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创伤导致的瘢痕不但影响外形美观、造成功能障碍,还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患者心理生活质量。随着对创伤后瘢痕形成过程认识的不断加深以及相关干预手段的不断发展,创伤后3个月内的早期干预已被证实能够促进创面愈合、抑制瘢痕增生、干扰瘢痕胶原自然重塑。本文就创伤后瘢痕形成过程、早期干预时机及方式进行归纳总结。

  • 标签: 瘢痕 创伤和损伤 早期干预 防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孕早期胎儿体蒂异常的超声表现。方法本研究采取了历史性队列研究的方式,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广东省妇幼保健院超声诊断的18例体蒂异常的超声图像,诊断的观察指标为:有严重的胸腹裂,胸腹腔脏器漂浮于胸腹腔以外,脊柱的侧凸,脐带短小或无。结果孕妇年龄为(26.55±2.87)岁,18例体蒂异常的病例均为单胎,孕龄为10~21+6周,均有腹腔脏器突出于腹腔外,16例脐带短或无脐带,17例脊柱异常,10例肢体异常,3例颅面异常。结论产前超声可在孕早期对体蒂异常进行有效诊断。

  • 标签: 产前超声 孕早期 体蒂异常
  • 简介:摘要急性肠缺血是指因肠壁缺血乏氧,最终发生梗死的一种疾病。由于早期发病症状不明显且无特异性,此病的死亡率一直保持在50%-70%,早期明确缺血的严重程度并施以治疗对于患者的生存是十分重要的。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腹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摄影(computer tomography,CT),超声检查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在诊断肠缺血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磁共振发展迅速,各种新技术的应用以及高分辨率成像使磁共振检查在显示缺血肠壁以及定量评估缺血的严重程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作者主要对弥散加权成像、对比剂增强成像、分子影像技术、血流定量成像以及血氧定量成像评估急性肠缺血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急性肠缺血 弥散加权成像 对比剂 分子影像 定量成像
  • 简介:摘要精神压力诱发心肌缺血称为心理应激性心肌缺血(mental stress-induced myocardial ischemia,MSIMI),冠心病患者中1/3伴有精神压力诱发的心肌缺血。MSIMI不但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也会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和增加死亡风险,因此越来越引起临床的关注。本文简要介绍MS1H1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帮助提高对其的识别和认识。

  • 标签: 心肌缺血 应激,心理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甲黑素瘤的手术治疗方案和预后。方法回顾并分析第四军医大学西京皮肤医院2011年7月至2019年12月收集的115例早期甲黑素瘤的手术治疗方案及预后。结果115例早期甲黑素瘤患者按改良的ABCDEF标准并根据如甲板改变、溃疡、结节等临床表现评估后,73例按原位甲黑素瘤扩大切除,22例按Ⅰ、Ⅱ期甲黑素瘤扩大切除,20例按Ⅰ、Ⅱ期甲黑素瘤且有浸润风险方案扩大切除。随访6个月至9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原发灶复发;101例患者淋巴结B超检查未见异常;2例截指患者出现转移,其中1例死亡;失访12例。结论依据患者甲黑素瘤临床表现选择手术扩大切除方案治疗早期甲黑素瘤,可以在确保充分治疗的基础上,最大程度保留肢端正常功能,且不会出现原发灶复发。

  • 标签: 痣和黑素瘤 指(趾)甲疾病 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 作者: 代华平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1-28
  • 出处:《国际呼吸杂志》 2021年第21期
  • 机构: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 国家呼吸临床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呼吸病学研究院,北京 100029
  • 简介:摘要纤维化间质性肺疾病(f-ILD)是一组以肺间质的明显纤维化伴炎症为病变特征的异质性疾病。特发性肺纤维化是最常见的f-ILD,其他还有纤维化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慢性过敏性肺炎、结缔组织疾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等。纤维化不可逆进展导致肺结构破坏和功能丧失,抗纤维化治疗可以延缓疾病进展。因此,临床需要早期发现肺间质异常或临床前间质性肺疾病,并通过高分辨率CT、肺功能等检查,尤其在f-ILD高风险人群,进一步早期诊断间质性肺疾病,从而给予f-ILD早期干预或预防。由于对各类f-ILD自然病程、病理生理、疾病或纤维化演变及影响因素的认识尚不清晰,缺乏早期识别或预测纤维化发生与进展的方法及早期干预策略,因此需要建立f-ILD前瞻性多中心队列,针对上述问题开展研究。

