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总结逆行足底内侧动脉穿蒂岛状修复前足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8月至2007年5月采用足底内侧动脉穿蒂岛状修复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临床应用7例,面积为9cm×6cm~7cm×5cm,修复受区创面大小为8cm×5cm~6cm×5cm。结果术后全部成活,随访3~35个月,质地良好,外形不臃肿,供区愈合良好。结论足底内侧动脉穿蒂岛状血运可靠,设计灵活,手术切取简便安全,是修复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理想方法。

  • 标签: 皮穿支蒂皮瓣 修复 前足 皮肤缺损
  • 简介:目的:为吻合血管的足底内侧及足内侧双叶修复手部缺损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在16具灌注红色乳胶的固定成人标本上解剖观测了足底内侧动脉的走行及在足底侧皮肤和足内侧皮肤的供血。结果:足底内侧动脉长8,5±0.3mm,起始处血管外径1.8±0.3mm,沿途发出3~5条分布足底内侧皮肤,外径在0.6~1.2mm之问;足底内侧动脉内侧分布到足内侧皮肤,外径1.1±0.3mm。结论:吻合足底内侧动脉足底内侧及足内侧双叶符合游离移植修复手部多处皮肤缺损的特殊要求。

  • 标签: 足底内侧动脉 足内侧双叶皮瓣 解剖学 皮肤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足底内侧动脉远端穿的血管解剖及逆行修复趾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对1例男性成人足部标本的动脉灌注红色乳胶后进行血管解剖,观察足底内侧动脉及分支、足背动脉及其分支的分布吻合情况。选取2016年9月至2019年9月于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趾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12例,采用逆行足底内侧动脉远端穿进行修复,供区游离片移植修复。观察成活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经解剖研究可见足底内侧动脉足底内侧动脉的直接延续,走行于趾短屈肌与展肌之间,沿途发出多条穿,近端穿穿过展肌,与足内侧动脉和内踝前动脉、跗内侧动脉吻合,在第1跖趾关节近端发出3条穿,即关节支、穿和交通穿足底内侧动脉远端穿的主要血供来源。临床12例患者共切取12块,面积为4.5 cm×3.0 cm ~9.0 cm×6.0 cm,3例术后出现颜色暗紫、少许水泡,立即给予拆除蒂部缝线,外涂抗生素软膏保持湿润等处理,术后5 d颜色逐渐好转。12块最终均完全成活。所有患者均获2~12个月电话随访,色泽、质地、外形良好,患足可正常行走。结论足底内侧动脉远端穿血供可靠,将其逆行修复第1跖趾关节以远趾中小面积的皮肤缺损,操作简单、创伤小、术后效果较好。

  • 标签: 外科皮瓣 穿支皮瓣 解剖学 临床研究 足底内侧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应用重建感觉的游离足底内侧动脉穿修复指端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3月至2021年2月,徐州仁慈医院手外科应用足底内侧动脉穿修复指端创面11例,切取时分离其感觉神经,与受区指掌侧神经缝接重建感觉。创面均有指骨外露,面积为1.2 cm×1.0 cm~2.5 cm×2.2cm,切取面积1.6 cm×1.5 cm~3.0 cm×2.7cm。足部供区创面直接缝合10例,植皮修复1例。本组病例均通过门诊复查及微信随访,收集相关资料,包括质地、纹、出汗、稳定性、感觉、臃肿程度、血液循环状态、使用情况以及供区瘢痕。结果本组11例全部成活,其中1例术后12 h出现静脉危象,予以松解敷料、拆除部分缝线后静脉危象解除,后顺利成活;供区伤口均愈合良好。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0.7个月,质地柔软、耐磨,稳定性良好,纹恢复,均有少量或正常出汗,有1例轻度臃肿,1例色泽稍差、温度略低,所有感觉恢复良好,均达到S3+级以上,TPD为6.0~8.5 mm,平均7.1 mm,1例患者担心使用患指,3例患者保护性使用患指,足部供区均无磨损及溃疡发生。参考王澍寰对功能的评定、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对本组病例进行评分,优8例,良3例。结论应用游离足底内侧动脉穿修复指端创面,能取得比较好的修复效果,而且供区隐蔽,对行走没有影响,是修复指端创面的理想供区之一。

