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细胞免疫球蛋白蛋白分子3(Tim-3)及半乳糖凝集素9(Gal-9)在初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骨髓细胞中的表达水平、临床意义和预后评估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30例初诊ALL患者的骨髓标本,选取同期在该院体检的20名健康志愿者外周血标本作为对照。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Tim-3、Gal-9 mRNA相对表达水平。结合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不同临床病理特征ALL患者Tim-3、Gal-9 mRNA表达差异;采用Kaplan-Meier法对ALL患者总生存(OS)进行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ALL患者在初诊时Tim-3、Gal-9 mRNA相对表达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2.86±0.47比0.45±0.05,9.79±0.58比0.96±0.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65,P<0.05;t=63.24,P<0.05)。不同年龄,法、美、英(FAB)协作组分型,危险度分级及中枢神经系统是否侵犯患者间Tim-3 mRNA相对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不同年龄、FAB协作组分型、白细胞计数及中枢神经系统是否侵犯、NOTCH1基因是否突变患者间Gal-9 mRNA相对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根据Tim-3、Gal-9 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组,Tim-3高表达组(≥2.86)OS较低表达组(<2.86)差(P=0.048);Gal-9高表达组(≥9.79)OS较低表达组(<9.79)差(P=0.031);Tim-3、Gal-9均高表达组OS较二者均低表达组和任意一项低表达组均差(均P<0.05);Tim-3高表达、Gal-9低表达组与Tim-3低表达、Gal-9高表达组之间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1.4×109/L、BCR-ABL基因突变、中枢神经系统侵犯、Tim-3高表达、Gal-9高表达为影响初治ALL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Tim-3表达水平与Gal-9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788,P<0.01)。结论Tim-3及其配体Gal-9高表达为初治ALL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Tim-3、Gal-9表达水平可以作为评估初治ALL患者预后的潜在指标。

  • 标签: 白血病,淋巴样 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 半乳糖凝集素9 预后
  • 作者: 李静 顾玉荣 毕燕华 黄月华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2021年第03期
  • 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东省肝脏病研究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630,中山大学附属医第三院感染性疾病科,广州 510630,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东省肝脏病研究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630 中山大学附属医第三院感染性疾病科,广州 510630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T淋巴细胞及自然杀伤(NK)细胞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蛋白分子3(Tim-3)表达及其在评估肝纤维化程度中的潜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月1日至2018年6月1日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就诊的320例慢性HBV感染者,将其分成免疫耐受期组(31例),免疫活动期组(184例),非活动期组(48例)和灰色区组(57例);同时纳入17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分离每例研究对象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并采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CD3+ 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CD4+和CD8+ T淋巴细胞)以及NK细胞及其亚群(NK-bright和NK-dim细胞)Tim-3表达频率和平均荧光强度(MFI)。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计算天冬氨酸转氨酶与血小板计数比值指数(APRI)。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进行多组间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比较,组间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百分数)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CD3+ T淋巴细胞与NK细胞Tim-3表达比值在评估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肝纤维化进展中的预测价值。