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男,28岁。2011年5月26因腹痛伴间断血便2年收入我利。患者于2009年5月、2010年12月及2011年4月先后3次解暗红色血便,每次艟约100~200g,

  • 标签: 孤立性盲肠溃疡 诊断 治疗
  • 简介:在所有胸部X线片中,0.09%-0.20%可见孤立肺结节(TheSolitaryPulmonaryNodule简称SPN),尽管原因可能包括良性疾病但支气管肺癌作为孤立肺结节的一个原因正在不断增加,尤其在老年人中。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是近年来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在多数发达国家中,肺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男性恶性肿瘤中占首位,在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中占第2位或第3位。迄今为止,

  • 标签: 肺癌 孤立性肺结节 诊断 胸部X线片
  • 简介: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对孤立肺结节(SPN)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应用MSCT平扫加增强结合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对31例孤立肺结节的MSCT征象进行分析,观察病灶形态、边缘、内部特征以及SPN的强化程度与良恶性的关系。结果:MSCT显示结节分叶征、毛刺或棘突以及结节强化程度大于20HU更倾向于恶性结节诊断。钙化在良性结节中比例较高。结论:MSCT对孤立肺结节的诊断及鉴别有重要的价值。

  • 标签: 孤立性肺结节 MSCT MPR
  • 简介: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简称肺癌,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25%,占癌症死亡病因的第三位。男女比例2.3:1,男性高于女性,好发年龄60—79岁,近年来有发病年轻化趋势。肺癌发病与吸烟、职业致癌因子、空气污染、饮食和营养、结核、精神因素及家族遗传等因素有关。肺癌大体分型可分为:(1)中央型,(2)周围型,(3)弥漫型。

  • 标签: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鉴别诊断 CT诊断 结节性 孤立 全身恶性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内镜对食管孤立静脉瘤的诊断分析,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对2010年8月至2014年6月扬中市人民医院胃镜中心通过内镜进行诊断发现的168例孤立食管静脉瘤进行总结分析。结果2010年8月至2014年6月我院胃镜中心一共做胃镜31438例,其中发现孤立食管静脉瘤186例,孤立食管静脉瘤发生率为0.58%。结论孤立食管静脉瘤临床上属于良性病变,它的增长速度比较缓慢,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生大出血,通常不需要进行治疗,需要指出的是,必要时可以做超声胃镜检查,并注意与食管静脉曲张相鉴别。

  • 标签: 食管 血管瘤 内镜
  • 简介:目的探讨用电视胸腔镜手术对孤立肺结节的微创伤诊治方法.方法1994年10月至2003年3月电视胸腔镜下切除孤立肺结节47例.结果除1例炎假瘤因胸腔内较严重粘连、中转开胸手术外,其余均在电视胸腔镜下顺利完成肺楔形切除术.手术时间、术后留置胸腔引流管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平均为26.8min、1.2天和3.9天.全组无手术死亡,无与手术相关的术中术后严重并发症.结论电视胸腔镜手术是诊治孤立肺结节的安全有效方法,具有明显的微创优势.

