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医学技术的进步、先进监测治疗仪器在重症监护病房(ICU)的普及以及临床上的广泛应用,重症患者生存率显著提高。越来越多的医务人员关注到早期活动对患者后续康复的重要性。在安全的条件下,对患者进行早期活动干预,是改善患者预后的一项有效策略。目前,国内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重症患者的早期活动并没有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从早期活动的安全性、早期活动患者的获益、影响因素及应对方法等方面,总结重症患者早期活动的护理研究进展,旨在提高护理人员对早期活动的正确认识,推进患者早期个体化活动的开展。

  • 标签: 重症监护病房 危重病人医疗 护理研究 早期 运动活动 干预 康复 预后
  • 简介:摘要膈肌无力是膈肌功能障碍和萎缩的结果,并伴有严重临床后果,在重症监护病房很常见。通过磁刺激膈神经监测跨膈压,评估膈肌功能,无需受试者配合便能够提供标准化的测量,尤其适于重症监护病房配合不佳的患者;超声评估膈肌结构(厚度、增厚)和位移似乎是可行、可重复的,但尚无大规模研究证据支持;膈肌电活动与膈肌功能虽然相关,但这些测量的重复性在受试者内部表现出很高的异质性。脱机过程、人-机不协调和膈肌功能的评估可能是这些技术在临床上最相关的适应证。本综述介绍危重患者膈肌功能的临床问题,以及床旁膈肌功能监测的最新进展。

  • 标签: 膈肌功能障碍 跨膈压 膈肌超声 膈肌电活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标准化护理术语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环节,有利于护理大数据的建立与分析,促进临床实践和护理科研的开展。目前,我国尚无适用于临床的护理专业术语标准及分类体系,也缺少相关的科学研究。国内虽然有部分医院开始建设临床护理信息系统,实现了护理电子病历,但护理标准化术语及分类在系统中尚无成功应用。临床护理分类系统(clinicalcareclassificationsystem,CCC)是一种集护理诊断、措施以及结局为一体的综合性标准化护理术语分类体系,可将复杂的护理干预措施进行编码归类,更加方便临床护理人员的文书记录工作。国外CCC相关研究较少,国内虽有关于标准化护理术语的介绍和实践研究,但与CCC相关的文章和实践较少。关于CCC的研究集中在结构介绍方面,尚未检索到相关的临床研究。

  • 标签: 重症监护后综合征 儿科护理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衡水市二级以上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的医院感染患者入住ICU 24 h内的高危因素,建立ICU医院感染早期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查阅衡水市二级以上医院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ICU医院感染患者相关病原学数据和原始病历资料。记录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包括患者性别、年龄、转入原因,入住ICU 24 h内血生化、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 Ⅱ)和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应用血管活性药物、血液净化情况。分析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建立早期预测量表,并利用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医院感染患者的数据对预测模型进行验证。结果共2 453例患者资料纳入分析,445例患者ICU住院期间发生医院感染,医院感染发生率18%,其中肺炎(包括医院获得性肺炎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135例(30%),导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245例(55%),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65例(1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72岁(OR=2.15,95%CI:1.23~3.47,P=0.03)、新发脑卒中(OR=1.59,95%CI:1.22~3.31,P<0.01)、入住ICU 24 h内APACHE Ⅱ评分≥18(OR=3.64,95%CI:2.79~5.32,P=0.02)和SOFA评分≥8(OR=3.17,95% CI:1.93~5.66,P<0.01)是医院感染的独立预测因素。根据上述危险因素建立量表,医院感染早期预测评分范围为0~7分,最佳截断值为4分;导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早期预测评分范围为0~7分,最佳截断值为4分;肺炎早期预测评分范围为0~7分,最佳截断值为5分;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早期预测评分范围为0~7分,最佳截断值为6分。利用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医院感染患者的数据对预测模型进行验证显示该量表预测效果良好。结论年龄≥72岁、新发脑卒中、入住ICU 24 h内APACHE Ⅱ评分≥18分和SOFA评分≥8分能够早期预测ICU医院感染风险,早期发现高危人群。

  • 标签: 重症监护病房 交叉感染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神经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问题的危险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方法 纳入实验研究的140例均为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入组时间为2018年1月-2020年1月,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强化护理干预(实验组,n=70)及常规护理(对照组,n=70)开展临床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感染情况。结果 实验组的院内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结论 针对神经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采取强化护理干预措施,优化病房环境,落实无菌操作等,可以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概率,提高护理质量。

  • 标签: 神经外科 重症监护 医院感染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分层护理在重症监护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本院中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间接收并入住在重症监护室的患者60例为实验对象,采用计算机排列法将其分组,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中各有30例患者。对照组实行传统护理,实验组在传统护理基本上添加分层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护理品质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分层护理 重症监护室 重症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重症创伤脑出血患者手术后重症监护病房(ICU)护理干预效果,进行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方法:将2020年4月-2021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100例重症创伤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分组法划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50例。在重症创伤脑出血手术后的重症监护病房护理中,对照组提供常规化的护理服务,实验组则提供针对性的护理服务,进行两组患者重症创伤脑出血手术后重症监护病房护理效果的观察与比较,统计分析不良事件发生率后。结果:实验组重症创伤脑出血患者手术后重症监护病房护理干预效果十分显著,且明显优于常规护理干预的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普遍低于常规护理干预的对照组。结论:必须提供针对性的护理服务,以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促进重症创伤脑出血患者手术后的快速康复,有效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给予重症创伤脑出血患者病情的稳定控制,治疗结局的直接改善以多重保障。

