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在抗血小板治疗中,血小板功能检测,能够为治疗的开展提供依据,提高治疗效果。本文立足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的研究,探讨了西门子PFA-200的应用效果,并在此基础之上,从历史研究经验、临床研究结果两个方面,论述血小板功能检测在抗血小板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 标签: 血小板功能检测 抗血小板治疗 应用价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血小板功能监测在急性心肌梗死抗血小板的治疗中的意义进行分析讨论。方法:选取 2018年 10月 ~2019年 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 150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对象按照平均随机分配的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 75人,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血小板功能监测,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缩短 、总有效率都比对照组高,血小板聚集比对照组低,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明显。结论:进行血小板功能监测对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抗血小板的治疗效果明显,在临床治疗中应该被更加重视,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血小板功能监测 急性心肌梗死 抗血小板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阳性的儿童输注交叉配型阳性血小板的效果。方法通过计算血小板CCI值和病历记录临床出血情况,得出输注血小板的疗效,通过是否使用激素,临床诊断,和败血症等将患者分组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可能对输注效果有影响的因素。结果11例次输注交叉配型为阳性或弱阳性血小板,其中有效次数为5次,有效率为45.5%,使用激素组有效率为75%,未使用激素的有效率为14.2%,P值无统计学意义,败血症感染组有效率57.1%,未感染败血症组有效率为25%,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湿疹组输注有效率为66.6%,噬血细胞组为50%,急性白血病组为50%,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输注配型阳性血小板有效率为45%,所有病例未见输血不良反应,一定程度上说明紧急情况下需要输配型血小板的患者,不输出血风险大,可能危及生命时,也可暂时选用输注配型阳性或弱阳性的血小板,达到暂时预防出血的目的,在此应急措施后继续等待配型相合的血小板,是否使用激素,临床诊断,和败血症对输注配型阳性血小板的疗效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但例数偏少,需继续观察。

  • 标签: 血小板抗体阳性 血小板 儿童输注 交叉配型
  • 简介:摘要: 血小板输注是临床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缺陷患者的出血,是临床上重要的支持疗法,常用于严重创伤或重大手术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 PTR )的影响因素主要有非免疫因素以致血小板输注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患者多次输血后的免疫因素产生血小板抗体使得血小板被加速清除。

  • 标签: 血小板输注 非免疫因素 免疫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血清TPO水平在AA、肝硬化、肝癌、化疗后患者血小板减少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血清TPO与1min血小板聚集功能呈正相关(r=0.59,肝癌、化疗后患者血清1min血小板聚集功能较对照组显著增强

  • 标签: 例血小板 减少症 患者血小板
  • 简介:摘要目的临床检验应用血细胞分析仪对血小板计数,对影响血小板计数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8年12月期间进行健康体检者60例,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小板计数,同时采用手工计数法进行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放置10分钟血小板数明显高于立刻检测血小板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之后1、2、4小时血小板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放置8小时后血小板数明显低于放置10分钟血小板数(P<0.05)。应用手工法测定血小板血小板数在立刻检测和放置10分钟、1、2、4小时时血小板数差异不明显(P>0.05),放置8小时后血小板数明显降低,低于其它时间的血小板数(P<0.05)。MCV大于70fl时,两种检测方法对血小板计数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CV小于70fl时,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手工法检测结果,差异明显(P<0.05)。结论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血小板计数的准确性,同标本放置时间、红细胞体积相关,必要需要重新采血,或者是采取手工计数。

  • 标签: 血细胞分析仪 血小板计数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血小板是一种多功能细胞,除了具有止血和凝血功能外,还参与炎症、免疫等多种作用,脓毒症是重症病人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其特点是宿主对感染的反应异常,可导致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血小板在脓毒症病理生理学中的贡献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深入研究血小板在脓毒症中的作用,有利于加深脓毒症的发病机制的认识,为寻找脓毒症有效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就血小板在脓毒症期间的作用做一简单综述。