  • 标签: 肺疾病,间质性 肺纤维化 间质性肺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轻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在发病早期出现临床病情恶化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期间就诊的291例轻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以急性期临床病情恶化(clinical deterioration within 24 h,CD24h)和亚急性期临床病情恶化(clinical deterioration between 2 d and 14 d,CD14d)为主要终点事件。数据统计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19.0软件,应用Pearson Chi-Square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相应变量的组间差异,使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主要终点指标的影响因素。结果主要终点事件CD24h和CD14d的发生率分别为21.6%(63/291)和30.6%(89/291),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患者比例为13.4%(39/291)。以CD24h为终点事件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结果显示:基线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高是增加CD24h风险的正性独立影响因素(OR=1.184;95%CI=1.078~1.300;P<0.01);小脑梗死(相比脑干梗死)(OR=0.250;95%CI=0.082~0.757;P=0.014)、非大动脉粥样硬化(相比大动脉粥样硬化)(OR=0.026;95%CI=0.002~0.325;P=0.005)对CD24h有负性预测作用。以CD14d为终点事件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肺部感染(OR=28.085;95%CI=6.863~114.927;P<0.01)和基线NIHSS高(OR=1.114;95%CI=1.001~1.240;P=0.048)是增加CD14d风险的独立影响因素,而再灌注治疗(OR=0.089;95%CI=0.013~0.613,P=0.014)可降低CD14d风险;基底动脉尖部综合征(相比脑干梗死)(OR=7.526;95%CI=1.565~36.188;P=0.012)增加CD14d发生风险,而非大动脉粥样硬化(相比大动脉粥样硬化)(OR=0.076;95%CI=0.009~0.683;P=0.021)对CD14d的发生风险有负性预测作用。基线NIHSS(OR=0.834;95%CI=0.758~0.918;P<0.01),CD14d(OR=0.048;95%CI=0.018~0.130;P<0.01)和肺部感染(OR=0.045;95%CI=0.012~0.167;P<0.01)对良好临床预后(发病14 d的改良Rankin评分≤2)有负性预测作用。结论早期临床病情恶化对轻型后循环脑梗死良好临床预后有负性预测作用。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亚型和基底动脉尖部综合征是轻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CD24h和CD14d的危险因素,肺部感染是CD14d的危险因素。急性期再灌注治疗有助于降低轻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早期临床恶化风险和改善临床预后。

