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微小RNA(简称miRNA)作为重要的调节分子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主要通过对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以及单核巨噬细胞等进行调控而参与动脉样硬化斑块发生、斑块进展及斑块破裂的过程。筛选动脉样硬化相关的异常表达微小RNA,研究其对动脉样硬化形成过程中相关影响因素的调控,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动脉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以及发现预防与治疗动脉样硬化的新靶点。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微RNAS 基因表达调控
  • 简介:摘要慢性牙周炎和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多项研究也表明,慢性牙周炎可能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且牙周感染与动脉样硬化为病理基础的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正相关。人们对牙周病的治疗有更多的期望,希望可以同时对心血管疾病起预防和治疗作用。本文从二者的可能相关机制,动物实验,相关炎症因子,关联性流行病学研究等几方面就慢性牙周炎与动脉样硬化之间的相关性作一综述。

  • 标签: 慢性牙周炎 心血管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目的探讨颈动脉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150例患者经颈动脉CT血管成像,应用横断面图像寻找斑块,根据病变的特点行2D、3D处理,探讨斑块的分布、形态、钙化、溃疡、狭窄程度等规律,寻找斑块风险性的评价指标,狭窄程度判断采用NASCET标准。结果150例中,梗死组67例,对照组83例。梗死组发现斑块56例,斑块数目189个,位于颈动脉分叉处107个,分叉段以外82个;钙化斑块117个,软斑块59个,不规则斑和溃疡斑块13个;轻、中、重度狭窄分别为73.1%、17.9%、8.9%。对照组斑块28例,斑块数目61个,位于颈动脉分叉处37个,分叉段以外24个;钙化斑块50个,软斑块9个,不规则斑块和溃疡斑块2个;轻、中、重度狭窄分别为92.7%、6.0%、1.2%。结论颈动脉样硬化斑块类型、颈动脉增厚及管腔狭窄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 标签: 颈动脉 血管造影 粥样斑块 脑梗死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动态血压参数与颈动脉样斑块的关系,探讨有效降低动脉样硬化发生的途径。方法抽取2015年1至2015年12月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患者25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两组,即颈动脉斑块组144例和颈动脉无斑块组110例。收集其一般资料、颈动脉超声及动态血压检查参数,相关因素行Pearson分析。结果颈动脉斑块形成与年龄、白天收缩压均值、夜间收缩压均值、白天收缩压负荷值、夜间收缩压负荷值呈正相关,与收缩压下降率、舒张压下降率呈负相关(P<0.05)。控制年龄、性别、体质指数等因素后,白天收缩压均值、夜间收缩压均值、白天收缩压负荷值、夜间收缩压负荷值仍与颈动脉斑块呈正相关(r=0.145、0.170、0.151、0.167,P=0.049、0.023、0.044、0.025)。结论相较血压变异性,颈动脉斑块的发生与血压平均值密切相关。更多地关注血压水平,控制血压平均值和负荷值,可能是减少颈动脉斑块发生的重要途径。

  • 标签: 动态血压 颈动脉 斑块
  • 简介:摘要 目的:通过临床观察,验证脑心通胶囊治疗颈动脉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确定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基础治疗+脑心通胶囊)、对照组(基础治疗),各50例,分别在用药前、用药后对各组通过颈动脉超声对颈动脉样斑块变化情况进行评估。结果:通过治疗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最大厚度(Tmax)、横切面最大面积(Smax),斑块体积、血脂等方面比较,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心通胶囊能有效地干预颈动脉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

  • 标签: 脑心通胶囊 颈动脉超声 颈动脉粥样斑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颈动脉样硬化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讨动脉样硬化的发生机制。方法随机选取健康体检者86例,行常规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将病例分为颈动脉样硬化组及非颈动脉样硬化组。比较2组研究者之间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之间的差异,并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颈动脉中膜厚度之间的关系。结果颈动脉样硬化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亦高于对照组,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动脉中膜厚度呈正相关。结论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动脉硬化的形成有关,可能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 标签: 颈部血管 动脉硬化 高敏C-反应蛋白
  • 简介:摘要RANTES是一类重要的趋化因子,在炎症反应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趋化、激活炎症细胞,还可以参与炎症因子相互作用,延长并加重炎症反应,在动脉样硬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研究RANTES在生物体内的作用,阐明RANTES及其受体网络的调节机制可以为动脉样硬化的治疗提供一个新的选择。

