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重症肺炎患者接受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治疗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23年7月至2024年3月在某院接受治疗的50例重症肺炎患者展开研究,采用随机数表法对患者予以分组,对照组(n=25例)行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予以治疗,研究组对照组(n=25例)给予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进行治疗,对比不同组别炎症因子等指标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为(38.414.34)mg/L,研究组为(35.234.13)mg/L,且研究组患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等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P<0.05);研究组患者肺啰音消失时间为(4.241.61)d,对照组为(7.151.85)d,且研究组患者体温恢复及咳嗽消失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对重症肺炎患者进行治疗,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相关症状,也能降低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是一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 炎症因子 重症肺炎 临床症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滋阴利肺汤联合西药治疗肺结核患者对其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以2019年12月-2021年12月收诊的100例肺结核患者为观察样本,随机分组后,常规组采取西药治疗,观察组联用滋阴利肺汤治疗,对比两组的综合疗效、血清炎症因子以及免疫功能指标水平变化。结果:①观察组的治愈率(22.00%)明显高于常规组(6.00%),X²=5.316,P<0.05,但两组的好转率和未愈率对比未见明显差异,X²=0.040,2.026,P>0.05;②治疗后观察组的白介素(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为(11.23±3.57)pg/mL、(9.46±1.74)pg/mL、(10.26±2.09)pg/mL、(11.64±1.86)mg/mL,较常规组均处于较低水平,组间差异可见统计学意义,t=10.095,14.458,10.196,11.640,P<0.05。结论:滋阴利肺汤联合西药治疗肺结核可取得不错疗效,对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下调有积极意义。

  • 标签: 滋阴利肺汤 西药 肺结核 血清炎症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碱烧伤创面患者应用VSD技术及药物治疗的作用。方法:将我院自2022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64例碱烧伤创面患者纳入研究。采用盲摸双色球法均分为实验组、参照组,各32例。参照组行药物治疗,实验采用VSD技术干预。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炎症因子。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效果高于参照组(P<0.05);实验组炎症因子少于参照组(P<0.05)。结论:VSD技术与药物治疗能够改善碱烧伤创面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炎症因子水平,值得推广。

  • 标签: VSD技术 药物治疗 碱烧伤创面 治疗效果 炎症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干眼症患者治疗中人工泪液联合地夸磷索钠滴眼液的应用价值。方法:采集资料:干眼症患者,病历采集90例,病例采集范围:2022年03月~2024年06月,奇偶数字作为1:1分组的基点,行环孢素滴眼液治疗者45例录入对照组,行人工泪液联合地夸磷索钠滴眼液者45例录入治疗组。对照治疗差异性对患者治疗疗效、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实验结果、炎症因子、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治疗疗效:比较对照组,治疗组统计的结果更为显著P<0.05;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试验结果:治疗前两组结果相差不明显P>0.05,治疗后,比较对照组,治疗组记录的结果显著改善P<0.05;炎症因子:治疗前数据差值不明显P>0.05,治疗后,比较对照组,治疗组记录的炎症因子数据显著改善P<0.05;生活质量:比较对照组,治疗组记录的生活质量数据较高,P<0.05。讨论:在干眼症治疗中应用人工泪液联合地夸磷索钠滴眼液,有效帮助患者改善眼部症状,消除炎症,促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 标签: 人工泪液 地夸磷索钠滴眼液 干眼症 治疗疗效 泪膜破裂时间 泪液分泌试验结果 炎症因子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肺动脉高压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是否并发肺动脉高压分为2组。观察组35例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肺动脉高压,对照组35例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无并发肺动脉高压,所有患者均给予心肺功能检查,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检查炎症因子水平,对比两组患者心肺功能及炎症因子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FVC%为(76.28±23.21)、FEV1%为(58.47±23.56)、FEV1/FVC为(58.97±16.42),对照组患者FVC%为(72.06±22.43)、FEV1%为(53.39±24.35)、FEV1/FVC为(52.24±15.69),两组患者FVC%、FEV1%、FEV1/FVC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LVEF%为(67.29±10.48)%、E/A水平为(0.87±0.42)、IL-6为(112.46±52.53)ng/L、TNF-α为(19.76±10.58)ng/L、BNP为(135.49±64.30)ng/L及CRP水平为(6.97±5.84)mg/L,均高于对照组(60.38±10.24)%、(0.56±0.37)、(72.33±23.46)ng/L、(13.16±4.87)ng/L、(58.56±30.42)ng/L、(2.74±1.33)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并发肺动脉高压因素相关,肺动脉高压病情越严重,炎症因子水平越高,是导致肺动脉高压形成的重要原因。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肺动脉高压 血清炎症因子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癫痫合并偏头痛患者应用天麻素治疗对血清炎症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抽取我院2020年2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癫痫合并偏头痛患者一共5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行原抗癫痫药物维持治疗和氟桂利嗪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天麻素治疗,比较两组血清炎症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氧化应激水平治疗前后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血清炎症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氧化应激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各项血清炎症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氧化应激水平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癫痫合并偏头痛患者应用天麻素治疗有利于血清炎症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氧化应激水平的改善,可促进患者病情康复。

