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因之一。颈动脉支架置入术逐渐成为颈动脉狭窄的主流治疗方法,支架内再狭窄是其最常见的晚期并发症,制约着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发展。文章对颈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流行病学、影像学评价、病理生理学机制、预防和治疗措施进行了综述。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支架 血管成形术,气囊 复发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与脑卒中患者早期诊断中应用颈动脉超声的诊断价值。方法:针对2019年5月到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颈动脉狭窄与脑卒中患者设为观察组(n= 103),同期抽取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n=100),观察两组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血管壁斑块形成、颈动脉内膜增厚等情况,对比血流动力学以及颈动脉血管壁内 中膜厚度(IMT),判断有无颈动脉狭窄以及狭窄程度。结果:颈动脉狭窄与脑卒中患者IMT检测结果显著高于健康体检人员,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脑卒中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超声 早期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颈动脉超声诊断颈动脉狭窄及脑卒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近一年我院脑卒中患者与健康体检人员进行研究,分为两组均采用颈动脉超声,观察两组受检者颈动脉内中膜血管壁厚度、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颈动脉狭窄情况。结果:检查后,疾病组受检者颈总动脉(1.47±0.42)mm、颈内动脉(1.36±0.52)mm、颈外动脉(0.97±0.21)mm、PSV(0.89±0.44)m/s、RI(0.55±0.23),均显著高于健康组受检者颈动脉内中膜血管壁厚度与血流动力学指标(P<0.05);疾病组受检者在轻度狭窄、中度狭窄以及重度狭窄上均显著高于健康组受检者(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在诊断颈动脉狭窄及脑卒中的效果显著,通过颈动脉内中膜血管壁厚度与血流动力学指标准确判断颈动脉狭窄情况,从而为后期预防脑卒中提供有力的依据,患者生命质量得到更好的保障,值得推广。

  • 标签: 颈动脉超声 颈动脉狭窄 脑卒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 CAS)对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连续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亳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重度(狭窄程度≥70%)颈动脉狭窄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CAS组和对照组。CAS组接受CAS联合最佳药物治疗,对照组仅采用最佳药物治疗。在治疗前以及治疗后6个月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MoCA)评价患者认知功能。结果研究期间纳入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52例,CAS组37例,对照组15例。2组人口统计学和基线临床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CAS组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CAS,无手术并发症。CAS组治疗6个月后MoCA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01),而对照组则不然。组间比较显示,CAS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MoC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6个月随访,CAS组MoC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7)。结论CAS可改善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支架 认知 神经心理学测验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总结颈动脉支架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方法 选取我科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进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对其整体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5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支架植入,出现血管痉挛1例,血压降低和心动过缓2例,高灌注综合征1例,穿刺部位皮下血肿2例,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后得到改善,未遗留严重后果。结论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术前充分准备,熟悉引起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治疗,及时实施护理干预,术中良好配合,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是手术成功的关键。良好的围手术期护理有助于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及安全性。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支架术 围手术期护理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对重度颈动脉狭窄的早期作用。方法:选取本院于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间收治的90例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的方式进行分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实验组采用改良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结果:在住院时间上,实验组和对照组均无明显区别(P>0.05);在手术时间、治疗费用、临床疗效方面,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对重度颈动脉狭窄的早期作用,较为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 标签: 改良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重度颈动脉狭窄 早期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联合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治疗合并严重颈动脉狭窄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至2019年19例合并严重颈动脉狭窄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中位年龄69岁。