  • 标签: 重症创伤脑出血 手术后重症监护病房 护理干预 效果观察
  • 简介:摘要:家庭参与管理模式最初是基于爱莎塔利亚的人文新生儿管理模式发展而来的,是指在对新生儿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允许家长进入PICU并参与到营养不良的幼儿住院期间的管理中的一种管理模式。家庭参与式照护模式是当代新生儿学科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对现存PICU传统管理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也是新生儿管理学发展的方向。

  • 标签: 儿童重症监护病房 护理风险 应对
  • 简介:摘要:儿科重症监护病房,其作为收治儿科严重疾病的特殊场所,极易发生院内感染,其发生率在近年来也呈现增长的不良态势,对患儿病情恢复造成不良影响,严重者会对患儿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患儿因为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差,且身体组织和器官也没有完全发育,如果发生感染,会使病情更加严重,使得治疗难度增加,也可能引发医患纠纷。因此,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护理方式对医院感染进行有效预防,促进感染率的降低。

  • 标签: 儿科重症监护病房 住院患儿感染 护理方式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重症监护病房重症颅脑外伤患者中分级护理的作用。方法:68例重症颅脑外伤患者为我院2018年12月至2020年6月收治,随机分为对照组(n=34,常规护理)、观察组(n=34,常规护理联合分级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低(P<0.05)。结论:在重症监护病房重症颅脑外伤患者中应用分级护理效果显著。

  • 标签: 分级护理 重症监护病房 重症颅脑外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病人的振动排痰护理方案与效果。方法:选择80例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患者为对象,根据入院顺序将患者分成参照组(n=40)和研究组(n=40)。参照组用常规护理,研究组用振动排痰与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的血气指标与生命体征。结果:研究组的血氧分压高于参照组,血二氧化碳分压和呼吸、心率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病人接受振动排痰与针对性护理的效果显著。

  • 标签: 重症监护病房 机械通气 振动排痰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镇静护理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具体应用。方法:本次实验研究主要以收治的60名重症监护病房儿童为研究对象,同时利用随机的方式,将其分为两个组别进行研究,一组接受常规护理措施,另一组则需接受镇静护理干预。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工作后,对两组患者的具体治疗效果和各项身体指标进行对照。结果:在两组研究患儿中,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治疗时间、使用抗生素时间与呼吸机的时间都要相对更优。结论:对儿科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实施镇静护理,对于帮助幼儿环节疼痛以及改善他们的病情相对十分有利。

  • 标签: 镇静护理 儿科重症护理 监护病房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重症监护病房(ICU)内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情况,并根据研究结果寻找治疗此疾病更加高效诊治手段。方法:我院曾收治大量需要送往重症监护室治疗的病危患者,并且有很大一部分出现了上消化道出血的症状。在患者主观上接受观察的基础上,我院研究人员从中随机选取了300例重症监护病房内的患者作为基本研究对象,在这300位患者中,男性患者为123位,年龄为33至65岁,平均年龄为(42±5)岁;病程为5至12年,平均病程为(7±2)年;女性患者为177位,年龄为25至67岁,平均年龄为(40±7)岁,病程为4至16年,平均病程为(6±3)年,并且其均出现了呕血、便血等相关症状。对一般资料进行严格对比后,发现P>0.05,即其不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对研究不会产生不必要的干扰。因此,此实验的结论将会具有一定说明性意义。最后,通过对300位患者中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失血量与病情严重程度进行统计和记录,找出二者之间关系。同时,对未检查出上消化道出血现象却具有相关症状患者进行二次检测,并记录其二次检测结果。结果:在所检测300位患者中,出现上消化道出血为151例,其中出血量为轻度为39例,其具体症状表现为血压脉搏正常,仅有头晕现象;出血量为中度为61例,其具体症状为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同时伴有头晕现象;出血量为重度为50例,具体症状为血压明显下降,心率明显加快,快达120次每分钟;同时,在二次接受检查患者中,有121位患者中被检测出上消化道出血现象。结论:对于出现此现象患者,其出血量多少与病情程度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两者之间呈正性相关;并且对于出现便血、呕血等明显症状却没有被确诊的患者进行二次检查后,可发现其检测结果有一定变化,诊断结果更加可靠。

  • 标签: 重症监护病房(ICU) 上消化道出血 临床诊疗手段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重症监护病房老年患者实施人文关怀护理的价值。方法:整理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期间在该院接受治疗的重症疾病患者临床资料,抽选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由于给予患者护理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传统组以及研究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的25例患者归纳在传统组,采用人文关怀护理干预的25例归纳在研究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依从性。结果:传统组患者的护理依从性低于研究组,数据较大,(P

