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44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侧路腹横肌平面(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TAP)阻滞联合髂腹下/髂腹股沟TAP阻滞在高危老年患者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期行腹股沟疝修补术高危老年男性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超声引导下侧路TAP阻滞联合髂腹下/髂腹股沟TAP阻滞组(联合组)和侧路TAP阻滞组(侧路组)。比较两组手术切皮(T1)、打开腹外斜肌腱膜(T2)、游离疝囊(T3)、分离腹膜前间隙和置入补片(T4)、缝合腹横筋膜(T5)、缝合腹外斜肌腱膜(T6)、皮肤切口闭合(T7)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比较术后2、4、6、8、12和24 h静息和活动时VAS评分;比较补救镇痛药的累计消耗量;比较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T3~T5时联合组VAS疼痛评分低于侧路组(P<0.05)。术后4、6和8 h联合组活动时VAS评分低于侧路组(P<0.05)。术后24 h内两组静息时VAS评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补救镇痛药的累计消耗量低于侧路组(P<0.05)。两组不良事件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两阻滞可作为一种安全的术中替代性镇痛方法。

  • 标签: 神经传导阻滞 疝,腹股沟 超声引导 老年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河北省2017—2018年流感监测年度乙型Yamagata流感病毒对神经氨酸酶抑制剂(neuraminidase inhibitor,NAI)的耐药情况,为流感的临床治疗及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8株乙型Yamagata流感病毒,检测病毒对奥司他韦和扎那米韦的药物敏感性。选取14株乙型Yamagata流感病毒,提取核酸后对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基因进行PCR扩增,测序后对耐药位进行分析。结果选取的28株乙型Yamagata流感病毒全部对奥司他韦和扎那米韦敏感,对奥司他韦的半数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平均为13.93 nM(4.54~32.07 nM),对扎那米韦的IC50平均数为1.38 nM(0.14~5.61 nM)。NA基因的全部耐药位未发现耐药突变。结论河北省2017—2018年流行的乙型Yamagata流感病毒对NAI类药物敏感。

  • 标签: 乙型Yamagata流感 神经氨酸酶抑制剂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高通量筛选三阴型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预后相关的重要分子标志物,探讨纺锤体检测蛋白BUB1B表达与TNBC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相关性。方法收集2009—2017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诊断TNBC的临床病理资料和预后信息。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新鲜样本47例,肿瘤原发灶石蜡样本139例。对新鲜肿瘤样本进行转录组测序(RNA-seq)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集GSE38959和GSE65194差异分析并取交集,进行富集分析和蛋白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分析。利用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分析目的基因的表达水平与TNBC预后的关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验证其在TNBC中的表达情况及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利用edgeR对47例TNBC肿瘤组织与其中12例正常组织进行差异分析得到1 559个上调基因和1 376个下调基因,与GEO2R对GSE38959和GSE65194差异分析后的差异基因取交集后得到131个基因。富集分析主要富集在细胞周期、JAK-STAT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利用Cytoscape分析得到Degree最高的10个基因:TOP2A、BUB1B、MKI67、PLK1、RRM2、PCNA、KPNA2、SMC4、PBK、IGF1。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中分析发现BUB1B表达与TNBC预后显著相关[总生存期,HR=0.52,95%CI(0.35~0.77),P=0.001;无远处转移生存期,HR=0.72,95%CI(0.52~0.98),P=0.038]。139例肿瘤原发灶石蜡样本免疫组织化学的结果显示BUB1B低表达与TNBC预后不良具有显著相关性[HR=0.41,95%CI(0.18~0.95),P=0.024]。结论BUB1B蛋白低表达与TNBC预后不良相关,其预后相关分子机制和潜在治疗靶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乳腺肿瘤 生物学标记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TLR2亚家族由Toll样受体1(TLR1)、TLR2、TLR6和TLR10组成。我们之前一项关于132例卡介苗骨炎的对照研究表明:TLR1、TLR2和TLR6突变与卡介苗骨炎的发病风险有关。本次我们评估此队列中TLR10基因的10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的作用。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之前132例卡介苗骨炎患者的5个TLR10 SNPs同源位(rs10004195、rs10856837、rs10856838、rs1109695和rs11466652),5个TLR10基因的SNP错义突变位(rs11096955、rs11096957、rs11466649、rs11466653和rs11466658)进行测序。结果与芬兰正常人群相比,TLR10基因rs10004195位多态性与卡介苗骨炎发病风险有关。13.6%的病例出现突变基因型(AT/AA),对照组为26.2% (P=0.024)。相应地,病例组的次要等位基因频率(MAFs)低于对照组(0.152;P=0.009)。其余9个TLR10基因的SNPs或MAFs在病例组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TLR10基因的10个SNPs中,仅rs10004195位突变与卡介苗骨炎发病风险有关。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hyroid peroxidase,TPO)基因rs2071400位基因多态性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utoimmune thyroid diseases,AITD)的关系。方法对171例AITD患者和150例健康体检者的TPO基因rs2071400位的基因多态性进行分型检测。用基因计数法计算各组的基因和等位基因频率,采用卡方分析进行统计分析;对于血清硒水平、甲状腺功能和TPOAb血清水平,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ITD患者中TPO基因rs2071400位CC基因型频率为38.60%(66/171),CT基因型为50.29%(86/171),TT基因型为11.11%(19/171);健康体检者中分布频率分别为42.00%(63/150)、50.67%(76/150)和7.33%(11/150),健康体检者与AITD患者之间TPO基因rs2071400位基因型分布频率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 > 0.05),其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在未接受I131治疗的AITD患者中,TPO基因rs2071400位携带T等位基因(CT + TT基因型)患者的甲状腺功能指标(FT3、TT3、FT4、TT4和TPOAb)高于CC基因型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患者(Graves disease,GD)亚组分析中发现,T等位基因的血清TPOAb水平(193.85±312) IU/mL显著高于CC基因型患者(82.71±148.46.43)IU/mL(P = 0.03)。结论中国汉族人群中基因rs2071400位基因多态性可能与AITD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该位携带T基因型的GD患者TPOAb血清水平显著高于CC基因型患者,但该位点多态性改变是否可用于预测GD发生的风险,还需进一步的临床验证。

