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failedlowbacksurgerysvndrome,FLBSS)是指行一次或多次腰部手术后仍有长期的、导致腰部功能明显障碍的腰部疼痛,患者可伴或不伴有根性疼痛。其中多数患者年龄〈60岁,因为椎间盘突出或侧隐窝狭窄(不同于〉60岁的老年患者的中央型椎管狭窄),行一个或多个节段减压。老年患者因复杂的椎管狭窄、退行性椎体滑脱、退行性脊柱侧弯,可能导致术后效果不佳,则不在此例。除了接受减压手术,患者通常还进行植骨融合和内固定手术,根据病变的部位不同,融合和内固定的节段从L2至S1不等,部分FLBSS患者还接受过内固定取出或增加融合固定节段的翻修手术。

  • 标签: 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 退行性脊柱侧弯 内固定手术 SURGERY 患者年龄 椎管狭窄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要点及后外侧融合、椎弓根内固定在腰椎管减压手术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腰椎管狭窄症患者39例,采用全椎板切除减压、后外侧植骨融合及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结果随访6-24个月,术后优良率82.1%,总改善率为83.3%,所有病例均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断裂。结论腰椎管狭窄症在充分减压的基础上,行椎弓根钉内固定并后外侧融合,疗效满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 标签: 椎弓根内固定 腰椎管狭窄症 脊柱融合术 腰椎管减压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腰椎不稳症已经成为现在多发病,然而其治疗方法仍有很多争论。争论的焦点主要在于融合固定与非融合固定技术。本文对腰椎不稳的外科治疗现状进行综述,并预测其将来的发展前景,对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腰椎不稳 腰椎运动节段 非融合固定技术
  • 简介:摘要:现代人的生活节奏逐步在加快,由于作息不规律、长期坐姿等原因,不少人都会有腰椎疼痛的情况。伴随时间的推移,其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也在慢慢下滑。因此,呵护腰椎健康,防治和远离腰痛显得十分迫切。本文介绍了腰椎疼痛的原因及危害,并科普几种有效的预防方法,旨在帮助腰椎疼痛者摆脱困扰,为广大民众增加健康指数,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腰椎健康 预防 方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椎小针刀联合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方法:选取2022年1月~11月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4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数字随机法将患者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n=47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则采用腰椎小针刀联合中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和治疗有效率。结果:治疗前后本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比均明显提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总有效率者95.74%明显高于对照组82.97%,差异显著(P

  • 标签: 腰椎小针刀 中药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CSE)对退变性腰椎滑脱症(DLS)患者腰椎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6例DLS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3例。2组患者均给予腰椎牵引、超短波及中频电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CSE训练,包括平板支撑、单侧肘膝支撑、手膝位平衡、跪位转体、空中蹬车及仰卧屈髋屈膝训练等。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患者疼痛程度及腰椎功能,同时对患者动静态平衡能力及腰腹肌动静态耐力指标进行检测。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ODI评分、动静态平衡能力指标及腰腹肌动静态耐力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疼痛VAS评分[(1.60±0.47)分]、ODI评分[(16.71±3.34)分]、动静态平衡能力指标[分别为(23.78±4.02)s和(9.20±1.93)s]及腰腹肌动静态耐力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干预基础上辅以CSE训练能进一步缓解DLS患者疼痛,改善腰椎功能、平衡能力及腰腹肌耐力,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退变性腰椎滑脱症 核心稳定性训练 腰椎功能 平衡能力 肌耐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腰椎椎弓根厚度(LPT)预测腰椎管狭窄症(LSSS)的最佳临界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滨州市中心医院2019年11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LSSS患者64例的临床资料,并采集同时间段常规体检中包括腰椎MRI的健康志愿者48例,分别于L5椎体轴向MRI的T2加权上测量LPT,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之间的LPT,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PT与年龄变化之间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最佳临界值及敏感性和特异性、曲线下面积(AUC)评估LPT诊断LSSS的有效性。结果两组研究对象LPT与年龄变化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LSSS患者的LPT[(13.25±1.73)mm]明显高于对照组[(8.54±1.88)mm](t=13.75,P < 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10.50 mm处为最佳临界值,敏感性为95.3%,特异性为85.4%,AUC为0.963(95%CI 0.928~0.998)。结论LPT的增加与LSSS发病率的增加有关,LPT是预测LSSS准确、客观、清晰的形态学参数,其应用具有创新性及科学性。