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免疫耐受期、免疫活动期、非活动期、灰色区和健康对照组年龄、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和肝脏硬度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H=12.40、169.70、210.70、25.17、24.21和86.50,P值均<0.05)。免疫耐受期、免疫活动期、非活动期和灰色区组APRI评分、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患者比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HBV-DNA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H=89.45、118.00和14.81,χ2=148.20,P值均<0.05)。免疫耐受期、免疫活动期、非活动期、灰色区及健康对照组CD3+、CD4+和CD8+ T淋巴细胞以及NK细胞、NK-bright和NK-dim细胞Tim-3表达频率及MF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13.57、51.55、8.58、44.25、20.32、47.96和12.45、33.69、4.96、32.47、10.63、30.46,P值均<0.05)。慢性HBV感染者CD3+、CD4+和CD8+ T淋巴细胞Tim-3表达频率和MFI与ALT和AST水平均呈正相关(r=0.2134、0.4733、0.2090、0.4333、0.1771、0.4417、0.1780、0.3956、0.2618、0.4671、0.2614和0.4326,P值均<0.05);CD8+ T淋巴细胞Tim-3表达频率和MFI以及CD3+和CD4+ T淋巴细胞Tim-3 MFI与TBil水平均呈正相关(r=0.1342、0.2635、0.2739和0.2526,P值均<0.05)。慢性HBV感染者NK及NK-dim细胞Tim-3表达频率和MFI与ALT、AST和TBil水平均呈负相关(r=-0.2671、-0.4093、-0.2451、-0.4099、-0.1807、-0.1823、-0.2733、-0.4224、-0.2576、-0.4206、-0.1798和-0.1946,P均<0.05); NK-bright细胞Tim-3 MFI与ALT、AST和TBil水平均呈负相关(r=-0.3775、-0.3562和-0.1633,P值均<0.05);CD3+、CD4+和CD8+ T淋巴细胞Tim-3表达频率和MFI与肝脏硬度值均呈正相关(r=0.1789、0.3896、0.1518、0.3521、0.2117和0.3579,P值均<0.05);CD4+和CD8+ T淋巴细胞Tim-3表达频率和MFI以及CD3+ T淋巴细胞MFI与APRI评分均呈正相关(r=0.1487、0.2604、0.2296、0.4858和0.2853,P值均<0.05);NK和NK-dim细胞Tim-3表达频率和MFI以及NK-bright Tim-3 MFI与肝脏硬度值均呈负相关(r=-0.2686、-0.3975、-0.2852、-0.3991和-0.3531,P值均<0.05)。NK和NK-dim细胞Tim-3表达频率和MFI以及NK-bright细胞Tim-3 MFI与APRI评分均呈负相关(r=-0.3589、-0.4158、-0.3591、-0.4108和-0.3966,P值均<0.05)。CD3+ T淋巴细胞与NK细胞Tim-3表达比值预测慢性HBV感染者肝脏纤维化ROC曲线下面积为0.783(95%CI:0.723~0.843,P<0.05)。当截断值=0.612,敏感度为61.9%,特异度为99.3%。结论慢性HBV感染者T淋巴细胞和NK细胞Tim-3表达与肝脏炎症及纤维化的相关性表现为相反的特征性,Tim-3分子T淋巴细胞和NK细胞上表达比值对评估慢性HBV感染肝纤维化具有一定价值。

  • 标签: T淋巴细胞 自然杀伤细胞 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 肝纤维化 肝炎,乙型,慢性
  • 作者: 李静 顾玉荣 毕燕华 黄月华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9-21
  • 出处:《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2021年第03期
  • 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东省肝脏病研究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630,中山大学附属医第三院感染性疾病科,广州 510630,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东省肝脏病研究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630 中山大学附属医第三院感染性疾病科,广州 510630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T淋巴细胞及自然杀伤(NK)细胞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蛋白分子3(Tim-3)表达及其在评估肝纤维化程度中的潜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月1日至2018年6月1日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就诊的320例慢性HBV感染者,将其分成免疫耐受期组(31例),免疫活动期组(184例),非活动期组(48例)和灰色区组(57例);同时纳入17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分离每例研究对象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并采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CD3+ 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CD4+和CD8+ T淋巴细胞)以及NK细胞及其亚群(NK-bright和NK-dim细胞)Tim-3表达频率和平均荧光强度(MFI)。