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 CT 影像评分对社区获得性肺炎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本文所选 80 例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均为我院 2015 年 3 月— 2018 年 5 月所收治,对其胸部 CT 影像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胸部 CT 对急性加重特发性肺纤维化 CT 评分( AE-IPF )进行计算,并探讨 AE-IPF 评分与疾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在 AE-IPF 评分方面,院内存活患者与院内死亡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与 28d 存活患者相比, 28d 死亡患者的 AE-IPF 评分显著增加( P<0.05 )。与院内存活患者相比,院内死亡患者的 APACHEⅡ 评分显著降低( P<0.05 );与 28d 存活患者相比, 28d 死亡患者的 APACHEⅡ 评分显著降低( P<0.05 )。 Person 相关分析发现,患者的 AE-IPF 评分和 APACHEⅡ 评分存在线性相关,表现为正态分布。结论单一的影像学特征并不能对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预后进行判断,而采用 CT 影像评分能对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 28d 预后进行准确判断。

  • 标签: 社区获得性肺炎 CT 影像评分 预后 评估价值
  • 简介:目的:探析CT扫描评分系统对鉴别良恶性胸腔积液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4月~2016年8月收治的73例胸腔积液合并胸膜改变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诊断,确诊为良性胸腔积液42例(良性病变组),确诊为恶性肿瘤病变31例(恶性病变组)。所有患者均采用CT扫描评分系统进行诊断和鉴别,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良性病变组患者的胸膜弥漫线状增厚、胸膜钙化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恶性病变组(P<0.05);良性病变组患者的纵膈胸膜受累发生率及胸膜结节状增厚、不均匀环状增厚、条带状不规则增厚情况与恶性病变组患者的CT诊断图像表现均有差异(P<0.05)。结论:在良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鉴别和诊断上,CT扫描评分系统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 标签: CT扫描评分系统 良恶性胸腔积液 鉴别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证明颅脑CT影像学鹿特丹评分表与颅内压(ICP)具有相关性,探索通过鹿特丹评分表预测ICP值,用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根据纳入标准,收集2014年10月—2015年9月我院行单纯的有创ICP监测(Camino、Codman脑室型或脑实质型装置)的患者,无再行其它手术。患者在ICP探头置入后24小时内统一进行颅脑CT平扫。将患者颅脑CT平扫的影像表现通过CT影像学鹿特丹评分量表转化为数值,并与CT检查前60分钟内的ICP平均值(每10分钟读取1次ICP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0软件。结果共有66例病例纳入研究。单因素相关性分析通过鹿特丹评分表转化的CT评分值均与ICP具有相关性,相关性系数为r=0.545(P<0.01)。为了便于指导临床治疗,将ICP值分为三级当ICP持续小于15mmHg时,颅内压在正常范围;ICP持续大于15mmHg并小于20mmHg时考虑颅高压,但此时可予加强临床观察,暂不需进行降压处理;当ICP持续大于20mmHg时则需进行临床干预。与鹿特丹表所得的CT评分值的对应值进行等级相关性分析r=0.729(P<0.01),具有强相关性,再将分级后各个层次的ICP与所对应的CT评分值分别进行单极相关性分析均具有强相关性(见表3)。且通过线性关系图可知CT评分值超过5分时提示ICP值超过20mmHg。结论CT影像学特征通过鹿特丹评分表所得数值与ICP值具有明显的相关性,鹿特丹评分表能够较好的预测ICP值。评分超过5分时提示ICP值超过20mmHg,需进一步进行临床干预,因此鹿特丹评分表对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 标签: 鹿特丹评分量表, ICP值,相关系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外膜脂肪厚度、CT值及心脏外科与介入治疗狭窄冠脉研究(Syntax)评分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10月就诊于临沂市兰陵县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共69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同期正常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检查,比较心外膜脂肪厚度及CT值。分析冠心病患者造影结果,计算Syntax评分,比较不同水平Syntax评分冠心病患者心外膜脂肪厚度及CT值差异。结果研究组患者甘油三酯[(1.62±0.68)mmol/L]、总胆固醇[(5.12±1.83)mmol/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1.50±0.53)mmol/L,(4.90±1.20)mmol/L](t=4.60,3.82;均P<0.05);研究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49±0.43)mmol/L]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45±0.63)mmol/L]水平与对照组[(1.50±0.55)mmol/L,(2.50±0.55)mmol/L]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5,0.34;均P>0.05)。研究组心外膜脂肪厚度[(12.30±2.66)mm]高于对照组[(9.50±1.85)mm](t=8.60,P<0.01);研究组心外膜脂肪CT值[(-98.60±15.66)HU]高于对照组[(-70.55±9.82)HU](t=19.36,P<0.01);低积分组冠心病患者心外膜脂肪厚度[(11.30 ± 2.20)mm]、心外膜脂肪CT值[(-90.60±9.55)HU]、平均Syntax评分[(-17.32±8.42)分]低于高积分组冠心病患者[(14.50±2.76)mm、(-115.30±13.36)HU、(-30.44±9.19)分],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2,9.58,21.15;均P<0.01)。结论心外膜脂肪厚度、CT值可能影响冠心病患者Syntax评分结果,可作为患者病情评估的参考指标,有推广价值。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心包 脂肪类 心脏外科与介入治疗狭窄冠脉研究评分
  • 简介:目的探讨MarshallCT分级和RotterdamCT评分对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TBI)早期病死率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15年手术治疗的169例急性中、重型TBI的临床资料,伤后24h内入院并行CT检查,计算MarshallCT分级和RotterdamCT评分。以伤后14d观察周期,判断早期死亡。结果149例中,早期死亡20例,早期病死率为13.4%。与存活病人相比,早期死亡病人入院时GCS评分、运动评分更低(P〈0.05),瞳孔变化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Marshall和Rotterdam评分更高(P〈0.05)。随着Marshall分级或Rotterdam评分增高,病死率也随之明显升高(P〈0.05)。Marshall分级和Rotterdam评分对TBI早期病死率的预测都具有很好的辨别能力,但是Rotterdam评分[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0.852;95%CI:0.764~0.941]优于Marshall分级[AUC=0.800;95%CI:0.719~0.881]。结论MarshallCT分级和RotterdamCT评分都可以很好地预测急性中、重型TBI的早期病死率;由于RotterdamCT评分包含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或许更适用于弥漫性轴索损伤。

