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前临床输注用血小板(Platelet,PLT)制品有2种,1种是机采血小板(Apheresisplatelet,AP),另1种是从采集全血再分离出浓缩血小板(Whole-bloodderivedplatelet,WBP),后者的制备方法又有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plasma,PRP)法和白膜(Buffy-coat,BC)法,美国多用PRP法,欧洲多用BC法,且多以4~6人份汇集(pooled)为1个治疗量[1]。

  • 标签: 手工血小板 机采血小板 疗效 输血相关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血小板相关参数的变化对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治疗前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冠心病行PCI术后患者共46例。分析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内血小板参数和血小板聚集的变化情况。结果30例患者与治疗前相比,PDW、MPV、P-LCR明显升高(P<0.05);46例患者在PCI术后血小板聚集明显降低(P<0.05)。结论PLT聚集为监测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的重要指标,而PDW、MPV、P-LCR可作为辅助指标,两者协同监测,有利于指导临床用药。

  • 标签: 冠心病 抗血小板治疗 血小板相关参数 血小板聚集率
  • 简介:目的探讨血液病反复输血者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于2016年5月至2017年10月之间,选取医院内的44例血液病反复输血患者以及44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血液病反复输血患者作为研究组,而健康体检患者作为对照组,然后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血小板阴性,并根据研究组血小板抗体检查结果将其分为阴性组和阳性组,且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小板矫正增加植数、输血无效率和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结果经过调查两组研究对象发现,对照组血小板抗体均为阴性,而研究组血小板抗体的阴性约为55.3%。除此之外,调查研究组患者的阴性组和阳性组发现,两组患者在输注1h、24h后,血小板矫正增加植数、输血无效率和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均有一定的差异。结论血液病反复输血者的血小板抗体阳性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

  • 标签: 血液病 反复输血 血小板抗体 血小板输注
  • 简介:目的分析血小板监测功能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中调整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1年内收治的需使用抗血小板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将其按照随机分组方法,分为对照组(40例,单纯抗血小板治疗)和观察组(对血小板功能进行监测),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在治疗后调整后的血小板聚集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随访3个月后显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血小板功能监测调整的手段,可显著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效果。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针对介入治疗对冠心病患者血小板活化指标和抗血小板进行临床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5月-2018年4月所接收的158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给予观察组介入治疗,对比两组患者血小板活化指标和抗血小板治疗效果。结果根据研究结果显示,对比两组冠心病患者治疗效果,观察组总有效为76例,占96.20%;对照组总有效为64例,占81.01%;两组患者数据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冠心病患者血小板活化指标,观察组6酮前列素Fla低于对照组,P选择素、最大血小板聚集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冠心病患者给予介入治疗,可以有效促进血小板活化,提高抗血小板治疗效果,减少其他并发症出现概率,值得临床推广实践1。

  • 标签: 介入治疗 冠心病 血小板活化指标 抗血小板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人类血小板抗体检测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治疗中的意义。方法现随机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共60例,按照患儿的住院先后顺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儿均采用多次血小板输注进行治疗。实验组患儿进行2~5次血小板输注,对照组患儿进行5次以上血小板输注,对比两组患儿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结果实验组患儿的血小板抗体阳性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明显差异,有临床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的临床治疗中采用人类血小板抗体检测能够提高血小板输注的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人类血小板抗体检测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在了解血液中血小板检查原理以及血小板输注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探究血液病患者抗体的检测。方法选取招募60名在2017年3月—2017年9月由医院收治的,经过临床诊断确诊为患有血液病,且自愿加入本次实验的志愿者,对其进行治疗与实验分析。运用单采血小板对患者进行注射治疗,记录注射次数并密切监测患者在注射前后的外周血小板计数,同时采用固相凝集法对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依据24小时内患者体内的血小板回收率(PPR)和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判断血小板输注效果,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60例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率(PTR)为25.0%(15/60);在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中,血小板抗体检测为阳性的概率为73.33%(11/15);血小板抗体检测为阴性的概率为26.67%(4/15),在血小板输注无效率方面,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的概率高于阴性患者,两相比较具有明显差异,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更容易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情况,因此在血小板输注之前应先检测患者是否产生了血小板抗体,以预测和尽量避免血小板输注无效,提高医护人员临床治疗血液病患者效果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血小板抗体检测 血小板输注效果 临床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本文介绍了单采血小板者的筛选、采集细节和观察处理,做到了防患于未然,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保证了捐献者的安全和血小板产品的质量。

