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8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Sina的增强现实技术在椎管肿瘤手术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的20例椎管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随机分为Sina定位组(10例)和传统体表解剖定位组(10例),两组术前均定位肿瘤的体表投影。Sina定位组采用基于Sina的增强现实技术,传统体表解剖定位组仅参考体表解剖标记。应用术中C型臂分别验证两组的定位结果,并与MRI显示的肿瘤实际位置进行比较。比较两组患者的定位误差、总定位用时和C型臂投照次数。结果Sina定位组的总定位用时[(12.5±3.0)min]较传统体表解剖定位组[(9.3±1.7)min]长,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13,P=0.009)。Sina定位组的定位误差[(2.98±0.92)cm]明显小于传统体表解剖定位组[(4.39±1.87)cm](t=-2.131,P=0.047),且Sina定位组的C型臂投照次数[(1.3±0.5)次]亦少于传统体表解剖定位组[(2.2±0.8)次](t=-3.077,P=0.006)。结论采用基于Sina的增强现实技术进行椎管肿瘤定位安全、精准。然而,Sina的定位准确性仍需更多的临床实践进一步明确。

  • 标签: 脊椎肿瘤 神经外科手术 增强现实 Sina应用程序 定位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视觉虚拟现实训练与传统训练方法治疗儿童弱视的疗效。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确诊的并首次接受治疗的3~12岁弱视患儿90例(146眼),虚拟组45例(74眼),传统组45例(72眼)。在屈光矫正及定量遮盖的基础上,虚拟组采用视觉虚拟现实训练方法治疗,传统组采用传统训练方法治疗,时间为3个月,比较2组患儿治疗前后视力及立体视的变化。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χ2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虚拟组总有效率87%,传统组总有效率6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86,P=0.008)。3~6岁,虚拟组有效率91%,优于传统组74%(χ2=4.652,P=0.031);7~9岁和10~12岁患儿,虚拟组和传统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轻度弱视患儿,虚拟组有效率为92%,优于传统组的75%(χ2=2.908,P=0.018);中度、重度弱视患儿,虚拟组和传统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虚拟组有效率为89%,传统组为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虚拟组有效率为85%,传统组为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40,P=0.045)。在治疗后1、2、3个月后虚拟组有效率为43%、54%和87%,持续高于传统组的24%、40%和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08,P=0.012;χ2=2.779,P=0.016;χ2=7.086,P=0.008);3个月后,虚拟组立体视觉正常者比例为72%,高于传统组61%(χ2=8.214,P=0.004)。结论:视觉虚拟现实训练较传统方法治疗儿童弱视疗效更显著,特别是对3~6岁轻度的屈光参差性弱视;该方法不仅可以较快提高患儿视力,还有助于双眼立体视觉的改善。

  • 标签: 弱视 视觉虚拟现实训练 传统训练方法 视力 立体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增强现实(AR)技术在实施腓骨皮瓣游离移植修复下肢胫骨与软组织缺损的临床价值。方法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下肢胫骨与软组织缺损9例,术前先对双侧小腿进行CTA扫描,获得胫骨缺损的DICOM数据,通过虚拟手术辅助技术,将设计的腓骨皮瓣及其血供模型图像导入Sina软件,运用AR技术将虚拟腓骨皮瓣信息投影叠加到患者小腿供区体表,进行精准定位下手术。本组实施腓骨皮瓣游离移植切取,皮瓣面积6.0 cm×4.0 cm~12.0 cm×6.0 cm,切取腓骨长度6.0~13.5 cm,修复下肢胫骨缺损长度5.0~12.5 cm,软组织缺损面积5.0 cm×3.0 cm~10.0 cm×4.5 cm。术后定期随访,观察腓骨皮瓣成活情况及修复下肢的功能恢复情况,评价临床效果。结果本组术后腓骨皮瓣全部成活,无血管危象等并发症发生,供区及受区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8~12个月,成活皮瓣质地柔软,血运良好,修复部位外形不臃肿;腓骨与胫骨连接端在3~5个月开始出现骨痂形成,8~12个月时骨性愈合良好,未见骨吸收及骨不连,无螺钉松动或脱落等情况;受区小腿无疼痛症状,站立及行走自如,负重功能接近正常。依照Enneking系统评分:平均27分;优7例,良2例。结论AR技术应用于腓骨皮瓣移植修复胫骨骨缺损辅助手术,临床效果良好,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 标签: 增强现实技术 腓骨皮瓣 胫骨骨缺损 软组织缺损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目的观察虚拟现实(VR)训练对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上肢精细运动和下肢粗大运动的影响。方法选取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35例,随机分为VR训练组(n=19)和常规训练组(n=16),常规训练组给予3个月的常规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训练;VR训练组给予3个月的VR训练和作业疗法训练。采用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的抓握、视觉-运动整合分测试对患儿治疗前后精细运动进行评价,采用88项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的D区及E区、改良Ashworth量表(MAS)、Berg平衡量表(BBS)对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抓握、视觉-运动整合、精细运动发育商、GMFM-88之D区、E区评分、MAS评分、BB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VR训练组抓握、视觉-运动整合、精细运动发育商、GMFM-88D区评分、E区评分、BBS评分、MAS评分较常规训练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VR训练可有效提高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上肢精细运动功能和下肢粗大运动功能。

