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病因。研究表明,对于狭窄程度〉70%的无症状患者,正规内科治疗下的5年缺血性卒中发生率高达11%;对于有症状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3年缺血性卒中发生率高达10%~20%。因此,对颈动脉狭窄的干预治疗是缺血性卒中一级和二级预防的基本措施之一,主要包括内科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和外科治疗。这里主要介绍外科治疗的情况。

  • 标签: 介入治疗 动脉 外科 基本措施 发生率 患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arterystending,CAS)是目前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之一,与手术治疗相比具有创伤小、痛苦少、见效快、致残率低、并发症少、安全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考虑其仍是一种侵袭性的介入性治疗,同样会有并发症,所以严格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非常重要。2001年10月-2003年2月期间,我院共进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20例21支颈动脉狭窄,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标签: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治疗 颈动脉狭窄 护理
  • 简介:摘要总结96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支架植入围手术期的护理。护理重点;术前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和知识宣教、相关的术前准备,使患者能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手术;术中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症,有利于保证手术的安全进行,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时发现术后并发症。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成形和支架置入术 护理
  • 简介:复发性颈动脉狭窄是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手术或介入操作部位或其附近形成的一种进行性病理学过程。虽然这种再挟窄在开始时通常没有症状,但随着病情的进展其症状会逐渐显现,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这部分患者理所当然地成为修复手术的候选者。广泛的调查研究和大量的临床试验已经发现了易患复发性颈动脉狭窄的几种危险因素。不过。对于每一种易患因素的确切作用尚有很大争议。阐明每种因素在颈动脉狭窄发病机制中的影响范围的确很有必要,因为这将会极大地促进高危患者群体的鉴别,进而帮助确定在这些患者中的治疗手段。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复发 危险因素 临床试验 影响范围 发病机制
  • 简介:目的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总结其临床经验.方法16例病人均在术前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及颈动脉血管造影,术中植入自膨式支架,术后行神经专科及颈动脉超声随访.结果成功植入自膨式支架16个,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未发现神经系统损害,颈动脉超声检查示靶血管开通且无明显狭窄.结论颈动脉支架植入术能安全有效地解除颈动脉狭窄,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脑血管意外 支架
  • 简介:缺血性卒中约占所有脑血管病的80%,其中半数由颈动脉狭窄所致。动脉粥样硬化是颈动脉狭窄的病理学基础,动脉炎、放射治疗、夹层分离和纤维肌性发育不良等也可导致颈动脉狭窄颈动脉粥样硬化在临床上可分为5期:内膜增厚期、斑块形成期、血管重构期、血管狭窄期和血管闭塞期。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主要发生在颈内动脉起始部最初2cm内,颈动脉球后外侧壁。斑块类型包括溃疡型斑块、钙化性斑块、多发性斑块和偏心性斑块等,狭窄严重程度、斑块形态和结构以及破裂风险的评价对血管性事件的预防至关重要。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影像学诊断 斑块 病理学 形成期
  • 简介:任何一项检查都不可能替代另一项检查,它们应该是优势互补的关系。超声是一种无创性检查,具有快速、方便、安全、经济等优点,可以作为颈动脉和颅内大动脉狭窄的主要筛选手段。TCD诊断的准确性高度依赖于操作者的技术水平。,在国外的某些医疗中心,已经单纯以颈动脉超声为依据进行CEA患者的选择,并证实这一技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同时能够避免血管造影的风险和费用。不过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些医疗中心的超声诊断技术水平相当高,

  • 标签: 诊断技术 动脉 治疗 优势互补 安全性 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12例颈动脉狭窄血管腔内支架置入术病人的护理。方法回顾分析了2008年7月~2009年6月1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患者治疗后TIA均消失,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结论加强手术前后的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血管腔内支架 护理
  • 简介:颈动脉狭窄的病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夹层分离、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大动脉炎和放射性损伤等,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病理学基础。业已证实,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endarterectomy,CEA)治疗能够显著降低中到重度有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缺血性卒中风险,对于无症状重度狭窄患者,CEA也有一定益处。近年来,随着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术(carotidangioplastyandstenting,CAS)在颈动脉狭窄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成为CEA的一种替代治疗手段。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支架 成形 介入治疗 治疗手段 CEA
  • 简介:颈内动脉狭窄(ICAS)是约30%的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在50-79岁人群中,约有4%~8%存在〉50%的颈内动脉狭窄。自然史研究和临床试验均已证实,患者的卒中风险随ICAS严重程度的增加而略微升高,尤其是当颈动脉直径减小超过80%时。多中心前瞻性随机试验已经发现,在治疗近期有症状的严重ICAS患者方面,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比内科治疗更有效。然而,在无症状患者中进行CEA治疗的几项随机对照试验并不支持对大多数无症状患者实施CEA;同时,无创性筛查在这些患者中的作用仍然不清楚而且存在争论。此外,在避免非致残性卒中方面的益处是否在统计学上超过手术操作的总体成本和风险还不确定。临床医生一直致力于研究无症状ICAS患者的治疗决策。只有那些狭窄程度≥80%、病情稳定且预期存活至少5年的无症状ICAS患者才应该考虑进行CEA治疗,而且只能在具备已经证实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很低(〈3%)的外科医师的医疗中心实施手术。本文对ICAS的患病率和自然史、CEA治疗无症状ICAS患者的证据、对ICAS进行筛查和监测的作用、评价ICAS的方法以及对执业医师的建议进行概述。