  • 标签: 后循环梗死 再灌注治疗 临床恶化 并发症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温、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及肾上腺髓质素前体(pro-ADM)对预测PICU医院感染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3月收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PICU的急危重症患儿,依据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分为院感组和非院感组;连续记录4个时点[T1为入PICU后4 h内,T2~T4分别为T1后(48±1) h、(120±1) h和(192±1) h]的体温、PCIS、WBC、CRP、PCT及pro-ADM,分析发生医院感染时,距离其发生前最近时点(Th)的各指标对医院感染的预测价值。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和特异度,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85例患儿,院感组27例,非院感组58例。入PICU时,两组患儿在年龄、体重、体温、WBC、PCT、pro-ADM、原发疾病、侵袭性操作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性别、PCIS、CRP、气管插管率和中心静脉置管率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Th时,院感组与非院感组间体温、PCIS、CRP、PCT及pro-ADM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UC分别为0.787、0.755、0.709、0.704和0.809,预测医院感染的最佳界值依次分别为38.0 ℃、87分、14.5 mg/L、0.28 ng/mL和0.67 nmol/L;WBC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温PCIS和pro-ADM的敏感度较高,pro-ADM和PCIS特异度较高。PCIS可能是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0.978,95%CI 95.9~99.9,P<0.05)。结论pro-ADM对医院感染的预测具备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PCIS是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体温 小儿危重病例评分 白细胞计数 C-反应蛋白 降钙素原 肾上腺髓质素前体 儿童重症监护病房 医院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雏鸡形觉剥夺性近视模型视网膜细胞凋亡相关的代谢变化。方法:实验研究。2021年8月将48只8日龄白来航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形觉剥夺组。雏鸡8日龄时,形觉剥夺组分别予以右眼形觉剥夺1周和3周处理,作为形觉剥夺1周组和3周组,对照组不作形觉剥夺处理,与相应的形觉剥夺组培养相同的时间,作为对照1周组和对照3周组。所有组别均通过检影及A超测量雏鸡形觉剥夺前后屈光度、眼轴等数据,形觉剥夺结束后进行雏鸡视网膜电图、彩色立体眼底照相检查,视网膜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以检测雏鸡眼底结构及功能变化,并使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雏鸡视网膜中凋亡相关因子bax、bcl-2、caspase-3、caspase-8的表达水平变化,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视网膜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①形觉剥夺1周(t=3.53,P=0.002)或3周(t=18.21,P<0.001)组雏鸡眼轴增长量均明显大于相应的对照1周组和对照3周组,且形觉剥夺3周组雏鸡眼轴增长量明显大于形觉剥夺1周组(t=5.28,P=0.030);与各自对照组相比,形觉剥夺1周(t=12.40,P<0.001)或3周(t=12.37,P<0.001)的雏鸡屈光度均向负值方向增大,且形觉剥夺3周雏鸡屈光度明显负于1周雏鸡屈光度(t=2.63,P=0.030)。②在形觉剥夺1周和3周雏鸡中,视网膜电图与对照组相比均未见明显差异(均P>0.05),眼底照相和切片HE染色均未见异常。③形觉剥夺1周和3周后,视网膜bcl-2(t=2.77,P=0.040;t=4.58,P=0.044)表达水平均较相应的对照组下降,bax(t=2.99,P=0.040;t=4.77,P=0.018)、caspase-3(t=3.44,P=0.026;t=3.25,P=0.023)、caspase-8(t=5.82,P=0.028;t=5.38,P=0.013)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上升。④对照组和形觉剥夺1周组雏鸡的视网膜细胞中未见明显细胞损伤表现,形觉剥夺3周组视网膜可见细胞质分布不均,染色质固缩,线粒体重度肿胀,嵴消失,空泡变,内质网脱颗粒等现象。结论:形觉剥夺早期雏鸡的眼底尚未出现病理性改变时,凋亡相关因子bax、bcl-2、caspase-3、caspase-8表达量已经发生改变,透射电镜提示视网膜组织发生了细胞凋亡。

