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静脉留置针护理中品管圈的应用效果。方法建立品管圈小组,实行品管圈活动,明确活动主题后制定流程图与查检表,分析可能影响静脉留置针护理质量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改进对策,对比品管圈活动开展前、后的静脉留置针护理质量。结果品管圈活动开展前的并发症发生率是7.5%,品管圈活动开展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是2.0%,开展后明显低于开展前,对比差异显著(P<0.05);品管圈活动开展前的患者满意度是87.0%,品管圈活动开展后的患者满意度是98.5%,开展后明显高于开展前,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静脉留置针护理中品管圈的应用效果显著,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且可提升患者满意度,值得推行。

  • 标签: 静脉留置针 护理 品管圈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超急性脑梗塞患者实施静脉溶栓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5年2月至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56例超急性脑梗塞患者进行观察,56例患者均进行了静脉溶栓治疗,将患者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和护理组,分别为27例和29例,对比两组患者护理的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总并发症率为33.3%,总满意度为74.0%;护理组患者总并发症率为17.2%,总满意度为86.2%。两组患者结果对比,护理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急性脑梗塞患者以静脉溶栓治疗实施的护理,能够明显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且有助于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因此值得在临床中应用此治疗护理方法。

  • 标签: 超急性脑梗塞 静脉溶栓 护理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2月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分组,各38例。阿替普酶组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瑞替普酶组采用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急性心肌梗死再通率;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牙龈出血等并发症发生;干预前后患者左室收缩和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水平。结果瑞替普酶组急性心肌梗死再通率高于阿替普酶组,P<0.05;瑞替普酶组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牙龈出血等并发症发生低于阿替普酶组,P<0.05;干预前两组左室收缩和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水平相近,P>0.05;干预后瑞替普酶组左室收缩和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水平优于阿替普酶组,P<0.05。结论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效果确切,具有较高的梗死再通率,可减少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牙龈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有效改善心功能,有利于患者预后,值得推广。

  • 标签: 静脉溶栓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酚妥拉明辅助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疗效。方法对平顶山市郏县妇幼保健院NEC患儿63例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33例,给予禁食、胃肠减压、抗感染等支持对症治疗。治疗组34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酚妥拉明0.1~0.3mg/(kg.次),每6h一次静脉注射,比较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67.6%,对照组36.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χ=6.36,P〈0.05),无不良反应。结论酚妥拉明静脉注射辅助治疗NEC疗效可靠。

  • 标签: 小肠结肠炎 坏死性/药物疗法 酚妥拉明/治疗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无痛胃肠镜中应用丙泊酚静脉麻醉的具体方法以及麻醉效果,为临床无痛胃肠镜检查的安全性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选取我院在以往一年之内所接诊的接受无痛胃肠镜患者资料300例进行对比分析,根据患者的入院顺序进行分组,给予A组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方式检查,给予B组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方式进行检查,给予C组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方式检查,对比三组患者检查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生命体征变化以及检查时间等,将所得各项数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三组患者检查各个时间段的MAP、HR以及SpO2对比不存在统计学差异,C组患者的胃镜检查时间以及肠镜检查时间显著低于A组与B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C组患者产生不良反应的几率显著低于A组与B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临床中对于接受无痛胃肠镜检查的患者,为其开展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效果显著,能够减少患者痛苦,所产生的不良反应较少,应该给予大力的推广和应用。

  • 标签: 无痛胃肠镜 丙泊酚 静脉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妇科肿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病人的护理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80例老年妇科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40例纳入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另40例纳入研究组给予预防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的术后DVT发生率、下肢肿胀疼痛发生率及护理满意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预防老年妇科肿瘤术后深静脉血栓,有效避免了术后DVT及疼痛发生,满足了患者护理需求,缩短了其住院时间,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 标签: 妇科肿瘤手术 深静脉血栓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应用剖开取大隐静脉后下肢切口的护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采用常规取大隐静脉行不停跳CABG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并记录术后下肢切口的愈合情况,结痂时间,血肿、感觉麻木、伤口水泡、伤口渗液、伤口裂开等发生例数。结果单侧下肢取大隐静脉60例,双侧下肢取大隐静脉25例,大隐静脉平均采集时间(15.50±3.70)min,大隐静脉平均采集长度(37.00±12.50)cm。平均结痂时间(5.16±2.31)d,下肢血肿1例、伤口水泡10例,伤口渗液5例,感觉麻木49例、伤口感染0例、伤口裂开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0例。其中糖尿病患者切口愈合不良率明显高于无糖尿病患者。下肢切口愈合不良患者经过有效的医疗干预及护理措施均愈合。结论正规有效的护理措施可明显改善CABG患者大隐静脉下肢切口的愈合情况,降低伤口并发症,促进下肢功能恢复。