  • 标签: 急性颅脑损伤 Marshall CT分级 ROTTERDAM CT评分 早期病死率
  • 简介:【摘要】:目的 针对胸腰椎骨折 CT及 X线影像研究和 综合 分型评分展开分析探讨。方法 选取我院

  • 标签: 胸腰椎骨折 CT诊断 X线影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CT评分及其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7日至3月8日确诊的3个临床中心的197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患者中位年龄64岁,54.8%为男性。由两位临床医师进行CT评分。两侧肺野以气管隆凸水平和下肺静脉水平分为共6个区域。目标病变类型为磨玻璃影、肺实变、总体病变范围及是否存在铺路石征。结果197例COVID-19患者共纳入可分析的CT图像522个。从第2周开始,重型及危重型患者各类病变CT评分均高于普通型患者。第5周以后病程进入恢复期。上肺区域CT评分低于其他区域。入院分级为普通型的患者,病程第2周的磨玻璃影评分对于住院期间严重程度分级的升级具有预测价值,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0.849,最佳截断值为5分,敏感度84.2%,特异度75.0%。结论由临床医师使用CT评分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进行评估具有可行性。病程第2周磨玻璃影评分对普通型患者住院期间病情恶化具有预测价值。恢复期可酌情降低复查CT频率。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体层摄影术 肺炎,病毒性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胸腰椎骨折 CT及 X线影像研究和综合评分评分。方法 选取我院 2018年 6月 ~2019年 6月收治的 10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均采用 CT及 X线影像进行诊断,对其分型评分进行分析探讨。结果 (1)胸腰椎骨折分为六型及相关亚型, (2)骨片突入椎管诊断, CT优于普通 X线, (3)评分≤ 4分可保守治疗,≥ 6分可手术治疗。结论 CT扫描和 X线片必须相结合才能正确分型评分,了解胸腰椎骨折的程度,更好指导治疗。

