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对于颅脑损伤疾病治疗中选择监护和尼莫同的具体疗效进行讨论。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接诊的颅脑损伤病人80例作为本次课题观察对象,根据所选病人的入院顺序对其进行分组,其中一组病人接受临床常规治疗,一共40例纳入成为对照组,剩余一组病人接受监护和尼莫同治疗,一共40例纳入成为研究组,对比两组病人的临床疗效。结果 接受监护以及尼莫同进行治疗的研究组颅脑损伤病人的整体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对比差异明显。结论 临床中对于颅脑损伤病人提供监护,能够及时反映病人的变化情况,帮助准确判断病情并且对治疗方案进行适时的指导,尼莫同能够对病人神经细胞受损之后的钙超载进行抑制,缓解脑水肿现象,进一步提高疾病的治愈率,应该给予大力的推广与应用。

  • 标签: 颅脑损伤 颅内压监护 尼莫同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无创监护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影响。方法:以2020年3月-2020年11月期间我院急诊科接收的6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计算机分组分为研究组(33例)与对照组(3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给予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水平以及并发症发生。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水平以及并发症情况均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护理过程中加强无创监测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疾病,缓解术后并发症发生,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无创颅内压监护 重型颅脑损伤 护理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尚未明确儿童神经监护(intracranial pressure,ICP)升高和脑灌注(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CPP)降低的治疗目标。基于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制定的现有儿科指南建议目标ICP<20 mmHg且CPP最小值40~50 mmHg,CPP可能有年龄依赖性。本文旨在通过一项大型单中心儿童神经重症监护队列研究确认与院内病死率相关的ICP和CPP阈值。设计回顾性病例分析。场所一家四级医疗中心的PICU。对象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接受ICP监测的患儿。干预措施无。测量方法与主要结果ICP和CPP测量数据来自262例神经重症监护患儿(87例TBI,175例非TBI;男性63%;8.3±5.8岁;病死率11.1%)。平均ICP和CPP与院内病死率相关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s,AUROC)分别为0.75和0.64。CPP拐点随年龄升高而升高(<2岁=47 mmHg,2~8岁=58 mmHg,≥8岁=73 mmHg)。TBI子集中,与院内病死率相关的平均ICP和CPP的AUROCs分别为0.70和0.78。TBI CPP拐点随年龄增加(<2岁=45 mmHg,2~8岁=57 mmHg,≥8岁=68 mmHg)。平均ICP>15 mmHg,男性和TBI与院内病死率独立相关(OR 14.23,5.55~36.46;2.77,1.04~7.39;2.57,1.03~6.38;P均<0.05)。平均CPP<67 mmHg和TBI与院内病死率独立相关(OR 5.16,2.05~12.98;3.71,1.55~8.91;P均<0.01)。非TBI组平均ICP AUROC 0.77,ICP拐点为15 mmHg,而平均CPP不能预测院内病死率。结论本文利用ROC和回归分析确定了院内病死率相关的平均ICP阈值,在TBI和非TBI患儿均低于目前基于指南的治疗目标;TBI患儿与院内病死率相关的年龄依赖的CPP阈值,高于现有基于指南的推荐目标。尚需远期研究明确因TBI或其他指征行ICP监测患儿的基于数据的ICP和CPP目标。

  • 标签: 颅内 高压 脑灌注压 儿童重症监护
  • 简介:摘要目的尚未明确儿童神经监护(intracranial pressure,ICP)升高和脑灌注(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CPP)降低的治疗目标。基于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制定的现有儿科指南建议目标ICP<20 mmHg且CPP最小值40~50 mmHg,CPP可能有年龄依赖性。本文旨在通过一项大型单中心儿童神经重症监护队列研究确认与院内病死率相关的ICP和CPP阈值。设计回顾性病例分析。场所一家四级医疗中心的PICU。对象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接受ICP监测的患儿。干预措施无。测量方法与主要结果ICP和CPP测量数据来自262例神经重症监护患儿(87例TBI,175例非TBI;男性63%;8.3±5.8岁;病死率11.1%)。平均ICP和CPP与院内病死率相关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s,AUROC)分别为0.75和0.64。CPP拐点随年龄升高而升高(<2岁=47 mmHg,2~8岁=58 mmHg,≥8岁=73 mmHg)。TBI子集中,与院内病死率相关的平均ICP和CPP的AUROCs分别为0.70和0.78。TBI CPP拐点随年龄增加(<2岁=45 mmHg,2~8岁=57 mmHg,≥8岁=68 mmHg)。平均ICP>15 mmHg,男性和TBI与院内病死率独立相关(OR 14.23,5.55~36.46;2.77,1.04~7.39;2.57,1.03~6.38;P均<0.05)。平均CPP<67 mmHg和TBI与院内病死率独立相关(OR 5.16,2.05~12.98;3.71,1.55~8.91;P均<0.01)。非TBI组平均ICP AUROC 0.77,ICP拐点为15 mmHg,而平均CPP不能预测院内病死率。结论本文利用ROC和回归分析确定了院内病死率相关的平均ICP阈值,在TBI和非TBI患儿均低于目前基于指南的治疗目标;TBI患儿与院内病死率相关的年龄依赖的CPP阈值,高于现有基于指南的推荐目标。尚需远期研究明确因TBI或其他指征行ICP监测患儿的基于数据的ICP和CPP目标。