  • 标签: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 TPO基因多态性 TPOAb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旋转胫后动脉穿支蒂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的效果。方法自2012年9月至2018年12月,以胫后动脉发出的最低点穿支为蒂,沿隐神经-大隐静脉轴线切取皮瓣,逆行转位修复足踝部及小腿下段软组织缺损13例,男11例,女2例,年龄3~75岁,平均29岁,皮瓣面积为4 cm×5 cm~9 cm×16 cm,旋转位于内踝上3~5 cm,修复受区创面大小为3 cm×4 cm~8 cm×14 cm。术后门诊随访。结果本组中12例完全成活,1例边缘部分坏死,予以II期缝合后治愈。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3个月,皮瓣感觉恢复至S3级1例;S3+级2例,TPD大于10 mm;S4级10例;所有皮瓣均恢复了良好的感觉功能,痛觉灵敏,触觉和温度觉存在,皮瓣感觉、质地、色泽接近受区,皮瓣及植皮区皮肤无破溃、对日常生活无明显影响,无跛行,能从事一般体力劳动。结论该皮瓣血运可靠,能重建皮瓣感觉,设计灵活,手术切取简便,适合修复足踝部及小腿下段软组织缺损创面,临床值得推广。

  • 标签: 大隐静脉 营养血管皮瓣 隐神经 胫后动脉穿支 修复 软组织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带线锚钉四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运动医学科由同一组医生在关节镜下使用带线锚钉四固定治疗的58例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患者资料。男33例,女25例;平均年龄为18.4岁(14~32岁);骨折根据改良Meyers-McKeever分型:Ⅱ型15例,Ⅲ型19例,Ⅳ型24例。记录并比较患者术前与术后1年的膝关节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胫骨髁间棘高度,记录患者末次随访时关节活动度、Lachman试验及轴移试验结果。结果58例患者术后获平均20.7个月(12~33个月)随访。本组患者均在术后12周内达到骨性愈合。所有患者术后1年膝关节Lysholm评分[(85.2±4.9)分]、IKDC评分[(86.2±4.3)分]显著高于术前[(43.2±5.2)、(51.2±4.9)分],胫骨髁间棘高度[(9.1±1.2)mm]显著低于术前[(12.6±1.2)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胫骨髁间棘高度与膝关节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6、-0.17(P>0.05)。末次随访时患者关节活动度为132°±5°,3例患者轴移试验阳性(Ⅱ级),2例患者Lachman试验阳性(Ⅰ级)。结论关节镜下带线锚钉四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疗效满意,具有微创、解剖复位、固定可靠等优点,且对骺板无明显影响。

