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恶性黑色患者的中医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1年8~2012年8月期间收治的26例该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26例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中医治疗后,患者均痊愈出院,患者较为满意,预后良好。结论综合治疗方法和提高患者的临床救治率,改善生活质量。

  • 标签: 皮肤 中医 之劳
  • 简介:患者男,28岁,系“胸痛1年余,下肢麻木无力2个月”入院。患者1年前出现左侧胸背部疼痛,呈持续性伴阵发加重,多在活动时发作,每次数分钟后症状缓解,未进一步检查治疗,2个月前开始出现腰腹部及双下肢、足底麻木,表现为痛温觉减退,触觉尚可,具体麻木发展方向,描述不清。外院MRI检查发现椎管内多发占位,来我院诊治。病程中有轻度二便障碍,表现为小便难解,大便不易控制。查体:神志清,颈软,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未见黑痣及色素沉着,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腹未见明显异常,双上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下肢肌力约5-级,肌张力稍高,双侧乳头水平以下至足底,痛温觉减退,粗触觉尚可,右侧重于左侧,腹壁反射及肛门反射减弱,提肛反射未引出,双膝反射活跃,双侧巴氏征阴性。

  • 标签: 椎管内恶性黑色素瘤 下肢麻木无力 MRI检查 足底麻木 下肢肌力 肛门反射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耳廓恶性黑色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和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1年8月~2012年8月期间收治的26例该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26例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后均痊愈康复,院后3~6个月的随访,患者预后良好。结论耳廓恶心黑色应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主任医师掌握耳廓恶性黑色的治疗方法可提高患者的救治率。

  • 标签: 耳廓恶性黑色素瘤 治疗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黑色肝脏转移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方法收集黑色肝脏转移1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7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论典型黑色肝脏转移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而非典型黑色肝脏转移需与肝内其它占位相鉴别。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脉络膜黑色的临床病理特征,组织起源及相关治疗。方法分析6例脉络膜黑色临床资料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结果脉络膜黑色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视野缺损,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病理以梭型细胞型为主。结论当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时,相关的影像学知识和临床资料将有助于脉络膜黑色的诊断和治疗。

  • 标签: 脉络膜黑色素瘤 误诊 病理f
  • 简介:目的探讨肢端雀斑样黑色(Acrallentigenousnevus,ALN)的常规HE染色病理诊断经验教训,减少误诊的发生。方法收集近年来经免疫组化标记及上级会诊确诊的肢端雀斑样黑色6例,对病理误诊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在6例肢端雀斑样黑色患者中,有2例初诊误诊为色素痣,误诊率33.3%。结论肢端雀斑样黑色极易误诊。

  • 标签: 肢端雀斑样黑色素瘤 交界痣 误诊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并分析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以我院收治的56例口腔黏膜恶性黑色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肿瘤转移情况可将口腔粘膜恶性黑色分为四期,对I~II期患者采用手术治疗,III期患者采用手术以及颈淋巴结清扫疗法,IV期患者采用手术及化学疗法。观察口腔粘膜恶性黑色的临床疗效。结果56例患者的5年生存率达26.8%,其中I期患者存活有5例,II期患者3例,III期患者5例,IV期患者2例。结论根据口腔粘膜恶性黑色患者的病情需要采用适当的手术﹑清扫相关区域淋巴结以及化疗等方法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5年生存率。

  • 标签: 口腔黏膜 恶性黑色素瘤 颈淋巴结 化疗
  • 简介:目的探讨颅内原发性黑色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0月至2011年10月我科收治的6例颅内原发性恶性黑色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全切,1例次全切。平均随访12个月,2例存活,4例死亡;总体生存时间5-17个月。结论颅内原发性黑色恶性程度高,彻底切除病灶可延长患者生存期,但预后仍差。

  • 标签: 原发性黑色素瘤 颅内 影像学特点 诊断 外科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女性生殖系统恶性黑色手术治疗及预后。方法对6例原发性外阴、阴道恶性黑色的临床特点、治疗效果及其与预后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患者中位年龄54(45~68)岁。临床表现主要为大小阴唇、阴道外口粘膜及尿道口大片黑色沉着,手术方式由根治性切除逐渐衍变为扩大局部切除。结论女性生殖道恶性黑色,无淋巴结转移的情况下,根治性切除与扩大局部切除,两种手术方式对患者预后没有明显差别,相反根治性切除给患者带来的并发症更多、痛苦更大、切口愈合时间更长。

