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对中上腹部急诊手术老年患者的麻醉处理。方法对76例65岁以上老年患者行中上腹部急诊手术的麻醉处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9例ASAⅠ-Ⅱ级、手术简单、历时较短的患者多选择硬膜外麻醉;37例ASAⅢ-Ⅳ级、手术复杂、历时较长患者多选择全麻。两组麻醉过程均有不同程度的循环紊乱,其中全麻组术中血压下降程度较轻,术后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而硬膜外组术前及术后血压下降明显,超过术前血压的30%(P<0.01)。两组术中和术后SpO2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结论中上腹部急诊手术的老年患者选择全身麻醉对循环的影响较小。另外,应重视术前准备,加强术中监测,积极维持循环呼吸功能稳定,减少或避免内脏循环低灌注状态,以预防术中及术后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出现。

  • 标签: 老年人 急腹症 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麻醉方法的效果,以及对产妇和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取 2017年 3月至 2018年 12月于我院接受剖宫产手术的 60例妊高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腰—硬联合麻醉组和连续硬膜外麻醉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腰—硬联合麻醉组产妇的麻醉效果更好,其镇痛起效时间较短;低血压这一不良反应和新生儿的 Apgar评分有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腰—硬联合麻醉方法起效更快,产妇麻醉效果更好。

  • 标签: 妊高症 剖宫产产妇手术 麻醉处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 麻醉恢复期病人躁动的原因进行 分析,并给予相应的解决措施 。 方法:选取 2017 年 3 月~ 2018 年 3 月我院进行麻醉手术的出患者 108 例,对其躁动原因进行分析,并给予相应的护理 。 结果:有 65 例患者躁动情绪得到显著改善,占总例数的 60.18% , 39 例患者躁动情绪得到有效改善,占总例数的 36.11% , 4 例患者躁动情绪无任何改善或加重,占总例数的 3.71% ;总有效人数为 104 例,护理总有效率为 96.29% 。 结论:给予患者心理方面的支持,痛镇、静药物的应用,以及非语言交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等有效措施能够降低患者术后躁动的情况发生,提高其护理和治疗的依从性,因此该方法值得推广和运用。

  • 标签: 麻醉恢复期 躁动原因 躁动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麻醉方法的效果,以及对产妇和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接受剖宫产手术的60例妊高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腰—硬联合麻醉组和连续硬膜外麻醉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腰—硬联合麻醉组产妇的麻醉效果更好,其镇痛起效时间较短;低血压这一不良反应和新生儿的Apgar评分有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腰—硬联合麻醉方法起效更快,产妇麻醉效果更好。

  • 标签: 妊高症 剖宫产产妇手术 麻醉处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性颅脑损伤的有效麻醉处理措施和效果 。方法: 2018 年 6 月 -2020 年 4 月本院接诊的急性颅脑损伤病患 86 例,按照奇偶数字分组原理均分 2 组。试验组采取全凭静脉麻醉法,对照组实行静脉推注联合吸入麻醉。对比呼吸恢复时间等指标。 结果:试验组喉罩拔除时间( 8.09±1.14 ) min 、呼吸恢复时间(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急诊手术麻醉处理经过和效果。方法对我院65例合并有糖尿病的急诊手术的麻醉经过和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所有患者均手术顺利,麻醉平稳,麻醉手术过程中血糖水平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升高,按升高的血糖量适当增加胰岛素用量,均控制在10mmol/L左右。尿酮体(-),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性高血糖昏迷及低糖症发生。术毕均及时清醒,顺利拔管,血糖水平较平稳,安全返回病房。结论糖尿病患者急诊手术的麻醉处理原则在于最大限度地减轻手术应激引起的代谢紊乱,正确的用好胰岛素,合理进行补液,严防低血糖及酮症,进一步稳定好血糖水平,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更适应伴有糖尿病患者的急诊手术,值得临床选用。

  • 标签: 糖尿病 急诊手术 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患者手术治疗麻醉处理。方法选取44例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患者手术治疗麻醉管理方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手术时间1~6h,术中血压脉搏平稳42例,手术过程中出现血压下降明显,需要麻黄碱升压患者2例。结论探查范围较大,手术时间较长,特别是要施行纵隔探查者,一般以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为宜。

