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前我国现存脑血管病患者700余万人,其中约70%为缺血性脑卒中[1],约有15%~20%的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是由于颅外颈内动脉狭窄导致[2]。治疗颈内动脉狭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endarterectomy,CEA)和支架置入术(percutancoustransluminalangioplastystenting,PTAS)均存在再狭窄的并发症,本文就其再狭窄的基因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术后再狭窄 外科治疗 颈动脉狭窄 基因 颅外颈内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狭窄、闭塞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经DSA检查确诊的56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的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利用颈总动脉、颈内动脉近段血管的残存管腔内径及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末流速(EDV)来判断颈动脉狭窄程度。结果56例病例中轻度狭窄10例,中度狭窄35例,严重狭窄6例,极重度狭窄3例,完全闭塞2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狭窄的程度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并且具有简便、无创、经济、可重复性和快速安全等特点,在临床应用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 颈动脉狭窄 诊断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颈动脉彩超与脑血管造影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2009年4月-2011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颈动脉狭窄患者37例,分别用颈动脉彩超和脑血管造影对狭窄血管的最狭窄处的直径、最狭窄处面积狭窄率、最狭窄处直径狭窄率进行测量。结果DSA对最狭窄处的直径、最狭窄处面积狭窄率、最狭窄处直径狭窄率等方面的测量均要较颈动脉彩超准确(p<0.05)。结论DSA在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准确度方面要优于颈动脉彩超,应该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 标签: IVUS DSA 颈动脉狭窄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及应用价值。方法对21例经颈动脉多普勒超声筛选的颈动脉狭窄及闭塞患者,经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后得到颈动脉和椎动脉各42支,分别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及容积重建(SVR)方法进行重建,显示颈部动脉在各平面情况,获取完整颈部动脉图像,采用北美颈动脉切除术标准及CT值对动脉狭窄程度进行判定。结果本组21例患者共检出30支颈动脉狭窄病变。CTA检出I度狭窄12支、Ⅱ度狭窄10支、Ⅲ及Ⅳ度狭窄8支,经计算CTA检出颈动脉I度狭窄的敏感度(Se)69.2%、特异度(Sp)95.3%、误诊率(a)4.7%、漏诊率(B)30.1%;Ⅱ度狭窄的敏感度(Se)82.1%、特异度(Sp)97.6%、误诊率(a)2.4%、漏诊率(B)17.9%;Ⅲ及Ⅳ度狭窄的敏感度(Se)93.3%、特异度(Sp)98.1%、误诊率(a)1.9%、漏诊率(B)6.7%。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能比较准确地判断颈动脉狭窄程度及范围,有很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占重要地位。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多层螺旋CT 血管造影
  • 简介:颈动脉狭窄(carotidstenosis,CS)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多因动脉粥样硬化而引起,其发病率较高,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目前,临床采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arterystenting,CAS)对颈动脉狭窄进行治疗,实现了颈动脉狭窄治疗的新突破。

  • 标签: 支架成形术 颈动脉狭窄 血流动力学 TCD
  • 简介:摘要脑卒中是导致死亡的三大原因之一,致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而此病主要由颈动脉疾病引起,本文采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预防脑卒中的发生,而术后对病人的护理至关重要。

  • 标签: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CBT)的有效诊治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1年9月我院收治的6例CBT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均联合行颈动脉CT血管造影、颈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明确诊断。经过2周以上Matas训练。结果6例均接受手术并完整切除肿瘤,其中2例因肿物大,颈内动脉末端难以显露,需行下颌骨旁正中劈开术显露。无病例死亡,无严重手术并发症。随访0.5~5年无复发病例。结论充分的术前检查及准备、合理的手术方法能提高CBT手术的成功率。

  • 标签: 颈动脉体瘤 术前检查 手术方法
  • 简介:小脑前下动脉瘤发病率低。天坛医院827例动脉瘤的资料,小脑前下动脉动脉瘤仅有2例,占0.24%[1]。山东省立医院一组406例动脉瘤,发现小脑前下动脉动脉瘤3例,占0.74%[2]。而其中的宽颈动脉瘤则鲜有报道。我院收治1例,报告如下。1病例患者,女性,37岁,因"突发剧烈头痛5h"入院。

  • 标签: 小脑前下动脉 宽颈动脉瘤 山东省立医院 天坛医院 剧烈头痛 发病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动脉硬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择48例非冠心病者为对照组,63例冠心病患者为实验组,均进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粥样斑块超声检测,进行比较。结果与非冠心病组比较,冠心病组IMT值及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加重,IMT明显增高,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冠状动脉病变与IMT值及斑块检出率明显相关。结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其斑块可作为冠心病早期诊断的参考指标