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计算天冬氨酸转氨酶与血小板计数比值指数(APRI)。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进行多组间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比较,组间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百分数)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CD3+ T淋巴细胞与NK细胞Tim-3表达比值在评估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肝纤维化进展中的预测价值。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免疫耐受期、免疫活动期、非活动期、灰色区和健康对照组年龄、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和肝脏硬度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H=12.40、169.70、210.70、25.17、24.21和86.50,P值均<0.05)。免疫耐受期、免疫活动期、非活动期和灰色区组APRI评分、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患者比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HBV-DNA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H=89.45、118.00和14.81,χ2=148.20,P值均<0.05)。免疫耐受期、免疫活动期、非活动期、灰色区及健康对照组CD3+、CD4+和CD8+ T淋巴细胞以及NK细胞、NK-bright和NK-dim细胞Tim-3表达频率及MF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13.57、51.55、8.58、44.25、20.32、47.96和12.45、33.69、4.96、32.47、10.63、30.46,P值均<0.05)。慢性HBV感染者CD3+、CD4+和CD8+ T淋巴细胞Tim-3表达频率和MFI与ALT和AST水平均呈正相关(r=0.2134、0.4733、0.2090、0.4333、0.1771、0.4417、0.1780、0.3956、0.2618、0.4671、0.2614和0.4326,P值均<0.05);CD8+ T淋巴细胞Tim-3表达频率和MFI以及CD3+和CD4+ T淋巴细胞Tim-3 MFI与TBil水平均呈正相关(r=0.1342、0.2635、0.2739和0.2526,P值均<0.05)。慢性HBV感染者NK及NK-dim细胞Tim-3表达频率和MFI与ALT、AST和TBil水平均呈负相关(r=-0.2671、-0.4093、-0.2451、-0.4099、-0.1807、-0.1823、-0.2733、-0.4224、-0.2576、-0.4206、-0.1798和-0.1946,P均<0.05); NK-bright细胞Tim-3 MFI与ALT、AST和TBil水平均呈负相关(r=-0.3775、-0.3562和-0.1633,P值均<0.05);CD3+、CD4+和CD8+ T淋巴细胞Tim-3表达频率和MFI与肝脏硬度值均呈正相关(r=0.1789、0.3896、0.1518、0.3521、0.2117和0.3579,P值均<0.05);CD4+和CD8+ T淋巴细胞Tim-3表达频率和MFI以及CD3+ T淋巴细胞MFI与APRI评分均呈正相关(r=0.1487、0.2604、0.2296、0.4858和0.2853,P值均<0.05);NK和NK-dim细胞Tim-3表达频率和MFI以及NK-bright Tim-3 MFI与肝脏硬度值均呈负相关(r=-0.2686、-0.3975、-0.2852、-0.3991和-0.3531,P值均<0.05)。NK和NK-dim细胞Tim-3表达频率和MFI以及NK-bright细胞Tim-3 MFI与APRI评分均呈负相关(r=-0.3589、-0.4158、-0.3591、-0.4108和-0.3966,P值均<0.05)。CD3+ T淋巴细胞与NK细胞Tim-3表达比值预测慢性HBV感染者肝脏纤维化ROC曲线下面积为0.783(95%CI:0.723~0.843,P<0.05)。当截断值=0.612,敏感度为61.9%,特异度为99.3%。结论慢性HBV感染者T淋巴细胞和NK细胞Tim-3表达与肝脏炎症及纤维化的相关性表现为相反的特征性,Tim-3分子T淋巴细胞和NK细胞上表达比值对评估慢性HBV感染肝纤维化具有一定价值。

  • 标签: T淋巴细胞 自然杀伤细胞 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 肝纤维化 肝炎,乙型,慢性
