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化疗是目前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静脉给药是化疗中最常见的主要途径。由于多数化疗药物对局部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刺激作用,如因各种原因造成药物外渗.不仅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损害,而且易发生医疗纠纷。据国外学者统计,

  • 标签: 门诊医疗 输注 静脉内/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超声测量下静脉径及塌陷指数在产后出血评估及容量复苏中的评价。方法:选取2020年4月到2022年3月期间产后出血量≥1000ml的产妇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利用分娩前后HB、HCT变化,估算产后出血量。对照组结合称重法、休克指数估算产后出血量,研究组同时采用超声测量下静脉径及塌陷指数估算产后出血量。分析Dmax、Dmin、IVCCI与产后出血量之间相关性;比较两组补液复苏后GEDV、ITBV、CI、SVV、输血量、输液量、产前产后HB、HCT。结果:产后出血量与补液前Dmax、Dmin呈负相关,与IVCCI呈正相关(P<0.05)。两组补液后GEDV、ITBV、CI、SVV、产前、产后1h HB、HCT组间对比均无差异(P>0.05),而研究组输液量、输血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测量IVCCI可用于产后出血输血补液量指导,但与常规称重法、休克指数相比,该技术无显著应用优势。

  • 标签: 研究超声测量 腔静脉管径及塌陷指数 产后出血 评估及容量复苏 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患者伴有血栓形成的临床与形态学特征。方法评估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在金陵医院(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行颈内动脉窦部OCT检查明确有管内血栓形成的12例患者。通过OCT评估血栓类型与血栓评分,测量其血栓长度、面积及体积,并总结其临床特征、斑块形态学特征与临床预后。结果12例患者的OCT显示伴有血栓形成的病变,其中8例为白血栓,2例为红血栓,2例病变中两种血栓类型均存在。OCT血栓评分为1~32分。OCT血栓评分与血栓体积呈正相关(ρ=0.739,P=0.006),与血栓长度呈正相关(ρ=0.932,P<0.001)。所有病变均伴有斑块纤维帽破裂,其中10例病变为薄纤维帽富脂斑块。对12例患者均在OCT评估后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平均随访约14.2个月,评估侧血管病变无缺血事件发生或再次血运重建治疗。结论OCT可用以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血管内血栓及其形态特征,定量分析其血栓负荷。

  • 标签: 血栓形成 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静脉高压对大隐静脉和脾静脉壁细胞形态的影响。方法分别收集曲张大隐静脉(20例)、门静脉高压性脾静脉壁(14例)、正常大隐静脉(8例)和正常脾静脉(6例)标本,制作切片在电镜下观察其形态。结果电镜下曲张性大隐静脉和高压性脾静脉壁均出现内皮细胞线粒体变性,平滑肌细胞胞浆内粗面内质网、核糖体、线粒体等细胞器增多,肌丝减少等改变。结论静脉高压影响曲张性大隐静脉和高压性脾静脉壁细胞形态学的重塑,二者的改变是相同的。

  • 标签: 大隐静脉 脾静脉 血流动力学 细胞形态学 血管重塑
  • 简介:目的对比内治疗与自体静脉转流术对膝下动脉闭塞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血管外科行腔内治疗与自体静脉转流术的膝下动脉闭塞的TAO患者,对比两种方法的围术期并发症、早期失败率、保肢率、通畅率及溃疡愈合时间等。结果共纳入83例患者,96条肢体,其中内治疗组40例(47条肢体),自体静脉转流组43例(49条肢体),所有患者均有严重肢体缺血(CLI)表现。平均随访时间为26个月(3-48个月),总体保肢率为88.54%(85/96),共11条肢体因症状加重接受踝上截肢术。内治疗组保肢率为87.23%,自体静脉转流组89.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一期通畅率内治疗组1年为51.43%,3年为19.00%;二期通畅率1年为65.13%,3年为47.89%。自体静脉转流组一期通畅率1年为71.24%,3年为60.52%;二期通畅率1年为80.98%,3年为68.87%。内治疗组通畅率较自自体静脉转流组低(P〈0.01)。溃疡愈合时间内治疗组为(4.5±3.1)个月,自体静脉转流组为(3.2±2.4)个月,内治疗组溃疡愈合时间较自体静脉转流组长(P=0.047)。结论内治疗的保肢率与自体静脉转流术相当,尽管通畅率较低,但再次治疗程序简单,创伤小。特别是对于缺乏膝下流出道或合适大隐静脉移植物的患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供选择。