  • 标签: 足底内侧动脉穿支皮瓣 指端创面 修复 感觉重建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足底内侧动脉穿移植修复手部掌侧瘢痕挛缩后早期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共收治5例手部掌侧瘢痕,对切除手部掌侧部分瘢痕及肌腱、关节松解后遗留的创面,分别采用以足底内侧动脉为蒂的足内侧穿修复3例,以足内侧动脉及足内侧动脉内侧的联体穿修复2例,切取面积4.0 cm×5.0 cm~4.5 cm×11.0 cm,供区取全厚片移植修复。术后早期康复,早期康复的时间定为术后第1天由专科治疗师开展康复治疗。术后定期随访。结果5例足内侧全部成活。术后随访5~12个月,的色泽、质地、厚薄与手部掌侧皮肤相似,不需要二期行整形和肌腱及关节松解。TPD为4~7 mm,覆盖区关节活动度达到健侧的90%以上,肌力达到5级。供区植皮愈合良好。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评定,结果均属优。结论足底内侧动脉穿修复手部掌侧瘢痕挛缩术后结合早期康复训练,既可修复手部创面改善畸形,又可减少术后出现肌腱粘连及关节挛缩,避免二次手术,使患者手部功能得到良好恢复。

  • 标签: 足底内侧动脉穿支皮瓣 手掌 瘢痕挛缩 修复 康复 早期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游离足底内侧动脉穿修复手指掌侧软组织缺损的远期疗效。方法2012年1月至2015年2月,收治手指掌侧软组织缺损15例,其中8例合并指骨骨折,5例合并屈肌腱损伤,9例合并指掌侧固有动脉、指掌侧固有神经损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7.0 cm×2.5 cm~2.4 cm×3.0 cm。切取以足底内侧动脉为血管蒂、携带隐神经终末的足内侧穿动脉与指掌侧固有动脉或指总动脉吻合,选取1条伴行静脉或浅静脉与指背静脉吻合,神经与指掌侧固有神经或指总神经缝接。供区直接缝合或采用全厚片植皮。随访内容包括的色泽、外形、稳定性和TPD,评价患指的功能优良率及供区有无明显瘢痕、感觉异常和异常行走步态。结果15例全部成活,伤口均一期愈合;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6~72个月,平均48.5个月。色泽、厚度和正常指掌侧皮肤相近,耐磨、稳定性好,持物有力,TPD为9~12 mm,12例末次随访于指骨间关节处出现指横纹。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评定,优10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93.3%。供区未出现痛性瘢痕及感觉异常,足踝功能良好,行走步态正常。结论应用足底内侧动脉穿修复手指掌侧软组织缺损,术后远期随访厚度、色泽、质地与手指掌侧皮肤相近,能获取良好的效果,是修复手指掌侧软组织缺损的一种较理想供区。

  • 标签: 足底内侧动脉穿支皮瓣 手指软组织缺损 随访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CT血管造影(CTA)辅助下,采用含足底内侧动脉穿血管的筋膜岛状修复足底负重区域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2011年5月至2019年10月采用含足底内侧动脉穿血管的筋膜岛状修复足底负重区域软组织缺损患者资料。患者术前均行足部CTA检查,通过计算机软件重建足底血管三维数字化模型,了解供区穿支解剖情况,设计与受区缺损形状、大小相适应的个性化修复方案。术后随访修复效果、足部功能及感觉功能。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术前CTA与术中实际测量的穿血管管径、足跟缘距穿起始距离的差异。结果共纳入9例患者,其中男5例,女4例,年龄16~65岁,平均41岁。创面缺损范围为2.0 cm×2.0 cm~4.0 cm×5.0 cm,穿筋膜皮切取面积为6.0 cm×4.0 cm~12.0 cm×8.0 cm。术后9例全部存活,随访半年~5年,满意度评分达(8.7±3.1)分,患者均表示满意。足功能评分标准评定:优3例,良5例,中1例。周围神经损伤临床效果评价:感觉恢复达S4级3例,S3级5例,S2级1例;感觉恢复范围达R4级4例,R3级4例,R2级1例。术前测量的各穿血管管径及足跟缘距穿起始距离与术中实际测量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含足底内侧动脉穿血管的筋膜岛状操作简单、安全、损伤小,是修复足底负重区域中、小范围软组织创面缺损的较好方式。

