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5G远程机器人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大骨节病致髋关节病变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至2021年11月在昌都市卡若区人民医院治疗的55例(59髋)大骨节病致髋关节病变患者资料,按照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方式分为常规手术组及5G远程机器人辅助手术组(简称机器人组);其中2例患者双侧髋关节均采用常规手术,2例患者双侧髋关节分别接受常规手术及机器人辅助手术,其余患者均为单髋手术。常规组30例(32髋),男16例(17髋)、女14例(15髋),年龄(56.56±9.33)岁(范围36~76岁);机器人组27例(27髋),男10例、女17例,年龄(55.41±10.90)岁(范围24~79岁)。术前记录Harris评分,并通过X线片测算股骨偏心距(femoral offset,FO)和双下肢长度差(leg length discrepancy,LLD)。远程通信图像及音频信号传输的平均延迟时间为(172.28±36.58) ms,数据包丢失率为1.08%。术后24 h测量FO和LLD,并测算髋臼外展角及前倾角。末次随访时评估Harris评分。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FO、LLD、髋臼外展角、前倾角及Harris评分。结果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39±2.43)个月(范围6~19个月)。两组术前FO、LLD、Harris评分及随访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组手术时间为(126.41±12.78) min,较常规组的(88.81±8.83) min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31,P<0.001)。两组FO较术前增加,LLD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机器人组LLD为(0.63±0.65) cm,小于常规组的(1.15±0.71)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8,P=0.006);两组术后FO、外展角及前倾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提高,术后Harris评分机器人组为(69.00±12.33)分,高于常规组的(62.31±11.8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2,P=0.039);机器人组Harris评分的优良率为19%(5/27)、常规组为9%(3/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5,P=0.522)。结论与常规手术相比,5G远程机器人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大骨节病致髋关节病变手术时间长于常规手术,但在改善关节功能方面更具优势,且便于更精确地矫正双下肢长度差。

  • 标签: 大骨节病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机器人手术 西藏自治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髋关节是身体承重最大的关节之一,一旦患病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全髋置换术(totalhipreplacement,THR)用人工关节替代原有的病痛关节,是重建髋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一种重要手段。随着THR的普遍应用,一些早期并发症也引起了临床的重视,如脂肪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感染、脱位、手术刨口血肿等,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痛苦。为提高手术成功率,避免并发症,2000年2月-2004年2月,我院对212例全髋置换术患者的术前、术后髋关节功能进行系统的评估,分析了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并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现报道如下。

  • 标签: 术后早期并发症 髋关节病变 护理干预 患者生活质量 深静脉血栓形成 全髋置换术
  • 简介:摘要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有三分之一的几率会发生髋关节病变,早期多是单侧病变,之后随着病情的发展会逐渐的出现双侧病变,在行走或者是站立的时候出现严重的疼痛,甚至还会发生肌肉萎缩、关节活动功能受限,严重的关节融合出现瘫痪。在患者中晚期的时候针对髋关节病变进行有效诊断治疗,能够有效的减少患者的疼痛,促使髋关节功能得到显著的改善,在文章的阐述中主要是针对中晚期的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在现阶段的临床应用中前景也非常的广泛。

  • 标签: 强直性脊柱炎 髋关节 全髋关节置换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髋关节镜治疗体力劳动者髋关节损伤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于2018.10-2022.10月,4年内收治的61例髋关节损伤患者,所有患者接受髋关节镜治疗,对比术前术后髋关节功能、髋关节运动功能。结果:术后患者的髋关节功能、髋关节运动功能均明显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髋关节损伤患者实施临床治疗时,使用髋关节镜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髋关节功能,恢复运动功能。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总结髋关节骨性关节炎实施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治疗效果.对19例20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施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经6个月至2年随访,术后无1例出现感染、假体断裂,术后3个月17例恢复正常行走;仅有1例发生假体松动下沉和1例发生肢体肿胀,近期效果良好.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髋关节骨性关节炎较好的方法.

