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水平及血管内超声(IVUS)特征与冠状动脉斑块易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疑诊为冠心病的患者100例,行冠状动脉造影后根据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冠心病组进一步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稳定性心绞痛组(SAP)组;检测所有患者血清HMGB1水平,采用IVUS观察AMI组病情较稳定患者及UAP组、SAP组所有患者冠状动脉斑块性质,分析不同组患者的斑块特点。结果AMI组患者血清HMGB1水平高于UAP组(P<0.05),UAP组血清HMGB1水平高于SAP组(P<0.05),SAP组血清HMGB1水平高于非冠心病组(P<0.05);AMI组及UAP组以脂质斑块为主,SAP组以纤维斑块为主;AMI组与UAP组破裂斑块比例高于SAP组(P<0.05);AMI组及UAP组血管外弹力膜面积(EEMA)、斑块面积(PA)、斑块负荷(PB)、偏心指数(EI)、重构指数(RI)均高于SAP组(P<0.05);AMI组RI与血清HMGB1水平呈正相关(r=0.46,P<0.05);UAP组PB与血清HMGB1水平呈正相关(r=0.57,P<0.05)。结论HMGB1可能参与不稳定斑块的破裂过程,联合IVUS可有效评估冠状动脉斑块易损性,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

  • 标签: 冠心病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易损斑块 血管内超声
  • 简介:2002年,在内蒙古的集宁古城,出土了一批瓷器,数量非常大,其中完整的或者可以复原的,有文章介绍说是4800多件,有文章说是7000多件。虽然数字并不统一,但对于出土器物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数字,是大家都认可的。这些出土的瓷器,基本上都是盘、碗一类的实用器,专供陈设的艺术瓷并不多。

  • 标签: 随笔 斑块 出土器物 内蒙古 瓷器 文章
  • 简介:摘要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而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冠心病、脑卒中的主要原因。大量研究表明,除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外,动脉斑块的成分及稳定性更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原因之一。临床检测动脉斑块成分及稳定性的方法较多,其中,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CT)、MRI因其无创、高分辨率的特点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早期风险评估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斑块,动脉粥样硬化 心血管疾病 脑血管障碍 CT血管造影术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是否破裂与斑块内在特性密切相关。斑块脂质核心增大、炎症细胞浸润、纤维帽变薄及血管钙化极易导致斑块破裂。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可发生表型转化,转化为巨噬细胞样细胞、泡沫细胞、间充质干细胞、成骨样细胞等多种类型,进而影响斑块稳定性。本文主要介绍VSMC表型转化及其与AS斑块稳定性之间的联系,为稳定AS斑块提供新的策略。

  • 标签: 斑块稳定性 血管平滑肌细胞 表型转化 泡沫细胞 血管钙化
  • 简介:【摘要】目的 颈动脉狭窄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评估中CT血管成像(CTA)的临床价值分析。方法 于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拟诊为颈动脉狭窄患者筛选60例作为回顾性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CTA及数字剪影血管造影技术(DSA)检查,以DSA为依据判断CTA诊断准确性。结果 在诊断准确性上,CTA和DSA无显著差异( P>0.05);以DSA结果为依据,CTA在轻度、中度、重度狭窄、闭塞上检出准确率分别是95.42%、88.00%、94.74%、86.67%、100.00%;光滑斑块、不规则斑块、溃状斑块分别为55例、21例、8例。结论 CTA技术诊断颈动脉狭窄效果理想,可了解狭窄程度及斑块形态,应用价值显著。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粥样硬化斑块 CT血管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基于超声技术分析颈部血管内膜厚度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本次共调查XX地区798名颈部血管超声受检人群的检查结果,按照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组,其中,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627例,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171例,分析颈部血管内膜厚度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结果:798名受检查者中,有627例存在颈部血管斑块,171例无颈部血管斑块。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比,有斑块的患者颈部血管内膜厚度大于无斑块;同时血管内膜厚度较高的患者,高血压、糖尿病发生率较高(P<0.05)。冠心病和脑卒中虽有差异但不明显(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技术在检查颈部血管内膜厚度时,提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早期表现为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加。经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内膜中层厚度,脑部疾病的诊断符合率较高,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 标签: 超声技术 颈部血管内膜厚度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软脉化斑汤临床用于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的效果。方法:从2018年5月-2020年4月期间在宁南县人民医院治疗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患者中随机抽取100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人。对照组用西药治疗,实验组用西药和软脉化斑汤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软脉化斑汤临床用于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的效果较好,促进病情发展,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 标签: 软脉化斑汤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血管内皮损伤、脂质代谢紊乱等。超声检查技术在颈动脉斑块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够准确评估斑块的形态和特征。颈动脉斑块与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针对颈动脉斑块的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多种方法,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本研究的结果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有助于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 标签: 颈动脉斑块 超声检查 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测量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平滑肌细胞及巨噬细胞含量,为控制斑块易损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新西兰雄性白兔8只,制作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处死取出腹主动脉,测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纤维帽厚度,并计算纤维帽的厚度与脂核横截面厚度的比值;测量斑块平滑肌及巨噬细胞负荷;进行相应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斑块纤维帽厚度以及帽/核比值与平滑肌细胞含量呈正相关关系,而与巨噬细胞负荷均呈负相关关系。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平滑肌细胞及巨噬细胞负荷会造成斑块形态学改变,从而影响斑块易损性,造成斑块不稳定。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巨噬细胞 平滑肌细胞 易损性
  • 简介:摘要目的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接受颈部血管彩超及DSA诊断的价值进行分析。方法根据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我院的神经内科住院患者120例来进行研究分析,将患者作为患者组,选取75例没有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为患者使用颈部血管彩超和DSA检查。结果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IMT增厚发生率、混合斑块发生率、狭窄发现率等等和对照组相比具有差异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颈动脉分叉处的发生率高,其次是颈内动脉颅内段。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椎动脉起始段的发生率较高,其次是颅内和距离椎动脉起始段数厘米范围。狭窄的分辨率比血管彩超要查,只能够判断闭塞的椎动脉。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脑梗死之间的联系紧密,使用颈部血管彩超和DSA能够对早期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狭窄情况进行了解,对防治脑梗死有较大的意义。