  • 标签: 椎弓根 厚度 腰椎 椎管狭窄 磁共振成像 临界值 敏感性与特异性 预测因素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比分析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健侧和患侧腰椎椎旁多裂肌形态及纤维类型的差异,探讨腰椎间盘突出对腰椎多裂肌肌纤维的影响。方法选取需腰椎手术的单侧病灶腰椎间盘突出患者15例,于术中取其L4~L5、L5~S1水平双侧椎旁多裂肌,冷冻组织后切片,然后行改良肌球蛋白三磷酸腺苷酶(ATP)组织化学染色。采用显微镜观察切片中心和4个周边视野,共5个视野,计数5个视野内I、II型肌纤维的数目,并采用显微镜刻度尺随机测量20条I型肌纤维和20条II型肌纤维的直径,取其平均值为肌纤维的最小直径。结果5个视野,患侧I型肌纤维个数为60个,健侧I型肌纤维个数57个,两侧的I型肌纤维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II型肌纤维个数为39个,健侧II型肌纤维个数40个,2侧的II型肌纤维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微镜刻度尺测量,患侧I型肌纤维和II型肌纤维的最小直径均显著低于健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患侧椎旁多裂肌的I型肌纤维和II型肌纤维的最小直径均显著低于健侧,即患侧与健侧多裂肌的组织学特性不同,均发生了神经源性和肌源性改变。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 椎旁多裂肌 肌纤维分类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的护理方法。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6月~2017年7月,使用椎间孔镜腰椎间盘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126例患者,实施精心的术后护理,加强功能锻炼,做好出院指导和随诊指导,同时做好并发症的预防和观察。结果所有患者经过精心的术后护理,住院时间为2d~11d,平均(2.4d±0.5d);患者术后疗效随访(Macnad标准)结果[3]优110例,良10例,可6例,差0例,优良率为95.3%。术后予疼痛VAS评分为0~1分。结论采用优质护理干预方法对经皮腰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的患者实施系统护理,可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患者术后的疼痛,使患者早日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椎间孔镜 腰椎间盘突出症 术后 护理
  • 简介:摘要脊柱解剖结构的异常是引起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重要原因之一。异常的解剖结构引起局部生物力学环境的改变,导致关节突关节、后纵韧带等椎间隙周围结构的异常应力集中,引起关节突关节失稳、后纵韧带松弛,从而导致腰椎稳定性的部分丧失,使退变的椎间盘更容易突出,诱发并加重LDH。

  • 标签: 腰椎骶化 椎间盘 腰椎间盘突出症
  • 简介:摘要腰椎管狭窄及退变性腰椎滑脱属于临床骨科的常见疾病之一,主要发病人群为中老年群体,目前,临床尚未完全明确该病的发生机制,但较多研究显示,该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机体年龄存在较强的相关性,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疼痛、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有必要对腰椎管狭窄及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采取有效的治疗干预措施。本文将对腰椎管狭窄及退变性腰椎滑脱进行分析和综述,针对腰椎管狭窄及退变性腰椎滑脱的手术治疗方法进行探讨,以此为临床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及退变性腰椎滑脱提供指导。