  • 简介:摘要脓毒症3.0的定义为宿主对感染的失控反应而引起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预后较差,是导致重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目前人们对脓毒症发病机制的认识尚不足,导致对脓毒症的治疗缺乏特异性。而T细胞免疫球蛋白蛋白分子(Tim)家族中的Tim-1在脓毒症炎症反应、免疫耐受和细胞凋亡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中起关键作用,并且是预测脓毒症患者预后及疗效评估中特异性相对较高的生物指标,为脓毒症的免疫治疗提供了新靶点,也为脓毒症发病机制的基础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方向。现就Tim-1的发现和Tim-1的结构、分布与其免疫效应,Tim-1在脓毒症免疫抑制期、淋巴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中的可能作用,以及未来Tim-1在脓毒症中作用的研究空间进行综述,以期为脓毒症的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脓毒症 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1 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4 调节性T细胞 细胞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过表达多亮氨酸重复区免疫球蛋白蛋白1(LRIG1)通过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TLA-4)调控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影响神经胶质瘤细胞增殖、迁徙和侵袭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选取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8年9月至2020年6月手术治疗的103例患者的神经胶质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为研究对象,癌旁组织为对照组。培养胶质瘤U251细胞,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T-qPCR)、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LRIG1、CTLA-4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利用Flag-LRIG1质粒构建LRIG1过表达细胞模型,命名为对照组和LRIG1组。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两组细胞增殖能力,细胞划痕及Transwell实验检测两组细胞迁徙和侵袭能力。Western blot检测PI3K、Akt蛋白表达水平。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胶质瘤组LRIG1表达水平(1.54±0.11)明显低于癌旁对照组LRIG1表达水平(2.11±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70,P<0.01)。胶质瘤组CTLA-4表达水平(3.82±0.09)明显高于癌旁对照组CTLA-4表达水平(0.51±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90,P<0.01)。Flag-LRIG1质粒转染后LRIG1组LRIG1蛋白表达水平(2.83±0.17)高于对照组LRIG1表达水平(1.41±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090,P<0.01)。LRIG1组细胞吸光度值(0.51±0.04)低于对照组细胞吸光度值(1.11±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550,P<0.01);划痕实验24 h LRIG1组细胞迁移面积[(9.52±0.12)% ]低于对照组细胞迁移面积[(12.05±0.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20,P<0.05);Transwell实验LRIG1组细胞迁移数量[(43.15±5.17)个]低于对照组细胞迁移数量[(70.13±6.13)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30,P<0.01)。LRIG1组CTLA-4蛋白表达水平(0.50±0.08)低于对照组CTLA-4蛋白表达水平(0.83±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50,P<0.05)。结论LRIG1通过下调CTLA-4表达来调控PI3K /AKT通路从而抑制脑质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 标签: 胶质瘤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 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清免疫球蛋白、红细胞免疫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检验对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指导意义。方法:取2019年9月到2020年9月入院诊治的92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作为研究组,和同期入院进行健康体检的92例儿童作为对照组,全部患者均进行血清免疫球蛋白、红细胞免疫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检验,对其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组IgG、IgA、CD8+、CD4+/CD8+指标比较,P>0.05无差异,两组IgM指标、红细胞免疫情况指标、CD4+、CD3+指标比较,P

