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总结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经验。方法2010年5月~2012年11月,共19例患者进行CEA,患者术前均行颈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证实颈内动脉狭窄>70%,术中均用转流管及人工血管补片扩大成型。结果患者手术均获成功,围手术期无脑出血及脑梗死发生,1例CEA术后36h颈部创口处出现大血肿导致呼吸困难行血肿清除后好转,无舌下神经损伤病例。患者都得到随访,术后随访1~25个月,除1例在随访期间因心脏病死亡外,其余病例病情均稳定。结论CEA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转流管 人工血管补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诊断颈动脉狭窄患者中的技术优势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市两家医院2012年1-12月住院患者63例为观察对象,均为颈动脉多普勒超声筛选的颈动脉狭窄及闭塞患者,先行CT平扫再行增强扫描,所有数据应用add/sub软件进行自动减影处理。结果本组63例患者CTA检出I度狭窄36支、Ⅱ度狭窄30支、Ⅲ及Ⅳ度狭窄24支;经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证实I度狭窄42支、Ⅱ度狭窄36支、Ⅲ及Ⅳ度狭窄24支。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能比较准确的判断患者颈动脉狭窄及其程度,有很大的技术优势和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64层螺旋CT 颈动脉狭窄 数字血管造影 临床应用
  • 简介:国际颈动脉支架研究(internationalcarotidstentingstudy,ICSS)是在欧洲组织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旨在对比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endarterectomy,CEA)与颈动脉支架置人术(carotidstenting,CA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该研究对亚组分析后显示,CAS与CEA比较,术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显示CAS后有更多的新发脑缺血灶。针对治疗后DWI所发现的新发缺血灶,对两组数目、单个体积及总体积和分布情况进行比较(纳入CAS组124例和CEA组107例),结果显示,CAS组患者较CEA组术后出现更多的缺血灶(50%比17%),术后出现脑缺血灶总体风险CAS相对CEA的RR值为8.8(95%CI:4.4-17.5,P〈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基线血压偏低、合并糖尿病、既往有脑梗死病史、左侧颈动脉狭窄及CAS术中使用滤网式保护装置,术后出现脑缺血灶的风险更高。

  • 标签: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支架 后脑缺血 亚组分
  • 简介:目的探讨自膨支架在颈动脉分叉狭窄支架置入术(CAS)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实施远端过滤脑保护212例CA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2例患者植入闭环支架(闭环支架组),170例患者植入开环支架(开环支架组)。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后24小时内血流动力学变化、远端过滤脑保护装置回收困难的发生率、住院天数和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量表(NIHSS)评分、治疗后12个月内狭窄处血管超声收缩期最大峰值速度和舒张末期流速评估狭窄程度以及治疗后死亡、脑卒中或心肌梗死等终点事件。结果两组在住院天数和治疗前后NIHSS评分各层次、12个月颈动脉狭窄程度、治疗后30天内及31天至12月终点事件的累计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端过滤脑保护装置回收困难和术后24小时内血流动力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过充分术前准备且合理选择支架,植入自膨式开环支架除术后24小时内血流动力学变化较大和远端过滤脑保护装置回收困难外,两种类型自膨支架在CAS中的疗效和并发症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别。

  • 标签: 动脉闭塞性疾病 颈动脉支架 介入治疗
  • 简介: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观察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后局部血管内径及血流速度的变化.方法纳入术前行CDFI和DSA检查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76例,对其中40例符合手术标准的中重度狭窄患者行CAS.术后3d,1、3、6、12及24个月应用CDFI检测支架近心段、中段、远心段的内径和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并与DSA结果相比较.CAS后≥6个月,PSV≥155cm/s的患者立即复查DSA,PSV正常的患者6个月后复查DSA.结果①40例CAS技术成功率为100%,1例(2.5%)死亡,2例失访,37例获得24个月随访,1例发生再狭窄狭窄率为50%~69%),再狭窄发生率为2.7%.②CAS后各时间点支架中段内径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AS后随时间延长,支架各段内径均逐渐增加,术后1~3个月增幅最明显,6、12及24个月支架各段内径与前一阶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支架形态渐趋稳定.③CAS后各时间点支架各段PSV较术前明显改善,且均在正常范围内.④术前行CDFI和DSA检查的76例患者,两种方法诊断狭窄程度符合的有74例,其中2例DSA诊断为重度狭窄,CDFI诊断1例为中度狭窄,1例为闭塞.符合率为97.4%.术后≥6个月,共20例行DSA检查,CDFI与DSA均显示为轻度狭窄的有19例,中度狭窄的有1例.符合率为100%.结论应用CDFI动态监测CAS后支架各段管径及血流的改变,有助于发现支架内再狭窄.与DSA比较,其检查结果可靠.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支架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再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报告1例脑血管支架置入术后患者反复血压下降的观察护理。方法在术前护士应向患者介绍病情及手术的过程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各种并发症,使患者对手术情况有初步了解并对医护人员树立信心。术后出现血压反复下降予以多巴胺等对症治疗,间断使用地塞米松抗过敏,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与患者沟通,增强患者预后的信心。注意休息配合饮食护理。同时观察穿刺点有无出血、感染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结果本例患者病情好转出院。结论通过及时科学地观察护理为患者的康复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 标签: 支架置入后 血压下降 观察 护理
  • 简介: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已成为颈动脉狭窄重要的治疗方法,但依然具有一定的围手术期风险。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很多,本文对包括患者状况、病变解剖特征、术者经验以及器具的选择等因素对CAS的安全性和疗效影响的文献进行综述。