  • 标签: 血管造影术 穿支皮瓣 修复外科手术 足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足底内侧串联股前外侧穿(ALTP)移植修复足跟及周围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共收治足跟及周围软组织缺损共7例,男5例,女2例,创面软组织缺损大小10.0 cm×15.0 cm~15.0 cm×22.0 cm,均采用足底内侧串联ALTP移植修复,其余创面植皮覆盖。供区直接缝合或植皮覆盖。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成活、外观等,并评估临床效果。结果术后创面均I期愈合,未出现感染、血管危象、坏死。术后7例均得到有效随访,随访时间6~18(平均12)个月,游离及游离植皮均成活,外观良好并无明显臃肿,局部未见血肿水泡、磨损、溃疡,质地柔软,弹性较好。术后1年复查,均能不扶拐行走2 km以上,未出现足跟部疼痛不适(跟骨骨折患者除外),未见足底血肿、磨损、溃疡。结论足底内侧串联ALTP修复足跟及周围软组织缺损,是一种重建足跟部功能的有效方法,修复后的足跟具备良好的耐磨性且外形美观。

  • 标签: 足底内侧皮瓣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串联皮瓣 足跟 修复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用胫后动脉穿联合隐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二期修复足底内侧创面的手术技术和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采用胫后动脉穿联合隐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修复足部内侧软组织缺损创面共13例,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23~69岁,平均36.9岁。损伤缺损位置均位于足底内侧跖跗关节附近,软组织缺损面积为4.5 cm×5.0 cm~8.0 cm×14.0 cm,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或取同侧大腿全厚片游离植皮部分修复。所有患者术后采用门诊及电话定期随访。定期随访,观察患肢功能、供区及受区愈合情况。结果13例顺利成活;1例远端出现小面积坏死,部分拆线减压,经换药后愈合;1例出现瘀紫及张力性水泡,手术探查、去除局部血肿、蒂部拆线减压后成活;1例患者术后8个月予以削薄整形。本组患者术后均获6~12个月随访,颜色、温度、毛细血管反应正常,质地柔软,外形不臃肿,患足行走无明显受限,功能恢复基本满意。结论胫后动脉穿携带隐神经和大隐静脉可使成活更可靠,血运更理想,将所携带的隐神经与受区神经缝接,可以重建的保护性感觉,是临床修复足底内侧创面的一种有效方法。

  • 标签: 胫后动脉穿支皮瓣 隐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皮瓣 足底 软组织缺损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修复手背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8年5月至2020年3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2例手背软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24~56岁[(38±9)岁]。创面位于掌背侧9例,面积3 cm×4 cm~4.5 cm×13 cm。创面位于指背侧3例,累及单个手指1例,累及2个手指2例。于小腿内后侧设计腓肠内侧动脉穿,其中采用单穿5例,2个穿5例,3个穿2例。切取后修复手背创面,其中采用分叶2例,供区直接缝合。观察是否成活、外观、质地、Weber两点辨别觉试验。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掌指和指间关节伸屈功能。观察小腿供区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20个月[(10±1)个月]。全部成活,外形、质地良好,形成保护性感觉,两点辨别距离5.0~6.5 cm。掌指及指间关节伸屈功能评分:掌指关节4.1~5.0分,近指关节3.1~4.0分,远指关节2.1~3分。供区仅残留线装瘢痕,对小腿功能无影响。结论腓肠内侧动脉穿恒定,对供区损伤小,术后成活率高、手功能恢复满意,是修复手背软组织缺损的较好选择。

  • 标签: 手损伤 软组织损伤 外科皮瓣 穿支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D-CTA技术下游离足底内侧穿修复手指掌侧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6年2月至2020年5月我科采用游离足底内侧穿修复手指掌侧软组织缺损患者40例,分为A、B两组,A组采用3D-CTA检查确定穿位置20例,B组采用传统超声多普勒确定穿位置20例。比较两组术前穿血管标记准确率、切取时间、供区无效损伤。比较术前3D-CTA检查拟切取的足底内侧穿血管管径、穿穿出位置与术中实际测量值是否一致。末次随访依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分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手指功能。结果A组的穿准确率、切取时间、供区无效损伤均优于B组。A组术前3D-CTA测量的穿血管管径为(0.85±0.12) mm,与术中测量的(0.87±0.13) mm相近(P=0.62);术前3D-CTA测量的舟骨粗隆到穿起始处横向距离为(8.2±1.7) mm,舟骨粗隆到穿起始处纵向距离为(12.6±3.5) mm,与术中测量的(7.9±1.5)、(12.3±3.2) mm相近(P=0.56、0.78)。末次随访手指功能评价A组优良率为90%,B组为85%,均获得满意疗效(P=0.63)。结论足底内侧穿是修复手指掌侧缺损的理想之一,术前3D-CTA可明确供区血管解剖结构,指导手术设计及实施,缩短了手术时间,降低了供区的无效损伤。