  • 标签: 血小板 筛选采集 浅析
  • 简介:目的探讨多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清总蛋白(TP)、叶酸(FOL)、血小板生成素(TPO)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捐献血小板≥16次且捐献量≥29U的献血者99名(男84名、女15名)作为试验组(捐献组),随机选择首次仅捐献全血献血者100名(男86名、女14名)作为对照组(未捐献组),检测其TP、FOL、TPO水平;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对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按照不同捐献次数(16-50次、51-100次、≥101次)、不同捐献量(0U、29-100U、106-160U、161-271U)、不同性别分亚组讨论.结果捐献组与未捐献组之间比较TP,P=0.026;FOL,P=0.019;TPO,P=0.006,三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TP,男性和女性未捐献组〉捐献组(66.98〉64.63;66.66〉63.11);FOL,男性和女性捐献组〉未捐献组(6.31〉5.95,7.79〉6.94),但捐献组与未捐献组TP、FOL仍在正常参考范围之内;TPO,男性和女性未捐献组〉捐献组(55.270〉36.567,56.058〉53.551).不同捐献次数间比较:男性TP、TPO,P值分别为0.027、0.028,认为不同捐献血小板次数对男性献血者TP、TPO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认为对男性FOL的水平影响有限(P=0.498,P〉0.05);女性TP、TPO,P值分别为0.506、0.285,认为不同捐献血小板次数对女性献血者TP、TPO水平影响有限(P值均〉0.05),但对女性FOL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09,P〈0.05).不同捐献量之间比较:男性TP、FOL,P值分别为0.066、0.490,认为不同献血量对男性献血者TP、FOL水平影响有限(P值均〉0.05,无统计学意义),但对TPO的影响有差异性(P=0.030,P〈0.05,有统计学意义);女性的TP、TPO,P值分别为0.728、0.356,认为不同献血量对女性献血者TP、TPO水平影响有限(P值均〉0.05,无统计学意义),但对女性FOL影

  • 标签: 单采血小板献血者 血清总蛋白 叶酸 血小板生成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凝集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2016年9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资料,同期选择9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测量两组患者Hcy及血小板1min、5min和最大凝集。结果观察组患者Hcy水平、血小板1min、5min和最大凝集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ACS患者血浆Hcy与血小板1min、5min和最大凝集呈正相关(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Hcy水平升高,能增强血小板凝聚性,促进血栓形成,提示Hcy可能参与血小板聚集活化过程。

  • 标签: 同型半胱氨酸 血小板凝聚率 急性冠脉综合征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阿托伐他汀+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对脑血栓临床效果、血小板参数及预后。方法于本院收治的56例脑血栓患者,随机分为28例参照组常规治疗和28例治疗组阿托伐他汀+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血小板参数。结果治疗组的临床疗效高于参照组,且不良反应低于参照组(P<0.05);治疗组的血小板指标变化情况比参照组优(P<0.05)。结论对于脑血栓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临床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少,血小板参数水平得到有效改善,值得临床推荐。

  • 标签: 阿托伐他汀 抗血小板药 脑血栓 临床效果 血小板参数
  • 简介:1例78岁男性患者,6个月前诊断为肝硬化性黄疸,近半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伴胸闷、气短、食欲不振、双下肢水肿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入院后第3天和第6天查血小板计数减少较入院时进行性加重,并伴有鼻出血表现,临床药师从患者身体情况、药品不良反应等方面分析血小板减少的可能原因,考虑因注射用呋塞米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可能性大,建议医生停用注射用呋塞米,2d后复查提示血小板计数上升,之后患者无明显不适出院。

  • 标签: 注射用呋塞米 血小板减少 临床药师 药品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血常规标本中血小板假性减少的原因及其处理方法。方法根据本实验室复检标准,对血小板低于50×109/L的标本进行手工复检,发现血小板计数假性减少者58例,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并处理。结果36例为乙二胺四乙酸致血小板假性减少,12例为大血小板血小板假性减少,5例冷凝集现象,2例白细胞周围卫星现象,其余3例未找到明显原因。对这些标本进行手工计数或者抽血后即刻上机检测,得到正常范围的结果。结论血细胞分析仪存在一定的干扰因素,尤其是血小板计数有假性减少现象,必须找到原因并及时处理。