  • 标签: RANTES 趋化因子 动脉粥样硬化 炎症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浅谈闭塞性周围动脉样硬化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42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制定合适的护理方法。结果经过我院对患者无微不至的护理,39例患者完全恢复健康,2例患者病情出现好转,1例患者进行转院治疗。结论正确的护理措施对患者早日痊愈恢复正常的生活起关键作用。

  • 标签: 闭塞性周围动脉粥样硬化 患者 护理体会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样硬化斑块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以2011年12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32例临床拟诊颈动脉样硬化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样硬化斑块,随后实施CT及MRI检查。结果本组32例患者中,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共62处样硬化斑块,CT检查显示共28处样硬化斑块,MRI检查显示共56处样硬化斑块。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CT、MRI影像检查均能显示颈动脉样硬化患者样硬化斑块的部位、大小、形态等,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依据,有着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 标签: 颈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彩色多普勒超声 CT MRI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治疗颈动脉硬化样狭窄患者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2011~2013年我院收治的58例颈动脉硬化样狭窄患者进行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29例,将其中实施常规西药(辛伐他汀)治疗者设为对照组,将在对照组治疗的条件下施加丹黄通脉胶囊治疗者设为观察组,评估两组病例的临床治疗结局,总结治疗经验。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斑块面积是(0.13±0.04)cm2,较之治疗前、对照组更为理想,比较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及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LDL-C)均要较治疗前有显著性改善(P<0.05),且除TC外,其余3项血脂指标均要较对照组有优越性(P<0.05)。结论为颈动脉硬化样狭窄患者提供丹黄通脉胶囊进行治疗,有利于缩小患者的斑块面积,改善其血脂水平,临床疗效相对理想、可靠,是今后医院单位提高本病治疗水平的关键,建议临床普及。

  • 标签: 颈动脉硬化粥样狭窄 临床治疗 疗效
  • 简介:摘要动脉样硬化(AS)是动脉硬化的血管病中常见的最一种由多因素参与的复杂慢性进行性病变,是心脑血管疾病重要的病理基础。病变过程中一般是先有脂质和复合糖类积聚、出血及血栓形成,纤维组织增生及钙质沉着,并有动脉中层的逐渐蜕变和钙化,病变常累及弹性及大中等肌性动脉,常常会导致血管官腔的狭窄或阻塞,进而导致该动脉所供应的组织或器官引起缺血或坏死。动脉样硬化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导致脉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较多,包括传统危险因素及非传统危险因素,但是具体的作用机制扔尚未完全清楚,本文主要对非传统危险因素的一些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如血脂异常、高同型半管氨酸血症、高尿酸血症、自体生物活性物质代谢紊乱等。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危险因素 高同型半胱氨酸 高尿酸血症 血脂异常 硫化氢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高血压患者颈部动脉样硬化的超声应用价值。方法现随机选取2015年4月-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合并颈部动脉样硬化患者74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双侧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同时给予口服波依定进行治疗,在连续治疗一年后,通过双侧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比分析患者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和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平均值与最大值。结果在药物治疗结合颈动脉彩超的观察下,发现治疗后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内中膜厚度的平均值与最大值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硬化患者的治疗和诊断中,采用多普勒彩超能够有效的观察病情的变化以及治疗效果,是临床上具有较高参考意义的一种方法,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高血压 颈部动脉粥样硬化 超声 价值
  • 简介:颈动脉样硬化是脑梗死的常见病因,它与脑梗死的发生、复发及梗死的部位密切相关.在卒中患者中,20%~25%的病例是颈动脉颅外段样斑块引起的[1],故两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作者采用彩色多普勒检查颈动脉样硬化,旨在探讨颈动脉样硬化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

  • 标签: 颈动脉粥样硬化 急性脑梗死 彩色多普勒检查 常见病因 粥样斑块 卒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样硬化与急性脑梗死关系,总结相关临床经验。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纳入到本次脑梗死组的研究对象当中,随机选择同期50名非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照组进行研究研究对象纳入时间为2018年10月至2019年2月,对比分析两组的颈动脉样硬化程度。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CCA、BIF、ICA发生率分别为28.00%、68.00%、54.00%,对照组分别为22.00%、38.00%、2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内膜增厚发生率为84.00%明显高于对照组50.00%,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两组的颈动脉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最高的是混合斑,脑梗死组的混合斑、软斑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患者轻度狭窄率为40.00%、中度狭窄率为14.00%、重度狭窄率为10.00%,对照组患者轻度狭窄率为38.00%、中度狭窄率为6.00%、重度狭窄率为2.00%,中度、重度狭窄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样硬化是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应尽早诊断颈动脉狭窄和斑块,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颈动脉粥样硬化 颈内动脉狭窄 超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