  • 标签: 外科皮瓣 指损伤 三维CT血管造影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Flow-through股前外侧穿(ALTPF)或腓肠内侧动脉穿(MSAPF)一期修复足部Gustilo Ⅲ C型损伤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7月至2021年6月,在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足踝外科治疗的足部Gustilo Ⅲ C型损伤患者共8例,其中男7例,女1例;年龄25~62(45.88±12.96)岁。根据创面大小、血管缺损长度及口径选择Flow-through ALTPF或Flow-through MSAPF修复足部创面,其中6例行游离Flow-through ALTPF修复,2例行游离Flow-through MSAPF修复,切取面积9 cm×5 cm~22 cm×8 cm[(115.00±46.16) cm2],血管桥接长度6~12(8.75±2.50) cm。所有患者均获得门诊随访,记录外观、患肢血运、骨折脱位愈合及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应用Maryland评分评价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8例患者均成活,受区一期愈合。术后随访6~22(12.25±5.39)个月。末次随访时外形良好,质地柔软,患肢血运良好,桥接血管通畅,骨折和脱位均愈合,足部外形及功能恢复较满意。足部Maryland功能评分:优3例,良4例,可1例。结论临床可以根据创面大小、血管缺损长度及口径选择运用Flow-through ALTPF或Flow-through MSAPF急诊一期修复足部Gustilo Ⅲ C型损伤创面,后期患肢功能恢复满意,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 标签: 足部开放伤 血流接桥皮瓣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 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足底内侧动脉修复手掌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19年3月,应用游离足底内侧动脉修复手掌部软组织缺损23例,其中,游离携带足底内侧神经19例,不带神经的4例。软组织缺损面积4.0 cm×5.0 cm~9.0 cm×10.0 cm,动脉蒂部与桡动脉终末吻合13例,与尺动脉吻合10例。供区均植皮修复。门诊随访4~12个月,观察质地、感觉、供区愈合情况。结果23例顺利成活20例;2例术后动脉危象,经手术探查后危象解除,成活;1例远端少许坏死,经清创、换药后创面愈合。末次随访时,质地可,外形美观,供区愈合良好。按照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功能评定标准评定:优19例,良4例。感觉恢复S3+ 7例,S3 12例,4例未带神经的感觉恢复较差。结论足底内侧动脉供区隐蔽,穿较恒定,尤其是携带足底内侧神经时,感觉恢复良好,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 标签: 足底内侧动脉皮瓣 手掌 皮神经 软组织缺损 修复
  • 简介:摘要2014年1月—2018年6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肩部和肘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2例,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15~56岁,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6 cm×5 cm~11 cm×8 cm。5例患者创面采用旋肩胛动脉穿(面积8 cm×7 cm~12 cm×6 cm)修复,供区直接缝合。3例患者创面采用侧胸部穿(面积8 cm×7 cm~13 cm×9 cm)修复,2例患者供区直接缝合,1例患者供区大部分直接缝合,小部分移植同侧大腿中厚覆盖。4例患者创面采用臂内侧动脉穿(面积6 cm×5 cm~12 cm×10 cm)修复,2例患者供区直接缝合,2例患者取左侧胸壁中厚覆盖。11例患者术后成活,1例患者远端出现血运障碍,经处理,远端出现3 cm×2 cm坏死,经二次扩创植皮后,片成活。术后随访6~24个月,所有患者质地良好,供区瘢痕增生轻,肘关节及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旋肩胛动脉穿、侧胸部穿、臂内侧动脉穿具有手术操作相对简单,成活率高、手术效果好等优点,是修复肩部和肘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较佳选择。

  • 标签: 外科皮瓣 伤口愈合 穿支皮瓣
  • 简介:摘要腹壁下动脉穿(DIEP)具有血管恒定、管径粗、可切取的组织量大、供区隐蔽、损伤小和可直接闭合等优点,已成为乳房重建或整形的首选,广泛应用于乳房再造。经改良与发展,也较多应用于头颈部、躯干和四肢等部位创面的修复和器官再造,是几个最常用的穿之一。然而,有关DIEP的应用方面有些观点不一,亟待一份专家指导意见。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和《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编辑部组织专家讨论DIEP的应用解剖、适应证、应用设计类型、手术方法、优点和缺点、术后主要并发症、预防措施,以及术后护理与康复,形成DIEP专家共识。