  • 标签: 近视 视网膜 凋亡 雏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血清乳酸、白蛋白、乳酸/白蛋白比值(L/A)对脓毒症成人患者28 d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20年1月至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脓毒症成人患者,记录其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合并症、入院24 h内乳酸、白蛋白、L/A、白细胞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及28 d预后情况。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乳酸、白蛋白、L/A对脓毒症患者28 d死亡的预测价值,并根据最佳截断值对患者进行亚组分析,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脓毒症患者28 d累积生存情况。结果共纳入274例脓毒症患者,28 d死亡122例,28 d病死率为44.53%。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年龄、肺部感染比例、休克比例、乳酸、L/A和IL-6明显升高,白蛋白明显下降〔年龄(岁):65(51,79)比57(48,73),肺部感染:75.4%比53.3%,休克:37.7%比15.1%,乳酸(mmol/L):4.76(2.95,9.23)比2.21(1.44,3.19),L/A:0.18(0.10,0.35)比0.08(0.05,0.11),IL-6(ng/L):337.00(97.73,2 318.50)比55.88(25.26,150.65),白蛋白(g/L):27.68(21.02,33.03)比29.62(25.25,34.23),均P<0.05〕。乳酸、白蛋白和L/A预测脓毒症患者28 d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和95%可信区间(95%CI)分别为0.794(95%CI为0.741~0.840)、0.589(95%CI为0.528~0.647)、0.807(95%CI为0.755~0.852);乳酸最佳截断值为4.07 mmol/L时,敏感度为57.38%,特异度为92.76%;白蛋白最佳截断值为22.28 g/L时,敏感度为31.15%,特异度为92.76%;L/A最佳截断值为0.16时,敏感度为54.92%,特异度为95.39%。亚组分析显示,L/A>0.16组脓毒症患者28 d病死率显著高于L/A≤0.16组〔90.5%(67/74)比27.5%(55/200),P<0.001〕;白蛋白≤22.28 g/L组脓毒症患者28 d病死率显著高于白蛋白>22.28 g/L组〔77.6%(38/49)比37.3%(84/225),P<0.001〕;乳酸>4.07 mmol/L组脓毒症患者28 d病死率显著高于乳酸≤4.07 mmol/L组〔86.4%(70/81)比26.9%(52/193),P<0.001〕,三者与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吻合。结论早期血清乳酸、白蛋白和L/A均对脓毒症患者28 d预后有预测价值,且L/A的预测作用比乳酸和白蛋白更好。

  • 标签: 脓毒症 血清乳酸 白蛋白 乳酸/白蛋白比值 病死率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并应用诺曼图构建预测模型。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术后病理分期为pT1期原发性早期胃癌患者;(2)临床病理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进展期胃癌、残胃癌或既往行胃切除术的患者;(2)行新辅助化疗后病理分期为早期的胃癌患者;(3)其他类型胃肿瘤如淋巴瘤、神经内分泌肿瘤、胃肠间质瘤等;(4)其他脏器原发性肿瘤胃转移患者。根据以上标准,收集2005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普通外科医学部行胃癌根治术的1 633例早期胃癌患者作为训练集;按照同样标准,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普通外科同一时间段行胃癌根治术的239例早期胃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作为外部验证集。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式筛选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将多因素分析有意义指标构建诺曼图预测模型,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和校准曲线对其有效性进行评价。结果1 633例训练集患者中,平均淋巴结清扫数目20(13~28)枚,209例(12.8%)出现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性别、肿瘤切除范围、肿瘤位置、肿瘤形态、淋巴结清扫数、脉管浸润、淋巴管癌栓、肿瘤长径、肿瘤分化程度、镜下是否含有印戒细胞以及肿瘤浸润深度与本组患者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女性、肿瘤形态为溃疡型、有脉管浸润和淋巴管癌栓、肿瘤长径≥3 cm、肿瘤浸润深度较深和低分化均为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绘制ROC曲线结果提示,训练集AUC为0.818(95%CI:0.790~0.847),外部验证集AUC为0.765(95%CI:0.688~0.843)。校准曲线显示,诺曼图预测的淋巴结转移概率与实际情况相符(训练集C-index:0.818,外部验证C-index:0.765)。结论训练集女性、肿瘤形态为溃疡型、有脉管浸润和淋巴管癌栓、肿瘤长径≥3 cm,浸润黏膜下层和低分化者淋巴结转移危险性高。通过列线图构建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临床预测模型,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可为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

  • 标签: 胃肿瘤,早期 淋巴结转移 影响因素 列线图
  • 简介:摘要2013 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西太平洋地区(简称西太区)办公室提出了“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early essential newborn care,EENC)技术”的概念,旨在减少新生儿死亡和改善新生儿结局。2016年我国引入EENC。既往EENC的临床实施建议和专家共识主要针对经阴道分娩的新生儿。在WHO西太区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的支持下,WHO妇儿保健研究培训合作中心牵头,联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四川省妇幼保健院和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等4家医院开展了剖宫产术EENC的临床研究,并在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和实践经验基础上撰写本实施建议。希望通过本实施建议,可以帮助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开展剖宫产术EENC。本临床实施建议第一部分为根据国内试点地区试行情况制定的剖宫产术EENC实施流程;第二部分为剖宫产术EENC相关技术的循证医学证据。

