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口咽通气导管与鼻咽通气导管间歇性高频喷射通气(IHFJV)用于肺炎患者无痛电子支气管镜检查术(PLVB)辅助通气效果。方法择期行PLVB的肺炎患者160例,性别不限,年龄46~64岁,BMI 18~29 kg/m2 ,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80):鼻咽通气导管组(N组)和口咽通气导管组(O组)。N组置入内径4.0 mm的鼻咽通气导管,O组置入内径4.0 mm的口咽通气导管,行IHFJV,I∶E 1∶3,喷射频率100次/min,喷射峰压0.4 kPa,潮气量160 ml,每间歇2 min给予5次喷射:I∶E 1∶3,喷射频率20次/min,喷射峰压0.4 kPa,潮气量300 ml。分别于术前20 min(T1)、手术开始5 min(T2)、术毕即刻(T3)和术后5 min(T4)时记录SpO2。于T1、T3和T4时采集动脉血样行血气分析。记录检查期间托下颌、面罩加压通气、呛咳、气道痉挛、导管脱落或移位和体动的发生情况。结果与N组比较,O组T3时SpO2和PaO2升高,T3,4时A-aDO2降低,提下颌、呛咳和导管脱出或移位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口咽通气导管IHFJV用于肺炎患者PLVB辅助通气效果优于鼻咽通气导管。

  • 标签: 高频喷射通气 支气管镜检查 肺炎 通气导管
  • 简介:【摘要】目的 :探析 俯卧位通气对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新生儿机械通气护理效果 的相关影响。 方法 :选取本院于 2018 年 01 月~ 2019 年 12 月收治的 60 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患儿,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与观察组(俯卧位通气护理),各 30 例,均行俯卧位机械通气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一般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 观察组 机械通气次数、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小于对照组;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 6.67% ( 2/30 ),低于对照组的 20% ( 6/30 ), 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 ARDS患儿俯卧位通气中辅以积极有效护理, 有助于减少 机械通气次数及时间,缩短住院时间,规避并发症发生,临床可推广应用。 【关键词】俯卧位通气 ; ARDS;新生儿; 机械通气 ;护理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俯卧位通气对新生儿机械通气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本科2020年1月~2021年12月收入的35例机械通气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在患儿家属知情同意下均采取俯卧位通气,对比应用前后血气指标。结果:俯卧位通气应用后pH值、血氧分压、氧合指数较应用前明显提升,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血乳酸较应用后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俯卧位通气有助于提高新生儿机械通气护理效果,值得在今后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使用。

  • 标签: 俯卧位通气 新生儿 机械通气 血气指标
  • 简介:   摘要:全面探讨了俯卧位通气的多个方面,包括其独特的优势、实际应用中面临的挑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的优化策略。俯卧位通气作为一种有效的机械通气方式,在改善氧合和肺部状况方面表现出色,但其操作复杂,患者耐受性各异,且存在并发症风险。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个性化治疗方案、提升医护人员操作技能以及加强患者监测与护理等优化对策。这些对策旨在提高俯卧位通气的治疗效果,降低潜在风险,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体验。研究结果为俯卧位通气在临床实践中的更广泛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 标签: 肺部并发症 患者耐受性 操作技能 监测与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改良鼻咽通气道机械通气用于肥胖患者无痛胃镜检查的效果。方法抽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2月至2021年10月行无痛胃镜检查患者180例,性别不限,年龄18~65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或Ⅱ级,体质指数≥28 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鼻导管吸氧组(C组)、改良鼻咽通气道吸氧组(O组)和改良鼻咽通气道机械通气组(N组),每组60例。C组经鼻导管吸纯氧5 L/min;O组置入改良鼻咽通气道,经其吸纯氧5 L/min;N组置入改良鼻咽通气道,并连接麻醉机机械通气。记录检查过程中缺氧相关不良事件(亚临床呼吸抑制、缺氧和重度缺氧)发生情况及处理措施(抬下颌、面罩加压通气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使用情况。记录检查过程中及术后体动、呛咳、鼻出血、咽痛和口腔干燥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O组亚临床呼吸抑制和缺氧发生率降低,抬下颌使用率降低,呛咳发生率降低(P<0.05);N组亚临床呼吸抑制、缺氧及重度缺氧发生率降低,抬下颌和面罩加压通气使用率降低,呛咳发生率降低(P均<0.05)。N组缺氧发生率为1.7%(1/60),抬下颌使用率为1.7%(1/60),低于O组的13.3%(8/60)、16.7%(10/60),P均<0.05。三组体动、鼻出血、咽痛和口腔干燥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鼻咽通气道机械通气用于肥胖患者无痛胃镜检查术安全、有效。

