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重型颅脑损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患者实施开颅血肿清除术联合去骨瓣减压术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武警海警总队医院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6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其中观察组实施开颅血肿清除术联合去骨瓣减压术,对照组实施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比较两组重型颅脑脑损伤患者的手术价值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施治疗之前,两组重型颅脑脑损伤患者颅内压(ICP),病情严重情况,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情况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7 d后,两组重型颅脑脑损伤患者ICP均降低,其中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ICP明显降低(t=17.284,P<0.001)。治疗后,两组重型颅脑脑损伤患者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均明显升高,其中观察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5.823、7.185、9.234,均P<0.05);重型颅脑损伤患者Ⅰ级、Ⅱ级和Ⅲ级人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且观察组重型颅脑损伤预后Ⅴ级患者20例(58.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例(23.5%)(χ2=8.743,P<0.05)。治疗后,两组重型颅脑脑损伤患者病情情况均改善,其中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偏低,ADL评分明显偏高;观察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迟发性血肿、再次手术、脑积水、急性脑膨出、癫痫和颅内感染不良事件发生例数均低于对照组。结论开颅血肿清除术联合去骨瓣减压术能明显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减轻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

  • 标签: 颅脑损伤 颅骨切开术 减压术,外科 血肿,硬膜外,颅内 手术后并发症 神经损伤 再手术 日常生活活动 治疗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在高血压脑出血行颅内血肿清除手术病人围术期中应用健康信念模式的临床效果。方法 研究所取时间为20年1月~20年12月 ,研究样本为来本院接受颅内血肿清除手术治疗的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将所有样本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常规护理)和实验组(加以健康信念模式护理)。统计学对比组间患者护理前后病情知晓度、遵医嘱行为和健康信念。结果 护理之前组间病情知晓度、遵医嘱行为和自我效能没有显著影响,P>0.05,无统计学意义。加以健康信念护理模式的实验组患者病情知晓度、遵医嘱行为和自我效能明显更高,比对照组统计学对比有鲜明差异,P

  • 标签: 健康信念 高血压脑出血 颅内血肿清除术 疾病知晓度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取收治在本院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76例行对比调查,参考治疗方案不同分组,行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者为对照组,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者为观察组,对比组间患者疗效指标。结果 观察组38例患者中,1例患者治疗无效,有效率97.37%;对照组38例患者中6例患者治疗无效,总有效率84.21%,组间疗效指标对比有差异性;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小于对照组,组间对比有差异性。结论 临床针对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以手术清除脑内血肿为首要治疗方式,而对比大骨瓣开颅手术方式,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疗效显著,且对患者创伤性较小,有助于缩短术后恢复时间。

  • 标签: []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 基底节区 高血压脑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高血压脑出血临床治疗中应用小骨窗开颅手术与微创血肿穿刺清除术的治疗效果比较。方法:将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这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Ⅰ组(n=40例)和Ⅱ组(n=40例)。Ⅰ组应用小骨窗开颅手术配合治疗,Ⅱ组应用微创血肿穿刺清除术配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斯堪的纳维亚神经卒中量表(SSS)的评分、各项手术的相关指标、临床治疗效果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后,Ⅱ组SSS的评分(55.41±1.74)分、治疗效果的优良率(97.50%)均高于Ⅰ组,手术的时间(1.64±0.85)h和住院的时间(14.21±1.27)d均短于Ⅰ组,并发症的发生率(10%)低于Ⅰ组,P<0.05。结论:与小骨窗开颅手术相比,微创血肿穿刺清除术的效果更好,能够帮助患者较好的恢复神经功能,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利于预后。