  • 标签: 颈部血管彩超 DSA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 颈动脉狭窄?
  • 简介: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中老年患者常见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则是其最常见的致病原因之一,可用其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颈动脉双功能超声具有安全、无创、简便易行及直观准确的特点,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作者对64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了颈动脉超声检查,以探讨颈动脉斑块与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白细胞增高等动脉硬化危险因素的关系,以及与脑梗死发生、发展的相互关系。

  • 标签: 缺血性脑血管病 颈动脉斑块 危险因素 超声分析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颈动脉超声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综合分析颈部血管彩超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患者动脉斑块形成阳性检出率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为:脑梗死患者(共83例,病例选取时间开始于2020年10月,截止时间为2021年10月)。83例脑梗死患者均实施颈部血管彩超检查、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以及联合检查(颈部血管彩超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采用统计学分析脑梗死患者在接受不同检查方式之后动脉斑块形成阳性检出率。结果:颈部血管彩超检查脑梗死患者的动脉斑块形成阳性检出率为81.93%(68/83),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脑梗死患者的动脉斑块形成阳性检出率为80.72%(67/83),联合检查脑梗死患者的动脉斑块形成阳性检出率为97.59%(81/83),联合检查动脉斑块形成阳性检出率高于单一检查(P<0.05),单一检查动脉斑块形成阳性检出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颈部血管彩超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患者动脉斑块形成阳性检出率高于单一检查。

  • 标签: 颈部血管彩超 经颅多普勒超声 脑梗死 动脉斑块形成 阳性检出率 联合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综合分析颈部血管彩超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患者动脉斑块形成阳性检出率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为:脑梗死患者(共83例,病例选取时间开始于2020年10月,截止时间为2021年10月)。83例脑梗死患者均实施颈部血管彩超检查、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以及联合检查(颈部血管彩超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采用统计学分析脑梗死患者在接受不同检查方式之后动脉斑块形成阳性检出率。结果:颈部血管彩超检查脑梗死患者的动脉斑块形成阳性检出率为81.93%(68/83),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脑梗死患者的动脉斑块形成阳性检出率为80.72%(67/83),联合检查脑梗死患者的动脉斑块形成阳性检出率为97.59%(81/83),联合检查动脉斑块形成阳性检出率高于单一检查(P<0.05),单一检查动脉斑块形成阳性检出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颈部血管彩超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患者动脉斑块形成阳性检出率高于单一检查。

  • 标签: 颈部血管彩超 经颅多普勒超声 脑梗死 动脉斑块形成 阳性检出率 联合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MRA联合颈部血管彩超在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关联性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我院神经内科于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此期间内100例未发生脑梗死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对其行US与MRA检测,对比两组IMT、粥样硬化状况以及前、后循环系统斑块位置及狭窄程度。结果(1)观察组的IMT增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程度与程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前循环系统颈总动脉分叉处吻合率为72.22%;颈动脉中度狭窄的吻合率为75%,颈动脉重度狭窄的吻合率为88.88%;联合检查吻合率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后循环系统US对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较低,只适用于闭塞的椎动脉的判定。结论MRA联合US检测可以较精确的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位置与狭窄程度,能够为脑梗死发生的预防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 标签: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 颈部血管彩超(US) 动脉粥样斑块 脑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脑血管疾病患者联合应用磁共振成像(MRI)与微血流成像技术(SMI)检测颈动脉斑块的临床价值。方法:筛选2020年5月-2022年3月内50例颈动脉斑块患者,数字减影造影检查为金标准,患者均接受MRI、SMI检测,分析诊断结果。结果:MRI联合SMI检查对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单纯MRI检查(P<0.05)。结论:联合应用MRI与SMI检查对颈动脉斑块具有较高检出率,为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参考。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超微血流成像技术 颈动脉斑块 脑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