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高龄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接收的52例高龄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本次观察,所有患者均经过严格的术前评估后开展手术,观察患者的治疗结果。结果本次观察中的52例患者都成功的进行了CEA治疗。术后1周、术后6个月时的颈内动脉狭窄处血管内径、SPV、PI与手术前相比,明显增大;且PSV、EDV与手术前相比,明显降低,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1个月有1例患者出现TIA,采取了保守治疗措施。结论通过严格的术前评估分析后,对高龄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具有较高的手术成功率与治疗效果。

  • 标签: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 高龄 颈动脉狭窄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对无症状性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9月至2017年10月期间在该科住院患者150例(≥狭窄程度大于或等于7O%),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在支架置入术前2周内及置入术后3个月采用阿尔茨海默病评估量表认知部分(ADAS-Cog)、简易智能量表(MMSE)、连线测验(TMTa、TMTb)对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均安全、成功的置入颈动脉支架。与术前相比,支架置入术后3个月患者的认知功能均有所改善,术后3个月内无新发脑梗死。结论颈动脉狭窄可能是患者认知功能减退的原因之一,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可以改善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

  • 标签: 颈动脉重度狭窄 认知功能减退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颈动脉狭窄及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中颈动脉超声的应用。方法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查并结合患者基本资料,对脑卒中高危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斑块形成率明显高于内膜增厚发生率(P<0.05),且≥60岁患者的内膜增厚发生率与斑块形成率均显著高于<60岁患者(P<0.05),男性内膜增厚发生率与斑块形成率均明显较女性高,两组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对患者脑卒中高危因素进行分析发现高血压、肥胖或明显超重、缺乏运动、吸烟史所占比例较高(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可清晰观察颈动脉狭窄,高血压、肥胖或明显超重、缺乏运动及吸烟史均是影响颈动脉超声表现异常的危险因素,通过开展颈动脉超声检查可实现脑卒中前期患者的早发现、早干预及早治疗。

  • 标签: 颈动脉超声 颈动脉狭窄 脑卒中 高危人群
  • 简介: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oryarterybypassgrafe,CABG)同期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endarterectomy,CEA)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耐受性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3年3月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心脏外科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80例,其中同期行CEA、CABG(观察组)与分期行CABG、CEA(对照组)各90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单支颈动脉阻断时间、桥血管血流量、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颈动脉狭窄处内径、流速及LVEF,记录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213.51±36.75)minvs(196.34±30.42)min,P〈0.01],而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2.10±0.75)dvs(2.53±0.94)d,(24.16±6.57)dvs(36.24±12.53)d,P〈0.01)]。与术前比较,2组术后颈动脉狭窄处内径、LVEF明显升高,流速明显减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术后颈动脉狭窄处内径、LVEF、流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期行CEA、CABG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疗效与分期手术相当,且前者只需进行1次手术,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还可减少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然而其手术时间延长,需注意手术适应证。

  • 标签: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非体外循环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冠心病 颈动脉狭窄 手术中并发症
  • 简介:摘要观察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中医证素分布特点,探讨其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及ApoE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以期为中医临床辨证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要求,结合朱文锋教授《证素辨证学》中的“证候辨证素量表”,制定“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证素调査表”。

  • 标签: 高血压 颈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狭窄程度 ApoE基因多态性 中医证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颈动脉狭窄和脑卒中高危群体筛查使用颈动脉超声诊断的临床效果,给临床防治脑卒中提供依据。方法根据2012年2月至2013年5月我院的160例接受颈动脉超声诊断的患者来进行研究,分成两组,有42例患者年龄不超过60岁,有118例患者超过60岁,对这两组患者的临床检查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年龄超过60岁的患者发生下肢动脉疾病、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几率要比不超过60岁患者要高,两组的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颈动脉狭窄和脑卒中的高发群体是超过60岁的群体以及患有下肢动脉疾病、冠心病的群体。结论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能准确判定颈动脉狭窄部位及程度,可检出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和脑卒中高危人群,为脑卒中防治提供可靠依据。

  • 标签: 颈动脉超声 颈动脉狭窄 脑卒中 筛查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颈动脉狭窄与进展性脑卒中疾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并对进展性脑卒中的危险致病因素深入探讨。方法收集100例经确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有关资料,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采取颈动脉超声方法进行检查,对两组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进展性脑卒中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结果在产生颈动脉狭窄患者的比例方面,进展组患者高于非进展组患者。颈动脉狭窄与进展性脑卒中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产生进展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是高脂血症、颈动脉狭窄及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论颈动脉狭窄程度与产生进展性脑卒中之间具有密切关系,对产生颈动脉狭窄比例的观察能够对脑卒中的病情发展进行预测。