  • 标签: 天麻素 癫痫 偏头痛
  • 简介:目的观察心肌梗死后抑郁大鼠行为学及前炎症因子的表达规律,揭示心肌梗死后抑郁发生的机制,为心肌梗死后抑郁的治疗提供药物作用的靶点。方法采用手术法结扎大鼠心脏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作大鼠心肌梗死模型,术后用前炎症细胞抑制剂己酮可可碱腹腔注射进行治疗,采用蔗糖水消耗实验,自发行为实验,强迫游泳实验观察大鼠行为学变化,并检测大鼠血清和脑中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的含量变化。结果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2周,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蔗糖水消耗量,及活动总路程、站立时间、活动总时间、游泳时间和挣扎时间减少,不动时间增多,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均明显增多(P〈0.05,或P〈0.01)。结论心肌梗死后大鼠出现活动度下降,快感缺乏,产生绝望行为以及血浆内和脑内炎症因子升高,在使用己酮可可碱后其行为活动度升高及绝望行为减缓,血浆内和脑内炎症因子下降,提示阻断炎症反应过程,可以改善大鼠心肌梗死后的抑郁状态,提示炎症反应可能是心梗后抑郁发生的可能机制。

  • 标签: 心肌梗死 抑郁 炎症反应 前炎症细胞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对慢性肾炎患者炎症因子受阿托伐他汀联合缬沙坦的影响进行研究。方法将我院从2015年年底到2017年年底收治的120例慢性肾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法分为两组,即対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0例。在两组患者同时进行常规性治疗的前提下,对対照组给予依那普利口服治疗,研究组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缬沙坦治疗,疗程共计168d。比较两组患者最终的治疗效果,将患者治疗前后的尿蛋白、肾功能、血脂、炎症因子等具体指标的数据变化记录并比较。结果在治疗后,与対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的各类指标,即24h尿蛋白定量、β2-MG、血肌酐、尿氮素等指标的值均呈现明显低于対照组的情况(P<0.05);研究组在治疗后的血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与対照组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研究组在治疗后的血清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与対照组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研究组和対照组的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缬沙坦对于慢性肾炎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及尿蛋白水平能起到显著降低的作用,对于患者肾功能具有非常良好的保护作用。

  • 标签: 阿托伐他汀 缬沙坦 慢性肾炎患者 炎症因子 蛋白水平
  • 简介:近年来,研究学者认为银屑病易并发代谢性疾病,虽然二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是已发现银屑病和代谢性疾病的发病机理中有共同的炎症因子参与。一般认为,代谢性疾病是以胰岛素抵抗为共同病理生理改变的一系列炎症性疾病,本文主要就一些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与胰岛素抵抗中均起作用的炎症因子作简要综述。

  • 标签: 银屑病 代谢性疾病 胰岛素抵抗 炎症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研究主要是通过针灸方式,分析针灸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疾病的治疗效果,明确其方式对炎症因子水平的改善效果。方法:在本次研究过程中,主要是选取2022年1月到2023年1月来我院医治的100名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常规组主要是通过常规治疗方式而实验者主要是通过针灸治疗方式,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医疗评分,判断炎症因子变化情况。结果:在本次研究过程中,通过数据分析可以明显发现,经过治疗以后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较为良好,各项评分也较为优异。结论:针灸作为我国传统的治疗方式,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治疗过程中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可以改善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避免出现强烈的炎症反应,也可以增强患者的腰椎功能,让其功能快速恢复,改善患者的预后质量,减少不良反应出现的概率,具有临床推广效果。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症 临床效果 炎症因子水平 改善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白术内酯-1(ATL-Ⅰ)对矽肺患者肺泡巨噬细胞的作用。方法于2019年12月,利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2019年7至9月在中国煤矿工人北戴河疗养院进行治疗的12例男性矽肺患者,收集其肺泡巨噬细胞分为对照组、ATL-Ⅰ组(100 μmol/L)以及二甲基亚砜(DMSO)组(100 μmol/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水平,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自噬相关蛋白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自噬底物蛋白p62、溶酶体关联膜蛋白2(LAMP2)、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 caspase-3和核因子κB(NF-κB)及其磷酸化型(p-NF-κB)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和DMSO组比较,ATL-Ⅰ组肺泡巨噬细胞IL-1β、IL-6和TNF-α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且p-NF-κB、LC3-Ⅱ/LC3-Ⅰ比值也明显降低(P<0.05);但ATL-Ⅰ组NF-κB、LAMP2、p62以及Cleaved caspase-3表达与对照组和DMSO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DMSO组的上述指标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TL-1可能减少矽肺患者肺泡巨噬细胞炎症因子的释放,抑制自噬的活性,但未能降低其凋亡水平。