  • 标签: 胸腰椎骨折 CT及 X线影像 分型评分
  • 简介:目的:应用ToshibaAquilionM16全身螺旋CT扫描机,对心脏冠状动脉粥样钙化进行前瞻性的扫描,旨在对冠状动脉的粥样钙化程度做出较准确的评分。方法:应用心电门控技术,使CT在心脏处于舒张期时相进行扫描,同时利用ECG技术获得重建图像的数据。使用ToshibaAquilionM16全身CT扫描机制造商日本东芝提供的专用测量软件(Agatstonscore)进行钙化评分。结果:应用此方法对128例患者进行CT扫描,96例能显示满意的冠脉钙化影像,27例显示欠佳,5例显示不满意。结论:当患者心率介于60次/min和80次/min之间时,在心电门控控制下所获得的冠脉影像为最佳影像,并能做出准确的钙化评分。因此,无创特点使MSCT(multi-sliceCT)在筛查冠状动脉钙化病变方面具备优势,可为临床诊断提供有力的证据。

  • 标签: 计算机体层摄影 冠状动脉 钙化 心电门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有助于在长径<5 cm的胃黏膜下肿瘤(SMT)中鉴别胃肠间质瘤(GIST)和良性肿瘤的CT特征,构建一种简易实用的CT评分法并进行外部验证。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病例入组标准:(1)经术后病理确诊的胃SMT;(2)具有治疗前胃部CT平扫及增强图像。排除标准:(1)伴有其他恶性肿瘤病史;(2)在CT检查前接受过相关治疗;(3)CT显示长径≥ 5 cm。根据以上标准,于2013年1月至2017年5月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42例患者临床及影像资料作为基本数据集,其中GIST组31例,良性SMT组11例(7例平滑肌瘤和4例神经鞘瘤);并于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期间收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66例作为验证数据集,其中GIST组48例,良性SMT组18例(7例平滑肌瘤,1例黏膜下炎性息肉,10例神经鞘瘤)。观察及测量的CT征象为:肿瘤发生位置、肿瘤长径、生长模式、边缘是否规则、平扫及增强各期CT值、增强是否均匀、动态增强模式、是否伴有坏死、溃疡、钙化及病变周围肿大淋巴结等。比较基本数据集中GIST组与良性SMT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的差异,确定可区分GIST与良性SMT的指标,并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特征的简单累加数作为其评分,构建一种简易评分分类方法。然后,利用验证数据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对该评分法诊断效能进行外部验证。结果年龄>46.5岁、非贲门位置、边缘不规则、平扫CT值<45 HU、静脉期不均匀强化、有坏死、无瘤周肿大淋巴结7个临床及CT特征,可提示GIST的诊断(P<0.05);每个特征赋值1分,构建GIST评分法。经与病理学诊断对比,当临界值取3~4之间时(即0~3分提示为良性SMT,4~7分提示为GIST),基本数据集内42例患者均能被正确诊断。采用上述简易评分法,对验证数据集患者(66例)进行评分,以术后病理学诊断作为金标准,其诊断GIST的AUC为0.97;当临界值取3与4之间时,诊断GIST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100%、72%、91%、100%和92%。结论基于CT构建的胃小SMT简易评分法能够在术前准确区分GIST和良性SMT。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 黏膜下肿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基于CT评分和炎症因子的重症急性胰腺炎(SAP)预后模型,并评价其效能。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12月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确诊的128例SA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给予乌司他汀联合血液净化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第3天测定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D-二聚体水平;治疗第3天进行腹部CT检查,评估修正CT严重指数(MCTSI)和胰腺外炎症CT评分(EPIC)。根据入院后28 d预后将患者分为生存组(94例)和死亡组(34例)。用Logistic回归分析SAP预后的风险因素,并以此构建列线图回归模型,用一致性指数(C-index)、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价模型对SAP的预测价值。结果治疗前,死亡组CRP、PCT、IL-6、IL-8和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生存组;治疗后,死亡组IL-6、IL-8和TNF-α水平均高于生存组。生存组MCTSI和EPIC评分均低于死亡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前CRP >140.7 mg/L、D-二聚体>2.00 mg/L以及治疗后IL-6>31.28 ng/L、IL-8>31.04 ng/L、TNF-α>31.04 ng/L和MCTSI>8分均是SAP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OR)和95%可信区间(95%CI)分别为8.939(1.792~44.575)、6.369(1.368~29.640)、8.546(1.664~43.896)、5.239(1.108~24.769)、4.808(1.126~20.525)、18.569(3.931~87.725),均P<0.05〕。模型1(由治疗前CRP、D-二聚体和治疗后IL-6、IL-8、TNF-α构成)的C-index低于模型2(由治疗前CRP、D-二聚体和治疗后IL-6、IL-8、TNF-α及MCTSI构成;0.988比0.995);模型1的平均绝对误差(MAE,0.034)和均方误差(MSE,0.003)均高于模型2(0.017、0.001);阈值概率在0~0.66或0.72~1.00时,模型1的净收益均低于模型2;阈值概率在0.66~0.72时,模型1的净收益高于模型2。此外,模型2的C-index高于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和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床边指数(BISAP,0.995比0.833、0.751);模型2的MAE(0.017)和MSE(0.001)均低于APACHEⅡ(0.041、0.002),模型2的MAE低于BISAP(0.025);模型2的净收益高于APACHEⅡ和BISAP。结论由治疗前CRP、D-二聚体和治疗后IL-6、IL-8、TNF-α及MCTSI构成的SAP预后评估模型有较高的区分度、精准度和临床应用价值,且优于APACHEⅡ和BISAP。