  • 标签: []小骨窗开颅手术 微创血肿穿刺清除术 高血压脑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微创钻孔引流并注入尿激酶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9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125例单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患者,随机分两组,实验组65例采用YL-1型穿刺针应用Sina软件定位后激光水平仪辅助,对照组60例采用YL-1型20mm穿刺针徒手钻孔。结果 两组患者在术后血肿残留、复发、死亡率、并发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但是软件辅助激光仪由于定位精确,住院天数明显缩短,术后并发症极低。随访6个月统计Bander分级:实验组0+I级63例,II级2例,对照组0+I级57例,II级3例 。两组并发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阐述神经内镜下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用于脑出血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4月我院收治的患者50例,根据对患者实施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5例,分别实施传统治疗方法和神经内镜下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以此分析治疗方法的有效性。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预后分级状况明显由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神经内镜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 治疗效果 治疗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特利加压素(TP)联合去甲肾上腺素(NE)对脓毒性休克患者肝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收治的资料完整的96例脓毒性休克伴肝功能损伤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48例)和试验组(4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给予NE(对照组)和NE+TP(试验组)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24、48 h后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血清总胆红素(TBIL)及心率、平均动脉压(MAP)、血乳酸水平变化;对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及住院总时间进行比较,并统计两组患者的28 d病死率及严重不良反应。结果经积极抗休克治疗24、48 h后,两组患者的ALT、AST、TBIL、心率和血乳酸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1),MAP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升高(均P<0.01);与相同时间点的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治疗24、48 h后的ALT、AST、TBIL、血乳酸水平及治疗48 h后的心率下降更明显(均P<0.05),试验组治疗48 h后MAP水平升高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24 h后的心率、MA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此外,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及28 d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指端缺血坏死、心肌梗死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治疗脓毒性休克时在充分液体复苏基础上予以小剂量TP联合NE持续静脉泵入,可对肝脏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稳定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降低心率和血乳酸,改善肝脏灌注,从而保护肝功能。

  • 标签: 休克,脓毒性 去甲肾上腺素 特利加压素 肝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压氧(HBO)治疗对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的作用。方法将36只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CO中毒组和HBO治疗组各12只。建立急性CO中毒大鼠模型,给予HBO治疗7 d后,采用转录组测序(RNA-seq)进行各组大鼠脑组织基因检测,采用实时定量PCR(RT-PCR)对RNA-seq检测的差异基因阿片黑素促皮质激素原(POMC)进行分析;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鼠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皮质醇(COR)的水平;采用免疫组化和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脑内POMC蛋白和ACTH蛋白受体(ACTHR)的表达。结果RNA-seq和RT-PCR结果显示,CO中毒7 d后,大鼠下丘脑POMC基因表达显著升高(P<0.05),HBO处理使其表达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CO中毒组大鼠大脑皮层POMC表达升高(P<0.05), HBO治疗组较CO中毒组表达减少(P<0.05);CO中毒组大鼠大脑皮层ACTHR表达升高(P<0.05),但HBO治疗组与CO中毒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ACTH和COR水平检测结果显示,CO中毒组ACTH和COR显著增加(P<0.05),HBO治疗使其水平降低(P<0.05)。结论急性CO中毒可通过POMC-ACTH-COR途径激活HPA轴,HBO可能通过抑制HPA轴上相关基因、蛋白和激素水平的过度激活而发挥治疗作用。