  • 标签: 血清免疫球蛋白 红细胞免疫 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病程时期支原体肺炎患儿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收治的98例支原体肺炎患儿,男52例,女46例;年龄(5.76±1.22)岁,年龄范围为3~9岁。根据患儿病情的发展程度可分为急性期组和恢复期组,每组49例。选取同期98名健康体检小儿作为健康组。比较三组小儿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水平。结果急性期组CD3+、CD4+细胞水平[(64.87±7.15)%、(37.13±5.29)%]低于恢复期组[(70.33±7.21)%、(39.15±4.28)%]和健康组[(72.69±5.96)%、(43.23±5.32)%],CD16+56细胞水平[(22.17±4.21)%]高于恢复期组[(18.59±4.28)%]和健康组[(16.25±4.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期组血清免疫球蛋白G水平[(9.31±0.44)g/L]高于急性期组[(8.23±0.57)g/L]和健康组[(8.58±0.59)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组血清免疫球蛋白A水平[(2.63±0.22)g/L]高于急性期组[(1.64±0.33)g/L]和恢复期组[(1.59±0.31)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组免疫球蛋白M水平[(2.08±0.47)g/L]高于恢复期组[(1.39±0.15)g/L]和健康组[(1.61±0.38)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组Ⅰ型T辅助细胞/Ⅱ型T辅助细胞、白细胞介素4、干扰素γ水平[(3.33±0.38)ng/L、(26.18±2.65)ng/L、(35.22±5.83)ng/L]均高于恢复期组[(1.62±0.23)ng/L、(12.59±2.17)ng/L、(17.74±4.26)ng/L]与健康组[(1.32±0.54)ng/L、(10.56±2.41)ng/L、(15.32±4.32)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在感染支原体肺炎后,其自身的免疫功能会出现紊乱,且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机体状态也会发生改变,对支原体肺炎患儿进行免疫监测,对于诊断或者治疗疾病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 标签: 支原体肺炎 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 免疫球蛋白 细胞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治疗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FSGS)和肾小球微小病变(minimal change disease,MCD)对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来自2014年7月1日至2019年7月1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FSGS和MCD患者,所有入选者均经临床和肾活组织病理检查确诊并接受了利妥昔单抗治疗(用药剂量为375 mg/m2体表面积,共治疗4次,每次治疗间隔时间7~14 d)。比较基线和利妥昔单抗治疗后3、6、9、12个月患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淋巴细胞CD19+、CD20+、CD3+、CD3+CD4+、CD3+CD8+、自然杀伤细胞(CD56+CD16+)水平的差异。结果96例FSGS和MCD患者入选本研究,中位年龄28岁(14~77岁),男女比为1.8∶1,MCD 65例,FSGS 31例。利妥昔单抗治疗后患者尿蛋白量较治疗前显著下降,血白蛋白水平上升(均P<0.01)。利妥昔单抗治疗后外周血CD19+和CD20+淋巴细胞计数均<5个/μl,治疗后3、6、9、12个月CD19+和CD20+淋巴细胞计数较基线值显著下降(均P<0.05),6个月后逐渐恢复。与基线值比较,利妥昔单抗治疗后3、6、9、12个月血IgG水平显著上升(P值分别为0.004、<0.001、<0.001、<0.001),血IgM水平显著下降(P值分别为<0.001、0.008、0.005、<0.001)但中位数水平仍在正常范围(400~3 450 mg/L),而血IgA水平无明显变化(均P>0.05)。T淋巴细胞(CD3+、CD3+CD4+、CD3+CD8+)和自然杀伤细胞(CD56+CD16+)计数与基线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利妥昔单抗可有效清除CD19+和CD20+淋巴细胞,对除外CD19+、CD20+的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及免疫球蛋白的影响较小。规范的利妥昔单抗用药可安全用于FSGS和MCD患者的治疗。

  • 标签: 利妥昔单抗 肾小球肾炎 免疫球蛋白类 CD19 CD2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婴儿痉挛症患儿免疫功能变化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对淋巴细胞亚群和免疫球蛋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本院儿科住院治疗的40例婴儿痉挛症患儿作为病例组,4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病例组给予ACTH治疗4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静脉抽血。流式细胞术检测CD3+ T淋巴细胞、CD4+ T淋巴细胞、CD8+ T淋巴细胞、CD19+ B淋巴细胞、CD20+ B淋巴细胞和CD4+/CD8+。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M、IgG水平,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婴儿痉挛症患儿治疗前CD8+ T淋巴细胞为(34.36±3.48)%,低于对照组的(32.33±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4+/CD8+值较对照组增高(P<0.05)。