手术均采取先CEA后CABG策略,使用传统剥脱法,颈动脉转流管快速建立体外转流。手术成功率100%。围手术期内没有心肌梗死发生;2例患者出现脑梗塞,1例为CEA同侧,另一例为双侧颈动脉狭窄的CEA对侧脑梗塞,2例患者均未遗留后遗症。围手术期无死亡。成功随访17例(1~103个月,中位数24个月)。随访期内,1例患者术后8个月出现脑梗塞;1例患者术后43个月再发心肌梗死。没有颈动脉狭窄或二次手术病例。5年总体生存率为91%。结论CEA联合CABG治疗合并严重颈动脉狭窄的冠心病患者无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或死亡发生,围手术期脑梗塞发生较少,远期生存率高,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手术方法。

  • 标签: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颈动脉狭窄 冠心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颈动脉狭窄疾病特点,总结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期间加强围术期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10月-2020年7月期间收治治疗的94例颈动脉狭窄疾病患者,均采取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伦理委员会批准进行随机法分组护理。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围术期预见性护理干预,各47例。比较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患者知情同意参与。结果:组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伤口血肿以及脑过度灌注发生率4.25%明显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预见性护理 术后并发症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颈动脉狭窄内膜剥脱术的围术期护理。方法:将我院2020年内收治的相关疾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课题的观察对象,筛选出其中的46名患者对其开展临床观察研究。结果:通过研究结果发现患者的病情均有一定程度的恢复,其中41名患者包括眩晕在内的各项不适症状均得到消除,剩余的5名患者不适症状也得到不同程度的减轻,手术后患者的情况良好,未出现意外事件。结论:本研究发现针对颈动脉患者的CEA护理需要护理人员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后才能为其制定个体化的方案,专项的护理能够有助于改善患者治疗期间的感受,同时为治疗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CEA护理 护理体会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冠状动脉搭桥术前超声检测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意义。方法:以2019.7~2020.6期间我院收治的62例实施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的患者为例。患者全部使用颈动脉超声检测,采用颈动脉超声对重度以上、中度、轻度及无颈动脉狭窄的患者进行检查,再应用颈动脉造影术对颈动脉重度以上狭窄患者进行二次检查;重度以上患者单独行冠状动脉搭桥术,从而进一步观察患者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颈动脉超声显示重度以上狭窄、中度狭窄、轻度狭窄、无颈动脉狭窄各8例、13例、25例、15例。颈动脉造影结果显示6例患者为重度以上狭窄。重度以上狭窄患者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其余行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在冠状动脉搭桥术之前,采用超声诊断技术检查,并对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判断,按照检查结果,为颈动脉狭窄严重的患者实施针对性的介入与手术治疗,可帮助患者将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的概率降低。

  • 标签: 冠状动脉搭桥术 超声检测 颈动脉狭窄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颈动脉狭窄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早发现和早治疗可显著降低其致死率和致残率。磁共振血管成像以无创、无辐射、软组织分辨率高等特点而在颈动脉狭窄评估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就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time of flight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TOF-MRA)、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ontrast enhanced MRA,CE-MRA)、四维相位对比磁共振血管成像(four dimensional flow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4D-Flow-MRA)、零回波时间动脉自旋标记血管成像(zero echo time arterial spin labeling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zTE-ASL-MRA)、黑血成像技术(black blood,BB)和磁共振同时非增强血管成像和斑块内出血成像(simultaneous noncontrast angiography and intraplaque hemorrhage imaging,SNAP)等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以及磁共振快速成像技术在评估颈动脉狭窄的应用及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磁共振成像 血管成像 压缩感知技术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合并对侧狭窄的3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及合并对侧闭塞的24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行颈动脉支架植入30例,颈动脉内膜剥脱24例。所有手术均成功施行。对侧闭塞组1例患者因消化道出血1个月后死亡。术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对侧闭塞组9例,对侧狭窄组1例(P=0.03)。6例对侧闭塞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包括术后TIA、脑卒中、心肌梗死、低血压、颈动脉狭窄和高灌注综合征。