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治疗下肢动脉血栓时采用血管外科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8月到2021年8月期间因下肢动脉血栓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患者,共有68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将患者进行随机编号并按1:1的比例分成2组,对照组在治疗中采用常规抗凝治疗,研究组在治疗中采用血管外科介入治疗,重点对比总体临床治疗有效率以及患者治疗前后大小腿围差的改善情况。结果:与常规抗凝治疗的对照组相比,血管外科介入治疗的研究组总体有效率较高,P<0.05;研究组大小腿围差均较小;研究组血栓清除率较高,P<0.05。结论:对下肢动脉血栓患者的治疗中施以血管外科介入治疗具有确切的效果,可改善其临床症状,有效清除血栓,建议推广应用。

  • 标签: 下肢动脉血栓 血管外科介入治疗 腿围 清除率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子宫动脉栓塞治疗产后大出血患者,展开介入护理,观察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研究期:2019年1月-2021年8月,纳入60名产后大出血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计算机双色球分组法,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并应用不同的医护干预措施:子宫动脉栓塞治疗+介入护理(观察组,n=30),常规治疗+常规护理(对照组,n=30),观察对比不同医护干预措施的临床效果。结果:止血时间、术后出血量以及平均出血量指标对比,观察组患者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针对子宫动脉栓塞治疗产后大出血患者,展开介入护理,可有效止血,促进产妇的康复,改善产妇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子宫动脉栓塞 治疗 产后大出血 介入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皮针治疗在癌痛患者中的效果。方法:从2019年10月~2020年10月中,选择70例癌痛患者进行研究,将其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在对照组中,实施了传统的药物治疗;而观察组则增加了皮针治疗,最终从患者的疼痛缓解情况进行对比,并评估其疗效。结果:经过治疗后,明显得出观察组效果更佳,总有效率达到了94.29%,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临床上,针对癌痛患者,可实施药物结合皮针的治疗方法,能够有效缓解痛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癌性疼痛 药物 皮内针 穴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镜洗消环节的感染风险控制策略。方法:应用风险管理法对内镜洗消环节常见的感染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强化工作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加强对薄弱环节的管控。结果:镜洗消环节导致感染的因素可谓是多种多样,运用风险管理法,有效的减少了感染风险事件发生率,减少了工作人员职业暴露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内镜洗消中应用风险管理法对可能会发生的感染风险予以管理控制,可以有效的提升工作人员的风险控制意识,提升其感染风险控制能力,将多种感染风险扼杀于摇篮之中,保证镜洗消的安全性。

  • 标签: 内镜洗消 感染风险 控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记录2019年09月~2021年09月甘肃省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行常规手术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的案例。严格按照Tile分型,将82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分为:B1型9例,B2型22例,B3型17例,C1型19例,C2型15例;经过对B型与C型骨折病例行相对应的手术治疗,进行疗效分析与结果探讨。结果:完成了对骨盆骨折类型与术后稳定性的技术性讨论,并对手术时机的重要性和手术方式进行了深入总结。

  • 标签: 骨盆骨折 常规手术 骨折类型 手术时机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消化镜护理岗位带教问题与对策。方法:本次回顾2022.05~2023.05期间消化镜中心护理岗位护生50名的带教情况,采取双向性评价的带教方式,分析教师和护生在带教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改进对策。结果:前期总结教学方案存在的问题,并采取对策如情景模拟考核、“启发-探讨-实践”模式带教、激励教学法、合理选择带教老师等方法等及时改进,极大地提高了带教效果。结论:消化镜护理岗位带教时通过对带教方案合理制定,改进带教方式,规范带教管理工作,则可提升护生学习和护理岗位带教整体质量。