  • 标签: 胫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骨钉 关节镜检查 髁间棘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探讨7末梢血糖谱中不同时间血糖值预测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夜间无症状低血糖的价值。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10月于新乡市中心医院住院的老年T2DM患者225例,入院后监测7末梢血糖,同步进行72 h动态血糖监测(CGM),调查患者夜间低血糖发生状况,根据结果分为夜间有症状低血糖组和夜间无症状低血糖组,比较两组低血糖相关指标,绘制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判定各指标与夜间无症状低血糖发生相关的最佳切点值。结果225例患者在CGM监测中,74例出现夜间低血糖,发生率为32.89%;其中,34例为夜间无症状低血糖,占45.95%(34/74)。夜间无症状低血糖组患者空腹、晚餐后、睡前血糖均低于夜间有症状低血糖组。睡前血糖和空腹血糖预测夜间无症状低血糖的最佳切点值分别为6.9 mmol/L和6.0 mmol/L,AUC分别为0.822和0.651。结论应警惕老年T2DM患者夜间无症状低血糖的发生,睡前血糖<6.9 mmol/L或空腹血糖<6.0 mmol/L提示夜间无症状低血糖的发生风险增加。

  • 标签: 糖尿病 老年人 夜间无症状低血糖 末梢血糖 动态血糖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关节镜下自体肌腱悬吊固定治疗老年非止性MyersonⅢ型陈旧性跟腱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采用全关节镜下自体肌腱悬吊固定治疗18例老年非止性MyersonⅢ型陈旧性跟腱断裂患者资料,男12例,女6例;年龄60~79岁,平均65.3岁;右侧10例,左侧8例;受伤至手术时间6~32周,平均12周。术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踝-后足评分、跟腱完全断裂评分(achilles tendon total rupture score, ATRS)评价足踝部功能恢复情况,按照Arner-Lindholm评分评定跟腱功能。结果术后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50个月,平均18.6个月;无一例发生切口感染、腓肠神经损伤、跟腱再次断裂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跟腱连续性均得到重建,VAS、AOFAS踝-后足及ATRS评分分别为0分(0,1)、(92.6±4.3)分(范围86~100)分、(93.1±3.2)分(范围88~100分),与术前[4分(1,7)、(60.3±9.7)分(范围40~83分)、(55.7±10.6)分(范围42~80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334、t=34.541、t=64.773,均P< 0.05)。根据Arner-Lindholm评分,优14例,良4例,优良率为100%(18/18)。末次随访时,1例患者不能完成单足提踵运动,因可忍受,未进一步治疗;1例诉长时间运动后有跟部轻微疼痛感,经持续拉伸跟腱锻炼后得到缓解。结论全关节镜下自体肌腱悬吊固定治疗老年非止性MyersonⅢ型陈旧性跟腱断裂,近期临床效果满意,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 标签: 老年人 跟腱 移植 自体 关节镜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onaco计划系统控制统计不确定度的选择对鼻咽癌剂量分布的影响,给出蒙特卡罗计算中满足临床的单个控制统计不确定度。方法设置9个等机架角度间隔的10 cm×10 cm方野并随机抽取5例9个野调强放疗(IMRT)和5例容积调强弧形治疗(VMAT)鼻咽癌计划,以各自计划CT作为质量保证模体创建验证计划,计算时格步长选择3 mm,单个控制的统计不确定度分别选择1%、2%、3%、4%和5%,分析选择不同统计不确定度的计算结果与选择统计不确定度为1%时的差异。结果对于单一方野和单一调强野,当控制统计不确定度选取为4%时中心剂量偏差高达7%;对于9个野IMRT和单弧VMAT不同控制统计不确定度选取时中心剂量偏差均≤1.5%,计划靶区体积平均剂量偏差均≤0.3%;对于9个野IMRT当控制统计不确定度≤3%和单弧VMAT当控制统计不确定度≤4%时中心冠状平面剂量中偏差<1%的所占比例均>99%。结论基于蒙特卡罗计算的Monaco计划系统,控制统计不确定度在1%~5%变化对于单一射野影响较大;在临床计算中,建议9个野IMRT的控制统计不确定度选取应≤3%,VMAT的控制统计不确定度选取应≤4%。