  • 标签: 脑卒中 颈动脉狭窄 神经内科
  • 简介:摘要脑卒中是造成死亡的重要病因,其中缺血性卒中占43.7%~80.5%,20%~30%缺血性脑卒中是由颈动脉狭窄引起1,所以,颈动脉狭窄必须得到及时而有效的治疗。有研究证实,在有效性、安全性、成本上而言,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无明显差异,而对于高龄患者而言,CAS的适用程度和近期获益有明显优势2。CAS术微创、安全、疗效直观等特点更易被患者接受。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本放射介入中心收治85例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实施颈动脉狭窄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效果明显,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支架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手术治疗颈动脉狭窄合并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病人进行临床分析。方法研究对象为20例颈动脉狭窄合并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患者均通过手术治疗啊,并根据随机数表随机平均成A组和B组,每组10例。A组行血管成形术,B组在此基础上行动脉瘤夹闭,电话或者门诊随访,对比治疗疗效。结果A组出现,统计两组患者出现再狭窄、出血以及死亡的人数均多于B组。结论手术治疗颈动脉狭窄合并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采用血管成形术联合动脉瘤夹闭术效果更佳,推荐使用。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颅内未破裂动脉瘤 血管成形术 动脉瘤夹闭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慢性病患者对颈动脉狭窄的认知需求情况。方法对200名慢性病患者发放1份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分为2部分,第一部分为慢性病患者对颈动脉狭窄知识的掌握情况,第二部分为慢性病患者对掌握颈动脉狭窄知识的需求途径。结果慢性病患者中对“颈动脉狭窄的防治方法”的得分最低,明显低于“颈动脉狭窄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颈动脉彩超对于诊断颈动脉狭窄的意义”,比较有差异(P<0.05);慢性病患者对掌握颈动脉狭窄知识的需求途径中以“通过专家途径”比例最高,达到64%,明显高于“通过书本、报纸途径”及“通过微信、网络、多媒体途径”,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慢性病患者对颈动脉狭窄防治知识认知水平偏低,对防治知识的需求迫切,应通过社区专家培训加强慢性病患者对颈动脉狭窄防治和诊断知识的普及。

  • 标签: 社区 慢性病患者 颈动脉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管超声与64排螺旋CTA(MSCTA)对颈动脉狭窄(CAS)的诊断价值。方法以2015年9月—2018年8月间入本院治疗的66例(267个节段)CAS患者为研究主体。将DSA(X射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分别为其行血管超声(A组)与MSCTA检查(B组),分析患者的CAS检出情况。结果A组对于CAS轻度狭窄的诊断符合率为80.77%,中度狭窄为75.00%,重度狭窄为82.93%,完全闭塞为80.00%,B组分别为78.21%,72.22%,90.24%和80.00%,对比无差异(P>0.05)。A组对于重度狭窄+完全闭塞的诊断敏感度为82.61%,特异度为86.88%,准确性为86.14%,B组分别为89.13%,84.16%和85.02%,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为CAS患者行血管超声与MSCTA检查的效果较佳,均可有效检出病变程度,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

  • 标签: 血管超声 64排螺旋CTA 颈动脉狭窄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对增加普通外科切口感染可能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通过对我院2016年~2017年收治手术患者的数据统计,对其中的切口感染患者进行分析,研究其中的危险因素。结果通过对本院的样本分析,本院的普通外科切口感染发病的几率3.41%,I类切口感染率为0.71%,II类切口感染率为5.31%;患者的身体状况、年龄、手术性质、切口种类等都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通过对研究得出的危险因素的控制,可以有效的降低普通外科切口感染的危险系数。

  • 标签: 危险因素 切口感染 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对微创介入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60例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狭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每组各30例。常规组接受内科药物保守治疗,实验组接受微创介入治疗,统计并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比例显著低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NIHSS评分、mRS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意外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介入治疗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狭窄效果显著,能够降低颈动脉狭窄程度,恢复颈动脉畅通,减少心脑血管意外,具有较高推广价值。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颈动脉狭窄 微创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管超声在颈动脉硬化性狭窄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随即抽选于2014年8月到2017年3月在我院就医的98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病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作2组,即对照组(49例,行CT血管造影检查法)与实验组(49例,使用血管超声检查),比较两组诊断准确性。结果实验组轻度、中度狭窄诊断准确率88.24%(15/17)、90.00%(18/20)高于对照组64.71%(11/17)、80.00%(16/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重度狭窄诊断准确率91.67%(11/12)和临床诊断综合准确率44(89.80%)均高于对照组41.67%(5/12)、32(65.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超声对颈动脉硬化性狭窄有较高的临床诊断准确性,值得推广。