  • 标签: 急性CO中毒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高压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婴儿痉挛症患儿免疫功能变化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对淋巴细胞亚群和免疫球蛋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本院儿科住院治疗的40例婴儿痉挛症患儿作为病例组,4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病例组给予ACTH治疗4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静脉抽血。流式细胞术检测CD3+ T淋巴细胞、CD4+ T淋巴细胞、CD8+ T淋巴细胞、CD19+ B淋巴细胞、CD20+ B淋巴细胞和CD4+/CD8+。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M、IgG水平,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婴儿痉挛症患儿治疗前CD8+ T淋巴细胞为(34.36±3.48)%,低于对照组的(32.33±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4+/CD8+值较对照组增高(P<0.05)。婴儿痉挛症患儿治疗前CD3+ T淋巴细胞水平、CD4+ T淋巴细胞水平、CD19+ B淋巴细胞水平及CD20+ B淋巴细胞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婴儿痉挛症患儿治疗前免疫球蛋白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婴儿痉挛症患儿治疗后CD8+ T淋巴细胞为(36.34±4.18)%,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CD4+ T淋巴细胞治疗后为(41.08±4.66)%,治疗前为(45.54±5.04)%,明显降低(P<0.01)。CD4+/CD8+值治疗后为(1.11±0.27),治疗前为(1.45±0.37),明显降低(P<0.01)。婴儿痉挛症患儿治疗前后CD3+ T淋巴细胞水平、CD19+ B淋巴细胞水平及CD20+ B淋巴细胞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婴儿痉挛症患儿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婴儿痉挛症患儿存在免疫功能紊乱,ACTH可调节婴儿痉挛症患儿免疫功能,为婴儿痉挛的免疫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婴儿痉挛症 淋巴细胞亚群 免疫球蛋白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影响感染性休克患者经外周静脉输注去甲肾上腺素(NE)安全性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方法,根据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及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卡中选取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通过外周静脉输注NE用于纠正低血压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外周静脉导管置入位置和静脉留置针类型,发生外渗患者一般情况及NE使用特征。采用单因素及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方法分析与外渗有关的危险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各危险因素对发生外渗的预测价值。结果共1 022例患者使用NE,经初步筛选,910例使用NE用于纠正低血压,其中116例使用外周静脉输注,患者平均年龄(52.91±18.69)岁,女性较多(77例,占66.4%);基础疾病主要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100例,占86.2%),其次为高血压(91例,占78.4%)、冠心病(87例,占75.0%)、2型糖尿病(74例,占63.8%);原发疾病主要为感染性休克(109例,占94.0%)。外周静脉置入导管共147例次,最常见的穿刺部位为前臂〔78.9%(116/147)〕,其次为手臂静脉〔12.2%(18/147)〕和肘正中静脉〔8.8%(13/147)〕;89.9%的留置针直径为20 G,因需要持续输注NE,在后续治疗过程中有75例(64.7%)患者置入中心静脉导管(CVC),6例(5.2%)患者发生外渗情况,外渗发生中位时间为29(23~39)h。6例发生外渗患者NE输注中位时间为23(11~53) h;输注浓度为60 mg/L者2例,输注浓度为120 mg/L者4例;输注速率为0.5~1.0 μg·kg-1·min-1,平均(0.75±0.04) μg·kg-1·min-1。经单因素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发生外渗有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①患者相关因素:存在基础疾病高血压〔优势比(OR)=3.11,95%可信区间(95%CI)为3.09~3.12,P=0.001〕、水肿(OR=1.79,95%CI为1.32~2.99,P=0.032)。②输注液体相关因素:长时间(>24 h)输注(OR=2.91,95%CI为1.04~5.96,P=0.040)、输注浓度>60 mg/L(OR=1.88,95%CI为1.32~3.99,P=0.024)、输注速率>0.3 μg·kg-1·min-1(OR=2.43,95%CI为2.38~2.51,P=0.029)、留置针直径<20 G(OR=3.11,95%CI为3.09~3.22,P=0.033)。③医护人员相关因素:未定时密切观察和评估(OR=1.09,95%CI为1.03~6.77,P=0.043)。ROC曲线分析显示,水肿、长时间输注(>24 h)、输注速率>0.3 μg·kg-1·min-1、留置针直径<20 G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经外周静脉输注NE发生外渗有一定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10、0.762、0.672、0.629,95%CI分别为0.508~0.713、0.675~0.849、0.571~0.772、0.525~0.732,P值分别为0.044、0.000、0.002、0.019。结论高血压、水肿、长时间输注(>24 h)、输注浓度>60 mg/L、输注速率>0.3 μg·kg-1·min-1、留置针直径<20 G以及医护人员未定时密切观察和评估是影响感染性休克患者经外周静脉输注NE安全性的危险因素,临床中尽量避免存在上述危险因素时经外周静脉输注NE。