  • 标签: 女性生殖系统 恶性黑色素瘤 手术方式
  • 简介:目的探讨中国人眼部恶性黑色GNAQ的突变情况,并分析GNAQ突变与眼部黑色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45例中国人眼部恶性黑色组织标本(葡萄膜黑色27例,非葡萄膜黑色18例),采用PCR扩增和基因测序方法检测GNAQ第4、5号外显子突变情况。结果GNAQ在45例眼部恶性黑色患者中的突变率为35.6%(16/45)。16例突变样本中,Q209突变有12例(75.0%)。GNAQ在葡萄膜黑色患者中的突变率为51.9%(14/27),在非葡萄膜黑色患者中的突变率为11.1%(2/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GNAQ突变与性别、年龄、有无溃疡和是否发生远处转移均无关。结论GNAQ在中国人眼部恶性黑色,尤其是葡萄膜黑色中的突变频率较高,为以GNAQ为靶点的中国人眼部恶性黑色治疗研究提供了线索。

  • 标签: 眼部恶性黑色素瘤 GNAQ 基因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肛管直肠恶性黑色流行病学、临床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最新治疗和预后。方法结合我科收治的1例原发性肛管直肠恶性黑色伴全身多处转移临床资料,查阅并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ARMM分为无色素性和有色素性肛管直肠恶性黑色,大多数发生于50岁以上女性,主要临床症状为肛门部肿块或疼痛、便血等,肿瘤距肛缘几乎均<7cm,易误诊为痔疮、直肠癌等常见疾病。免疫组化HMB45、Vimentin、S-100具有临床诊断意义,早期易发生血源性转移或淋巴道转移,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和分期、有无远处转移、手术或治疗方式等因素影响患者的生存率,预后极差。结论肛管直肠恶性黑色是一种罕见的皮肤恶性肿瘤,恶性程度高,病因尚不明,误诊率可达80%以上。目前首选治疗为手术治疗,生物治疗和免疫治疗为术后首选辅助治疗,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死亡率。

  • 标签: 肛管 直肠肿瘤 恶性黑色素瘤 免疫治疗 免疫组化 误诊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纳米粒对脉络膜黑色血管生成拟态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鼠源性黑色细胞悬液4ul用10ul微量注射器注射到20支鼠眼脉络膜上腔,2周后处死10只动物,分离肿瘤组织,检测血管生成拟态的存在,免疫组化方法HIF-lα,VEGF的表述。并以此组作为对照组。将纳米粒液4ug/ul/每只直接注射到10支长有脉络膜黑色鼠眼玻璃体腔2周后处死,检测肿瘤组织中HIF-lα,VEGF的表达,并以此组作为实验组。实验结果采取方差分析q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HIF-LΑ在实验组表达率为15.79%,对照组为80.19%,VEGF在实验组表达率为20.18%,对照组65.19%,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米粒疗法对鼠脉络膜黑色血管生成拟态有抑制作用,通过下调HIF-lα,VEGF的表达,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减低侵袭。

  • 标签: 脉络膜黑色素瘤 新生血管 缺氧诱导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黑色性神经鞘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通过1例肋骨黑色性神经鞘的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特点的观察和随访,并结合文献综合分析。结果肿瘤大小2cm×2cm×2cm,浸润肋骨周围横纹肌,为多边形上皮样和短梭形细胞混合,成片排列,少量色素仅见于个别细胞,细胞核圆形或卵圆形,无浓染和染色质增粗,无核分裂,肿瘤中血管周淋巴细胞呈袖套样浸润,免疫组化示Vimentin(+++),S-100(++),HMB-45个别细胞(+),GFAP(++),Ki-67(1%+),随访40个月无复发和/或转移。结论黑色性神经鞘少见,可无色素,可浸润性生长,生物学行为潜在恶性,需长期随访。

  • 标签:
  • 简介:各几张牌一次数学课.老师问:“一副扑克54张,其中甲跟乙的牌一样多.丙比乙多3张.问他们手里各几张牌?”

  • 标签: 黑色幽默 数学课 老师
  • 简介:河南的我哥的朋友是某电脑售后服务的客服人员。外国的客户也都往他们那打电话。

  • 标签: 黑色幽默 售后服务 打电话
  • 简介:吃鸡宿舍里的两个家伙夜间11点钟了还躲在卫生间里下象棋。时不时的还传出一些声音。只听其中一个对另一个说道:“你怎么把我的车吃了?”此时在宿舍外面的班主任刚好听到了这句话。班主任走进宿舍后有些生气地说道:“你几年没鸡肉吃了?这么晚了不睡觉躲在卫生间里吃鸡。”

  • 标签: 黑色幽默 卫生间 班主任 宿舍 鸡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