  • 标签: 腰椎管狭窄 退变性腰椎滑脱 手术 研究 进展
  • 简介:目的:探讨胸腰椎损伤程度评分系统(TLICS)系统在胸腰段椎体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并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0年1月~2011年1月,我院共收治胸腰段骨折患者376例,均行腰椎x线、CT、MRI检查,通过骨折形态,神经损伤状态(ASIA评分),及后纵韧带复合体损伤情况,进行TLICS评分;其中采用MRI检查作为术前后纵韧带复合体(PLC)损伤状态评估的主要方法,将后纵韧带复合体损伤分为:无损伤型、不确定型、断裂型。将术中探查和术前影像学检查进行对比,明确MRI对PLC诊断的准确率。评分≤3分者68例,采用非手术治疗;评分=4者91例,根据患者是否有合并伤、合并伤的严重程度、及其全身情况,其中采用手术治疗者54例,保守治疗37例;评分≥5分者217例,均选择手术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及术中术后相关并发症,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1.7月(17~29月)。MRI检查对诊断PLC损伤的诊断准确度达84.9%。保守治疗中8例因顽固性腰背痛,5例因伤椎节段进行性后凸加重(其中2例并发迟发型神经损伤)而行手术治疗,术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恢复劳动能力,考虑和MRI检查没有明确PLC损伤有关。手术治疗中:5例伤椎节段后凸增加,内固定松动移位,二次行后路手术延长固定节段及融合术,分析原因:该5例患者术前均存在PLC损伤,可能与术中未行融合术有关。4例行后路固定后伤椎出现明显的空洞现象,而二次行前路稳定性重建。15例术后患者术后明显腰背部不适,VAS评分平均为5.4分,给与对症支持后均有缓解,VAS评分为2.1分。120例神经损伤患者中,均有明显好转,提高1~3个评分等级,没有1例发生神经症状的恶化。结论:TLICS在胸腰段骨折的治疗中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其中PLC损伤的明确�

  • 标签: TLICS 胸段骨折 治疗 应用
  • 简介:目的:总结腰椎失稳症患者病变椎间隙X线解剖学特征,并提出分型,以期为临床应用椎间融合器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采用后路镜(双牵开摆动式椎间盘镜)微创融合术及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130例腰椎失稳症患者的资料,其中男69例,女61例;年龄15~76岁,平均49岁。130例患者共有209个病变节段:L1/28个,L2/39个,L3/434个,L4/590个,L5/S168个。在腰椎侧位X线影像上测量腰椎间隙前缘高度(a)、椎间隙盘状小凹前端高度(b)、椎间隙后缘高度(c)等数据,依据a/b、c/b比值将腰椎间隙分为6型:AD型(a/b〉1且c/b〉0.5),AE型(a/b〉1且c/b≤0.5)、BD型(a/b=1且c/b〉0.5)、BE型(a/b=1且c/b≤0.5)、CD型(a/b〈1且c/b〉0.5)、CE型(a/b〈1且c/b≤0.5)。术后X线检查评估端膨胀融合器位置变化,CT检查评估融合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对209个腰椎间隙均行后路镜置入端膨胀融合器,其中9例合并Ⅰ度(7例)或Ⅱ度(2例)腰椎滑脱者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所有腰椎间隙中AD型占78.0%(163/209),AE型占10.5%(22/209),BD型占8.6%(18/209),BE型占2.4%(5/209),CD型占0.5%(1/209),CE型未见。术后随访3~24个月。按JOA评分,改善率为86.4%。按疗效分级标准:治愈91例,显效31例,有效8例。按Suk标准,86个椎间隙(41.1%,86/209)达到坚固融合,123个椎间隙(58.9%,123/209)达到可能融合。1例AD型椎间隙端膨胀融合器2枚下沉、1例BD型椎间隙端膨胀融合器1枚下沉,总下沉率为0.7%(3/418),1例CD型椎间隙端膨胀融合器后移,总移位率为0.2%(1/418)。本组无一例发生神经损伤或死亡。结论对腰椎失稳症患者腰椎间隙进行X线解剖学分型可为后路镜微创椎间融合术端膨

  • 标签: 腰椎 椎间隙 X 线 解剖学 端膨胀融合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探讨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失稳患者的诊断,调查我院骨科医师对腰椎失稳的认识程度。方法对我院2006年7月-2016年7月诊断有腰椎管狭窄症的住院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内容包括疾病诊断、性别、年龄,将患者按入院时间分成两组前5年组与后5年组,并对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失稳患者人数占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总人数比例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前五年组与后五年组两组比较,后五年组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失稳患者人数占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总人数比例明显高于前五年组(P<0.05),男女比例、平均年龄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后五年组平均年龄较前五年组呈增高趋势。结论由于对腰椎不稳的不断深入研究,我院骨科医师对腰椎失稳的认识度显著提升。随着社会老龄化的进程,腰椎退行性改变导致的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失稳患者也日益多见。

  • 标签: 腰椎管狭窄症 腰椎失稳 诊断 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