  • 标签: 人文关怀护理 重症监护病房 老年患者 依从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重症病房病人进行护理干预,比较具体效果。方法:通过选取治疗时间在2019年1月到2020年12月的重症病房病人。其中将其分为两组,常规组、试验组重症患者的人数均为40例,分别采用常规、护理方式。结果:试验组患者中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环境领域以及社会领域评分均优于常规组,二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整体情况明显较好,未感染人数为38例,所占比例为95.0%,相比常规组效果较好。结论:对重症病房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患者情况明显好转。

  • 标签: 护理干预 重症病房 病人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重症监护病房的院内感染及护理质控管理。方法:研究对象于2020年3月-2021年3月完成选取,从我院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患者中选择80例进行分析,为了深入了解护理质控管理的应用方法和效果,运用分组对比的方法,根据患者的入院顺序排序,将单数分为参照组(n=40),双数分为研究组(n=40),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在此护理方案下给予研究组护理质控管理,使用以上方法后需要对患者的临床情况信息详细的观察,并将患者的院内感染发生率、住院时间和费用作为研究的主要数据进行记录,同时将上诉数据对比后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中出现1例引流管感染,发生率为(2.5%);参照组中发生5例引流管感染、3例切口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2.5%(5/40)、7.5%(3/40),上述数据比较后者有明显的不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短于参照组,住院费用低于参照组,比较后发现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症监护病房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采取有效的操作,并落实护理质控管理方案,有利于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同时还能够促进患者的康复,可在今后广泛应用。

  • 标签: 重症监护病房 院内感染 护理质控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协同护理模式对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出生的早产儿185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93例和对照组9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协同护理模式。出院90 d后,检测两组早产儿的体格发育情况,采用中国新生儿的神经行为量表(NBNA)评估早产儿的神经发育情况,记录早产儿门诊就诊和再入院情况,并采用自制早产儿家长护理能力调查问卷评估家长的护理能力。结果出院90 d后,观察组早产儿身高、头围、体重等体格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两组上述指标均明显优于出生时的指标,观察组早产儿NBNA量表的行为能力、原始反射、主动肌张力、被动肌张力和一般反应5个维度的评分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90 d内,观察组早产儿就诊率、再入院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出院90 d后,观察组早产儿家长护理技术和照护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的护理知识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协同护理模式用于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临床护理有利于早产儿体格与神经发育,有利于降低早产儿就诊率和再入院率,且提高了家长的护理能力。

  • 标签: 协同护理 重症监护 早产儿 神经行为量表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鲍曼不动杆菌(AB)的耐药状况及耐药基因表达。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PICU患儿临床分离的311株菌株耐药性,根据耐药检测结果分为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组和非CRAB组;选取与CRAB密切相关基因进行实时定量(RT)-PCR检测,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检验进行组间对照分析。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311株菌株对应166例患儿(男101例、女65例),年龄范围为1月龄至14岁。重症支气管肺炎[66例(39.8%)]、中枢神经系统感染[28例(16.9%)]、外伤 [17例(10.2%)]是常见的原发病。药物敏感性试验分析提示,AB对替加环素敏感度最高(280/311,90.0%),阿米卡星(250/311,80.4%)及头孢哌酮舒巴坦(193/311,62.1%)随后。但多数AB对环丙沙星(247/311,79.4%)、氨苄西林(244/311,78.5%)和头孢他啶(245/311,78.8%)具有耐药性。311株菌株中有82.6%(257/311)为CRAB,65.9%(205/311)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CRAB组培养AB前碳青霉烯类药物使用率、三代头孢使用≥7 d、其他广谱抗菌药物使用率、联合使用抗菌药物率及介入性操作概率均高于非CRAB组[26.2%(34/130) 比8.3%(3/36)、43.8%(57/130)比22.2%(8/36)、47.7%(62/130)比13.9%(5/36)、46.9%(61/130)比 22.2%(8/36)、75.4%(98/130)比50.0%(18/36),χ²=5.169、5.533、13.383、7.082、8.631,P=0.023、0.019、<0.01、0.008、0.0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培养AB前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OR=3.179,95%CI 1.247~8.107,P=0.015)和介入性操作(OR=5.107,95%CI 1.446~18.042,P=0.011)为CRAB产生的独立危险因素。IPM、OXA-24基因在CRAB和非CRAB 中均有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89.2%(116/130)和86.1%(31/36)、77.7%(101/130)和72.2%(26/36),均P>0.05];而VIM及OXA-58基因在两组中未检测到。β-内酰胺酶相关基因OXA-23、OXA-51及外排泵相关基因AdeA、B、C、F、G、H在CRAB中表达率均明显高于非CRAB(均P<0.01)。结论在PICU临床总检出AB中,CRAB和MDRAB所占比例高;仅对替加环素、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度较高。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暴露及介入性操作是CRAB菌株产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与非CRAB相比CRAB存在高表达β-内酰胺酶相关基因OXA-23和OXA-51及外排泵相关基因AdeA、B、C、F、G、H。

  • 标签: 儿童 鲍氏不动杆菌 耐药性 β-内酰胺酶相关基因 外排泵相关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