  • 标签: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膝下动脉闭塞 腔内治疗 自体静脉转流术
  • 简介:【摘要】目的:对经股静脉留置中心静脉的常见并发症进行分析,探讨其具体的护理方法。方法:从我院自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接受经股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官的患者资料中,选择72例来作为本次实验研究的对象,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分析,记录下常见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患者的有效留置时间在12天至120天内,平均为65天。当前经股静脉留置中心静脉的主要并发症为:脱管、管道堵塞、疼痛等情况,针对患者的并发症情况进行对症护理后,患者的相关并发症全部消失,无任何重要器官损伤情况。结论:对患者采用经股静脉留置中心静脉的方式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的特点,而且有效留置时间很长,患者出现的并发症情况也很少,处理起来十分简单,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股静脉 中心静脉管 并发症
  • 简介: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thrombosis,DVT)是临床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之一,血栓形成导致静脉回流障碍而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其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肺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目前DVT与PE的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已成为仅次于冠状动脉疾病与脑血管疾病后的第三大心血管疾病。PE致死率较高,在美国每年约5万人死于PE,其被列为第三位致死因素[1]。PE的主要病因是由于肢体或盆腔静脉血栓形成后脱落所致,

  • 标签: 血栓形成 静脉回流障碍 盆腔静脉 肺栓塞 致死因素 心血管疾病
  • 简介:<正>白细胞捕获学说和血管重塑概念的提出,对于静脉疾病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1,2]。有研究表明,静脉曲张是静脉壁适应各种病理状态所引发的,以血管壁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等有形成分变化为主的代偿性反应,其中血管内皮和白细胞的黏附与激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3-5]。为探讨下肢静脉曲张血管壁重塑与细胞浸润的关系,本文着重就白细胞激活对下肢曲张静脉壁的重塑作用综述如下。

  • 标签: 白细胞浸润 静脉高压 血管内皮细胞 曲张静脉 下肢静脉曲张 血小板活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栓闭塞性脉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护理经验。方法对本院13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采用内介入治疗前后的护理工作进行回顾与总结。在所有研究对象中,9例行一次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4例首先实施球囊扩张术、插管溶栓,接着进行尿激酶溶栓,再于术后3 d重新造影,其中2例血管恢复,并拔掉导管,2例重新实施球囊扩张术;术后继续予抗凝、驱聚、扩张血管、局部换药等综合治疗。结果本组13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经内介入治疗,通过术前术后相应的护理措施,使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减轻患者痛苦,术后恢复良好,未发生不良并发症。结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通过内介入治疗和全程、连续的护理措施,保证患者安全,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质量及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生存质量,同时也提高了护理满意度。

  • 标签: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腔内介入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胸腔积液治疗中应用中心静脉的效果,总结护理要点。方法随机选取我院60例胸腔积液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胸腔穿刺术,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护理措施及效果。结果本组所有患者均一次性置管成功,并没有出现导管阻塞、脱出等情况,患者活动受限、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均得到有效缓解,中心静脉置管时间大概在1周-3周左右。结论胸腔积液患者在应用中心静脉的过程中,精心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提高置管成功率,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胸腔积液 中心静脉管 应用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静脉后输尿管是下静脉变异的一种类型,静脉后输尿管伴右侧双下静脉变异的病例罕见。本文报道1例静脉后输尿管伴右侧部分双下静脉变异的病例,患者同时有右侧输尿管结石、右肾积水,行经腹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右侧静脉后输尿管离断成形术。术后14个月复查泌尿系B超,右肾盂及右输尿管未见积水。