  • 标签: 胃镜检查 气道管理 肥胖 缺氧
  • 简介:摘要:机械通气在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治疗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本文从临床试验和研究成果出发,综合评估了机械通气对ARDS的治疗效果。机械通气能够通过提供机械支持,改善患者的气体交换,缓解呼吸困难,以及减轻肺泡表面张力,从而改善患者的氧合情况。机械通气还可以通过调节呼气末正压(PEEP)等参数,减少肺泡塌陷,改善通气/血流比例,从而提高肺部功能。然而,机械通气也存在一些不良影响,如气压伤、气道损伤等。因此,在应用机械通气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严重程度,精准调节通气参数,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治疗效果,同时尽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机械通气,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效果,不良影响,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并分析综合ICU机械通气患者的有效护理干预措施,以便为临床的干预工作提供可行的参考。方法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我院在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ICU住院患者,所有患者都为机械通气的患者,本研究选择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为对照组患者配合常规护理,同时选择5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组患者配合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结束以后的Barthel指数的评分情况,观察组患者的改善情况明显比对照组更优,两组之间存在有差异性,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综合ICU机械通气的患者,为患者配合综合护理干预工作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Barthel指数,改善患者的活动能力,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提高患者生活的质量,具有推广应用的意义。

  • 标签: ICU 机械通气 患者护理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使用机械通气的方法治疗小儿重症哮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5-2017年间在本院进行治疗的39例小儿重症哮喘症患者,对所有患者均采取机械通气治疗的治疗方法,并记录治疗前后患者PH值、氧分压及二氧化碳分压的各方面指标在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在治疗过后仅出现一例无效患者,出现并发症,治疗的成功率为97.44%。且经过治疗患者的动脉PH值、氧分压等有显著的上升,二氧化碳分压等有显著的下降。结论使用机械通气的治疗方法来治疗小儿重症哮喘的治疗效果良好。

  • 标签: 机械通气治疗 小儿重症哮喘 临床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ICU肺挫伤患者施以早期机械通气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ICU室纳入的肺挫伤患者60例展开研究,患者在本院均施以早期机械通气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病情差异。结果:治疗后的心率、呼吸、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指标均优于治疗前,p

  • 标签: 早期机械通气 ICU 肺挫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麻醉喉罩与气管插管通气在乳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60例需要进行乳腺癌根治术的乳腺癌患者,按照通气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气管插管通气,观察组采用麻醉喉罩通气,观察两组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各项观察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两组各时刻心率、平均动脉压变化有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方法在乳腺癌根治术中均有较好的应用效果,麻醉喉罩通气能够减少麻醉药物使用量,加快患者苏醒,值得深入研究并推广使用。

  • 标签: 喉罩通气 气管插管通气 麻醉 乳腺癌根治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非通气侧肺持续正压通气(CPAP)在胸外科手术单肺通气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收治的101例胸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1例)。对照组患者单肺通气期间非通气侧肺支气管导管开口于空气,观察组患者在单肺通气期间行非通气侧肺CPAP。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单肺通气时间、手术时间、补液量、尿量),比较两组单肺通气前(T1)、单肺通气30 min(T2)、单肺通气结束(T3)时氧合肺内分流情况[动脉血氧分压(PaO2)、分流率(Qs/Qt)]及T1、术后24 h(T4)时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比较两组患者的肺损伤程度。结果两组患者单肺通气时间、手术时间、补液量、尿量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T1、T3时PaO2、Qs/Qt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均>0.05)。T2时,两组PaO2水平较T1时降低,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Qs/Qt水平较T1时上升,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T3时,两组PaO2水平较T1时降低,Qs/Qt水平较T1时上升(P<0.05)。T1、T4时,两组IL-6、IL-8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均>0.05)。T1时,两组SOD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T4时,两组SOD水平较T1时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肺损伤程度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非通气侧肺CPAP在胸科手术中应用对患者手术情况影响不显著,可有效提升PaO2,减少肺内分流,对部分血清炎症因子存在明显影响,可降低肺损伤程度。