  • 标签: 搭桥 大隐静脉 下肢切口 护理
  • 简介:在日常的护理过程中,静脉穿刺拔针后止血法通常是在穿刺点的上方压迫,时有引起皮下血肿或瘀血的现象,不但增加患者的痛苦,而且严重影响再次静脉穿刺.我们对130例静脉穿刺后采用远心端压迫止血法,避免了以上缺点,现介绍如下.

  • 标签: 静脉穿刺 拔针 出血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急性颅脑损伤应用CT与核磁共振诊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74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参照组实施CT检查。研究组实施核磁共振检查。结果研究组的检出率94.59%,误诊率0%,漏诊率2.70%优于参照组的75.68%,误诊率21.62%,漏诊率24.32%,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应用CT和核磁共振诊断均有诊断率,核磁共振诊断更高一些,而且误诊率和漏诊率较低,为医师提供诊断依据,开展针对性治疗。

  • 标签: CT 急性颅脑损伤 核磁共振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乳腺良性上皮增生性病变(RS)与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DuctalCarcinoma,IDC)声像图的共性与差异及其形成机制,以期对乳腺良性上皮增生性病变声像特征有更好的认识,从而降低误诊率。方法应用回顾性对比分析方式,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门诊行超声检查或住院患者21例,对比起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及术后病理结果。结果RS组患者平均年龄、病灶最大径平均值与ID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S组与IDC组病灶在形态、边缘、纵横比、后方回声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内部回声、周围高回声晕、边界、钙化灶、腋窝淋巴结异常及血流信号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检查对RS病灶的发现具有一定价值。RS的发病年龄、病灶大小及超声征象与IDC具有一定区别。

  • 标签: 超声检查 鉴别 乳腺良性上皮增生性病变 浸润性导管癌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新生儿经PICC输入脂肪乳剂导致导管堵塞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2016年5月-2018年4月本院接诊的经PICC输入脂肪乳剂的患儿30例,综合分析患儿导管堵塞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30例患儿中有6例发生导管堵塞的情况。1例经尿激酶再通获得成功,5例在导管堵塞后拔管。结论合理配置药物,积极采取正确的封管以及冲管方法,对置管技术进行规范,充分了解导管维持的相关知识,可显著降低导管堵塞发生率,确保患儿生命健康。

  • 标签: 脂肪乳剂 新生儿 护理对策 PICC导管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预见性护理在预防血液净化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自2016年4月开始至2018年4月截止两年时间内收治的需要血液净化患者8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以及参照组,参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在参照组患者的基础上进行预见性护理,依据两组患者的护理干预方法不同,对两组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进行数据对比。结果实验组患者出现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情况明显少于参照组患者,统计学具有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明显优于参照组患者,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在预防血液净化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血液净化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细节管理对静配中心管理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0月-2017年3月本院静配中心实行细节管理时划分为研究组,选择2016年3月-2016年9月未实施细节管理作为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的管理模式,研究组行细节管理。对比两组管理质量。结果研究组调配评分为(68.2±3.1)分,发放评分为(65.6±2.5)分,管理评分为(66.1±1.9)分。对照组调配评分为(89.9±2.6)分,发放评分为(88.3±3.0)分,管理评分为(97.5±2.2)分。数据对比P<0.05。研究组患者的总满意度为96.67%,对照组为70.00%,数据对比P<0.05。结论通过细节管理,可以提升静配中心的管理质量,且可以提升相关科室的满意度。