  • 标签: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 显微外科手术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目的 通过人体腓动脉穿支解剖为腓动脉穿的临床治疗应用提供基础。研究方式 使用20例新鲜的成人尸体小腿标本,借助红色乳胶灌注方式,分别观察、记录腓动脉穿支数目、分布及其走行和类型。研究结果 本次研究所用的20例成人尸体小腿标本共计出现72个穿,每侧分布有4.5,分布于小腿外侧的近端穿呈现出多源性特征。小腿外侧近段、中远段的穿类型分别以比目鱼鱼肌肌穿、长屈肌及肌间隙穿为主。研究结论 腓动脉因其穿较为恒定,外径较粗,适合腓动脉穿游离移植的设计、切取。

  • 标签: 腓动脉 穿支皮瓣 解剖分析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medial sural artery perforator flap,MSAPF)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中小面积缺损的手术效果。方法自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我们应用游离MSAPF修复四肢中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30例患者,缺损部位18例为足部,10例为手部,2例为前臂。供区创面24例一期直接缝合,6例行少量全厚片移植覆盖。术后定期随访外形、感觉恢复及供区情况。结果术后30例全部存活,随访时间为6~10个月,平均8个月,外观良好,色泽接近正常,质地软,4例因外形臃肿行二次整形。30例切取后均不影响膝、踝关节运动功能。2例瘢痕轻度增生,无明显功能障碍。受区感觉恢复至S2~S3,温痛觉恢复可。其中2例患者腓肠内侧神经切取后足内侧和内踝部位感觉减退,均在术后半年左右恢复正常。30例患者对供区及受区外观均满意。结论游离MSAPF修复四肢中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是一种较理想的创面修复方法。

  • 标签: 外科皮瓣 显微外科手术 腓肠内侧动脉穿支 四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修复足趾创面的手术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8年12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创伤显微外科收治的单纯足趾皮肤缺损患者,采用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修复创面,供区均直接拉拢缝合。术后通过门诊、微信定期随访,观察外形、质地、毛发生长情况,供区、受区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共纳入11例,男7例,女4例,年龄19~44岁,平均31.3岁。创面部位:第1足趾8例,第2足趾2例,第4足趾1例。缺损面积2.2 cm×1.8 cm~5.7 cm×3.8 cm。一期修复4例,二期修复7例,切取面积2.6 cm× 2.1 cm~ 6.1 cm×4.2 cm。10例患者顺利成活,伤口一期愈合,1例远端小面积坏死,经再次手术修薄后愈合。术后均获随访6~18个月,9例外形良好,2例稍臃肿。所有质地良好,无穿鞋不适,行走无明显影响,供区存留线性瘢痕。3例因毛发生长明显给予激光脱发治疗。结论采用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修复足趾小创面,外形恢复满意,可达到良好美学修复效果。

  • 标签: 外科皮瓣 腓肠内侧动脉 足趾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第1足心动脉穿修复前足内侧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5月至2018年8月,对13例前足内侧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第1足心动脉穿逆行旋转修复,术中缝接神经,供区游离片植皮。切取面积1.5 cm×2.0 cm~8.0 cm×4.5 cm。术后门诊随访11例,微信随访1例,电话随访1例。结果12例术后成活良好,1例远端出现瘀斑和张力性水疱,经拆线减张后换药愈合,余伤口I期愈合。随访8~18个月,平均10.5个月,耐磨,质地柔软,肤色接近正常,恢复保护性感觉,静止状态下TPD达6~8 mm,平均6.5 mm,患足下地行走功能恢复正常。结论应用第1足心动脉穿修复前足内侧软组织缺损具有切取简便、操作简单、供区损伤较小等诸多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足心动脉穿支皮瓣 前足 修复 软组织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腓肠内侧动脉穿(MSAP)修复前臂及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5年5月至2017年9月,应用MSAP修复前臂及足部软组织缺损创面13例,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19~ 57岁,平均41岁;其中前臂6例,足部7例,足部创面均位于前中足。切取面积为3.0 cm×4.0 cm~ 7.0 cm× 15.0 cm。修复足部创面时均选用同侧小腿,小腿供区创面均进行一期直接缝合。术后通过门诊复查及微信方式,对外形、感觉及供区恢复情况进行定期随访。结果13例全部成活,无血管危象发生及坏死,3例术后存在感染,给予换药及抗炎治疗后创面逐渐愈合。术后随访11例(2例外省患者失访),随访时间4~ 18个月,平均12个月,未发现供区明显功能障碍,受区外形良好;7例感觉恢复至S2~S3, TPD 6~ 9 mm。结论游离MSAP不损伤主干血管,血管蒂长,穿恒定,皮下脂肪相对较薄,游离移植修复前臂及足部创面效果良好。

  • 标签: 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 前臂 修复 显微外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