  • 标签: 骨性关节炎 髋关节 人工关节置换
  • 简介:为寻求股骨头坏死再修复的客观规律,近20年来,我们从生物力学观点出发,依据骨科生物力学基础原理,并通过临床实践、跟踪观察、回顾性研究,及分析多种疗法优缺点基础上,探讨了股骨头坏死治疗中应遵循的几个基本原则,即(1)治疗中髋关节受力状态需相对稳定;(2)要给予适时、适度的力环境:(3)要使之获得再造应力,我们将上述三原则称为“髋关节修复准则”。它不仅是判定股骨头坏死疗法是否符合骨修复规律的客观标准,也为股骨头坏死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临床具有明确指导意义。笔者通过1627例临床观察,疗效较为满意。

  • 标签: 股骨头坏死 骨科生物力学 临床观察 回顾性研究 髋关节修复准则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hiparthroplasty,THA)后髋关节疼痛原因。方法选取2008年2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36例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术后成功随访36例患者,其中13例出现术后髋关节疼痛,分析了引起疼痛的成因,评估了疼痛程度。结果本组36例患者,成功随访36例,随访率100%,术后随访36例,门诊复查16例、电话随访17例、信件随访2例、上门随访1例。所有随访患者中13例出现术后髋关节疼痛,引起疼痛的原因主要为关节内源性因素4例髋关节脱位、3例感染、2例假体松动、1例无菌性炎症;关节外源性因素5例腰椎源性疾病引起疼痛、2例异位骨化;其他因素3例心理与精神因素,1例不明原因疼痛。疼痛程度利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scale,VAS)评分评估6例轻度、10例中度、5例重度。结论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疼痛的影响因素众多,主要原因有感染、假体松动、脱位、腰椎源性疾病引起疼痛、无菌性炎症等;由于疼痛的严重程度有所不同,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要明确引起疼痛的病因,并以此为依据采取适合的治疗方法,以此缓解患者的疼痛、提高其生活质量。

  • 标签: 全髋 关节置换术 疼痛 原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与髋关节脱位情况。方法:将我院201901-20200105收治的18例全髋关节置换术髋关节脱位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其实施术后护理。结果:干预前,髋关节脱位18例;干预后,髋关节脱位1例,且得到及时的处理。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对髋关节脱位有较好预防效果,值得推荐。 【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术;护理;髋关节脱位 导语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一种临床常用的外科手术类型。该手术能够将人工关节疾病损伤的关节面置换,进而将病灶切除,消除患者的疼痛,促使患者关节活动获得较好恢复[1-2]。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可能会产生较多并发症,例如髋关节脱位。要想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需要在治疗的基础上对其实施必要护理。将我院201901-20200105收治的18例全髋关节置换术髋关节脱位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与髋关节脱位情况,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我院201901-20200105收治的18例全髋关节置换术髋关节脱位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年龄22~69岁,平均(42.59.4±2.88)岁。纳入标准:选择的患者均已经经过医院明确诊断;患者已经与医院签订同意书,愿意参与本研究;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以及认可。排除标准:意识障碍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患者。 1.2 方法 康复护理 在手术当天晚上麻醉未消失之前,需要对其实施适当的踝关节背屈被动运动,等到麻醉消失后,使踝关节主动运动,保证下肢血液回流,可以预防深静脉血栓。手术之后两小时,需要对患者进行一次抬臀,加速血液的循环,促使受压部分更加干燥,健肢的膝关节屈曲需用力,将牵引床支架作为辅助抬起臀部,促使臀部离开床面,并协助患者进行必要按摩。术后要对其实施必要的大便护理,便盆需要求光滑。冬季需要最好加上棉布套。将臀部抬起,避免抽推,增加臀部皮肤的剪切力,防止皮肤擦伤。在术后的第2天或是第3天,将病床摇升一定高度,并实施踝关节主动练习。 还需要实施收缩运动,促进肌肉张力提高,开展膝关节以及髋关节的被动活动。之后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一步运动,例如膝髋关节主动运动。具体练习方法:逐步在床上进行平移,保证不离开床面.还需要提醒患者避免直腿抬高练习,因为相关学者研究显示直腿抬高运动支点是在患者的髋部力部,力臂相对比较长,重力大,髋部会有存在严重的负重,相当于站立行走的负重,因此不建议采取此行动.在术后的一周,需要将病床摇升到90度,并开展相关的座位练习,座位时间避免过长,防止髋关节疲劳。还需要在床边双手后撑伸展髋关节。座位到立位的训练方法是:患者需要双手将床上支架拉住,促使重心处于健侧,慢慢移动到床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初期避免实施髋关节内收外旋等动作,还需要告知患者在日后生活中避免做矮椅子,软沙发,避免翘二郎腿,不侧身弯腰,还需要提醒其防止过度向前弯腰,避免出现关节髋关节脱位。 心理护理 因髋关节疾病患者会对患者本人造成较大的身体伤害,而在对其实施全关节手术之后,患者可能会出现焦虑以及抑郁情绪,因此需要对其实施心理指导。针对因为对自身疾病恢复了解较少的患者,护理人员需要对其实施健康宣教,告知其全关节置换术的手术过程、手术细节、术后护理相关注意事项、术后护理对患者疾病改善的意义等,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以及手术后恢复的认识水平,提高护理依从性。同时针对负面情绪较严重的患者,护理人员需要告知患者之前已经治疗成功的案例,树立康复的信心,保证护理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1.3 检查指标 统计护理效果。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20.0分析对比产生的各项数据,数据资料分为计量资料以及计数资料。计量资料( ±s)、计数资料行t检验、 检验对比。P<0.05为差异显著。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髋关节骨性关节炎选择全髋关节置换的相关量化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将我院110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设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中选择全髋关节置管术治疗的55例患者设为实验组,将另外选择非手术治疗的55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相关量化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以及发病持续时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经济情况、文化水平、髋关节最狭窄处间隙值以及Harris评分值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除自身不具有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因素以外,患者自身的经济情况、文化水平、髋关节最狭窄处间隙值以及Harris评分值均没能够在患者对治疗方式的选择上产生重要影响。