  • 标签: 腔静脉,下 腔静脉后输尿管 环输尿管静脉环
  • 简介:摘要:通过床旁超声监测,可以快速、无创地检测下静脉径变化,这一技术已被广泛用于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中。研究表明,该技术能够准确反映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的血液循环状况,并且与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液体反应性及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有着密切的关联。超声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低血容量性休克,并且可以提供早期干预和治疗的指导,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因此,将床旁超声技术纳入低血容量性休克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不仅可以提高临床医生的诊断和治疗能力,还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超声监测 腔静脉管径变化 低血容量性休克早期诊断 临床价值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采取内介入治疗的护理效果。方法:两组患者均采取内介入治疗,对照组配合常规护理,观察组配合围术期优质护理。结果:观察组SAS、SDS、全血粘度(低切)、全血粘度(高切)、血浆粘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结合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而言,在进行腔内介入治疗过程中,通过落实围术期优质护理,能够有效促进患者负面情绪的改善,并且能够保持良好的血流变检测情况。

  • 标签: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腔内介入治疗 护理效果
  • 简介:静脉受压综合征(iliacveincompressionsyndrome,IVCS)又称为May—Thurner综合征、Cockett综合征,是指髂静脉被从其前面跨过的右髂动脉压迫,导致静脉内粘连、管狭窄或闭塞等改变,引起髂静脉血流受阻、下肢和盆腔静脉回流障碍,进而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综合征[1]。

  • 标签: 髂静脉受压综合征 静脉长度 COCKETT综合征 支架 静脉回流障碍 动脉压迫
  • 简介:<正>患者,男性,31岁。因突发胸闷、气促1小时于2009年12月23日就诊于急诊科。既往有不明原因干咳史。入院时查体:体温37.9℃,呼吸急促,血压120/80mmHg(1mmHg=0.133kPa),颈静脉充盈。心率110次/min,两肺呼吸音清,双下肢未见明显肿胀,腓肠肌压痛阴性,足背动脉搏动好。辅助检查:D-二聚体阳性;双下肢血管超声未见静脉血栓征象,进一步查肺动脉CTA示肺栓塞。入院后开始抗

  • 标签: 下腔静脉 静脉血栓栓塞症 肺栓塞 双下肢 血管超声 肺动脉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质量控制在中心静脉理中的应用。方法组建静脉输液小组,完善质量监控体系,建立科室静脉输液会诊制度,制定落实工作规范,评价安全管理效果。结果中心静脉导管堵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下降。结论运用质量控制管理中心静脉,能够降低中心静脉堵管及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有利于提高中心静脉护理管理质量。

  • 标签: 质量控制 中心静脉
  • 简介:目的探讨在不同病期、不同部位血管壁中滋养血管变化与大隐静脉曲张(GSVV)病期的关系。方法19例GSVV患者,其中曲张静脉伴皮肤营养改变9例(皮肤改变组),单纯曲张静脉10例(曲张组)。分别取其曲张大隐静脉主干上、中、下三段管壁标本,另设9例正常静脉作对照(对照组);行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管壁中的滋养血管分布和密度情况。结果皮肤改变组、曲张组外膜和中膜外层见滋养血管明显增多。滋养血管密度测定:皮肤改变组、曲张组管壁中滋养血管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内上、中、下三段各段间滋养血管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张大隐静脉主干管壁中滋养血管分布和密度与病期和部位不存在量的变化关系。曲张静脉壁外膜和中膜滋养血管增多,推断可能与静脉高压、缺氧导致血管壁重塑有关。

  • 标签: 静脉曲张 滋养血管 血管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