  • 标签: 电视胸腔镜 微创手术 孤立性肺结节 胸外科手术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螺旋CT扫描对肺孤立结节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经病理证实的39例肺孤立结节,先行平扫发现病灶,对病灶行2mm薄层扫描,再以2ml/s速率注入造影剂后1、2、3、4、5min薄层扫描,分析病灶大小、边缘情况及强化值对良恶性结节的鉴别价值。结果①孤立肺结节的大小有一定的定性意义,对良恶性鉴别有一定帮助。较小的结节更有可能为良性。有作者统计,〈1cm的结节85%为良性,〈2cm的结节约60%为良性。〉3cm的肿块多为恶性肿块。②分叶状边缘多表明为恶性结节,特别是深分叶结节,深分叶阳性者以恶性结节多见,深分叶阴性者以良性结节多见。分叶反映结节各个方向生长不均衡。肺癌常见深分叶状边缘,错构瘤可见浅分叶。模糊的、不规则或毛刺的边缘提示恶性结节,肺癌边缘常见毛刺征,为肿瘤细胞向各个方向蔓延或肿瘤刺激引起周围结缔组织增生、纤维条索形成。约30%的转移瘤边缘模糊,可见毛刺征,约90%有毛刺的结节为恶性结节。边缘光滑锐利提示良性结节,如平滑肌瘤、乳头状瘤和结核球等。③血管集中征又称支气管血管集中征,恶性结节较多见。其表现为结节附近或周围的血管束向病灶集中,或直接与病灶相连,或受牵拉向病灶移位。血管集中征并非肿瘤的供血血管或肿瘤血管,而是肿瘤瘤体内纤维化和肿瘤增殖破坏致使肺支架结构的塌陷皱缩对周围血管的牵拉,或肿瘤对穿过血管的包绕。④胸膜凹陷征为周围型肺癌的常见影像学征象之一,典型的胸膜凹陷征对周围型肺癌有重要的诊断价值。⑤良恶性结节平扫的CT值差异不明显,增强扫描后恶性结节的强化值(38.6±14.9)HU明显高于良性结节(18.5±16.4)HU(P〈0.01)。周围型肺癌的主要强化形态是完全强化及周围强化。恶性结节增强后CT值立即升高,2min形成强化高峰,然后逐�

  • 标签: 肺结节 螺旋CT 大小 边缘 增强扫描
  • 简介:摘要孤立肺毛细血管瘤(SPCH)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良性肿瘤。这类肿瘤无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大多为稳定的磨玻璃结节,与早期的肺腺癌易混淆。手术切除以后,常规HE染色中,这类疾病可仅表现为肺泡间隔增宽,与局限性肺不张相似,因此可能会被诊断为例如慢性炎症改变在内的非特异性感染,造成误诊漏诊。现报道1例以混合型磨玻璃结节为表现的孤立肺毛细血管瘤的罕见病例。

  • 标签:
  • 简介:目的分析孤立肺结节的CT影像学特征,及早诊断恶性结节。方法搜集经临床治疗后观察证实或病理证实的65例孤立肺结节,其中恶性结节35例(周围型肺癌);良性结节30例(结核球18例,炎结节10例,错构瘤2例)。所有病例行常规CT扫描,并对部分结节病灶进行HRCT检查。结果典型结节并具有深分叶征,毛刺征,小泡征,含气支气管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对恶性结节的诊断具有较高价值。结论CT,特别是HRCT对孤立肺结节的定性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孤立结节性病变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肺部孤立小结节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25例肺部孤立结节患者的影像表现,所有患者均行常规CT与高分辨率CT检查。结果发现,患者中有6例为肺癌患者,4例为结核球,2例为炎假瘤。所有患者经过炎治疗后,有2例患者炎性反应消失,表现为良性肿瘤。治疗2年后进行随访,有5例患者的病灶无任何变化。结论要充分认识肺内孤立结节的特征表现,对提高肺结节的确诊率相当重要。肺结节的诊断主要包括筛查、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和随访四个环节。

  • 标签: 肺部孤立性结节 高分辨率 鉴别诊断
  • 简介:【摘 要】目的:为有效提高孤立肺结节的诊断准确,对普通CT和HRCT诊断在其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作进一步探究,为临床提供有效参考依据。方法:研究筛选出共70例孤立肺结节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于2019年7月至2022年7月期间进入本院治疗,按组间基本资料匹配原则平均分为对照组(n=35例)和观察组(n=35例),对比观察采用普通CT检查的对照组与采用HRCT检查的临床检查诊断结果。结果:统计研究表明,两组患者在采取不同的CT检查后,通过HRCT检查的观察组检查灵敏度、准确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明显,P<0.05,说明存在对比意义。结论:分析表明,HRCT诊断检查在孤立肺结节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诊断有较高的灵敏度、准确,进而更好的为患者制定针对治疗方案,促进患者预后。