婴儿痉挛症患儿治疗前CD3+ T淋巴细胞水平、CD4+ T淋巴细胞水平、CD19+ B淋巴细胞水平及CD20+ B淋巴细胞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婴儿痉挛症患儿治疗前免疫球蛋白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婴儿痉挛症患儿治疗后CD8+ T淋巴细胞为(36.34±4.18)%,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CD4+ T淋巴细胞治疗后为(41.08±4.66)%,治疗前为(45.54±5.04)%,明显降低(P<0.01)。CD4+/CD8+值治疗后为(1.11±0.27),治疗前为(1.45±0.37),明显降低(P<0.01)。婴儿痉挛症患儿治疗前后CD3+ T淋巴细胞水平、CD19+ B淋巴细胞水平及CD20+ B淋巴细胞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婴儿痉挛症患儿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婴儿痉挛症患儿存在免疫功能紊乱,ACTH可调节婴儿痉挛症患儿免疫功能,为婴儿痉挛的免疫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婴儿痉挛症 淋巴细胞亚群 免疫球蛋白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免疫球蛋白T细胞亚群及炎症因子监测结果。方法将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本院收治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纳入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疾病轻重程度分为普通肺炎支原体肺炎组(对照组,n=100)及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组(观察组,n=100),比较两组免疫球蛋白参数、T细胞亚群指标及炎症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IgM、C3、C4分别为(1.28±0.52)pg/ml、(1.37±0.31)pg/ml、(0.51±0.13)pg/ml,与对照组相比更高,IgG则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CD3+、CD4+及CD4+/CD8+分别为(50.42±8.74)%、(20.69±6.18)%、(1.27±0.24),均低于对照组,而CD8+水平为(28.79±4.66)%,则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IL-2、IL-6、IL-8、IL-10及TNF-α水平分别为(214.89±45.68)pg/ml、(50.19±10.41)pg/ml、(222.38±80.35)pg/ml、、(141.89±97.51)pg/ml,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难治性支原体肺炎与普通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免疫球蛋白参数、T细胞亚群指标及炎症因子水平相比存在明显差异,故可通过监测以上指标区分病症严重程度,从而对症施治,提升治疗效果。

  • 标签: 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 免疫球蛋白 T细胞亚群 炎症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小儿手足口病患儿中进行免疫球蛋白和超敏C反应蛋白检验的临床价值。方法:从2019年11月至2021年10月择取40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作为研究组,另外择取同期健康体检儿童40例作为对照组,所选研究对象均实施免疫球蛋白和超敏C反应蛋白检验,对比分析两组检验结果。结果:从免疫球蛋白水平分析,研究组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G均低于对照组,免疫球蛋白M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小儿手足口病 免疫球蛋白 超敏C反应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抗髓鞘少突胶质细胞蛋白免疫球蛋白G抗体(MOG-IgG)阳性与抗水通道蛋白4免疫球蛋白G抗体(AQP4-IgG)阳性视神经炎或伴有视神经炎的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其预后因素。方法共收集2018年7月至2019年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内科以视神经炎为主要表现、血清抗体阳性的住院连续病例106例,根据血清抗体型别分为MOG-IgG阳性视神经炎(MOG-ON)组(35例)及AQP4-IgG阳性视神经炎(AQP4-ON)组(71例),平均随访14.9个月(5~26个月),比较不同血清型别视神经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转归差别,并进行不同转归的预后因素分析。结果与AQP4-ON患者比较,MOG-ON患者男性[37.1%(13/35)比15.5%(11/71),χ²=6.274]、双眼受累[48.6%(17/35)比19.7%(14/71),χ2 =9.432]、伴眼痛[82.9%(29/35)比62.0%(44/71),χ²=4.770]、视盘水肿[63.5%(33/52)比36.5%(31/85),χ2 =9.442]及盘周出血[15.4%(8/52)比2.4%(2/85),χ²=6.286]较多见,其他自身免疫指标异常较少见[11.4%(4/35)比52.1%(37/71),χ2 =16.360](均P<0.05)。与AQP4-ON类似,MOG-ON广泛累及幕上、幕下和颈、胸髓脊髓长节段及视路各段,但视神经眶内段前部受累较AQP4-ON多见(χ2 =17.506,P<0.001),而视神经鞘膜受累少于AQP4-ON(χ²=4.075,P=0.044)。