  • 标签: 感染性休克 外周静脉 去甲肾上腺素 外渗
  • 简介:摘要创伤性迟发性双侧骑跨横窦硬膜外血肿(TDBEHSTS)临床发生率低,但病情凶险。由于起病隐匿,随病程进展可出现急性临床病情恶化,甚至危及生命。迟发性血肿出血来源为静脉源性,临床表现与血肿体积不成正比,使得病情评估及手术时机方式选择面临困惑。精确病情评估和手术方式选择与预后密切相关。微创手术对静脉来源硬膜外血肿的治疗效果好,已获临床广泛认可。但改良钻孔引流手术对于TDBEHSTS的治疗效果及技巧尚无相关临床经验。笔者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08年1月至2020年12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医联体医院收治的17例TDBEHSTS患者临床资料,探讨改良钻孔引流术对TDBEHSTS的治疗效果。

  • 标签: 颅脑损伤 血肿,硬膜外,颅内 引流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常规开颅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后实施短期深度镇静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乐清市人民医院2018年3月至2019年5月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行常规开颅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后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深镇静组和浅镇静组,每组30例。深镇静组给予较大剂量丙泊酚(0.6~1.2 mg·kg-1·h -1)镇静联合芬太尼镇痛达到镇静评分(RASS)-3~-4分,镇痛评分(CPOT)0~1分 ,维持时间48 h;浅镇静组给予中等剂量丙泊酚(0.2~0.5 mg·kg-1·h -1)镇静联合芬太尼镇痛达RASS评分-1~-2分,CPOT评分0~1分,维持48 h。两组患者均使用乌拉地尔静脉输入,控制目标血压120~160/60~90 mmHg,其余均按常规给予机械通气、脱水降颅压、抗感染、对症支持等治疗。观察患者术后0 h、6 h、12 h、24 h、48 h的心率、平均动脉压(MAP)、颅内压及再出血、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6 h、12 h、24 h、48 h,深镇静组心率、MAP、颅内压水平均低于浅镇静组(P<0.05或P<0.01)。深镇静组术后颅内再出血发生率、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分别为3.33%(1/30)、6.67%(2/30),均低于浅镇静组的10.00%(3/30)、20.00%(6/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71、2.307,均P<0.05)。深镇静组VAP发生率、DVT发生率分别为30.00%(9/30)、10.00%(3/30),浅镇静组分别为23.30%(7/30)、6.67%(2/30),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340、0.340,均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常规开颅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后给予短期深度镇静能降低患者的心率及MAP,降低颅内压,能有效降低术后再出血发生率和消化道出血发生率。

  • 标签: 颅内出血,高血压性 减压颅骨切除术 血肿 深度镇静 清醒镇静 颅内压 肺炎,呼吸机相关性 静脉血栓形成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在对微创血肿穿刺外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中风护理中通过优质护理的效果及应用。方法 抽取本院于2019年9月-2020年9月,此期间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共58例,均行微创血肿穿刺外引流术,将其依照双盲随机法分为对照组(29例,实施一般化护理方式)与观察组(29例,额外实施优质护理),研究比对患者的Barthel指数与术后中风发生率等。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护理后的Barthel指数更高,术后中风发生率更低(P

  • 标签: 微创血肿穿刺外引流术 中风 优质护理 高血压脑出血
  • 简介:摘要十二指肠壁内血肿是内镜黏膜切除术后罕见并发症,本文报道了1例内镜黏膜切除术后十二指肠壁内血肿病例,由于血肿逐渐增大压迫十二指肠乳头继发急性胰腺炎,经禁食、胃肠减压、抑制胃酸分泌、抗感染、减少胰液分泌、止血、胃肠内营养等保守治疗痊愈。

  • 标签: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 十二指肠壁内血肿 急性胰腺炎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微创手术血肿消除术与脑部开颅手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实际效果。方法:选择医院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接诊的100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任意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基本小骨窗开颅手术术,实验组采用微创手术血肿消除术,比照2组治疗效果及脓肿消失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治疗时间。结果:2组总效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脓肿消失时间、均值手术时间、住院治疗时间较短于对照组(P