  • 标签: 孤立性结节 CT扫描检查 应用效果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孤立肺结节(SPN)的良恶性鉴别方法与随访方案。方法:选择2020年5月-2022年5月间入院诊断的289例SPN患者。分析良恶性结节的鉴别方法和随访方案。结果:结节直径>8mm的恶性率更高,实结节的恶性率为3.11%,部分实结节的恶性率为39.45%,磨玻璃样结节的恶性率为2.42%,肺上叶位置的恶性结节率更高。恶性结节的钙化特点为偏心样、细小斑点样与泥沙样钙化,其CT增强表现为慢升慢降型。可根据结节直径、影像学资料和结节形态等信息确定随访方案。结论:结节直径、形态、钙化灶、CT增强表现可以作为SPN的鉴别诊断指标,且能够以此拟定随访方案。

  • 标签: 孤立性肺结节 良恶性鉴别 随访分析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螺旋CT在孤立肺结节(SPN)诊断价值中的对照分析。方法 通过整理回顾分析临床上经手术病理、穿刺活检诊断的孤立肺结节46例患者CT的具体表现特点和临床病理学的资料。结果 CT初步诊断:46例患者中肺癌34例和肺结核12例。病理诊断:46例患者中肺癌37例和肺结核9例。结论 螺旋CT对于孤立肺结节的诊断有部分局限性,但是对肺内及节约的位置有很好的定位作用。

  • 标签:   螺旋CT 孤立性肺结节 对照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孤立肺结节(SPN)诊断中,应用CT灌注成像的应用效果。方法:本院2020年5月~2023年4月收治的96例孤立肺结节患者,均采用CT灌注检测,测定肺内病灶血流量(BF)、肺内病灶血容积(BV)、表面通透(PS)、平均通过时间(MTT)等数值,并测量SPN增强净增值(NE)与达峰时间(TTP)。结果:炎、恶性结节的BV值均高于良性,P<0.05;炎与恶性之间比较,P>0.05;BF值中,良性结节<炎<恶性结节,MMT值比较,P>0.05,但恶性与炎之间TTP值比较,P>0.05。NE值中,组间比较,P<0.05,良恶性、炎结节的TDC形态有所差异。结论:CT灌注成像技术应用在SPN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借鉴。

  • 标签: 孤立性肺结节 CT灌注成像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孤立肺结节(SPN)诊断中,应用CT灌注成像的应用效果。方法:本院2020年5月~2023年4月收治的96例孤立肺结节患者,均采用CT灌注检测,测定肺内病灶血流量(BF)、肺内病灶血容积(BV)、表面通透(PS)、平均通过时间(MTT)等数值,并测量SPN增强净增值(NE)与达峰时间(TTP)。结果:炎、恶性结节的BV值均高于良性,P<0.05;炎与恶性之间比较,P>0.05;BF值中,良性结节<炎<恶性结节,MMT值比较,P>0.05,但恶性与炎之间TTP值比较,P>0.05。NE值中,组间比较,P<0.05,良恶性、炎结节的TDC形态有所差异。结论:CT灌注成像技术应用在SPN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借鉴。

  • 标签: 孤立性肺结节 CT灌注成像 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研究肿瘤与非肿瘤机械肠梗阻的临床诊治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2年5月—2014年5月间来该院就诊的机械肠梗阻患者96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根据诊断结果将46例肿瘤机械肠梗阻患者作为对照组,将50例非肿瘤机械肠梗阻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肠扭转患者10例,肠套叠患者11例,肠粘连患者25例,粪石患者2例,嵌顿疝患者2例。两组患者均先采取鼻肠管进行肠道减压和营养支持等非手术治疗,再根据病情采取手术治疗。结果过3个月治疗,对照组46例患者非手术治疗效果不明显,其中治愈0例,好转10例,无效36例,有效率21.74%,后对治疗无效患者立即采取手术治疗措施,手术治疗后共治愈16例(34.78%),好转20例(43.48%),无效9例(19.57%),死亡1例(2.17%),总有效率78.26%.结论械肠梗阻根据病因可分为肿瘤及非肿瘤肠梗阻,肿瘤机械肠梗阻以手术治疗效果明显,非肿瘤机械肠梗阻则以非手术治疗手段居多,临床应根据具体病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 标签: 机械性肠梗阻 肿瘤 诊断 经鼻肠导管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对后循环缺血单发性眩晕(PCIV)与偏头痛眩晕(MV)两组病例进行深入分析,比较其鉴别诊断的方法。方法选取我院从2015年1月——2017年12月的患有后循环缺血单发性眩晕疾病的患者52例,患有偏头痛眩晕疾病的患者48例,分为两组疾病进行临床观察,同时主要采取后循环缺血(PCI)的高危因素检查、眼动检查和高刺激率听脑干反应(ABR)检查及头颅MRI等检查方法,分析其各自的特征体现。结果52例PCIV患者,血压异常21例;血脂或(和)血糖异常9例;血管超声异常23例;突然起身眼前发黑或头晕8例;高刺激ABR异常17例;5例头颅MRI异常(腔隙梗死)。48例MV患者,运动病41例,运动敏感17例,畏光或(和)畏声25例,偏头痛31例,眼动异常13例,MRI异常3例,高刺激ABR异常36例。结论通过对PCIV和MV两组患者的症状分析,可见MV患者的发病年龄要比PCIV患者的发病年龄要小,PCIV的发病症状主要体现在血压、血脂或(和)血糖异常、动脉硬化等;而MV的发病症状主要体现在运动病、运动敏感、发作时畏光或(和)畏声。头颅MRI对于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帮助,高刺激ABR不能作为PCIV与MV的鉴别点,但对与其他类型眩晕的鉴别有一定意义。

