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总结分析肺部孤立空洞病变的螺旋CT表现,为临床诊断和鉴别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本院经病理或临床资料确诊的30例肺部孤立空洞病变患者,对其病变的螺旋CT表现进行回顾分析。结果30例肺部孤立空洞病变中肺结核空洞15例,肺脓肿7例,肺癌5例,肺曲霉菌感染2例,韦格肉芽肿1例。CT诊断准确率86.67%(26/30),其中2例肺结核、1例肺癌、1例韦格肉芽肿未做出正确诊断。结论螺旋CT扫描对肺部孤立空洞病变多数可以作出正确诊断,对于不典型病变应行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

  • 标签: 肺空洞 孤立性 螺旋CT
  • 简介:目的3种斑点分布(瑞利分布、莱斯分布和K分布)混合下的孤立囊肿肾脏的超声仿真研究及性能评价。方法依据肾脏组织结构,分析组织散射点三维特点、超声斑点与组织散射点分布,得到瑞利、莱斯、K分布参数模型,建立组织散点模型。用FIELDⅡ软件对其进行超声仿真。选择45例经超声检查诊断为孤立囊肿肾脏病变患者,其中男性20例,女性25例;年龄30~75岁,平均年龄51岁。随机抽取30例用于确定组织散射点模型的参数。其余15例用于后续仿真结果的定量统计比较分析。结果通过30例肾脏各参数进行超声仿真,用超声中心频率为5MHz、换能器为128阵元的线性阵探头对超声射频回波信号经过包络提取、函数插值及对数压缩等处理得到仿真B超图像;同基于传统单一分布散射点模型的仿真结果相比,新方法仿真的肾脏肾髓质、肾皮质、孤立肾囊肿及囊肿结缔组织回声与实际组织切片一致,也符合临床超声图像的表现。15例临床B超图像验证,仿真回声斑点的分布和各参数值与临床超声各参数一致更好(P〈0.01),最大相对误差为0.08,组织结构也更细致分明。结论混合分布构造散射点模型的孤立囊肿肾脏超声仿真方法具有优越,仿真效果更为逼真。

  • 标签: 超声仿真 混合斑点分布 肾脏 孤立性囊肿 FIELD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肿瘤与非肿瘤肠梗阻临床诊断与治疗效果。方法2013年05月~2015年05月期间,于我院选取32例肿瘤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期再选取32例非肿瘤肠梗阻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其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87.50%)明显高于对照组(81.25%),差异比较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肿瘤肠梗阻确切诊断后可首选手术治疗,而非肿瘤肠梗阻可根据患者病症情况选择合理的诊治方法,均可取得理想的临床效果。

  • 标签: 肿瘤性 非肿瘤性 肠梗阻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研究肿瘤与非肿瘤机械肠梗阻的临床诊治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2年5月—2014年5月间来该院就诊的机械肠梗阻患者96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根据诊断结果将46例肿瘤机械肠梗阻患者作为对照组,将50例非肿瘤机械肠梗阻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肠扭转患者10例,肠套叠患者11例,肠粘连患者25例,粪石患者2例,嵌顿疝患者2例。两组患者均先采取鼻肠管进行肠道减压和营养支持等非手术治疗,再根据病情采取手术治疗。结果过3个月治疗,对照组46例患者非手术治疗效果不明显,其中治愈0例,好转10例,无效36例,有效率21.74%,后对治疗无效患者立即采取手术治疗措施,手术治疗后共治愈16例(34.78%),好转20例(43.48%),无效9例(19.57%),死亡1例(2.17%),总有效率78.26%.结论械肠梗阻根据病因可分为肿瘤及非肿瘤肠梗阻,肿瘤机械肠梗阻以手术治疗效果明显,非肿瘤机械肠梗阻则以非手术治疗手段居多,临床应根据具体病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 标签: 机械性肠梗阻 肿瘤 诊断 经鼻肠导管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态CT增强扫描对孤立肺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在我院2011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诊治的孤立肺结节患者中,随机抽取6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对所有患者的动态CT增强扫描结果和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病理检查的结果相比较,在对60例孤立肺结节患者动态CT增强扫描结果中,良性结节和恶性结节增强扫描后同增强前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其CT值变化也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动态CT增强扫描对孤立肺结节良恶性的诊断以及诊疗过程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在孤立肺结节诊断中进行推广使用。