  • 标签: 冠状动脉病变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探讨磁共振(MRI)诊断颈动脉斑块性质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收治的41例疑似颈动脉斑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纳入标准,经过MRI检查之后,阴性患者进行半年的随访、阳性患者给予手术治疗,对患者的病例结果和MRI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计算MRI诊断颈动脉斑块性质的特异度与灵敏度。结果MRI诊断颈动脉斑块3型的特异度与林敏度分别为0.92和0.89,动脉斑块4-5型分别为0.93和0.84,颈动脉斑块6型分别为0.97和0.87,颈动脉斑块7型分别为1.00和0.88;MRI和病例检查对颈动脉斑块钙化、出血、纤维、脂肪成分的检出率分别是22.0%和19.5%、36.6%和34.1%、41.4%和43.9%、39.0%和36.6%,数据差异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MRI)诊断颈动脉斑块性质的准确性非常高,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磁共振(MRI) 颈动脉斑块 临床价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颈动脉硬化和青年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160例青年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检测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特点、斑块分布等改变。结果青年脑梗死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56.8%,以软斑块为主。结论颈动脉斑块是青年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颈动脉超声检查有助于预测脑梗死发病风险,指导治疗时机和方法选择。

  • 标签: 青年脑梗死 颈动脉斑块 彩色多普勒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评估经皮介入治疗大动脉炎所致肺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10例大动脉炎患者,年龄17~48(36.2±9.1)岁,均有肺动脉显著狭窄和中重度肺动脉高压。其中5例伴有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受累,5例系单纯性肺动脉受累。评估患者术后超声心动图、动脉血气分析和影像学检查的变化情况。结果10例患者的共13处病变成功行介入治疗,其中9处行单纯球囊扩张术,4处行支架置入术。术后肺动脉狭窄程度变轻、病变处血管直径变宽、肺动脉收缩压和平均压降低,均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2例患者术中出现咯血,给予对症处理后症状完全缓解。术后随访5~34(20.4±10.)个月,肺动脉收缩压从(92.4±17.2)mmHg降至(62.7±14.5)mmHg,肺动脉平均压从(45.4±9.2)mmHg降至(27.1±8.3)mmHg,均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术后随访动脉血氧饱和度从(92.3±3.)%升至(96.8±1.7,亦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本研究表明,经皮介入治疗大动脉炎所致肺动脉狭窄安全有效,其远期疗效和再狭窄需进一步调查。

  • 标签: 经皮介入治疗 肺动脉狭窄 大动脉炎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主动脉狭窄超声心动诊断。方法对患者进行超声心动检查并依据图像进行诊断。结论正常瓣口面积约4cm2,当瓣口面积正常时,瓣叶两侧的平均压差小于5mmHg。当平均跨瓣压差为20mmHg,峰值压差为30mmHg,瓣口面积为1.0~1.5cm2,为轻度狭窄;当平均跨瓣压差为25~50mmHg,峰值压差40~80mmHg,瓣口面积为0.7~1.0cm2,为中度狭窄;当平均跨瓣压差大于50mmHg,峰值压差大于80mmHg,瓣口面积小于0.7cm2,为重度狭窄,此时临床上出现心绞痛、呼吸困难和晕厥等症状,又称为临界性狭窄。临床上多认为流速峰值大于3m/s时,才具有较明显的血流动力学意义,并确认有狭窄存在。研究表明,平均跨瓣压差定量意义较峰值压差大。

  • 标签: 主动脉瓣狭窄 超声心动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介入治疗法对于肾动脉狭窄所导致的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肾动脉狭窄性患者,其中,双侧狭窄32例,单侧狭窄68例,,病变血管共104根,狭窄程度超过70%的78根;81例肾动脉内支架置入术,19例肾动脉球囊扩张术,观察术前、术后一周内血压及服用降压药物的情况。结果100例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患者的肾动脉介入治疗的成功率为100%;手术前血压(175.01±32.93/138.02±24.60)mmHg(1mmHg=0.133kPa),术后(103.35±23.04/83.13±18.24)mmHg,P<0.05,血压明显下降;其中,治愈68例(68%),好转2例(2%),无效30例(30%),总有效率为70%。口服降压药物品种数手术前平均值为(2.4±1.0)种,手术后(1.5±1.0)种,可见用药品种数明显减少,P<0.05。结论在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的治疗中,介入治疗的手段是非常安全有效的,手术后患者的血压有明显的下降,同时,服用的降压药品的种数也明显减少。

  • 标签: 肾动脉狭窄 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 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脑梗塞患者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55例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脑梗塞患者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结果检出186例,阳性率为72.9%,其中单纯颈动脉内-中膜增厚50例,软斑66例,混合性斑块47例,硬斑23例。结论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脑梗塞患者颈动脉,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及估测预后有重要意义,可作为常规检查。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颈动脉 心脑血管病
  • 简介:目的探讨朝阳区太阳宫社区50岁以上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采取整群抽样调查方法选取本市434例居民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分为斑块组(202例)和对照组(232例)。每个居民都详细询问有无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冠心病史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间性别、年龄、文化程度、高血压、冠心病、腰围、体重指数(BM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文化程度、性别及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有关(P〈0.05)。结论在社区内开展颈动脉超声硬化相关危险因素筛查及干预,对脑卒中的预防和控制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颈动脉 动脉硬化 危险因素 超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