  • 标签: 矽肺 白术内酯-1 巨噬细胞,肺泡 自噬 细胞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住院2型糖尿病(T2DM)患者肌少症与炎症因子的关系。方法为回顾性研究。选择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年龄>60岁的T2DM患者508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血清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测量患者四肢骨骼肌质量、握力、步速,并计算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ASMI)。按照亚洲肌少症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非肌少症组和肌少症组。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χ2检验比较两组间一般临床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法和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讨肌少症的影响因素。结果508例患者中,肌少症组41例,非肌少症组467例。与非肌少症组相比,肌少症组T2DM患者的年龄更大[分别为(74.04±7.79)和(67.03±6.60)岁]、BMI更低[分别为(22.90±3.37)和(25.98±3.51)kg/m2]、HbA1c水平[分别为(9.16±2.17)%和(8.43±1.83)%]及C反应蛋白水平[分别为2.89(1.55,5.26)和2.18(1.31,3.77)mg/L]更高(P<0.05)。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性别、年龄和BMI后,C反应蛋白(β=-0.101,95%CI -0.150~-0.045)和白细胞介素-6(β=-0.057,95%CI -0.149~-0.003)与ASMI呈显著负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性别、年龄、BMI和HbA1c后,C反应蛋白仍是肌少症的独立风险因素(OR=1.357,95%CI 1.024~1.798,P<0.05)。结论老年住院T2DM患者中C反应蛋白与肌少症风险独立相关。

  • 标签: 糖尿病,2型 肌少症 炎症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水平与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炎症水平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6月到2022年6月新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44例急性中耳炎患者和同期44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中耳积液和外周血,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两组研究者和不同性质中耳炎患者中耳积液和血清中HIF-1α和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表达水平;采用Pearson法分析HIF-1α、TNF-α、IL-1β与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病程的相关性。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对照组血清HIF-1α表达水平(1.02±0.15)明显低于观察组耳积液和血清HIF-1α表达水平(1.79±0.15、2.26±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730、17.460,P<0.05)。对照组血清TNF-α和IL-6表达水平[(9.94±1.49)、(10.99±2.81) ng/ml]明显低于观察组耳积液和血清TNF-α和IL-6表达水平[(86.02±8.59)、(47.25±8.65) ng/ml和(46.77±6.51)、(32.77±8.62)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710、25.050、40.180、10.200,P<0.05)。慢性期患者血清HIF-1α表达水平(2.11±0.05)明显低于急性期患者血清HIF-1α表达水平(2.33±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63,P<0.05)。慢性期患者血清TNF-α和IL-6表达水平[(42.07±6.98)、(24.88±4.36) ng/ml]明显低于急性期患者血清TNF-α和IL-1β表达水平[(49.91±8.27)、(36.81±7.38)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25、8.890,P<0.05)。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血清HIF-1α、与TNF-α和IL-1β表达水平均呈正相关(r=0.576、0.592,P<0.05)。血清HIF-1α、TNF-α和IL-1β水平与病程均呈正相关(r=0.485、0.512、0.610,P<0.05)。结论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耳积液与血清HIF-1α、与TNF-α和IL-1β表达水平显著增加,并与患者病程密切相关。

  • 标签: 缺氧诱导因子-1α 分泌性中耳炎 炎性因子 病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中静脉应用艾司氯胺酮对虚弱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后镇痛效果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接受全身麻醉下THA的虚弱患者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艾司氯胺酮组(K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5例。K组于麻醉诱导前10 min予以艾司氯胺酮静脉泵注(15 µg·kg-1·min-1)至手术结束前10 min, C组予以生理盐水相同速度静脉泵注,其余麻醉方法与K组相同。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中失血量及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言语对答时间,术后2、6、12 h和24 h的静息VAS疼痛评分;于术前和术后1 h留取静脉血测定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TNF-α和IL-6的水平;记录两组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第7天髋关节Harris评分、术后48 h内镇痛泵舒芬太尼用量、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K组患者术中丙泊酚用量和瑞芬太尼用量均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中失血量、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言语对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组术后2、6 h和12 h时静息VAS疼痛评分低于C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24 h时静息VAS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 h的CRP、TNF-α和IL-6水平较术前增高(P<0.05),K组术后1 h的CRP、TNF-α和IL-6水平均低于C组(P<0.05)。K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C组(P<0.05);K组术后第7天髋关节Harris评分明显高于C组,术后48 h内镇痛泵舒芬太尼用量明显低于C组(P<0.05)。K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C组(P<0.05)。结论术中静脉应用艾司氯胺酮能够减轻虚弱患者THA术后疼痛,同时可以降低炎症因子水平,促进术后早期康复。