  • 标签: 髋关节骨性关节炎 全髋关节置换术 相关量化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髋关节部分翻修术与全髋关节翻修术治疗髋关节假体松动的应用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为本院74例髋关节假体松动患者,收治时间2020年10月-2021年10月,随机将其均分为对照组37例,行全髋关节翻修术治疗,实验组37例,行髋关节部分翻修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实验组的Harris评分改善情况、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给予患者髋关节部分翻修术治疗能够显著提升手术效果,促使髋关节恢复,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髋关节部分翻修术 全髋关节翻修术 髋关节假体松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髋关节镜下结合富血小板血浆(PRP)髋关节腔注射治疗髋关节盂唇损伤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2年12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髋关节盂唇损伤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25例,A组采用传统开放式手术治疗,B组采用关节镜下微创手术结合PRP髋关节腔注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体育运动功能、日常活动功能以及关节活动功能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升高且B组高于A组(P0.05),治疗后VAS评分降低,并且B低于A组(P

  • 标签: 髋关节镜 PRP髋关节腔注射 髋关节盂唇损伤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一例未分化脊柱关节病(uSpA)合并髋关节病变应用英夫利昔单抗(类克)的诊治经过及疗效,复习文献并探讨其治疗方案。方法联合使用类克治疗uSpA合并髋关节病变,观察其髋关节MRI、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等指标变化,评估疗效。结果联合使用类克治疗可以明显改善uSpA合并髋关节病变炎症,并有一定的髋关节修复作用。结论早期、联合使用TNF-α拮抗剂类克等强有力的诱导缓解治疗方案,可使uSpA合并髋关节病变病情得到早期控制、髋关节病变得到修复、降低致残率,提高长期生活质量。

  • 标签: 未分化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 类克 髋关节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髋关节假体松动特点,评价髋关节部分翻修术、全髋关节翻修术治疗的预后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2月-2021年1月期间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松动患者,总计60例,均行髋关节翻修治疗。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与家属知情同意。根据髋关节翻修治疗方案不同进行分组,即髋关节部分翻修术的观察组(n=30)、全髋关节翻修术的对照组(n=30)。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包括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髋关节功能变化、并发症情况等。结果:应用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评估患者的髋关节功能,组间术前评分比较接近P>0.05,组间术后3个月评分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组间术后随访几个时间段比较术前评分高P

  • 标签: 髋关节部分/全髋关节翻修术 髋关节假体松动 手术情况 髋关节功能 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