  • 标签: 持续正压通气 胸科手术 单肺通气 肺内分流 血清炎症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并归纳高频振荡通气与常频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气胸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文将16例新生儿气胸患者纳入研究,按照抽签法分为高频组和常频组各8例,高频组采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常频组采用常频机械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情况以及O2和CO2的分压,治疗情况包括患儿呼吸机使用时间和X胸片恢复正常时间。结果经各自通气治疗以后,采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的高频组在患儿呼吸机使用时间和X胸片恢复正常时间以及O2和CO2的分压方面,均远优于采用常频通气治疗的常频组,组间体现为P<0.05的最终检验定论,探析价值突出显著。结论在新生儿气胸的临床治疗中,通气治疗疗效显著,与常频通气治疗相比,高频通气治疗可明显缩短治疗时间,改善患儿肺功能。

  • 标签: 高频振荡通气 常频机械通气 新生儿气胸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通气技术在面罩机械通气治疗慢阻肺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0例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对其开展面罩机械通气治疗。对比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和生命体征指标数值变化情况,并比较治疗前后患者呼吸衰竭症状严重程度。结果:经过通气治疗后,患者PaO2、PaCO2的数值均有明显的改善,并且呼吸频率和脉搏也更趋于正常值;治疗后其口唇紫绀、呼吸急促、心律失常和昏睡症状评分均明显降低,呼吸衰竭症状得到了有效控制(P

  • 标签: 通气技术 慢阻肺 呼吸衰竭 面罩机械通气治疗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临床营养支持方式对机械通气效果的影响 。方法:选取 2019 年 1 月 ~2019 年 12 月在我院实施机械通气治疗患者 84 例,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单纯肠内营养支持,观察组应用肠内及肠外混合营养方式,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 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肠内及肠外混合营养方式能显著缩短患者呼吸机通气时间,也能有效降低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值得推广 。

  • 标签: 营养支持 机械通气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重症肺炎患者俯卧位通气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1年1月期间治疗的54例重症肺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研究组、参照组,各27例。其中参照组给予仰卧位通气护理。研究组给予俯卧位通气护理,分析两组的血流动力学和氧合指标。结果:研究组的Pao2/Fi02、 CVP、MAP、HR(254.15±34.13、6.93±1.04、75.29±6.19、86.78±6.12)指标优于参照组(305.6±23.12、6.48±1.02、70.37±5.16、82.11±4.15),(P<0.05)。结论:重症肺炎患者采取俯卧位通气的护理效果较为显著,值得推广与应用。

  • 标签: 重症肺炎患者 俯卧位通气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精细化护理在ICU机械通气病患中的镇静镇痛护理效果影响。方法:将本医院ICU收治的行机械通气治疗病例,选取84例进行分组对照实验。探究组行精细化护理,对比组行基础护理。结果:探究组的病患通气时间(5.47±1.85)d、ICU内治疗时间(6.25±1.26)d、右美托咪定用量(208.05±57.29)mg、丙泊酚用量(221.59±88.60)mg相较于对比组的(7.75±2.66)d、(8.87±1.15)d、(358.66±75.35)mg、(351.24±90.31)mg均更短、更少,表示探究组病患的镇静镇痛护理效果更好;探究组的病患SAS焦虑评分(33.63±2.26)、SDS抑郁评分(32.78±2.32)都低于对比组的(38.47±2.42)、(36.75±2.23),表示探究组病患的焦虑、抑郁程度更轻,心理状态也都更好。结论:在ICU机械通气治疗病患中采用精细化护理效果更好,有效改善病患的镇静镇痛护理效果,降低病患的焦虑、抑郁程度,提升心理状态,此种护理方法应值得广泛推广。

  • 标签: ICU 机械通气 镇静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重型损脑损伤病患实施早期机械通气效果。方法选取70例重型颅脑损伤住院患者,随机分组后分别在发生呼吸功能衰竭时以及入院后实施机械通气,对比两组患者呼吸情况及恢复情况差异性。结果早期机械通气下,观察组患者呼吸情况得到更为显著的改善,且可更早转出重症监护病房,死亡率为0.06%,远低于对照组的11.43%。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病患实施早期机械通气治疗有利于患者更早恢复,并降低损伤造成的危险。

  • 标签: 机械通气 颅脑损伤 呼吸情况 恢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