  • 标签: 细节管理 静配中心 管理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PDCA循环在静配中心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以及意义。方法此次研究实验于2016年5月~2017年7月将医院静配中心内的8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应用组和对照组,观察分析8名护理人员在2016年5月~2017年1月的护理质量和8名护理人员在2017年2月~2017年7月的护理质量,对比护理人员在采取PDCA循环方法前后的护理质量。结果应用组的护理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PDCA循环在在静配中心护理管理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有利于改善提升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宜广泛应用于护理管理中。

  • 标签: PDCA循环 静配中心 护理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浅淡消毒供应中心无菌物品的监测与管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37例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对照组未实施专项治理活动前,观察组2017年1月份开始对无菌物品消毒进行监测与管理。结果2016年对300例消毒物品进行检测,发生交叉感染率6.33%,合格率91.67%,,满意率84.67%,2017年实施无菌物品监测以及管理控制交叉感染率0.67%,合格率97.33%,满意率99.33%,两组存在一定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熟练掌握每个环节的质量管理核心,保证消毒治疗,各个环节配合好,对消毒供应中心的质量控制进行规范化,可有效提高无菌物品消毒管理,可降低医院感染情况发生,使医院整体医疗水平与服务质量得到提升。

  • 标签: 无菌物品的监测 消毒供应中心 管理控制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普拉唑肠溶片应用于十二指肠溃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12年1至12月我院选取了62例活动性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来进行研究分析,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均有31例。对照组使用奥美拉唑肠溶片治疗,观察组使用普拉唑肠溶片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和愈合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两周内症状消失率是80.65%,对照组是54.84%。观察组4周末溃疡愈合率是96.77%,对照组是74.19%,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两组的HP根除率和不良反应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结论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接受普拉唑治疗后的愈合率和症状消失率有所提升,临床中安全可靠,可以推广使用。

  • 标签: 艾普拉唑 十二指肠溃疡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舒芬太尼在静脉术后用于镇痛和在临床麻醉中的治疗效果,并研究其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在2015年1月至12月期间,某医院收治的需要进行全身麻醉的90例患者,将90位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为45人,对对照组患者的镇痛使用常规的吗啡类药物,实验组患者使用以舒芬太尼为主的镇痛类药物;在患者进行全麻手术之后,对两组患者的术后情况进行全面观察,记录患者的停药时间、自主呼吸的回复时间和清醒时间。并且对患者的疼痛视觉进行模拟评分。结果在手术之后对药物的镇痛效果实验发现,实验组患者恢复自主呼吸的时间和清醒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说明舒芬太尼在静脉术后镇痛和临床麻醉的效果要优于吗啡类药物。

  • 标签: 舒芬太尼 静脉术后 镇痛 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多普勒超声诊断效果。方法将2016年10月~2017年5月在我院确诊为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58例患者纳入到本组研究中,组成观察组。另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纳入对照组,均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查,对比两组诊断数据。结果观察组患者在股浅静脉内径、腘静脉内径、股静脉平均血流速度、静脉平均血流速度方面有显著差异,(P<0.05),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静脉瓣反流部位来看,观察组Valsalva’s动作、平静呼吸数据在股浅静脉瓣、腘静脉瓣、双瓣反流上有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相关数据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多普勒超声的推广与应用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提高了诊断成功率,该种诊断措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使用。

  • 标签: 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多普勒超声诊断 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血细胞分析仪对静脉血和末梢血在血常规检测中的结果做差异性处理。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2010年~2012年接收的236例血常规检验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成静脉血组118例于静脉处采血,末梢血组118例于指尖采血,对比检测结果;此外以分别于0min、10min及30min时间处检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白细胞和血小板3次检测结果,分析其稳定性。结果两组患者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平均红细胞体积(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小板(PLT)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静脉血组患者在3个时间点检测的数据无显著差异(P>0.05),末梢血组患者0min时间点与30min时间点的检测结果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10min时间点与30min时间点的检测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血常规检测中,末梢血的检测结构会受到时间的影响,而静脉血检测结果的可重复性强,准确率较高。

  • 标签: 静脉血 末梢血 血常规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糖尿病患者应用静脉留置针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0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0例,对照组采用钢针输液进行治疗,研究组采用静脉留置针进行输液治疗,对两组患者的输液反应进行比较。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的输液反应发现,研究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少于对照组,且P<0.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研究发现,静脉留置针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有效的减轻患者的不适,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糖尿病 静脉留置针 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