  • 标签: 症状 动脉 评价 随机对照试验 执业医师 CEA
  • 简介:颈动脉狭窄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卒中的一种重要病因。最常见的颈动脉狭窄原因为动脉粥样硬化,造成这种损害的发病机制包括内皮损伤,炎症,脂质沉积,斑块形成、纤维蛋白,血小板和凝血酶。根据研究人群的不同,颈动脉窄占脑梗死病例的10%-20%。尽管经过选择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能够应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成功的治疗并且其他实验性疗法已经展现出希望,但预防始终是降低缺血性卒中影响的最佳途径。高危或易卒中患者能够被识别并以其为目标进行特异性干预治疗。在这种情况下,颈动脉狭窄的治疗已经成为一种明确的治疗靶点和座中预防的支柱,有2种主要策略可以用于干预动脉狭窄的治疗。第一种方法是通过纠正危险因素和药物治疗来稳定或阻止预动脉斑块进展。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肥胖和高胆固醇水平与颈动脉狭窄和卒中紧密相关,控制这些因素可能会降低斑块形成和进展的危险。第二种方法是通过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或颈动脉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术消除或减轻颈动脉狭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是重度颈动脉狭窄治疗的主要措施,但不属于本文的范围。在颈动脉狭窄的内科治疗中,抗凝药即使有作用。业已证实,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结合减少危险因素能够导致颈动脉狭窄减少,颈动脉狭窄的内科治疗应该以减少危险因素,患者教育和应用抗血栓药物。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药物治疗 药物疗法 危险因素 发病机制 纤维蛋白
  • 简介:目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主要发病原因之一,本研究比较CT血管造影(CTA)和颈动脉超声(US)检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颅外颈动脉狭窄的情况.方法:对34例急性颈内动脉支配区脑梗死的住院患者,在发病后2周内作CTA和US检查,并对其中的3例进行了DSA检查.颈内动脉段的狭窄率按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研究(NASCET)法进行计算,颈总动脉及颈膨大的狭窄率根据欧洲颈动脉外科手术研究(ECST)法进行计算.结果:34例中30例(88.2%)发现颈动脉斑块,CTA和US测得颈动脉狭窄率分别为34.6%±17.8%和32.5%±13.9%,两者对狭窄程度判断的一致性为70.9%.以DSA为金标准参考时,CTA正确诊断1例颈内动脉完全闭塞,但被US低估为50%狭窄.CTA发现40/80钙化斑块(50.0%),US发现23/80钙化斑块(28.8%).此外,US发现的1处斑块溃疡,未能在CTA显示.结论:CTA和US作为快速的无创伤的检测血管形态的技术,在诊断颅外颈动脉狭窄方面具有互补作用.

  • 标签: 脑梗死 颅外颈动脉狭窄 CT血管造影 颈动脉超声 粥样硬化斑块 数字减影动脉造影
  • 简介:缺血性脑血管病有很多危险因素,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种族、性别和家族史,而众多的可干预危险因素是防治脑血管病的靶点。传统的可干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颈动脉狭窄、镰状细胞病、心房颤动、肥胖、吸烟和酗酒,新近发现的可干预危险因素包括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凝状态(抗心磷脂抗体、LeidenV因子突变、凝血酶原G20210A突变、蛋白C缺乏、蛋白S缺乏、抗凝血酶Ⅲ缺乏)、雌激素替代治疗、吸毒、口服避孕药和炎性过程。