  • 标签: 血小板 脓毒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血小板抑制评估中应用血栓弹力图的临床价值。方法:择取 225例服用血小板药物治疗患者,按照治疗药物不同将其分成三组,Ⅰ组( 75例)行以阿司匹林治疗,Ⅱ组( 75例)行以氯吡格雷治疗,Ⅲ组( 75例)行以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通过血栓弹力图评估三组花生四烯酸诱导、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结果:相比于治疗前,经花生四烯酸诱导、二磷酸腺苷诱导的三组血小板抑制均提高, P<0.05;经过治疗,经花生四烯酸诱导的Ⅰ组、Ⅲ组血小板抑制比Ⅱ组高, P<0.05;经二磷酸腺苷诱导的Ⅱ组Ⅲ组血小板抑制比Ⅰ组高, P<0.05;经花生四烯酸诱导的Ⅰ组、Ⅱ组与经二磷酸腺苷诱导Ⅱ组Ⅲ组血小板抑制对比无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均具备血小板抑制效果,但这两种药物联合应用经花生四烯酸诱导和二磷酸腺苷诱导可以使血小板抑制提高,强化用药效果。

  • 标签: 血栓弹力图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血小板抑制率
  •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血栓弹力图分析探讨临床应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对血小板抑制的效果。方法将2017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192例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的病患作为本实验对象,随机分为给予阿司匹林治疗的病患64例,给予氯吡格雷治疗病患64例以及接受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的病患64例,利用血栓弹力图分析比较三组病患的临床疗效。结果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组病患间不同途径对血小板抑制之间不存在显著数据差异(P>0.05);而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组的血小板抑制疗效为98.44%,显著优于单独使用阿司匹林和单独使用氯吡格雷组的病患(P<0.05)。结论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均有显著的血小板抑制作用,而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联合使用则抑制血小板效果更为显著。。

  • 标签: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血小板抑制率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血小板抑制评估中应用血栓弹力图的临床价值。方法择取225例服用血小板药物治疗患者,按照治疗药物不同将其分成三组,Ⅰ组(75例)行以阿司匹林治疗,Ⅱ组(75例)行以氯吡格雷治疗,Ⅲ组(75例)行以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通过血栓弹力图评估三组花生四烯酸诱导、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结果相比于治疗前,经花生四烯酸诱导、二磷酸腺苷诱导的三组血小板抑制均提高,P<0.05;经过治疗,经花生四烯酸诱导的Ⅰ组、Ⅲ组血小板抑制比Ⅱ组高,P<0.05;经二磷酸腺苷诱导的Ⅱ组Ⅲ组血小板抑制比Ⅰ组高,P<0.05;经花生四烯酸诱导的Ⅰ组、Ⅱ组与经二磷酸腺苷诱导Ⅱ组Ⅲ组血小板抑制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均具备血小板抑制效果,但这两种药物联合应用经花生四烯酸诱导和二磷酸腺苷诱导可以使血小板抑制提高,强化用药效果。

  • 标签: 血栓弹力图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血小板抑制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4月-2019年4月间入院接受治疗的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中的56例进行分组治疗,对照组使用重组人白介素-11进行治疗,观察组则使用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进行治疗,各28例。结果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小板恢复时间、血小板计数以及不良反应发生几率,均提示观察组更佳(P<0.05)。结论对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使用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进行治疗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有利于提高血小板水平,促使患者血小板水平更快恢复正常,同时不良反应发生几率更低,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 急性白血病 化疗 血小板减少症 应用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在因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功能缺陷而导致出血症状的预防和治疗方面,血小板输注是目前临床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在临床血液病、肿瘤和外科手术等方面,也是当今所采取的重要支持疗法[1]。为了帮助临床医师科学地选择并开展血小板输注,减少血小板的不合理使用,各国不同医疗机构和组织发布了血小板输注指南。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血小板输注指南进行比较分析,为临床工作中血小板的输注提供推荐意见和参考。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血小板输注 国内外 指南 血小板功能缺陷 临床血液病 血小板减少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 2017年 7月 至 2019年 1月期间 ,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0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展开此次研究;随机的方法将患者分成各 35例的参考组与研究组,分别标准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和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结果:接受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的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 80.0%显著高于参考组患者的 54.3%;血小板恢复正常的时间为( 12.7±3.1) d明显短于参考组患者的( 18.6±5.1) d;另外,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 5.7%显著低于参考组的 2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不但患者的治疗效果能够进一步提高,而且不良反应也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疗效 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