笔者认为合并对侧闭塞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由于侧支循环代偿较差和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其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围手术期应严格监测患者状态,术后应进行定期随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复合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联合血管内治疗)术后并发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2018年7月在北京天坛医院经复合手术行颈动脉血运重建的53例患者临床资料,从病历系统中获取个人基本信息、手术时长、术中麻醉管理、术后并发症、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长、住院费用等相关信息;主要结局指标采用复合终点指标,即发生术后任何一种重要器官并发症,次要结局指标为住院时长、ICU停留时间、住院费用。应用易侕统计软件与R软件对术后并发症及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颈动脉血运重建成功率94.3%。术后10例(18.87%)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4例(7.55%)出现呼吸系统并发症,2例(3.77%)发生心脏并发症,1例(1.89%)出现肾脏并发症,合计13例(24.53%)患者发生术后重要器官并发症。术后并发症组患者年龄[中位数,67.0(63.0,76.0)岁]显著高于无术后并发症组[61.0(55.0,66.5)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对术后重要器官并发症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年龄可能影响患者术后重要器官并发症的发生率(P=0.010),比值比(odds ratio,OR)=1.13(95%CI 1.03~1.24)。调整混杂因素后,全凭静脉麻醉(total intravenous anesthesia, TIVA)组中年龄是术后重要器官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0,95%CI 1.02~1.42),而静吸复合麻醉组中年龄不影响术后重要器官并发症的发生率。结论经复合手术平台行颈动脉血运重建具有较高的成功率,TIVA时年龄是术后重要器官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静吸复合麻醉时年龄不影响术后重要器官并发症的发生率。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衢州市人民医院血管外科72例(79例次手术)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在不同手术时机下(是否2周内)进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的临床资料,显示两组患者术后30 d脑卒中、脑出血、心肌梗死、死亡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早期行CAS(2周内)并不增加术后30 d脑卒中、脑出血、心肌梗死及死亡风险。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介入治疗颈动脉重度狭窄中不同直径球囊预扩张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自2018年1月至9月收治的100例症状性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进入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4 mm球囊预扩组和5 mm球囊预扩组,每组50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成功率、术后血管残余狭窄率、手术前后心率血压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均为100%。4 mm球囊预扩组术前血管狭窄率为(84.8±8.6)%,术后血管残余狭窄率为(12.2±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 mm球囊预扩组术前血管狭窄率为(82.1±8.0)%,术后血管残余狭窄率为(6.4±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 mm球囊预扩组术后血管残余狭窄率显著低于4 mm球囊预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 mm球囊预扩组术后收缩压较术前下降(19.8±22.3) mmHg,心率减慢(11.0±9.7)次/min;5 mm球囊预扩组术后收缩压较术前下降(14.0±28.5) mmHg,心率减慢(7.0±10.8)次/min;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 mm球囊预扩组患者共28例发生并发症,5 mm球囊预扩组共25例发生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种直径球囊在颈动脉重度狭窄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均安全、有效,5 mm球囊预扩对血管狭窄的短期改善作用优于4 mm球囊。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 球囊预扩张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宽颈动脉瘤合并载瘤动脉重度狭窄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脑血管病科2017年1月—2019年12月采用血管内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合并载瘤血管重度狭窄的患者14例,共14个动脉瘤。14例中,男5例、女9例,年龄45~76(61.07±10.43)岁;8例为破裂动脉瘤,6例为未破裂动脉瘤。术前载瘤段血管狭窄率为70%~90%,中位数为70%。根据载瘤段血管狭窄动脉瘤的解剖位置关系分型为Ⅰ型9例、Ⅱ型4例、Ⅲ型1例。分析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患者临床预后,采用Raymond分级标准评估动脉瘤闭塞情况。结果14例患者均采用先处理载瘤段血管狭窄再进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的治疗方法,手术均成功。术后即刻造影示动脉瘤栓塞程度RaymondⅠ级12个、Ⅱ级2个,术后载瘤血管残余狭窄率20%~30%,中位数为25%。术后3个月14例患者mRS评分0分12例、2分1例、3分1例。11例患者获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随访,中位随访时间6.45(6~10)个月,DSA示Raymond Ⅰ级10例、RaymondⅡ级1例,11例患者均未出现支架内再狭窄或闭塞情况。结论颅内宽颈动脉瘤合并载瘤血管重度狭窄病变复杂,采用先处理载瘤段血管狭窄再进行动脉瘤栓塞的治疗方法可能是安全、有效的,还需大样本病例的长期随访研究。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放射学,介入性 载瘤动脉狭窄 血管内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