  • 标签: 血细胞分析仪 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计数假性减少
  • 简介:目的:分析肺癌患者各种血小板参数指标,探讨血小板计数增多与疾病的关系,治疗效果的临床意义。方法:比较研究组100例血小板增多的肺癌患者和对照组98例血小板正常的肺癌患者血小板相关指标的变化,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含铂类化疗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之间血小板计数与淋巴细胞数的比值(t=9.958,P<0.05),平均血小板体积(t=4.271,P<0.05)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LT数量的增多与肺癌患者的临床临床分期(P<0.05)、是否有淋巴结的转移(P<0.05)以及是否存在远处转移(P<0.05)相关;PLT增多的肺癌患者化疗效果明显低于不增多的肺癌患者(χ2=17.944,P<0.05)。结论:血小板计数以及相关指标在临床工作中可用于对肺癌患者疾病发展的监测和含铂类化疗效果的辅助评估。

  • 标签: 血小板增多 肺癌 转移
  • 简介:摘要特发性或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thrombocythe-mia,ET),亦称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为克隆性骨髓增殖性疾病,主要累及巨核系。本研旨在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治疗,以为临床提供参考。

  • 标签: 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急性白血病(AL)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于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48例AL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24例,对照组给予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治疗,观察组则给予rhTPO治疗,对比两组血小板变化、出血情况。结果观察组出血发生低于对照组(P<0.05),血小板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AL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采用rhTPO治疗,效果好,临床应用价值高。

  • 标签: 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 急性白血病 血小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应用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治疗的效果。方法对我院80例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给予白介素-11(rhIL-11)治疗,观察组给予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对比其效果。结果观察组化疗12d、24d后的BPC明显高于对照组,血小板恢复情况以及不良反应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rhTPO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效果显著。

  • 标签: 急性白血病 化疗 血小板减少症 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比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和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综合效果。方法将2013年7月至2017年5月在我院诊治的76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与对照两组,观察组用rhTPO治疗,对照组用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48%,对照组为93.33%,两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低于对照组,两者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rhTPO和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效果基本相同,但是rhTPO治疗的不良反应较少、综合效果更好,值得临床推广与使用。

  • 标签: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 大剂量地塞米松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临床分析
  • 简介:目的观察银杏内酯注射液、银杏内酯ABC以及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EGb761)对家兔血小板聚集功能、超微结构及PF-4和β-TG含量的影响比较。方法将日本大耳兔分为对照(生理盐水)组、EGb761(1.02mL/kg)组、银杏内酯ABC(5.13mg/kg)组、银杏内酯注射液(1.02mL/kg,以萜内酯计5.1mg/kg)组、白果内酯(5.13mg/kg)组,分别iv相应药物1周。给药结束后,家兔心脏取血,观察PAF诱导下血小板聚集;电镜观察血小板超微结构;试剂盒法观察PAF诱导下血清中血小板因子-4(PF-4)和β-血小板球蛋白(β-TG)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EGb761组、银杏内酯ABC组、银杏内酯注射液组的血小板聚集均显著降低(P〈0.05、0.01),白果内酯组无显著变化;血小板聚集抑制:银杏内酯注射液(43.76%)〉银杏内酯ABC(35.3%)〉EGb761(26.52%)〉白果内酯(5.48%)。与对照组比较,EGb761、银杏内酯ABC、银杏内酯注射液均能减少聚集型血小板数量,使树突型血小板突起变少变短。与对照组比较,银杏内酯注射液和银杏内酯ABC均使PF-4和β-TG表达显著降低(P〈0.01),EGb761仅显著降低β-TG表达(P〈0.05)。结论银杏内酯注射液通过PAF途径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其作用强于银杏内酯ABC,可能是白果内酯发挥了协同增效作用。

  • 标签: 血小板活化因子(PAF) 银杏内酯注射液 银杏内酯ABC 白果内酯 血小板因子-4(PF-4) β-血小板球蛋白(β-T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