  • 标签: 虚拟现实训练 痉挛型双瘫 精细运动 粗大运动 儿童
  • 简介:摘要混合现实技术是虚拟现实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全息数字影像技术,可以直观的结合现实物品与虚拟数据,可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方法,在骨科教学中的应用值得探索和推广。混合现实全息影像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有效弥补传统外科学教学模式的弊端、提高教学效率,还能逐步推动骨科教育模式的进步与变革,为骨科规范化教学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本文将阐述混合现实技术与骨科教学目前现状与意义,在理论教学、手术实训、远程培训等方面进行总结与展望。

  • 标签: 骨科 混合现实全息影像技术 教学 理论学习 临床实践
  • 简介:目的建立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计算机辅助三维立体脊柱虚拟模型,构建出适用于虚拟手术中实时复杂交互的脊柱三维仿真模型。方法对高分辨率的人体64排CT切片数据进行感兴趣区域图像分割和边缘提取,采用面绘制技术对提取的轮廓序列进行三维数据生成,对重建的模型根据实时交互的需要进行优化。结果重建出的脊柱模型保持了较高的几何分辨率和光滑性,读入虚拟手术系统后.在实时交互下能表现出较好的解剖精确性和实时绘制的真实感。结论基于人体切片数据重建出的三维模型可较好地适用于虚拟手术中的复杂交互操作。

  • 标签: 虚拟现实 三维重建 模型 脊柱
  • 简介:目的利用Dextroscope虚拟现实系统定量评价经额入路显露海绵窦区的显微解剖特点。方法根据尸头CT和MRI影像数据,以Dextroscope虚拟现实系统构建海绵窦三维解剖模型,分别选择颅盖和颅底标识点连成三角形模拟手术骨窗和海绵窦不同显露术野(三角面A、B、c)。结果不同术野三角形面积比较,B面术野最大(均P=0.000),但是到达术野前的操作空间和经过脑组织的体积A、B、C三面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C面术野到达海绵窦前所需磨除前床突和显露颈内动脉及其分支的体积,分别大于经B面和经A面术野(均P=0.000);经B面术野进入海绵窦后磨除前床突的体积,以及显露脑神经和颈内动脉的体积分别大于经c面和A面术野(均P=0.000);经A面术野与经B面术野进入海绵窦后显露垂体的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c面术野不显露垂体。结论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经额显露海绵窦显微手术人路具有快捷、直观、量化、可重复等优势。

  • 标签: 海绵窦 脑肿瘤 计算机 模似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虚拟现实技术是以沉浸性、交互性为特点的、允许用户探索和操作计算机模拟的三维环境的新兴技术,近年来在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已经相当广泛,涵盖了骨科教学从手术模拟、关节镜模拟、手术入路设计等各个方面。而其衍生技术主要包括了增强现实技术与混合现实技术,同样在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应用中显示出巨大的前景。本文主要针对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和混合现实技术在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和思考。

  • 标签: 虚拟现实 骨科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增强现实 混合现实
  • 简介:摘要目的以颅脑损伤患者记忆功能及功能独立性方面为切入点,探讨分析早期虚拟现实训练对重型颅脑损伤(TBI)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70例重型TB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序号奇偶性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与人工作业训练,在此基础上研究组同时进行早期虚拟现实训练,均连续进行60 d康复训练。评估两组护理前后记忆功能及功能独立性状况。结果护理后,研究组RBMT-II及FIM各项评分均较护理前升高,且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重型TBI患者术后康复护理中及早应用VR技术进行虚拟现实训练可有效减轻患者记忆功能障碍情况,有利于患者认知功能及运动功能整体改善,提高患者功能独立性。

