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通过参与1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消化患者的治疗,总结血小板药物在此类患者中合理使用的经验。方法 临床药师通过查阅相关指南和文献资料,协助医生调整血小板治疗策略。结果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抗血小板药物进行停用和重新恢复使用,患者急性心肌梗死消化治疗好转。结论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消化患者的血小板治疗,应根据具体情况,平衡获益和风险,采取个体化治疗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消化道出血 抗血小板药物 临床药师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80岁,发作性心前区疼痛15h入院。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史。入院时体温36.6℃,脉搏93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30/70mmHg,双肺可闻及湿性啰音,心律齐,心音低钝,无杂音。心电图V1~V4ST段抬高0.3mV,V1~V2呈QS型,V3~V4有小q波,Ⅱ,Ⅲ,

  • 标签: 老年人 心肌梗死 胃肠出血
  • 简介:摘要: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种常见的危急、严重的心血管疾病。通常行急诊介入治疗并常规应用药物。上消化是其合并症之一,患者应用药物受到限制,停用药物可能导致血栓事件,继续应用增加大出血风险,导致死亡风险增加,给治疗带来矛盾。本文报告1例AMI介入治疗合并消化,以期为AMI合并消化治疗提供借鉴。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介入治疗  消化道出血  抗栓治疗
  • 简介:摘要: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种常见的危急、严重的心血管疾病。通常行急诊介入治疗并常规应用药物。上消化是其合并症之一,患者应用药物受到限制,停用药物可能导致血栓事件,继续应用增加大出血风险,导致死亡风险增加,给治疗带来矛盾。本文报告1例AMI介入治疗合并消化,以期为AMI合并消化治疗提供借鉴。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介入治疗  消化道出血  抗栓治疗
  • 简介:阿司匹林加波力维联合血小板治疗导致上消化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本文使用典型病例讨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术后上消化的预后意义及停用血小板治疗的危险性。在此对本病例在没有临床用药指南的情况下,根据临床经验谨慎使用血小板、凝、输血、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ballonpump,IABP)治疗,得到成功救治的经验予以回顾。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抗血小板治疗 上消化道出血 急性心肌梗死 介入术后 救治
  • 简介:目的对比观察强化治疗下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和并发症,探讨其是否可能成为急性心肌梗死的首选途径。方法对89例诊断为AMI的患者选择右侧桡动脉途径行PCI治疗(A组);对照组为AMI经皮股动脉途径直接PCI患者,83例采用手压股动脉止血(B组),80例采用缝合器止血(c组)。随访术后3个月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包括死亡率、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发生率、靶血管血运重建率(TVR)]和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结果3个月后随访结果显示,MACE发生率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B、c组明显高于A组(P〈0.01),而B、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组并发症发生率略高于B组。结论强化治疗下,经桡动脉行急诊PCI治疗AMI的疗效与经股动脉组相当,而出现穿刺部位并发症的比率明显低于经股动脉PCI组(包括手压和缝合器组),因此在强化治疗下,可以考虑将经桡动脉作为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首选途径。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经桡动脉途径 经股动脉途径 心肌梗死 心血管事件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消化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从2009年5月至2012年3月入住我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消化患者中随机选取15例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其临床资料,并对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我院实施的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患者中,1例患者因并发器官功能衰竭死亡,3例患者因失血过多致低血压休克死亡,其余11例患者均治愈,顺利出院。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消化患者临床上死亡率高,且常伴有严重并发症。实施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的产生,让患者恢复健康。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消化道出血 并发症 心理护理 胃黏膜
  • 简介:摘要:本研究旨在分析上消化(UGIB)患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MI)时的临床特点。我们回顾性研究了一组UGIB患者中AMI的发病率和临床特点。结果显示,UGIB合并AMI的发生率较低,但这一情况对患者预后造成显著影响。UGIB患者合并AMI的主要临床特点包括年龄偏大、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存在,以及AMI患者心电图异常、心酶升高等表现。治疗方面,UGIB合并AMI的患者需综合考虑出血心肌梗死治疗,采取积极干预措施以提高预后。本研究强调了UGIB患者中AMI的风险因素,有助于更好地识别和管理此类高危患者。