  • 标签: 婴儿护理 婴儿,新生 剖宫产术 循证医学
  • 简介:摘要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是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肾脏替代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近年来PD患者生存状况显著改善,然而技术失败仍然是制约PD发展的瓶颈。多项研究表明,PD患者初始12个月内技术失败风险最高。提高对这一时期技术失败危险因素的认识,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防治策略,降低PD技术失败发生率,提高PD的使用率。本文综述了PD早期技术失败的定义、发生率、原因和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 标签: 腹膜透析 危险因素 早期技术失败 技术失败率
  • 作者: 金作林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2年第08期
  • 机构: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正畸科 军事口腔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口腔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陕西省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西安 710032
  • 简介:摘要错畸形的早期矫治是目前口腔正畸医师关注的热点。颅颌面部软硬组织生长发育特点以及不同牙列时期的牙弓发育规律对错畸形早期矫治成功与否至关重要,错畸形早期矫治的重要目标是去除影响颅颌面生长发育的因素,使其恢复正常。本文重点从颅颌面及牙列生长发育的特点出发,讨论不同颅颌面生长型与不同牙列期错畸形的早期矫治。

  • 标签: 颅面骨畸形 生长和发育 正畸学,阻断 正畸学,预防 早期矫治
  • 简介:摘要近年,错畸形的早期矫治成为正畸领域的热点问题,随之出现的一些新现象和新问题需要深入分析和讨论,更需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规范。错畸形是指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导致的牙齿、颌骨、颅面畸形。临床可在准确分析病因和正确诊断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时机和适合的适应证,借助生长发育优势,在错畸形形成初期选择合适的矫治器,纠正错畸形,有效预防和阻断错畸形的形成与发展。本文从如何开展正畸治疗、开展早期矫治的基础和保障、如何正确理解和认识错畸形早期矫治、开展早期矫治应关注的问题、积极倡导错畸形早期矫治的多学科合作与协作,以及以科学和严谨的态度看待“颜面管理”六方面,探讨如何适时、适宜、适度地开展错畸形的早期防与治。

  • 标签: 颅面骨畸形 生长和发育 正畸学,阻断 正畸学,预防 早期矫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温、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及肾上腺髓质素前体(pro-ADM)对预测PICU医院感染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3月收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PICU的急危重症患儿,依据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分为院感组和非院感组;连续记录4个时点[T1为入PICU后4 h内,T2~T4分别为T1后(48±1) h、(120±1) h和(192±1) h]的体温、PCIS、WBC、CRP、PCT及pro-ADM,分析发生医院感染时,距离其发生前最近时点(Th)的各指标对医院感染的预测价值。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和特异度,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85例患儿,院感组27例,非院感组58例。入PICU时,两组患儿在年龄、体重、体温、WBC、PCT、pro-ADM、原发疾病、侵袭性操作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性别、PCIS、CRP、气管插管率和中心静脉置管率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Th时,院感组与非院感组间体温、PCIS、CRP、PCT及pro-ADM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UC分别为0.787、0.755、0.709、0.704和0.809,预测医院感染的最佳界值依次分别为38.0 ℃、87分、14.5 mg/L、0.28 ng/mL和0.67 nmol/L;WBC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温PCIS和pro-ADM的敏感度较高,pro-ADM和PCIS特异度较高。PCIS可能是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0.978,95%CI 95.9~99.9,P<0.05)。结论pro-ADM对医院感染的预测具备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PCIS是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体温 小儿危重病例评分 白细胞计数 C-反应蛋白 降钙素原 肾上腺髓质素前体 儿童重症监护病房 医院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拟通过动物实验阐明脓毒症早期骨髓血管内皮系统在组织、细胞层面以及转录水平发生的变化。方法通过盲肠结扎穿刺(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CLP)建立小鼠脓毒症模型,利用HE染色、组织免疫荧光、流式细胞分析以及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技术分析骨髓血管结构、通透性、血管内皮细胞相对比例和血管内皮细胞活化基因mRNA表达情况。结果骨髓血管系统在脓毒症早期发生一系列适应性改变。组织学分析表明,骨髓血管结构发生明显重塑,CLP组小鼠骨髓血窦平均密度为(410.43±72.63)个/mm2,较假手术组(294.43±68.94)个/mm2明显增加(P<0.01);管腔面积占比为(43.46±3.21)%,显著高于假手术组[(30.28±4.44)%,P<0.001];CLP组小鼠骨髓组织中伊文思蓝含量为(0.42±0.12)ng/mg组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0.24±0.09)ng/mg组织,P<0.05],提示血管通透性升高。流式细胞分析结果表明,CLP组小鼠骨髓内皮细胞呈现增殖状态,Ki67+内皮细胞比例升高[(1.91±0.65)%比(5.06±1.10)%,P<0.01];转录水平分析表明,与血管内皮细胞活化有关的部分基因mRNA水平上调。结论早期脓毒症改变了骨髓血管和血管内皮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对骨髓微环境产生了较为显著的影响。