  • 标签: 虚拟现实训练 重型颅脑损伤 康复护理 记忆功能 运动功能
  • 简介: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食品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关键问题之一是防腐保鲜,延长保存期,而添加防腐剂是其重要措施之一。防腐剂是食品添加剂的一种,所谓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 标签: 食品生产 防腐剂 热处理 食品卫生
  • 简介:摘要目的运用混合现实技术定位股前外侧皮瓣穿支,探讨实时定位在游离皮瓣修复手部创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19年2月至2019年7月,我们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手部创面患者12例。术前建立3D骨-血管-皮肤模型,模拟吻合血管,观察吻合口匹配情况。设计皮瓣应用混合现实技术将3D模型投照于术区,实时观察虚拟血管走行,依其方向探查穿支,观察虚拟图像和实际解剖所得穿支定位符合情况。采用皮瓣晚期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术后12例游离皮瓣均存活,随访时间为3~6个月,平均4.2个月。按皮瓣晚期评定标准评价疗效:优3例,良7例,可2例。术中应用混合现实技术定位,虚拟穿支走行与实体解剖完全一致,图像重合率为100%。结论混合现实技术用于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的切取可以获得实时而精准的穿支定位。

  • 标签: 外科皮瓣 手损伤 混合现实技术 穿支定位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虚拟现实技术与作业治疗对脑出血患者上肢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虚拟现实技术成为当前最热的技术。在口腔医学领域中,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口腔医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人体口腔的基本构造,从而更加深刻地掌握口腔医学的专业技术内容。本文在研究中基于问卷调研、网络调研以及文献检索等多种研究方式,就目前在口腔医学领域中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和论述。

  • 标签: 虚拟现实 口腔医学 应用现状 发展前景
  • 简介:摘要外科手术学基础课程作为临床医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在教学模式和手段上较为落后,对提升教学效果产生了负面影响。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到外科手术学基础教学中,预先设计的课程内容以情景式展示,让学生体验沉浸式学习方式,转变课堂角色,发挥虚拟现实技术的优势,以弥补传统教育模式的劣势,从而提高培训效果。

  • 标签: 虚拟现实技术 医学教育 应用研究
  • 简介:摘要针对传统临床医学本科口腔实习课程的教学课时少、内容多,学生密集,口腔疾病病变位置较特殊,观察范围狭小,只能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少等不足,从口腔医学自身规律及临床医学的培养目标出发,应用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VR)联合翻转课堂的新教学,对传统的临床医学本科口腔实习课程的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进行了颠覆性改革。改革后的教学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口腔实习课程的教学质量,为达到"以本为本"的临床医学教育的本质要求和培养出实践操作能力更强的复合型医学人才提供了有效的参考。

  • 标签: 口腔实习课程 教学改革 虚拟现实技术 翻转课堂
  • 简介:摘要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是一种罕见的间质肿瘤,头颈部是SFT发生的第三大常见部位,而位于颅底的复杂沟通性SFT则鲜有报道。我科收治1例颅底沟通性SFT,具有肿瘤解剖位置隐蔽、周围组织解剖结构复杂、与颅内相沟通等特点。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辅助下,制订出详细且全面的手术方案,并在头颈外科及神经外科医生的联合下,为患者成功进行了手术治疗。同时在术前沟通中,让患者更加直观地认识到手术的整个过程。本文结合病例和文献,对VR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和颅底沟通性SFT进行总结和讨论。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观察虚拟现实技术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3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17例。2组患者均给予针灸、电刺激和推拿等基本康复治疗和常规作业治疗。2组患者常规作业治疗均每日1次,每次治疗组训练20 min,对照组训练40 min,连续训练3周。治疗组在每日20 min常规作业治疗的基础上增加20 min的VR上肢训练,亦每日1次,连续训练3周。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治疗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和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估2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同时进行DTI测定,包括双侧皮质脊髓束(CST)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计算FA比值(rFA)和FA不对称性(FAasy),并利用DTT技术重建治疗组患者的双侧CST。结果治疗后,2组的FMA-UE评分和MBI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FMA-UE评分和MBI评分分别为(48.82±8.32)分和(79.71±8.37)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放射冠层面,2组患者的FA和rFA值均显著升高,FAasy值均显著降低,组内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TT图显示,治疗前,脑卒中患者患侧CST部分或完全断裂、稀疏,较健侧明显减少,远端纤维束也变细减少;治疗后,其纤维束数量较前增加,原先断裂部位出现修复连接。结论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常规作业治疗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患者偏瘫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DTI研究显示,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常规作业治疗可诱发大脑可塑性变化,促进CST的修复,尤其在放射冠层面。

  • 标签: 脑卒中 上肢功能 虚拟现实 弥散张量成像
  • 简介:摘要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通过计算机进行场景模拟的新兴技术,近年来逐步运用于神经系统功能康复领域并取得了显著疗效。本文主要介绍虚拟现实技术在帕金森病、脑卒中、多发性硬化、脑瘫和创伤性脑损伤中的研究进展,并就虚拟现实康复目前的优势、局限性及研究发展方向进行综述。

  • 标签: 虚拟现实 神经系统疾病 功能障碍 康复 运动学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