明显长于HM组[T1,(11.15±1.08) h比(8.14±0.97) h,t=8.77,P<0.05;T5,(10.81±1.45) h比(7.81±1.23) h,P<0.05)],T5时间点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HM组(33.33%比16.67%,P<0.05),T5时间点CGRP[(32.32±4.43) ng/L比(22.41±4.13) ng/L,t=6.98,P<0.05]、PGE2[(5.25±1.31) ng/L比(2.33±0.62) ng/L,P<0.05]、β-EP[(245.72±46.51) ng/L比(210.41±48.22) ng/L,t=8.59,P<0.05]水平低于H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氢吗啡酮联用地塞米松可减少阿片类药物使用量,并可能降低氢吗啡酮耐受性产生。

  • 标签: 氢吗啡酮 地塞米松 硬膜外自控镇痛 骨癌痛
  • 简介:摘 要:目的:探究初产妇采用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硬膜外自控麻醉对其分娩结局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2月-2021年2月期间收治的90例初产妇为例,随机将这些产妇分成参照组与试验组,每组45例。参照组采用穿刺麻醉及舒芬太尼给药麻醉,试验组采用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自控硬膜外镇痛;比较两组初产妇的分娩结局。结果:试验组产妇宫口全开时疼痛度、自控镇痛按压次数、自控镇痛药物总量明显优于参照组,差异明显(P

  • 标签: 罗哌卡因 舒芬太尼 自控硬膜外镇痛 初产妇分娩结局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