  • 标签: 动脉 治疗 病理学 危险因素 病因 内科
  • 简介:近期出现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患者需要有效的内科治疗,有些患者需要手术切除颈动脉斑块。随机对照试验已经证实内膜切除术可降低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的总体卒中风险,中度狭窄患者也可获得一定的益处。然而,对所有患者进行手术并不一定是最有效的方法。通过更严格地筛选患者能够改善内膜切除术的有效性。为此,我们首先要利用现有的随机对照试验资料来准确地确定手术对于不同程度狭窄的总体效果,鉴别能够从手术中获益较多的患者亚组,并应用风险模型来确定不进行手术时卒中风险极高的个体。这样一种方法也有助干在不可能行内膜切除术治疗的患者中确定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术的候选者。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卒中 预防 内科治疗 内膜切除术 血管成形术
  • 简介: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的并发症.方法对478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及颈部超声检查.对195例患者使用脑保护装置,在未使用保护装置的283例患者中,对202例患者采用预扩张,占71.4%;66例采取后扩张,占23.3%;12例采用球囊扩张式支架,占4.2%;3例未扩张,占1.1%.结果478例患者技术成功率为100%,患者症状消失或好转率为78.7%.心率<50次/min者占26.4%;术中栓子脱落5例,其中2例治疗后恢复,2例遗留一侧肢体运动障碍,1例死亡;术后颅内出血死亡1例,术后30d内卒中或死亡6例,占1.26%.随访率为77.8%.再狭窄17例,占4.6%.结论颈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治疗是安全的,若操作规范,可以减少并发症.

  • 标签: 并发症 治疗 患者 血管内支架 颈内动脉狭窄 死亡
  • 简介:目的探讨滤网保护装置在血管内支架治疗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中的应用。方法配合应用滤网保护装置,对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患者进行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36例次(其中颈动脉33例次,椎动脉起始部3例次),对手术过程、治疗效果和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全部病例成功应用滤网保护装置进行了支架置入术,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为O。血管狭窄率由支架前的81.4%下降至支架后的14.1%;病理学检查显示,27例患者保护装置的滤网内有斑块成分,占75%;保护装置捕捉到的有形成分包括纤维蛋白、斑块碎片(坏死组织、胆同醇碎片、钙化成分等)。结论滤网保护装置可以捕捉到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中碎解的斑块成分,降低术中栓塞性并发症的发生概率;目前临床治疗中应用的滤网保护装置可以选择性地应用于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支架成形术中;滤网保护装置应进一步向微型化发展,以适应更多部位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 标签: 椎动脉 狭窄 颈动脉 术中 并发症 支架置人术
  • 简介:颈动脉分叉处独特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决定了该处是动脉粥样硬化最易发生的部位,造成管径的狭窄而导致脑组织远端血流动力学性梗死。另外,沿颈动脉球内侧壁的血流保持层流,有着很高的流速和很强的剪切力,而其外侧壁处血流的分离、停滞、湍流和复杂震荡的剪切力都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脱落。因此,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导致卒中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占卒中发生的10%~20%),对其治疗是多年来受全球关注的热点。

  • 标签: 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 内膜剥脱术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血流动力学特征 颈动脉分叉 剪切力
  • 简介:目的探讨运用灌注磁共振技术评价颈动脉系统狭窄或闭塞的3种外科治疗方法的疗效和预后.方法2003年3月至2004年5月,对32例颈动脉系统狭窄或闭塞的患者进行外科治疗,其中颈内动脉内膜切除2例,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血管吻合术13例,以及支架血管成形术17例.运用灌注磁共振技术对颈动脉系统狭窄或闭塞的外科治疗进行比较评价.结果所有患者术前局部脑血流量没有显著性降低,但存在灌注明显延迟.术后与术前对比显示,所有患者灌注延迟的区域明显减少,其中分水岭区恢复正常,但大脑中动脉分布区仍存在灌注延迟.结论通过灌注磁共振技术,可以客观、准确地评价3种外科治疗方法前、后单侧前循环供血动脉狭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况.

  • 标签: 灌注磁共振 颈动脉系统狭窄 颈动脉系统闭塞 外科治疗 预后
  • 简介:目的对比研究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与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在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中的作用。方法对16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进行多中心、随机对照、前瞻性研究。其中84例为CEA组;82例为CAS组。初级终点设定为术后30d内发生卒中、死亡或心血管意外,或随访6个月内的同侧卒中或死亡;次级终点为与手术或血管内治疗相关的并发症,或6个月内的重度再狭窄。结果CAS组有8例达到初级终点,累积发生率为9.8%;18例达到次级终点,发生率为22.0%。CEA组有10例达到初级终点,发生率为11.9%;16例达到次级终点,发生率为19.1%。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CAS在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时,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与CEA是相同的。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动脉内膜切除术 多中心研究 随机对照试验 血管成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