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将临床常用的血压测定和外周动脉超声技术相结合,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动脉压的相关性。方法对所有入选病例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根据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分为正常对照组(IMT〈0.10mm)和颈动脉斑块组(IMT≥0.10mm)。并测量血压、血糖、血脂、身高和体重。结果颈动脉斑块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反映动脉弹性的脉压(PP)、脉压指数(PI)、平均管壁张力(CWS)差异有显著性(P〈0.01);反映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IMT与CWS及收缩压的相关程度最高(标准回归系数为-0.668和0.256)。结论粥样硬化病变可致动脉弹性下降;早期动脉粥样硬化与中央动脉弹性下降有关。

  • 标签: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颈总动脉 血压 动脉弹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全身麻醉状态下以及不同的年龄段足背动脉压和仰卧位时肱动脉压的相关性,探讨足背动脉压围术期监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骨科、妇科和普通外科住院患者拟行全身麻醉60例,另选择择期手术病人儿童组,中青年组和老年组60例(各20例)监测足背动脉压与肱动脉压。结果在全麻醉状态下,麻醉前、插管后、手术进行中、手术结束时,足背动脉收缩压明显比同侧肱动脉压高(P<0.001),但舒张压无显著性差异。四个时点两部血压呈显著正相关。儿童组足背动脉压与肱动脉压非常接近(P>0.05),而成人组

  • 标签: 足背动脉 肱动脉血压 监测 全身麻醉
  • 简介:目的探讨64排CT血管造影诊断颈动脉性TIA的临床应用。方法对72例TIA患者进行头颈部64排CT血管造影检查,采用血管减影成像技术,对比剂总量60~70ml,注射流率4.5~5mL/s;重建方法包括多层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43例行颈动脉超声(US)检查,。结果72例TIA患者中37例(51.4%)可见血管狭窄,其中轻度狭窄37处、中度狭窄9处、重度狭窄3处、血管闭塞2处。共发现斑块58块,其中钙化斑块27块,脂质斑块17块,混合斑块14块。结论64排CT血管造影在评价颈动脉狭窄及粥样硬化斑块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能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颈动脉性TIA提供非常可靠的信息。

  • 标签: X线计算机 短暂性脑缺血 血管造影 颈动脉
  • 简介:脾功能亢进是晚期血吸虫病门静脉高压症的严重并发症,以脾脏肿大,骨髓代偿性增生、一种或多种血液细胞减少为特征,临床较为常见,诊断也不困难。但一些脾肿大还不明显时伴有脾功能亢进,则不易被发现。及时发现和及时治疗,是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手段。本研究对脾肿大伴脾功能亢进患者与脾肿大不伴有脾功能亢进患者的脾动脉流参数进行对比检测,观察脾功能亢进对脾动脉流量参数的影响,为临床上对脾功能亢进患者提前干预提供依据。

  • 标签: 亢进脾 功能亢进 动脉血流
  • 简介:摘要目的阐述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下肢血管病变的优点,经验性地提出一些检查中应注意的问题。方法对我院使用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为下肢动脉栓形成的79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分析,这些病例后来均经手术、动脉造影或临床确诊。结果2D图像显示79例患者管腔内有不同程度血栓,呈低或强回声,35例为单发血栓,44例为多发血栓。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血管病变有无创、简便、快捷、可重复性高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 血栓形成 血管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肋外侧动脉(LCA)的血管造影解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03例咯血患者的血管造影和血管造影CT资料,分析LCA的发出、行程和LCA参与肺内病变供血情况。结果在303例咯血患者中共检出24例30支LCA,其中左侧12支、右侧18支,单侧18例、双侧6例,均是胸廓内动脉(ITA)第一段的第一个分支。LCA从ITA发出点的水平,位于锁骨上方1支(3.3%)、后方27支(90.0%)、下方2支(6.7%)。LCA在第一前肋的后方进入胸内,沿着胸廓前部的内表面,在肋骨和肋间内肌的内侧与胸膜之间(解剖上的胸内筋膜)从内前上方向外下后方向行走,大多到腋中线平面。可用于行程分析的23例28支LCA大致表现为3种形状:⑴弧曲形,共13支(46.4%),显影的LCA较长,呈或浅或深的弧形弯曲;⑵高平形,共11支(39.3%),显影的LCA相对较短、位置较高且较平缓;⑶直斜形,共4支(14.3%),显影的LCA相对较长,以与ITA较小的夹角呈直线状斜向外下。共有10例11支(36.67%)参与对肺部病变供血,其中是咯血的第一、二、三、四、五咯血责任血管的分别为2、5、1、2、1支。结论LCA比较常见,血管造影和血管造影CT能很好显示LCA,认识LCA具有临床意义。

  • 标签: 血管造影术 肋外侧动脉 咯血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肋外侧动脉(LCA)的血管造影解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03例咯血患者的血管造影和血管造影CT资料,分析LCA的发出、行程和LCA参与肺内病变供血情况。结果在303例咯血患者中共检出24例30支LCA,其中左侧12支、右侧18支,单侧18例、双侧6例,均是胸廓内动脉(ITA)第一段的第一个分支。LCA从ITA发出点的水平,位于锁骨上方1支(3.3%)、后方27支(90.0%)、下方2支(6.7%)。LCA在第一前肋的后方进入胸内,沿着胸廓前部的内表面,在肋骨和肋间内肌的内侧与胸膜之间(解剖上的胸内筋膜)从内前上方向外下后方向行走,大多到腋中线平面。可用于行程分析的23例28支LCA大致表现为3种形状:⑴弧曲形,共13支(46.4%),显影的LCA较长,呈或浅或深的弧形弯曲;⑵高平形,共11支(39.3%),显影的LCA相对较短、位置较高且较平缓;⑶直斜形,共4支(14.3%),显影的LCA相对较长,以与ITA较小的夹角呈直线状斜向外下。共有10例11支(36.67%)参与对肺部病变供血,其中是咯血的第一、二、三、四、五咯血责任血管的分别为2、5、1、2、1支。结论LCA比较常见,血管造影和血管造影CT能很好显示LCA,认识LCA具有临床意义。