  • 标签: 原发性甲状腺旁腺功能亢进症 手术治疗 麻醉处理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总结我院上世纪九十年代未至2003年底对325例70岁-101岁老年病人的麻醉处理。着重探讨高龄老年病人的麻醉方法和安全性。方法325例高龄老年病人,男性197例,女性128例,体重38公斤-75公斤,ASAⅡ-Ⅲ级,择期或急诊手术。在满足手术需要的前提下;按病人的生理、病理特点,随机采用了(一)强化复合局部麻醉或复合神经阻滞麻醉;局麻3例、颈丛麻醉12例、硬膜外麻醉210例、骶丛麻醉4例)。(二)全凭静脉麻醉14例。(三)静吸复合麻醉60例。(四)硬膜外阻滞麻醉复合气管插管全麻醉22例。结果210例硬膜外阻滞麻醉病人穿刺、置管全部成功,麻醉效果好。全凭静脉麻醉组、静吸复合麻醉组和硬膜外复合气管插管静脉麻醉组,麻醉诱导平稳,气管插管顺利,但术中血压、心率波动大,循环不稳定,术后苏醒延迟等并发症,全麻组术中并发心跳骤停一例,硬外组术后死亡一例。结论高龄老年病人麻醉风险大,须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和加强围术期监测,以保证病人围术期安全,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复合气管插管静脉麻醉优于其它单一的麻醉方法。关键词老年人;手术;麻醉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严重面颈部瘢痕挛缩患者手术的麻醉处理。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期间收治的严重面颈部烧伤痕挛缩畸形的患者30例手术治疗麻醉处理方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0例患者手术平均时间为160±30min,行气管内插管,必要时用口咽或鼻咽通气道,维持气道通畅,顺利完成手术。结论烧伤可能导致头面部严重瘢痕挛缩,造成小口畸形、颏胸粘连,完成气管插管也十分棘手。

  • 标签: 面颈部瘢痕挛缩 手术修复,麻醉处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总结失血性休克病人的麻醉处理措施。方法对36例失血性休克病人的麻醉处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接诊后首先快速建立2条以上静脉输液通道,为快速扩容、维持有效灌注压做好准备。其次在尽可能的少用缩血管活性药的前提下选择麻醉措施要用时短,造成循环干扰少,保持有效氧的供给,最后要尽快配合麻醉药物的应用为急诊手术做好准备。结果在36例失血性休克病人抢救及麻醉措施均获得成功。结论对失血病人及早采取合理有效的麻醉药物及方法,为手术及止血创造良好的条件是抢救失血性休克病人的关键。

  • 标签: 失血性休克 病人 麻醉 处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脑外伤手术患者的麻醉效果。方法对48例颅脑外伤患者采用气管插管和静脉复合麻醉的方式。结果本组48例患者麻醉平稳,完成预期目标返回病房,术后回访3例因其它原因死亡,有效率93.75%,死亡率6.25%。结论采用适当麻醉方法和管理是颅脑外伤手术的关键之一,采用快速插管,选用合理药物维持麻醉效果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 标签: 颅脑外伤 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麻醉方法,提取经验并解决相应问题。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4月~2015年12月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27例,均给予器官插管联合静脉给药全身麻醉。分析对比麻醉前后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状况,以及麻醉中患者的临床表现。结果27例患者中24例患者经对症及有效治疗后,休克得到及时纠正,患者基本生命体征及动脉氧分压,中心静脉压等情况维持在正常范围内,3例患者原发病情较重,分别为坏疽性阑尾炎穿孔和嵌顿疝腹膜炎,经积极治疗抢救后患者休克状态未改变,继而引发多脏器功能衰竭及DIC,术后3天内3例患者均死亡。27例患者麻醉前与麻醉后的血压、心率、氧饱和等情况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感染性休克应在第一时间采取措施,保证患者的预后,另外对患者的休克状况做好评估,并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采取适合患者的手术方法,积极抢救病人,因此,麻醉处理是治疗感染性休克的关键,也是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关键,合理的选择药物和麻醉方法能帮助患者尽早改善临床症状,从而保障患者机体脏器功能稳定,保证患者生命健康。

  • 标签: 麻醉处理 感染性休克 生命体征 手术指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使用麻醉术时,对困难气道的判断和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我院麻醉科实施的66例麻醉困难气道患者,对这些患者的诊治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总结麻醉术中困难气道的判断和处理方法要点。结果对在麻醉术前检查出困难气道的44例患者,因准备工作充分顺利建立气管插管,有22例患者在实施麻醉术中出现困难气道,其中有21例患者经及时调整和多次插管取得成功,有1例患者在反复插管过程中,因缺氧导致心脏骤停而死亡。结论在进行麻醉术前要检查患者的气道结构,看有无异常,并询问相关病史,做出综合评估,在术前及时发现困难气道,并做好充分的技术器械、医护人员准备工作;对麻醉期间发现的困难气道,应根据病情再行插管或采用面罩通气后,再使用合适的方法进行有效通气,以减少麻醉引起的意外情况的发生。

  • 标签: 医学 麻醉 困难气道 判断与处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的麻醉处理方法。方法对84例患者均给予气管插管全麻,经静脉通道给予咪达唑仑,同时给予舒芬太尼、维库溴铵、异丙酚,对患者进行麻醉监测。结果所有患者麻醉均平稳,没有出现严重低血压、呛咳和躁动等异常情况,麻醉效果满意,麻醉期间无一例患者死亡。结论麻醉前恰当评估患者病情、积极控制颅内压和加强麻醉期间管理是降低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手术麻醉风险的关键。

  • 标签: 颅脑损伤 外科学 麻醉 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