  • 标签: 孤立性肺结节 螺旋CT 动态增强扫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螺旋CT对肺孤立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择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肺孤立结节患者100例纳入本次实验研究,对所有患者均给予螺旋CT诊断,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经过临床诊断后发现,螺旋CT相比病理诊断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该诊断方式可清晰显示患者肺孤立结节的病变情况。结论对肺孤立结节患者采取螺旋CT进行临床诊断的应用价值显著,同时可结合患者以往病史做出更加正确的疾病诊断。

  • 标签: 肺孤立性结节 诊断 螺旋CT 价值
  • 简介:目的总结肝脏孤立髓外浆细胞瘤(SEP)的超声、CT及钆塞酸二钠动态增强MRI(Gd-EOB-DTPAMRI)影像学检查特征,探讨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5月7日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收治的1例肝脏SEP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行超声造影、CT平扫及增强扫描、钆塞酸二钠动态增强MRI检查。完善术前相关检查后行手术治疗,术后行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术后患者门诊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随访时间截至2015年11月12日。影像学检查记录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回声、密度或信号、强化特征、继发表现。记录手术治疗情况、病理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结果,术后恢复情况,随访期间肿瘤复发情况。结果超声造影检查示右半肝s7段探及范围约24mm×19mm的低回声包块,边界清晰,内部可见点状血流信号;动脉相迅速增强。腹部CT检查:平扫期右半肝团块状稍低密度影,CT值为34-64HU,边界清楚,邻近肝脏包膜无明显外凸。CT增强检查动脉期示包块明显均匀强化,其内可见肝右动脉后上段分支走行;门静脉期包块持续强化,强化程度稍低于正常肝实质,CT值为77-102HU;平衡期包块强化程度减低,cT值为41-98HU。动脉期最大密度投影图像示包块内可见增粗血管影走行;门静脉期最大密度投影图像示包块与肝右静脉、下腔静脉毗邻,邻近肝右静脉受压移位改变。Gd-EOB-DTPAMRI检查:右半肝稍长T。、稍长T2信号影,边界清楚,信号均匀,其内未见明显脂质成分及出血、钙化。动脉期明显强化;门静脉期持续均匀强化,强化程度高于正常肝实质;平衡期强化减低;肝胆期呈低信号,包块与下腔静脉、肝右静脉毗邻,肝右静脉呈受压移位表现,肝脏未见明显肝硬化结节表现。完善检查后,患者行腹腔镜右半肝占位性病变切除术,�

  • 标签: 肝脏肿瘤 髓外浆细胞瘤 断层成像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钆塞酸二钠
  • 简介:目的:评价胸膜凹陷征在孤立肺结节定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60例周围型肺癌和40例良性结节的MSCT资料,并行MPR、VR、SSD等显示结节与胸膜之间关系的影像表现。结果:胸膜凹陷发生于肺肋胸膜面46例,纵隔面11例,膈面22例,叶间胸膜面13例,壁胸膜与叶间胸膜同时发生8例。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胸膜凹陷征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轴位图像(P〈0.05)。周围型肺癌典型胸膜凹陷征和伴相关结节切迹的出现例数显著高于良性结节组(P〈0.05);良性结节粗线影和伴胸膜粘连增厚的检出例数高于周围型肺癌(P〈0.05)。结论:MSCT图像后处理显示胸膜凹陷征对孤立肺结节的定性诊断具有指导意义。