  • 标签: 上消化道出血 急性心肌梗死 临床特点 合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临床病例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消化的特点和病理机制,应用有效的急救措施和其他治疗方法,总结临床经验,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搜集并分析我院16例急性心肌梗死消化患者的临床特征、病理改变等,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急救措施。结果1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死于泵衰竭,剩余15例患者在我院进行急救等综合治疗1~3周后症状得到有效缓解,黑便患者在4天左右颜色转黄,所有患者在治疗5~9天后便血症状改善,出院后持续行质子泵抑制剂加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治疗,确保无明显临床症状的出血征象。结论急性心肌梗死伴上消化病情复杂,治疗难度大,应采取积极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方可以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消化道出血 诊断标准 急救措施
  • 简介:[摘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双联治疗能有效减少支架内血栓形成,显著降低了缺血事件的发生的同时,但会增加了消化的风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发生消化是否需要停用药物,停用后是否需要恢复以及何时恢复治疗,目前尚无统一观点。现结合最新研究进展和相关指南,就PCI术后合并消化治疗策略进行阐述。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消化道出血 抗栓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病史与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轻度出血是指皮肤、黏膜、肉眼及显微镜下血尿、或小量咯血、呕血等(穿刺或注射部位少量瘀斑不作为并发症);重度出血是指大量咯血或消化出血、腹膜后出血等引起失血性低血压或休克需要输血者;危及生命的出血包括颅内、蛛网膜下腔、纵隔内或心包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是短暂的,尤其多见于溶治疗的结束阶段,应该注意监测,及时处理,并注意其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一过性低血压及过敏反应多见于应用链激酶或重组链激酶时。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溶栓治疗
  • 简介:摘要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消化是临床中较常见的疾病组合,其诊疗决策制定的过程中,消化内镜检查结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常规消化内镜检查的置管侵入性使很多危重症患者,尤其是心血管病患者难以接受并耐受。磁控胶囊内镜是近年我国自主研发的可精准控制的、覆盖接近全消化(除结肠外)黏膜的检测方法,患者接受度高,耐受性好。本文报道了在磁控胶囊内镜检查指导下,成功救治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消化的患者1例,以期为此类患者的诊疗提供一定的经验及依据。

  • 标签: 心肌梗死 消化道出血 磁控胶囊内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上消化的影响。方法将15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77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35例;对照组75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37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护理干预,统计消化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发生上消化2例;对照组发生上消化出血6例,其中大出血1例,轻微出血5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护理干预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上消化出血的发生率。

  • 标签: 护理干预,急性心肌梗死,上消化道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 (STEMI)患者住院期间上消化的发生率及其预测因子。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2月某市友谊医院心脏中心CCU住院治疗的233例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上消化的发生率,及与各种危险因素的相互关系。结果17例(7.3%)STEMI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了上消化,其临床危险因素包括既往消化性溃疡病史(P=0.01),和上消化病史(P=0.004),肌酐>2mg/dl(P

  • 标签: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 上消化道出血 预测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对伴消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临床特点进行归纳总结。方法将来我院进行治疗并已经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350例分为心肌梗死对照组(320例)、消化心肌梗死组(10例)以及心肌梗死消化组(20例);对急性心肌梗死消化患者在临床上表现出的主要特征进行观察、归纳。结果经Logostic回归性分析得到,eGFR降低而导致心肌梗死患者患消化的危险系数在0.975,由此来看,由于eGFR降低,属心肌梗死消化的一项关键预测因素;与心肌梗死对照组比较,消化心肌梗死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率数据间差异经检验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梗死消化组患者中,于12个月内死于心血管疾病与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再发心绞痛、心衰以及中风等因素而住院的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与心肌梗死对照组患者对比来看,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判断是否伴有消化的重要因素为eGFR降低;伴消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通常会提高其冠脉再通、血小板以及治疗的困难程度,预后效果不佳。

  • 标签: 消化道出血 急性心肌梗死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伴消化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方法;分析2017年8月至2021年8月期间我院2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2例为A组,急性心肌梗死消化患者73例为B组,急性心肌梗死消化患者65例为c组,分析三组患者的临床特点,统计记录三组患者的预后。结果;B组的eGFR为(56.38±22.19)mL·min ·1.73 ,A组的eGFR为(73.45±13.27)mL·min ·1.7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eGFR降低对AMI后消化具有相关性(OR 0.865,95%CI 0.945-0.986,P<0.05);B组应用阿司匹林所占百分比为65.75%,高于C组的9.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B组终点事件发生率为36.92%,高于A组的15.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结论;eGFR降低是AMI后消化的重要预测因子,血小板、治疗较为困难,且预后较差。

  • 标签: 心肌梗死 消化道出血 临床特点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与溶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80例我院2015年1月到2017年1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纳入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介入治疗方式完成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早期溶治疗方式完成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后的心功能指标,并比较患者治疗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数据对比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介入治疗的应用效果优于溶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介入治疗 溶栓治疗 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