  • 标签: 蒙特卡罗系统 不确定度 鼻咽肿瘤/调强放射疗法 鼻咽肿瘤/容积调强弧形治疗
  •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水动力清创结合状皮片移植治疗大面积烧伤残余创面的作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9.06-2020.12期间收治的66例进行烧伤残余创面修复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3例,予以传统清创;实验组33例,予以水动力清创,评比两组患者的创面分泌物细菌阳性率、再次清创率和治疗后的相关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创面分泌物细菌阳性概率、再次清创的几率,实验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相关指标,实验组都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进行烧伤残余创面修复治疗的患者中实施水动力清创结合状皮片移植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 标签: 水动力清创 点状皮片移植 大面积烧伤残余创面
  • 简介:【摘 要】目的:探讨CO2阵激光联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对面部瘢痕的治疗作用研究。方法: 采用色列飞顿CO2阵激光,波长10600nm治疗面部瘢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用点阵激光治疗,治疗组使用点阵激光联合重 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皮肤愈合指标变化。结果 治疗组治疗有效率为 97.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P < 0.05);治疗组结痂时间、脱痂落时间、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 < 0.05)。结论:CO2阵激光联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对面部瘢痕的治疗作用显著,能有效促进损伤皮肤组织的愈合,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CO2点阵激光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 面部瘢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先天性遗传性角膜内皮营养不良(CHED)患者的致病基因突变位。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7年8月至2018年9月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就诊的6例CHED患者进行外周血基因组DNA全外显子组测序。患者均为男性,年龄7~29岁。基于本课题组前期已建立的候选突变筛选流程进行后续基因突变分析,并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遗传突变分类标准与指南》,结合基因功能及相关文献报道确定致病突变位,最后经Sanger测序法验证。结果本研究对6例CHED患者进行了全外显子组测序,在其中4例患者中检测出6个不同的SLC4A11基因突变,包括4个错义突变(p.Arg869Cys、p.Pro773Leu、p.Arg869His、p.Arg755Trp),1个移码突变(p.Phe713 fs),1个剪切位突变(c.1330+1G>T)。新发现的移码突变的致病性等级为致病,剪切位突变的致病性不明确。结论本研究鉴定得到6个CHED相关的致病基因突变位,其中剪切位突变c.1330+1G>T和移码突变p.Phe713 fs为新突变。(中华眼科杂志,2021,57:133-138)

  • 标签: 角膜营养不良, 遗传性 全外显子组测序 SLC4A蛋白类 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小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与关节镜下高强度不可吸收缝线治疗前交叉韧带(ACL)胫骨新鲜止撕脱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2020年4月汕头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2例ACL胫骨新鲜止撕脱骨折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6例,对照组采用小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实验组采用关节镜下高强度不可吸收缝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指标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膝关节功能指标,并采用随机行走模型进行评价。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对比独立t检验,组内对比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术中出血量、术前Lysholm评分、IKDC评分、Tegner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双侧胫骨后移距离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首次下地活动时间、骨愈合时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68.41±7.65) min、(11.93±3.24) d、(6.37±1.85) d、(23.65±2.28)周、2.78%(1/36),对照组分别为(55.37±8.62) min、(13.45±2.96) d、(8.16±2.08) d、(25.79±2.46)周、22.22%(8/36),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的Lysholm评分、IKDC评分、Tegner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双侧胫骨后移距离差值分别为(85.27±5.28)分、(85.43±1.74)分、(6.65±1.41)分、(108.45±5.79)°、(1.12±0.65) mm,对照组分别为(79.73±4.69)分、(80.37±1.59)分、(5.72±1.31)分、(97.58±5.42)°、(2.24±0.72) mm,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机行走模型评价实验组的膝关节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关节镜下高强度不可吸收缝线治疗ACL胫骨止撕脱骨折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指标,术后恢复快,安全性较高,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 标签: 关节镜 前交叉韧带 缝线 胫骨骨折 疗效比较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γ干扰素(IFN-γ)+874位(rs2430561)单核苷酸多态性及IFN-γ血清水平与带状疱疹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于南部战区总医院及海南省第五人民医院收集74例带状疱疹患者血液样本,40例健康对照血液样本。采用PCR重测序法检测受试者rs2430561位单核苷酸多态性,荧光定量PCR检测受试者血清水痘带状疱疹病毒DNA拷贝数,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IFN-γ水平。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带状疱疹组rs2430561位基因型分别为AA型4例、TT型37例和TA型33例,健康对照组分别为TA型13例、TT型27例,带状疱疹组A等位基因比例(27.70%)高于健康对照组(16.25%,P=0.036)。带状疱疹组血清IFN-γ水平M(P25,P75)为[33.45(0.80,95.01)pg/ml],低于健康对照组[67.83(2.74,318.35)pg/ml,U=1 822,P=0.028]。带状疱疹组血清水痘带状疱疹病毒DNA拷贝数(lg值)为(3.23 ± 0.71)/ml,血清IFN-γ水平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DNA拷贝数呈负相关(r=-0.302,P=0.009)。结论携带rs2430561位A等位基因可能影响IFN-γ的表达,导致对带状疱疹病毒有更高的易感性。