MOG-ON患者发病3个月矫正视力≥0.5的比例(92.3%,48/52)高于AQP4-ON患者(50.0%,34/68)(χ²=24.374,P<0.001),血清MOG-IgG阳性是视神经炎视力恢复的有利因素[OR(95%CI):11.537(2.090~63.690)],起病年龄大[OR(95%CI):0.945(0.908~0.983)]、伴有其他神经系统受累[OR(95%CI):0.116(0.031~0.439)]、视神经鞘膜受累[OR(95%CI):0.246(0.066~0.916)]是不利因素。MOG-ON的复发率(37.1%,13/35)低于AQP4-ON(59.2%,42/71;χ2 =4.550,P=0.033),伴有其他神经系统受累是视神经炎复发的促进因素[OR(95%CI):6.908(2.312~20.634)]。结论相比AQP4-ON患者,MOG-ON患者男性多见,更多表现为双眼痛性视力下降、伴视盘水肿及盘周出血、视神经眶内段前部受累,而视神经鞘膜受累以及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抗体阳性相对少见。MOG-ON患者较AQP4-ON患者治疗后视力恢复较好,复发较少。起病年龄大、伴有其他神经系统受累、视神经鞘膜受累是视神经炎恢复的不利因素,伴有其他神经系统受累也是视神经炎复发的促进因素。

  • 标签: 视神经炎 视神经脊髓炎 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 水通道蛋白4 免疫球蛋白G 抗体 预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乳糜泻是遗传易感人群摄入含麸质蛋白的谷类及其制品诱发的自身免疫病。近年研究发现,麸质蛋白触发的异常肠道黏膜免疫反应在免疫球蛋白A肾病(IgAN)发病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乳糜泻与IgAN的相关性和相互作用尚未阐明。本文从麸质蛋白、肠道黏膜免疫两方面对乳糜泻与IgAN的关系进行综述。

  • 标签: 乳糜泻 免疫球蛋白A肾病 麸质 免疫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在小儿手足口病中进行免疫球蛋白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临床检验的价值。方法:2019年12月~2021年6月,挑选在我院收治的39例手足口病患儿作为甲组,另选择同阶段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儿童39例纳入乙组。甲乙组均应用免疫球蛋白和超敏C反应蛋白进行临床检验,比较两组检验结果。结果:通过临床检验,甲组患儿IgA及IgG水平显著低于乙组,IgM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乙组,对比数据有差异(P

  • 标签: 小儿手足口病 免疫球蛋白 超敏C反应蛋白 检验结果
  • 简介:摘要抗D免疫球蛋白预防RhD同种免疫的效果较好,不良反应轻且发生率很低。但我国至今尚无此方面的临床规范或指南。现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抗D免疫球蛋白的作用机制、剂量效应与安全性、产前抗体筛查的时机与合理性、产前常规抗D免疫球蛋白应用的合理时机与剂量、产前需要额外给予抗D免疫球蛋白的情况以及产后预防等关键问题进行总结。

  • 标签: Rho(D)免疫球蛋白 Rh同种免疫 妊娠 产前保健 产后保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清免疫球蛋白检验在肝衰竭诊断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于2019年3月—2021年2月接收的肝衰竭患者共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血清免疫球蛋白检验对乙型肝炎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7月本院100例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组,另抽选同时期100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常规组,对比分析两组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IgA检测水平。结果:研究组轻、中、重度患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IgA水平明显高于常规组(p

  • 标签: 血清免疫球蛋白 乙型肝炎 临床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小儿手足口病免疫球蛋白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临床检验价值。方法:截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小儿手足口病患儿40例作为观察组的研究对象,截取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儿童4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儿童进行超敏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的检测,并对其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在检验中,观察组儿童的超敏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相较于对照组水平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小儿手足口病患者给予免疫球蛋白和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能够保证诊断的准确性,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 标签: 小儿手足口病 免疫球蛋白 超敏C反应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