  • 标签: 血管超声 颈动脉硬化性狭窄 临床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asymptomaticcarotidarterystenosis,ACAS)患者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后的临床结局。方法收集北大医疗淄博医院及北京朝阳医院2015年11月-2017年6月接受治疗的102例ACAS患者脑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或药物治疗的资料,分析介入治疗和单独药物治疗的临床结局及安全性。结果102例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中,70例患者行颈动脉支架治疗+标准药物治疗,32例拒行支架成形术或内膜剥脱术的患者给予标准药物治疗。随访1年,治疗组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1.4%(1例),对照组12.5%(4例),两组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74,P=0.016)。治疗组中合并易损斑块患者41例,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2.4%(1例);对照组中合并易损斑块患者17例,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17.6%(3例)。治疗组合并易损斑块患者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合并易损斑块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9,P=0.037)。而本次研究中仅有2例术中出现心绞痛发作,经及时处理得到改善,无死亡或永久性神经功能缺损病例。结论对于ACAS患者和ACAS伴易损斑块患者,颈动脉支架治疗均优于单独标准药物治疗,且有良好的安全性。

  • 标签: 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支架治疗 标准药物治疗 临床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创介入治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30例患者接受常规药物保守治疗,作为对照组,30例患者使用微创介入手段进行治疗,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缺损情况、残疾程度和治疗后颈动脉狭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和mR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颈动脉狭窄严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介入治疗法可有效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严重程度,对于提高患者神经缺损情况和残疾情况的预后恢复效果均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微创介入 颈动脉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别选择MRI以及CT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进行诊断后表现出的颈动脉狭窄以及粥样硬化斑块特征。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03月~2018年07月收治的32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实验对象;临床对所有患者展开CT检查以及MRI检查,最终就表现出的颈动脉狭窄情况以及粥样硬化斑块特征展开对比。结果同CT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血管平均狭窄率对比,MRI诊断无显著性差异(P>0.05);同CT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钙化情况对比,MRI诊断呈现出显著差异(P<0.05)。临床完成CT诊断后发现,表现出小点状钙化共包括8处,对患者实施MRI诊断期间,未获得确切显示;临床完成MRI诊断后,怀疑表现出钙化共包括5处,对患者实施CT诊断后,未表现为钙化情况;对患者实施MRI诊断,表现出小灶出血的斑块共包括14处,对患者实施CT诊断,未获得斑块出血诊断结果。结论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在进行诊断,CT方法以及MRI方法的应用,对于患者表现出的管腔狭窄程度均可以准确判定,针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在进行分析期间,同CT比较,MRI表现出的优势显著。

  • 标签: MRI CT 颈动脉狭窄 粥样硬化斑块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对老年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在脑保护装置(CPD)下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分析与探讨。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7年4月本院收治老年重度颈动脉狭窄需进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患者84例,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行常规颈动脉支架成形术,试验组在脑保护装置下,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比较两组患者CAS术后血管狭窄程度、NFA评分、Barthel指数、脑缺血以及脑卒中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患者术后血管狭窄程度(19.96±3.22)%,NFA评分(14.09±3.25)分,Barthel指数(47.56±3.11)分,脑缺血发生率2.38%,脑卒中发生率0,对照组分别为(22.27±3.41)%、(17.89±5.42)分、(33.37±2.49)分、26.19%、14.29%,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CPD保护下进行CAS手术,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等评分明显提高,患者复发情况较少,临床疗效安全显著,有助于患者术后恢复。

  • 标签: 老年 脑保护装置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 重度颈动脉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对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评估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意义进行研究与探讨。方法选择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至我院就医的已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124例,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62例)及对照组(62例)进行二次诊断,给予研究组患者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检查,给予对照组彩色多普勒显像检查,以DSA为金标准进行对两组颈动脉狭窄分布情况及诊断结果的研究与探讨。结果研究组病灶观察较对照组更为清晰,研究组患者诊断结果的确诊率(100.0%)较对照组(75.8%)高(P均<0.05)。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评估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意义较大,值得推广。

  • 标签: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