  • 标签: 带状疱疹 多态性,单核苷酸 干扰素γ rs2430561位点
  • 简介:摘要目的对照经翼入路和经额底纵裂入路治疗儿童颅咽管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湖南省儿童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期间收治的55例儿童颅咽管瘤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不同手术入路分为两组,其中23例患儿经翼入路手术作为经翼组,32例患儿经额底纵裂入路手术作为经额底纵裂组。统计两组患儿肿瘤切除情况以及术后症状改善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术后肿瘤复发率。结果两组患儿术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全切除率、术后并发症以及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额底纵裂组垂体柄保留率(75.0%)高于经翼组(52.17%),额纹变浅或颞肌萎缩率(0)低于经翼组(26.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翼入路和经额底纵裂入路治疗儿童颅咽管瘤均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因此术前综合分析肿瘤影像学图像,根据颅咽管瘤的部位以及生长方式,选择更为准确、损伤小的手术入路。

  • 标签: 颅咽管瘤 显微外科手术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加拿大PICUs内患儿活动情况,面临障碍和相关不良事件。设计全国2天点发生率研究。场所全加拿大13家PICUs。对象在指定研究日时已在PICU住院至少72h的患儿。干预无。测量方法和主要结果关注的预后指标包括运动活动性质和发生率,康复资源,不良事件以及与下床活动和治疗师提供的活动相关的因素。两家PICUs(15%)有早期临床活动指南,1家(8%)PICU报告有让家属参与患儿活动的正式流程。活动发生率为110/137(80%)患者日。最常见形式为下床活动(87/137,64%患者日);46(34%)患者日无主动活动。33%的患者日,治疗师提供了活动。活动最常由护士(74%)和家庭成员(49%)实施。家庭参与与下床活动密切相关(OR 6.4,P=0.001)。插管机械通气患儿在18/50(36%)患者日被动下床活动。但气管插管、血管活性药物输注和年龄≥3岁与未能下床活动独立相关。障碍报告于58/137(42%)患者日,22/387(6%)的活动中发生不良事件。结论活动是常见和安全的,加拿大PICUs中大多数儿童正在下床活动,即使正接受机械通气。家庭参与PICU内康复正在增加。这项研究提供了令人鼓舞的证据,表明可以克服常见障碍以使PICU儿童得以安全活动。

  • 标签: 重症监护 儿科 康复 物理治疗 职业治疗 发育儿科学 重症监护病房
  • 简介:摘要目的对照经翼入路和经额底纵裂入路治疗儿童颅咽管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湖南省儿童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期间收治的55例儿童颅咽管瘤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不同手术入路分为两组,其中23例患儿经翼入路手术作为经翼组,32例患儿经额底纵裂入路手术作为经额底纵裂组。统计两组患儿肿瘤切除情况以及术后症状改善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术后肿瘤复发率。结果两组患儿术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全切除率、术后并发症以及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额底纵裂组垂体柄保留率(75.0%)高于经翼组(52.17%),额纹变浅或颞肌萎缩率(0)低于经翼组(26.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翼入路和经额底纵裂入路治疗儿童颅咽管瘤均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因此术前综合分析肿瘤影像学图像,根据颅咽管瘤的部位以及生长方式,选择更为准确、损伤小的手术入路。

  • 标签: 颅咽管瘤 显微外科手术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加拿大PICUs内患儿活动情况,面临障碍和相关不良事件。设计全国2天点发生率研究。场所全加拿大13家PICUs。对象在指定研究日时已在PICU住院至少72h的患儿。干预无。测量方法和主要结果关注的预后指标包括运动活动性质和发生率,康复资源,不良事件以及与下床活动和治疗师提供的活动相关的因素。两家PICUs(15%)有早期临床活动指南,1家(8%)PICU报告有让家属参与患儿活动的正式流程。活动发生率为110/137(80%)患者日。最常见形式为下床活动(87/137,64%患者日);46(34%)患者日无主动活动。33%的患者日,治疗师提供了活动。活动最常由护士(74%)和家庭成员(49%)实施。家庭参与与下床活动密切相关(OR 6.4,P=0.001)。插管机械通气患儿在18/50(36%)患者日被动下床活动。但气管插管、血管活性药物输注和年龄≥3岁与未能下床活动独立相关。障碍报告于58/137(42%)患者日,22/387(6%)的活动中发生不良事件。结论活动是常见和安全的,加拿大PICUs中大多数儿童正在下床活动,即使正接受机械通气。家庭参与PICU内康复正在增加。这项研究提供了令人鼓舞的证据,表明可以克服常见障碍以使PICU儿童得以安全活动。

  • 标签: 重症监护 儿科 康复 物理治疗 职业治疗 发育儿科学 重症监护病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