  • 标签: 消化内镜 护理岗位 带教问题 改进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肠营养预适应对胃癌术后患者早期肠营养相关并发症及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了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胃癌根治术的96例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接受肠营养预适应,对照组接受肠外营养。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胃肠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并对比。结果经比较,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1%(2/4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5%(6/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首次排气时间以及首次排便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胃癌手术患者术后实施肠营养预适,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同时提高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速度,应用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肠内营养 预适应 胃癌 并发症 胃肠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小切口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与L形切口钢板固定治疗跟骨关节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22年1月-2022年12月跟骨关节骨折患者共40例,随机分2组比对,对照组以L形切口钢板固定治疗,观察组采取小切口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比较两组临床指标、治疗前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得分。结果:观察组临床指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得分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小切口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对于跟骨关节骨折的治疗效果确切。

  • 标签: 小切口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 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 跟骨关节内骨折 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快速康复护理对经皮椎间孔镜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后疼痛与疗效的影响。 方法 选取在我院于2019年4月~2020年4月经皮椎间孔镜下治疗的86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均43例。对照组患者治疗过程中进行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进行快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经不同护理后的效果。 结果 研究组患者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标签: 快速康复护理 皮椎间孔镜下治疗 腰椎管狭窄症 疼痛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经皮椎间孔镜与传统手术在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治疗中的效果差异。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 84例腰椎管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分组后提供不同的手术治疗方法,比较两种方法手术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方法实施后,患者术后疼痛指数明显降低,术后 7d降低至( 1.25±0.34)分,满意度提高到 97.62%,各项结果均优于对照组,并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取得的效果更理想,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 精辟椎间孔镜 疼痛程度
  • 简介:【摘要】目的:此次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对纤维支气管镜微波治疗对于整体中心气道狭窄患者的肺部功能产生的影响,以及对其自身生活质量产生的影响进行综合性的分析。方法:此次研究中,选取我院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所收治的共计80位患有中心气道狭窄的患者作为相应的研究对象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并且患者在具体的护理过程当中均使用纤维支气管镜微波治疗方式进行综合性的治疗,对于治疗前以及治疗后,患者的血气指标等诸多指标值进行详细的分析,充分的应用肺功能仪器对患者的肺功能进行综合性的检查。并且对患者所具有的生活质量进行综合性的评估,对患者的临床治疗进行有效的评定。结果:在对比之后可以发现,患者所具有的各项数值与治疗前相比,均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现实改善。在80例患者中,拥有32例患者为显著的治疗效果,拥有38例患者为有效的治疗效果,此外有10例患者为无效患者。而整体患者所具有的生活质量评分与治疗前相比相对交稿。结论:在具体中心气道狭窄的综合治疗过程当中,充分的对纤维支气管镜微波治疗工作进行有有的应用,能够进一步使患者的气促症状得到有效的改善,使患者的肺功能得到有效的优化,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以大幅度的提升。因此,在具体的治疗过程当中,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应用。

  • 标签: 纤维支气管镜微波治疗 中心气道狭窄 肺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CT、MRI影像学在底咽旁间隙肿瘤早期诊断以及鉴别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48例底咽旁间隙肿瘤患者,时间从2018.1-2019.4,全部患者均接受CT和MRI影像学诊断。结果CT诊断的正确性,CT诊断的正确性分别为72.2%的神经鞘瘤、75%的腮腺深叶多形性胰瘤、62%的神经纤维瘤、33%的腮裂囊肿、45%的颈动脉瘤、33%的血管瘤;MRI诊断正确性,MRI诊断正确率分别为88.8%的神经鞘瘤、87.5%的腮腺深叶多形性胰瘤、92.3%的神经纤维瘤、100%的腮裂囊肿、82.3%的颈动脉瘤、75%的血管瘤。结论CT和MRI均能够早期诊断诊断底咽旁间隙肿瘤,CT和MRI影像学各有优点,结合两者进行诊断能鉴别底咽旁间隙肿瘤病理,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CT MRI 颅底咽旁间隙肿瘤早期诊断 鉴别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采用经直流电刺激联合多种康复治疗的实际临床价值。方法:实验对象抽取我院50例脑卒中病例,收治时间均位于2020年7月至2021年9月时间段,将所有研究对象随机抽签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观察组25例),分别进行常规治疗与经直流电刺激联合多种康复治疗。记录并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干预后的FOIS分级,观察组等级提高幅度更大,1-3级比例低于对照组,统计值(P<0.05);干预后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测评,观察组的下降程度更大,Ⅲ级-Ⅴ级比例低于对照组,统计值(P<0.05)。 结论: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采用经直流电刺激联合多种康复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吞咽能力。