  • 标签: 脓毒症 骨髓 血管内皮 重塑
  • 简介:摘要目的检索并汇总俯卧位通气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有关证据。方法计算机系统检索国内外指南网、相关机构网站及数据库中关于俯卧位通气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相关证据,采用澳大利亚Joanna Briggs Institute (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的文献评价标准及系统评价评估工具对其进行质量评价。检索时限为2015年1月1日—2020年11月11日。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其中临床决策1篇,指南4篇,系统评价3篇,原始文献2篇。汇总了关于早期肠内营养评估、重启时机、体位、喂养方案(摄入量、经胃/幽门后喂养、鼻饲速率、营养制剂)、监测(胃残余量、胃窦运动指数)、药物预防、人员配置及培训7个方面的18条证据。结论本研究总结了俯卧位通气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证据,可为护理管理者科学地制订肠内营养计划提供循证依据。

  • 标签: 重症监护 俯卧位通气 循证护理 早期肠内营养
  • 简介:摘要目的对非复制型痘苗病毒NTV感染人源细胞后的细胞形态变化及相关分子机制进行研究,为NTV载体的进一步优化改造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复制型痘苗病毒天坛株VTT和非复制型痘苗病毒NTV感染HeLa细胞,观察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然后收获细胞,电泳检测rRNA断裂水平和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分子信号,初步确定NTV诱导的早期细胞凋亡的通路与机制。结果在细胞形态学方面观察到被NTV感染的细胞,与VTT相比,能够在较早时间出现细胞变圆、皱缩等病变现象。DAPI染色观察到被NTV感染的细胞核在早期会出现染色质高度凝聚、边缘化的现象并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崩解。rRNA断裂水平检测结果说明被NTV感染16 h后的rRNA已发生断裂和降解。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说明在NTV感染HeLa细胞中能够检测到比正常细胞中更强的PARP、caspase-3及caspasee-9的分子信号,但caspasee-8并没有明显增加,而VTT的结果则与NTV相反。结论NTV在早期能够诱导细胞凋亡,为痘苗病毒载体改造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痘苗病毒 复制缺陷 细胞凋亡 病毒载体
  • 简介:摘要急性缺血性卒中作为最主要的卒中亚型,在发病的早期即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复发事件对疾病的预后产生显著影响。本文综述了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复发的定义、危险因素及临床评估等方面的进展,旨在明确缺血性卒中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为进一步优化缺血性卒中早期二级预防治疗提供一定依据。

  • 标签: 脑梗死 复发 二级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