  • 标签: 微创手术 血肿消除术 脑部手术 高血压脑出血
  • 简介:【摘 要】目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需行外科手术治疗,本文探究神经内镜下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的价值。方法:将来我院及石河子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完成的高血压脑出血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病例数为100例,入院日期为2018.3-2021.3,将其中就诊的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行传统开颅手术治疗,剩余的50例患者为实验组,行神经内镜下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对二组患者的疗效进行统计对比,无较大的差异性(P>0.05);治疗完成后对二组GOS评分判断,实验组患者的GOS评分数据更具优势,统计学有意义(P<0.05);对比并发症发生率,数据之间差异较大,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应及时给予神经内镜下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可促进患者康复,值得推广。

  • 标签: 神经内镜下微创血肿清除术 高血压脑出血 效果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序贯分析法确定剖宫产腰硬联合麻醉后静脉推注去氧肾上腺素使90%产妇不发生低血压的剂量。方法根据Biased Coin up-down序贯法依次对40例择期行剖宫产的产妇进行前瞻性双盲序贯研究。蛛网膜下腔注射0.75%罗哌卡因10.5 mg和芬太尼10 μg复合硬膜外注射2%利多卡因5 ml后,观察产妇对不同去氧肾上腺素剂量的反应。主要观察指标为胎儿娩出前维持产妇SBP不低于基础值80%所使用去氧肾上腺素的剂量。次要观察指标包括头晕、胸闷、恶心、呕吐、心动过缓、补救性使用去氧肾上腺素、追加阿托品、继发性高血压的发生情况、去氧肾上腺素总量、最高麻醉阻滞平面、脐带动脉和静脉血血气分析、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新生儿5 min Apgar评分。应用Isotonic回归分析估计90%有效剂量(90% effective dose, ED90)及其95%CI。结果腰硬联合麻醉后静脉预推注去氧肾上腺素预防产妇低血压的ED90剂量为116.5 μg(95%CI 114.44~135.33 μg)。产妇的低血压发生率为15%,其他低血压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也很低。新生儿的脐静脉和脐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无明显异常,新生儿1 min、5 min Apgar评分均为10(10,10)分。结论静脉单次预推注去氧肾上腺素120 μg能有效预防腰硬联合麻醉后产妇低血压的发生,新生儿结局良好。

  • 标签: 去氧肾上腺素 90%有效剂量 剖宫产 腰硬联合麻醉 低血压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局部脑氧饱和度(rSO2)为导向小剂量去甲肾上腺素对全麻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下拟行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120例,性别不限,年龄65~80岁,体重指数18~24 kg/m2,ASA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n=60):对照组(C组)和rSO2为导向小剂量去甲肾上腺素组(RN组)。2组均行腹股沟上髂筋膜间隙阻滞联合喉罩置入全身麻醉。C组常规根据血压变化给予血管活性药物,维持MAP波动幅度不超过基础值20%,持续监测rSO2,但不以rSO2变化率作为调节指标。RN组通过中心静脉持续泵注去甲肾上腺素0.01~0.10 μg·kg-1·min-1,根据rSO2调节泵注去甲肾上腺素剂量,维持rSO2变化率≤10%,并按需给予血管活性药物维持MAP波动幅度不超过基础值20%。于入室吸氧后(T0)、麻醉诱导后5 min(T1)、手术切皮后30 min(T2)、术毕(T3)和苏醒拔除喉罩(T4)时记录MAP、PETCO2和rSO2,并计算rSO2变化率;记录术中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于术前1 d和术后7 d使用蒙特利尔评分量表(MoCA)进行认知功能评分,Z计分法计算POCD发生情况。记录术后住院时间。结果与C组比较,RN组T1,2时MAP和rSO2升高,rSO2变化率降低(P<0.05);与C组比较,RN组术中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减少,去甲肾上腺素用量增加,术后7 d时MoCA总分、注意和延迟回忆分项得分增加,POCD发生率降低,术后住院时间缩短(P<0.05)。结论rSO2为导向小剂量去甲肾上腺素可降低全麻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POCD的发生。

  • 标签: 去甲肾上腺素 麻醉,全身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老年人 认知障碍 脑氧饱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