  • 标签: 颅内 高压 脑灌注压 儿童重症监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增高患者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100例(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间)增高患者开展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与B组,A组(50例)予以常规护理,B组(50例)予以护理干预。并对比两组、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结果:B组压低于A组,B组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高于A组,P<0.05;结论:对增高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提高护理满意度,效果理想,可推广。

  • 标签: 颅内压增高 护理干预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本文旨在就野战条件下颅脑损伤患者动态监护的相关技术开展研究。方法 选取2019年至2020年收治的200例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在通过监护仪监测患者值的同时,用眼球的视触诊与值和眼压值进行分析,并研究眼球视触诊与眼压及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采用眼球的视触诊间接判断,操作简单快速,便于野外条件下操作。使用眼压监测仪来间接判断,无创、便捷,准确,操作简单,费用低,并结合GCS评分、生命体征和神志瞳孔的观察,能及时有效提高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结论 用眼球视触法先判定眼压,再用眼压仪测眼压,此方法可显著提高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和预后判断的准确性。

  • 标签: 颅脑损伤 颅内压动态监护 相关技术研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体位护理干预对颅脑损伤患者应用意义,以为颅脑损伤患者护理干预提供有效参考。方法:分析我院58例颅脑损伤患者基础资料,研究时间段为2020年5月~2021年1月,按就诊顺序不同分以上例颅脑损伤患者为两组,对照组29例(应用常规护理模式)和观察组29例(在常规护理模式基础上配合使用体位护理干预),对比两组脑灌注、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护理干预前灌注(CPP)、(ICP)水平变化不大(P>0.05)。观察组护理干预后CPP、ICP水平比对照组降低明显(P

  • 标签: 体位护理 颅内压 脑灌注压 肺部感染
  • 简介:摘要(ICP)持续增高是严重创伤性颅脑损伤(sTBI)发生继发性脑损伤的关键因素,致力于降低ICP的治疗可以改善预后。目前ICP监测分为有创和无创。脑室外引流接压力传感器测量是ICP测量的金标准,无创监测临床应用增多,但尚不能完全替代有创监测以满足临床治疗决策所需。sTBI的治疗策略应根据操作难易和治疗风险分层实施。治疗目标是控制ICP,优化脑灌注和氧供,预防或逆转脑疝。sTBI患儿从初始治疗开始,逐渐升级治疗方案直至实现治疗目标,以改善sTBI患儿的预后。

  • 标签: 颅脑损伤 颅内压监测 脑灌注压 高渗治疗
  • 简介:摘要(ICP)持续增高是严重创伤性颅脑损伤(sTBI)发生继发性脑损伤的关键因素,致力于降低ICP的治疗可以改善预后。目前ICP监测分为有创和无创。脑室外引流接压力传感器测量是ICP测量的金标准,无创监测临床应用增多,但尚不能完全替代有创监测以满足临床治疗决策所需。sTBI的治疗策略应根据操作难易和治疗风险分层实施。治疗目标是控制ICP,优化脑灌注和氧供,预防或逆转脑疝。sTBI患儿从初始治疗开始,逐渐升级治疗方案直至实现治疗目标,以改善sTBI患儿的预后。