  • 标签: 艾司氯胺酮 虚弱 全髋关节置换术 疼痛 炎症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 (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1, sirt1)对小鼠机械通气相关性肺损伤(ventilation-associated lung injury, VILI)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SPF级健康雄性C57BL/6N小鼠40只,8周龄,体重20~25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S组),小鼠仅插管不进行机械通气;VILI组(M组),小鼠插管后进行机械通气;sirt1敲低组(si-sirt1组),小鼠体内转染sirt1小干扰RNA;sirt1敲低+VILI组(si-sirt1+M组),小鼠体内转染sirt1小干扰RNA后再机械通气。机械通气参数为:通气频率60次/min,潮气量28 ml/kg,FiO2 21%,吸呼比1∶2,时间4 h。机械通气结束后处死小鼠,收集肺组织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 BALF):采用ELISA法测定BALF中IL-1β和IL-6浓度,肺组织H-E染色后观察病理学结果,计算肺组织湿重干重比(wet/dry, W/D),采用ELISA法检测肺组织中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肺组织sirt1、连环蛋白p120和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的水平。结果与S组比较,M组、si-sirt1组和si-sirt1+M组肺组织出现明显损伤改变,W/D、IL-1β和IL-6水平升高(P<0.05),sirt1、p120和occludin蛋白水平下调(P<0.05),肺组织中MDA水平升高(P<0.05),SOD水平降低(P< 0.05)。与M组比较,si-sirt1+M组肺组织损伤改变加重,W/D、IL-1β、IL-6水平升高(P<0.05),sirt1、p120和occludin蛋白水平下调(P<0.05),肺组织中MDA水平升高(P<0.05),SOD水平降低(P<0.05)。结论小鼠低表达sirt1后,机械通气造成的肺组织炎症反应加重。

  • 标签: 机械通气相关性肺损伤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 炎症 氧化应激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治疗病毒性脑炎患者采取双黄连注射液的疗效以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5年6月—2016年3月收治的104例病毒性脑炎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两组,其中52例患者采取阿昔洛韦作为对照组,另52例患者采取阿昔洛韦结合双黄连注射液作为研究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发现研究组各项指标水平均比对照组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病毒性脑炎患者采取双黄连注射液,可有效降低其炎症因子水平,明显改善患者症状,具有推广及应用的价值。

  • 标签: 炎症因子 病毒性脑炎了 双黄连注射液
  • 简介:目的:探讨醒脑开窍针剃法及体针法对急性脑梗塞患者的炎症反应的干预效果。方法:64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包括醒脑开窍针刺法组(1组)32例和体针组(2组)32例,观察两种针法治疗后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值的影响。结果:两组治疗后第15天,血清CRP、IL-6和TNF-α的数值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第15天时,1组的血清CRP、IL-6和TNF-α水平明显低于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对减少急性脑梗塞的炎症反应及改善其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能更好地治疗急性脑梗塞。

  • 标签: 醒脑开窍针刺法 急性脑梗塞 C反应蛋白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介素-6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连续血液滤过(CVVH)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临床疗效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36例SAP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与观察组,给予对照组患者积极综合治疗,观察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连续血液滤过。比较治疗后72h两组临床疗效、APACHEⅡ评分、生化指标及炎症因子的改变。结论观察组死亡率、APACHEⅡ评分、中转手术率及入住ICU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TNF-a,IL-6及IL-8水平均明显下降,但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肌酐、尿素氮、血淀粉酶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CVVH治疗SAP可显著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改善患者临床结局,是SAP的重要辅助治疗。

  • 标签: 连续血液滤过 重症急性胰腺炎 炎症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清热解毒方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炎症因子、FINS、HOMA-IR、FBG、HbA1c水平的干预作用。方法将187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给予清热解毒合剂口服治疗,对照组给予盐酸二甲双胍口服治疗,两组均为12周,治疗前后测定TNF-、IL-6、FINS、HOMA-IR、FBG、HbA1c以及临床症状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TNF-、IL-6、FINS、HOMA-IR、FBG、HbA1c均明显下降,临床症状显著改善;其中试验组的TNF-、IL-6降低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临床症状改善更为显著(P<0.05)。结论清热解毒方能通过调控2型糖尿病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改善IR,从而达到降低血糖、改善临床症状的作用。

  • 标签: 清热解毒方 中医药疗法 2型糖尿病 炎症因子 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