  • 标签: 重症急性胰腺炎 CT评分 炎症因子 预后 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心理护理对肝癌患者 CT增强扫描时的应用效果及 SAS评分影响。方法:选择来我院接受 CT增强扫描的肝癌患者为研究观察目标,从中抽选出 52例,以双色球摸球法均匀分成两组,对照组 26例(常规护理),观察组 26例(心理护理)。评价对比两组患者的 SA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扫描前两组患者的情绪评分对比差异不大,扫描后观察组患者的 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统计差异显著, 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低,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临床肝癌患者行 CT增强扫描时,选择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消除患者的焦虑情绪,引导其积极配合检查治疗,值得临床借鉴参考。

  • 标签: 心理护理 肝癌 CT增强扫描 SAS评分
  • 简介:【摘要】 目的 回顾性评估COVID-19患者在连续随访过程中CT评分的时间变化,确定胸部CT异常评分是否有助于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方法 从3个定点医院接收84名实验室确诊的COVID-19患者,在随访期间共进行了369例胸CT检查。记录累及肺叶的数量。采用5级评分法,分别评估全肺异常、磨玻璃影、间质影及实变影的严重程度。比较在重症和非重症下进行的检查的得分和累及肺叶的数目。有明确发病时间的检查,按发病到CT检查时间的间隔对各检查组进行比较。对随访过程中已达到和未达到重症的患者,比较高峰评分和发病至高峰的时间。进一步比较重症组和非重症组在不同时间间隔的检查得分和累及肺叶数。结果 在重症状态下进行的肺叶检查得分和累及肺叶的数量显著高于正常情况。在所有有明确发病时间的检查中,CT评分在发病后16-20天达到峰值。对于已经达到重症的患者,其峰值得分明显更高。每隔0-10天、11-20天和21-30天,重症患者的检查总分、GGO评分和间质变化评分均高于非重症患者。结论 胸部CT异常评分是评价新冠肺炎患者病毒性肺炎严重程度的有效方法。受累叶数≥5,总评分≥8,GGO评分≥6,间质改变评分≥4,评分/叶比≥1.5,提示临床状态严重。严重和非严重患者的肺部受累在发病后10-20天内达到高峰。早期较高的分数可能表明后续随访中更严重的临床状态。