  • 标签: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 危险因素 卒中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肺动脉狭窄外科治疗。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治疗原则为严重肺动脉狭窄应接受球囊瓣膜成形术,如无该术适应证,则应接受外科手术治疗。

  • 标签: 肺动脉口狭窄 外科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脂水平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含量及颈动脉狭窄程度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测定68例已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脂水平与血清Hcy的含量,并行超声检查,比较三因素与脑梗死面积的关系。结果血Hcy、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其梗死面积也大,呈现正相关性。结论血脂代谢异常、血清Hcy水平升高、颈动脉狭窄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关系密切。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 血脂水平 颈动脉狭窄
  • 简介:目的研究吸烟饮酒者的颈动脉病变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连续入组的方法,对2013年5月~2013年10月在包头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及门诊就诊的吸烟、饮酒患者及年龄、基础病变相匹配的男性患者200例分为两组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描记颈动脉内膜、斑块、狭窄及闭塞等病变,比较各组的颈动脉病变的发生率。结果根据入组标准及排除标准,分为吸烟组与吸烟饮酒组,每组入组100例进行比较,吸烟饮酒组颈动脉内膜厚度、斑块大小及数量与吸烟组无明显差异(P〉0.05),但狭窄发生率与吸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吸烟与饮酒共存的情况下颈动脉病变的发生率显著下降,为进一步研究吸烟与饮酒之间的关联对疾病的影响奠定基础。

  • 标签: 吸烟 饮酒 颈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肺动脉狭窄的X线诊断。方法对患者进行X线检查并依据图像表现进行诊断。结论肺动脉狭窄的基本X线征象是肺血减少,左、右肺门不对称,左>右,肺动脉段呈直立性凸出,右心增大。

  • 标签: 肺动脉狭窄 X线 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护理配合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2012年5月在我院手术室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护理配合要点。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颈动脉阻断时间在13~22min,平均(15.28±5.89)min;手术时间60~90min,平均(79.58±11.15)min;术中出血量50~100mL,平均(75.8±12.54)mL。术后有31例患者头晕、手麻症状消失,5例患者头晕、手麻症状明显改善,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护理配合的重点和难点是术前了解患者病情和手术操作步骤,做到心中有数用物准备齐全;术中洗手护士传递器械及时、准确、迅速,同时用肝素盐水反复冲洗颈动脉管腔防止再栓塞;巡回护士严密观察血压变化,及时合理用药,是保证手术顺利取得成功的关键。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护理
  • 简介: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伴无症状冠状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及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并分析冠状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缺血性脑卒中、且无冠心病史患者53例,根据TOAsT分型分为大动脉狭窄组33例和小血管组20例。大动脉狭窄组又分为颅内动脉狭窄组15例、颅外动脉狭窄组12例、颅内外动脉狭窄组6例,分别计算各组冠状动脉狭窄和多支狭窄发生率,分析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及范围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范围的关系。结果53例患者中,84.9%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50.9%合并冠状动脉狭窄,22.6%合并冠状动脉多支狭窄。大动脉狭窄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狭窄和多支狭窄比例高于小血管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颅外动脉狭窄程度加深,冠状动脉狭窄及多支狭窄发生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合并很高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无症状冠状动脉狭窄率,甚至在缺乏显著脑动脉狭窄的患者中。颅内或颅外动脉狭窄与无症状冠状动脉狭窄无显著相关性。

  • 标签: 脑缺血 卒中 冠状动脉狭窄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