  • 标签: 孤立性肺结节 胸膜凹陷征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发性孤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诊治策略。方法选择2013年5月31日于我院就诊的孤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敖某某作为研究对象。患者主诉腹胀、腹痛三天,休息不能缓解,活动后加重伴胸闷、胸痛、乏力、纳差一天,分析孤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并总结治疗策略及预后结局。结果患者以腹痛待查收治入院,初步诊断为腹痛原因(主动脉夹层瘤、肝胆病变、阑尾炎、急性冠脉综合症)待查,并行螺旋CT及彩色超声鉴别诊断;给予扩冠、营养心肌,抗炎支持对症常规治疗,后因患者因素及设备限制,要求患者到上级医院进一步检查确诊,明确诊断为孤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经严格控制血压,合理饮食,随访两年,未再发相关症状。结论孤立肠系膜上动脉临床较为罕见,临床医生应密切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应重点分析与临床不符合的辅检报告结果,力求正确地诊断结果,避免误诊、漏诊的发生。

  • 标签: 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 病历报告 诊治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孤立脑梗死发病机制及临床特点。方法2012年1月至12月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分布区域急性脑梗死患者98例。根据大脑中动脉(MCA)是否存在病变分为2组,分别进行梗死灶大小、形态、卒中危险因素、脑小血管病变指标(脑白质疏松和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入院即刻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及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生率的比较。结果两组患者伴有MCA狭窄组梗死灶体积、动脉粥样硬化比例、入院即刻NIHSS评分均高于MCA非狭窄组,病灶在DWI冠状位上多呈线性病灶,且易出现进展,进展程度较重。而MCA非狭窄组患者,梗死病灶在DWI冠状位上多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动脉粥样硬化比例偏低,LA评分及EPVS评分偏高。结论根据MCA病变程度,动脉粥样硬化情况,脑小血管病变指标及梗死形态的不同提示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孤立脑梗死发病机制的不同,且伴有MCA狭窄的患者易发生进展,病变程度较重。

  • 标签: 大脑中动脉 深穿支梗死 发病机制 小血管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肺部孤立球形病变患者行CT检查与普放检查的诊断效果。方法选择在2011年3月-2015年10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肺部孤立球形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行不同诊断方式对照组(普放检查)、研究组(CT检查),评定检查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病症误诊者1例,占比1.7%,低于13.3%的对照组,P<0.05,有区别。结论临床肺部孤立球性病变患者诊断过程实施CT检查手段作用突出,可提高病症诊断率,降低误诊率,值得借鉴。

  • 标签: CT 检查 普放检查 肺部 孤立性球形病变 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3-0389-01
  • 简介:侵袭纤维瘤病(aggressivefibromatosis,AF)又被称为硬纤维瘤、韧带瘤(desmoid-typefibromatosis,DF),是一种少见的肌成纤维细胞单克隆增殖肿瘤。AF属于交界肿瘤,好发于育龄期女性,可发生于全身各个部位,常见于四肢、腹壁、腹腔。它以局部侵袭生长和容易局部复发为主要特点,不发生远处转移。

  • 标签: 交界性肿瘤 侵袭性纤维瘤病 硬纤维瘤 育龄期女性 肌成纤维细胞 切缘阳性
  • 简介:目的探讨颅底巨大侵袭纤维结构不良(FDB)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8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例颅底侵袭FDB患者的临床诊断资料和随访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患者男.29岁,CT和MRI检查发现前中颅底巨大(9.7cm×8.8cm×7.9cm)沟通性肿瘤,于2013年8月28日经上颌骨掀翻入路切除肿瘤;因肿瘤复发、症状加重,于2014年9月3日二次行经右侧中颅底硬膜外入路肿瘤切除术。结果首次手术后鼻塞和视力减退明显缓解、嗅觉消失,病理诊断为颅底侵袭FDB;术后3个月MRI检查示肿瘤复发。二次术后病理诊断:颅底FDB,随访至今14个月,未见病情明显进展及肿瘤复发。结论颅底侵袭FDB的病程进展迅速,影像学表现不典型,病理学提示生物学行为不良,术后很快复发,主张根治的手术治疗,不建议行放疗、化疗,同时注意密切随访、警惕恶变。

  • 标签: 骨肿瘤 骨纤维结构不良 颅底 侵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