  • 标签: 颅脑损伤 颅内压监测 脑灌注压 高渗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进展性脑挫裂伤治疗中应用监测的临床效果。方法 依据课题需求选择100例患者,均经过进展性脑挫裂伤的确诊,依据入院先后顺序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采取监测,对比两组患者恢复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患者对比、观察组患者降药物使用时间、入住ICU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颅内压 监测 颅脑损伤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缝式关联合监测下控制性减压在外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PADBS)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57例PADBS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其中2017年6月前收治的采用监测下控制性减压手术治疗的68例患者纳入对照组,2017年6月后收治的采用预缝式关联合监测下控制性减压手术治疗的89例患者纳入试验组,回顾性对比分析2组患者间术中开颅时间、脑组织暴露时间、关时间、急性脑膨出发生率及伤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的差异。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术中开颅时间[(19.2±1.6) min]明显长于对照组[(15.4±1.4) min],脑组织暴露时间[(18.5±2.4) min]明显短于对照组[(26.3±2.2) min],关时间[(11.2±1.5) min]明显短于对照组[(18.3±2.1) min],急性脑膨出发生率(22.5%)明显低于对照组(38.2%),预后良好率(70.8%)明显高于对照组(50.0%),死亡率(6.7%)明显低于对照组(1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缝式关联合监测下控制性减压能够缩短关时间及脑组织暴露时间,降低急性脑膨出发生率,更有效地改善PADBS患者的预后。

  • 标签: 外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 预缝式关颅 控制性减压 急性脑膨出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血容量状态下高压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猪模型,增加呼气末正压(PEEP)后,其血流动力学状态、(ICP)及脑氧分压(PtiO2)的变化。方法选取雄性14~16月龄巴马小型猪12头,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低血容量组和正常血容量组。建立ARDS和高压模型。自5 cmH2O(1 cmH2O=0.098 kPa)水平逐步增加PEEP 5 cmH2O,直至25 cmH2O。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并应用Sidak法进行多重比较和P值的校正。结果随着PEEP逐渐增加,正常血容量组ICP逐渐升高,而低血容量组ICP逐渐下降;当PEEP在5、10、15 cmH2O时,两组间ICP值分别为(25.83±1.47) mmHg(1 mmHg=0.133 kPa)比(27.00±1.63) mmHg、(27.33±1.75) mmHg比(27.67±2.21) mmHg、(28.83±1.72) mmHg比(27.5±2.06) mmH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793、0.227、0.906,P值均>0.05);当PEEP在20、25 cmH2O时,两组间ICP值分别为(31.33±2.07) mmHg比(26.5±3.35) mmHg、(31.67±2.94) mmHg比(25.83±3.67) 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84、3.964,P值均<0.01)。随着PEEP逐渐增加,两组PtiO2均逐渐下降,其中低血容量组下降更明显;在各PEEP水平时,两组间PtiO2值分别为(19.83±2.64) mmHg比(14.33±3.50) mmHg、(18.67±2.50) mmHg比(12.33±3.88) mmHg、(17.67±3.88) mmHg比(10.67±3.88) mmHg、(15.33±2.34) mmHg比(9.17±3.54) mmHg、(13.67±3.61) mmHg比(6.67±2.73) 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33、3.319、3.668、3.231、3.668,P值均<0.05)。结论PEEP对血流动力学、、脑代谢作用受不同容量状态的影响。低血容量状态下,PEEP逐渐上升,其心输出量、血压和PtiO2下降更明显。

  • 标签: 呼气末正压 血容量状态 颅高压 颅内压 脑氧代谢
  • 简介:【摘要】 目的 亚低温治疗对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的作用评价。方法 随机抽取2019年4月-2020年4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0例,按照随机的原则分为参照组同观察组,各30例。参照组(常规治疗),观察组(亚低温治疗),对比两组的水平、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水平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观察组的NIHSS评分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 亚低温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的水平,并能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亚低温治疗 重症高血压脑出血 术后颅内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超声造影评估脑血流循环时间(cerebral blood flow circulation time,CCT)探索不同程度时CCT的变化规律,为无创监测提供新方法。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的10例增高的出血性脑卒中或急性颅脑创伤患者,在有创(invasive intracranial pressure,iICP)增高时(>20 mmHg)及降至正常时(≤20 mmHg)分别进行超声造影检查,测量并分析CCT,比较不同iICP时CCT的差异,分析CCT与iICP之间的关系。结果①同一患者病变侧CCT在iICP增高时较iICP正常时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34±2.58)s对(6.48±1.91)s,P=0.002]。②出血性脑卒中或急性颅脑创伤患者iICP增高时,病变侧与非病变侧C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34±2.58)s对(9.01±3.22)s,P=0.809]。③Pearson相关分析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患者呼吸、心率、二氧化碳分、体温、GCS评分与CCT无相关性(均P>0.05),年龄、平均动脉压与CCT存在中等程度相关(r=0.518、0.463,P=0.023、0.046)。④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CT是高压相关的独立风险因素(OR=0.7,95%CI=0.47~0.95,P=0.036)。Logistic回归预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50(0.588~0.912)。结论超声造影无创评估CCT可以反映出血性脑卒中或急性颅脑创伤患者情况,CCT对高压有预测价值。当患者实施iICP监测条件受限,或后期拔出有创监测探头但仍需要评估时,CCT的改变可为临床诊治提供有效参考。