  • 标签: 后循环缺血单发性 眩晕 偏头痛
  • 简介:摘要目的对后循环缺血单发性眩晕(PCIV)与偏头痛眩晕(MV)两组病例进行深入分析,比较其鉴别诊断的方法。方法选取我院从2015年1月——2017年12月的患有后循环缺血单发性眩晕疾病的患者52例,患有偏头痛眩晕疾病的患者48例,分为两组疾病进行临床观察,同时主要采取后循环缺血(PCI)的高危因素检查、眼动检查和高刺激率听脑干反应(ABR)检查及头颅MRI等检查方法,分析其各自的特征体现。结果52例PCIV患者,血压异常21例;血脂或(和)血糖异常9例;血管超声异常23例;突然起身眼前发黑或头晕8例;高刺激ABR异常17例;5例头颅MRI异常(腔隙梗死)。48例MV患者,运动病41例,运动敏感17例,畏光或(和)畏声25例,偏头痛31例,眼动异常13例,MRI异常3例,高刺激ABR异常36例。结论通过对PCIV和MV两组患者的症状分析,可见MV患者的发病年龄要比PCIV患者的发病年龄要小,PCIV的发病症状主要体现在血压、血脂或(和)血糖异常、动脉硬化等;而MV的发病症状主要体现在运动病、运动敏感、发作时畏光或(和)畏声。头颅MRI对于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帮助,高刺激ABR不能作为PCIV与MV的鉴别点,但对与其他类型眩晕的鉴别有一定意义。

  • 标签: 后循环缺血单发性 眩晕 偏头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炎纤维母细胞肿瘤(UIMT)的临床病理及分子病理学特点。方法收集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2019—2020年6例UIMT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分析其临床及分子病理学特点。结果6例患者年龄14~65岁;肉眼及临床检查肿瘤位于子宫肌壁间、黏膜下,直径2.5~6.0 cm,4例肿瘤切面略灰黄、灰白,2例肿瘤切面灰白、灰褐相间,质地较硬;镜下主要有两种形态:纤维型和黏液型,纤维型呈纤维瘤病样,主要表现为富于细胞的束状纤维母细胞或肌纤维母细胞增生,细胞核呈胖梭形伴不同程度异型;黏液型呈筋膜炎样,主要表现为黏液样或水肿基质中见胖梭形肿瘤细胞。在肿瘤间质中可见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肿瘤细胞异型轻至中度,核分裂象(2~4)个/10 HPF。免疫组织化学5例显示肿瘤细胞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1例显示ALK阴性;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证实5例肿瘤细胞存在ALK基因重排,1例肿瘤细胞ALK基因重排阴性。结论UIMT是一类中间型肿瘤,具有局部复发和转移的风险。镜下瘤细胞呈梭形细胞形态,易于和子宫平滑肌肿瘤、子宫内膜间质肿瘤混淆。免疫组织化学ALK阳性或FISH检测ALK基因重排有助于明确诊断。

  • 标签: 子宫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病理学,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