  • 标签: 新冠肺炎 新冠病毒感染 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 计算机断层扫描
  • 简介:评分教师的评分效应和评分量表研究是研究主观题评分误差的核心问题。本论文以2006年高考政治(上海卷)第38题(论述题)为例,运用ACERConquest的RatersEffect模型研究,结果显示该大题基本没有表现出模糊性、趋中性和等级限制等评分误差,评分教师能够比较好地区分考生不同行为特征,除个别评分教师的评分一致性还有待提高外,评分松紧度差异比较显著。为此,作者提出根据松紧度调整考试分数的方法。

  • 标签: 主观题 评分 松紧度 一致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重度颅脑损伤CT表现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之间的关联性。方法选取从2009年5月-2011年5月间来我院脑外科就诊的颅脑损伤患者中110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分析对象,110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结合脑CT资料进行对照分析,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初次CT扫描阳性率为90.9%,10例(9.1%)CT扫描未发现异常病灶,其中重型患者70例,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5-8分,特重型40例,GCS2-4分,死亡12例,占10.9%。结果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降低,颅脑CT显示颅内血肿面积增大,说明病情加重;反之,提示病情减轻或明显好转。结论重度颅脑损伤CT表现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密切相关,两者的变化均能提示颅脑损伤病情发展趋势,可作为脑损伤预后判断指标。

  • 标签: 重度 颅脑损伤 计算机断层扫描 GCS评分
  • 简介:摘要对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伤情及预后进行客观、准确、无创的评估是TBI救治工作的基础。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是临床最为常用的伤情评估方法,但对需镇静、插管或合并语言、运动障碍的患者往往无法进行准确评分。此外,GCS也无法提供病理损害的直接证据。CT评分系统是近年来出现的基于CT图像的无创评估体系,其评估过程不受镇静、插管等的影响,还可以客观反映脑组织损伤的严重程度。笔者就CT评分系统评估创伤性脑损伤患者临床预后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临床医师选择合适的伤情评估方法及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 标签: 颅脑损伤 预后 CT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的慢性鼻窦炎患者的鼻窦CT评分,寻求鼻窦 CT评分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的关联性。方法 本次研究选取2021年12月-2023年1月期间在本院进行治疗的慢性鼻窦炎伴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嗜酸粒细胞计数分为对照组20例、观察组20例,对比两组的Lund-Mackay评分,分析CT评分结果与嗜酸粒细胞计数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 CT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CT评分与嗜酸粒细胞计数、百分比呈正相关( P<0.05)。结论 鼻窦CT应用在酸粒细胞性慢性鼻窦炎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价值,鼻窦CT评分高低与ECRS病变严重程度有相关性。

  • 标签: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 慢性鼻窦炎 鼻窦CT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优质护理对于急诊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急诊科收治的104例急诊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2例。对对照组实施常规急诊护理措施,而观察组实行优质护理干预,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程度,并调查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程度。结果 观察组的焦虑和抑郁评分分别为(40.16±7.26),(41.23±8.06),明显的低于对照组的焦虑和抑郁评分。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1.84±2.35),明显的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优质护理 急诊患者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优质护理对于急诊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急诊科收治的 104例急诊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 52例。对对照组实施常规急诊护理措施,而观察组实行优质护理干预,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程度,并调查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程度。 结果 观察组的焦虑和抑郁评分分别为(40.16±7.26),( 41.23±8.06),明显的低于对照组的焦虑和抑郁评分。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 91.84±2.35),明显的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优质护理对于急诊患者的应用价值高。

  • 标签: 优质护理 急诊患者 护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