  • 标签: 超声造影 颅内压 脑血流循环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持续监测及护理用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及大面积脑出血的效果。方法:选取近一年我院收治的50例重型颅脑损伤及大面积脑出血患者为观察组,时间为2020年1月~2021年1月,给予患者持续监测及护理;选择未接受持续监测及护理的50例重型颅脑损伤及大面积脑出血患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恢复效果。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恢复良好、轻度残疾、重度残疾、植物人、死亡各占比36.00%、6.00%、20.00%、16.00%、24.00%、66.00%、26.00%、2.00%、4.00%、2.00%,组间对比存在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存在。结论:给予重型颅脑损伤及大面积脑出血患者应用持续监测及护理可提高恢复效果,降低死亡率、致残率,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重型颅脑损伤 大面积脑出血 持续颅内压监测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在视神经鞘B超测量监测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内出血患者9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6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应用超声测量视神经鞘直径(ONSD)评估患者的情况。对照组根据情况对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观察组针对情况对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改善情况、预后情况、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患者治疗满意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压低于对照组,而脑灌注、肢体运动功能Fugel-Meyer(FMA)评定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有效率及满意率高于对照组,而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ONSD评估脑外伤患者基础上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患者压力,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的满意率。

  • 标签: 集束化护理干预 颅内出血 视神经鞘B超 颅内压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在护理过程中采取预见性护理联合检测的方式,分析其护理的效果。方法:从某院2019年4月-2020年7月接诊的患者中,选择70例患有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并将其分为Y组与X组,每组35人。在对这两组患者进行治疗时,都选择常规的治疗模式,就是在选择护理方式上,选择不同的模式进行,X组患者就按照当前医院开展的护理工作进行,而Y组则是采用预见性护理结合监测来对患者进行护理。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观察,Y组患者与X组患者相比,其在GCS评分上有明显提高,同时患者的住院时间也有所缩短,与X组的患者相比,差异明显。结论:在临床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在治疗后采用预见性护理联合检测的护理方法,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还能够促进患者的康复。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 颅内压监测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动脉瘤术后合并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病原菌分布情况,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干预措施。方法纳入2015年至2020年利津县中医院行动脉瘤手术患者198例,其中男98例、女100例,年龄(46.68±1.06)岁。将出现感染的患者作为发生组,未发生感染的患者作为未发生组,将基本信息和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并筛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98例动脉瘤手术患者中39例出现感染,发生率为19.70%。单因素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4 h、术中动脉瘤破裂、术中出血≥100 ml、术中脑脊液漏、引流管留置时间≥7 d、气管切开、糖皮质激素应用及意识障碍均是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时间≥4 h(OR=2.048,95%CI:1.008~4.164,P=0.019)、术中脑脊液漏(OR=2.328,95%CI:1.000~5.418,P=0.032)及引流管留置时间≥7 d(OR=2.365,95%CI:1.227~4.561,P=0.006)均是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检测病原菌共178株,革兰阴性菌89株(50.00%)、革兰阳性菌68株(38.20%)、真菌21株(11.80%),其中主要细菌为铜绿假单胞菌[38株(21.35%)]、金黄葡萄球菌[36株(20.22%)]、大肠埃希菌[31株(17.42%)]。结论本次研究手术时间≥4 h、术中脑脊液漏及引流管留置时间≥7 d均为动脉瘤术后合并感染发生的重要因素,临床应提高对上述因素的重视,提高护理质量,采取相应预防干预措施,减少治疗中感染的发生。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手术 颅内感染 病原菌分布 预防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