  • 标签: 经颅直流电刺激 康复治疗 脑卒中 吞咽障碍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产前超声检查对胎儿动脉导管瘤的诊断与鉴别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来我院进行产前超声检查的孕妇9236例,采用Philips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首先行常规二级产前超声筛查,再行四切面筛查与主动脉弓及动脉导管弓切面检查,所有新生儿均随访至出生后6个月,如动脉导管仍有未闭现象,随访时间延长至出生后1年。结果9236例孕妇心脏超声检查11例动脉导管瘤,右心室与左心室比为1.09-1.68,平均(1.31±0.17),最宽>12cm,出生后7d给予超声心动图检查,2例患儿存在较细动脉导管未闭,3个月内复查超声心动图,所有患儿动脉导管均闭合完好。结论产前超声检查能有效地检出胎儿动脉导管瘤,它对晚孕期鉴别诊断胎儿右心扩大的病因有着重要的价值。

  • 标签: 探讨 产前超声 胎儿动脉导管瘤 诊断 鉴别 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中医针灸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研究。方法:研究时间段 : 201 8 年 1 月至 20 20 年 1 月 ,择取我院接诊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 50 例 为研究对象。以方便抽样法对患者进行分组,参照组和研究组各 25 例患者;其中, 参照组采用中医针灸治疗;研究组则采取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治疗。对比分析两组 患者实施治疗前后 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和 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在 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治疗 的运用下, 研究组 患者 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优 于参照组;患者实施治疗后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更高 , P < 0.05 。 结论: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通过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治疗方式的运用, 有助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全面提升,临床应用价值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中医针灸推拿治疗 椎动脉型颈椎病 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 临床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气候变化与急性主动脉夹层发生变化之间的相关性,进而制定针对性的预防计划和方案,为急性主动脉夹层后续的治疗提供详细的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以及同地区两家医院2010至2020年近10年来收治的476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详细临床资料,分别对比不同季节和月份之间的发病例数差异,根据中国国家气象数据网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的常规气象监测数据,即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气温、风速、风向以及气压等常规数据资源,与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发病时间相对照,建立起相关性数据模型,评估气候变化对急性主动脉夹层发生的影响。结果:根据数据模型的建立结果可以得知,急性主动脉夹层多发生于冬季12月份至1月份,发病例数峰值最低集中于夏季的6月份至7月份,根据广义可加模型可以看出,随着温度的降低以及平均气压的升高,急性主动脉夹层的发生率随之上升,而随着2min风速增加,急性主动脉夹层的发生例数降低。结论:急性主动脉夹层的发生概率与季节变化有着明显的联系,气温降低以及平均气压的升高会使得急性主动脉夹层的发病率上升,而2min平均风速的增加以及气温的上升,则会使得急性主动脉夹层的发病例数降低,建议今后根据季节的变化做好相应的预防工作。

  • 标签: 急性主动脉夹层 发生因素 气候变化 影响分析
  • 简介:摘要:动脉粥样硬化作为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基础环节,对于中老年人的健康造成重大威胁。西医临床多采用降脂法,溶栓法以及抗氧化法,运用他汀、抗氧化药类等药物治疗,受个人体质影响,治疗效果不一。中医方法以其简便,价廉,整体辨证性受到更多的重视。基于中医理论及整体观念的指导,运用审证求因,辨证施治的思想,结合现代医学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立足痰瘀互结证角度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病机,及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药疗法,进行论述,为更深入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痰瘀互结 脂质代谢 化痰祛瘀 中医药疗法 针刺 艾灸 膳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