  • 标签: 血管造影术 肋外侧动脉 咯血
  • 简介:目的在肿瘤的放射介入诊治中,对于常规动脉造影病灶显示不良的病例,观察先用缩血管药物后再行血管造影的诊断价值。方法将导管远端留置到所需造影的动脉管中,用肾上腺素或垂体后叶素缓慢注射,20分钟后行DSA下动脉管造影。结果本组56例均经B超、CT、MRI等检查提示有小病灶存在,常规动脉造影不能清晰显示病灶,在使用缩血管药物后再行血管造影,均能够使病灶明确显示。结论采用缩血管药物后再秆血管造影,能显著提高肿瘤血管的显示率。

  • 标签: 动脉血管造影 药物 病灶 动脉造影 肿瘤 放射介入
  • 简介:血栓性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早期的诊断对于预防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或缺血性卒中等疾病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医学影像学已经由传统的解剖成像和功能成像迈入分子影像时代。

  • 标签: 血栓 分子探针 分子影像
  • 简介:摘要ICU收治的患者都是危重症患者,血流动力学都稳定。有创动脉压的监测提供大量的,有效的血流动力学数据,为治疗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所以预防有创动脉压监测的并发症尤为重要,护理措施不当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高质量的护理是保证有创动脉压监测持续有效的重要保障。

  • 标签: 有创动脉血压监测 并发症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实施颈部动脉管狭窄支架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分析颈部动脉管狭窄患者实施支架介入治疗与常规治疗各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量表(NIHSS)进行评分,并且比较治疗后脑卒中、心肌梗塞、死亡等意外事件的发生概率。结果两组患者NIHSS评分>20及治疗后意外事件的发生概率,介入组明显减轻,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部动脉管狭窄支架介入治疗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运动员与正常人下肢动脉的高频超声特征差异,以及运动时间对下肢动脉超声特征的影响,引导人们进行健康的生活方式。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3月期间就职于当地体育局及就读于体育学院的职业长、短跑及自行车运动员为实验组,共96人,从事体育训练时间5个月~11年不等,另选取同时间段同年龄段的无运动习惯的健康青年人108人作为对照组。对受检者分别行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及腓动脉的超声影像学检查,观察并测量血管内径(ID)及内膜-中层厚度(IMT)。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内径及IMT比较采用t检验,性别构成比采用χ2检验,实验组A、B、C组的内径及IMT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之间比较采用LSD-t法。结果对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左右两侧的内径及IMT比较显示实验组及对照组的上述动脉左右两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及腓动脉实验组与对照组内径及IMT比较,可见两组间的胫前动脉内径与IMT、胫后动脉内径与IMT、腓动脉内径与IM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23、4.488、2.245、5.834、-3.692、3.210,P均<0.05),实验组内径大于对照组,实验组IMT小于对照组。对实验组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不同运动时间的内径及IMT比较发现,胫前动脉内径与IMT、胫后动脉内径与IMT、腓动脉内径与IMT在不同运动时间之间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237、9.902、8.293、25.814、9.444、6.572,P均<0.01),进一步两两比较,胫前动脉及胫后动脉内径在A组与B组、腓动脉IMT在A组与B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余动脉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下肢运动训练可使动脉管径增大,减小动脉IMT,且在达到一定的运动时间以及强度情况下,随着运动时间延长,动脉管径逐渐增大,动脉IMT逐渐减小,进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 标签: 超声检查 运动员 下肢动脉 内径 内膜-中层厚度
  • 简介:摘要:作为现阶段血压测量的金标准,有创动脉压采用动脉插管方式获取患者动脉内血压,能够直观观察动脉内血压动态变化过程,便于随时取值。有创动脉压监测即将穿刺导管置入动脉管内,连接测压管路及动脉流,然后通过测压管路连接监护仪及压力传感器,监护仪上可显现动脉舒张压、收缩压、平均动脉压数值及波形,能够对患者动脉压进行动态、及时、连续监测,被广泛应用于危重症患者病情监测中。危重症患者病情变化多端且进展迅速,伴有心脏病、糖尿病以及高血压等各种病症的几率较高,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并发休克等病症的风险较高,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因此,实施精准、实时血压监测为临床监测危重症患者生命体征的重要措施。本次研究特就有创动脉压监测在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现综述如下:

  • 标签: 有创动脉血压监测 休克 应用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脐动脉流异常与胎儿不良结局的关联。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我院产前检查的孕妇74例,根据脐动脉流情况分为正常组(n=37)和异常组(n=37)。比较两组孕妇的妊娠结局。结果:脐动脉流异常组的孕妇胎儿生长发育受限(FGR)发生率、早产发生率、剖宫产率、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新生儿死亡率均高于脐动脉流正常组(P<0.05)。结论:脐动脉流异常与胎儿不良结局有强关联。

  • 标签: 脐动脉血流 胎儿 不良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联合噻托溴铵对慢阻肺稳定期患者动脉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8月-2016年9月期间收治的70例慢阻肺稳定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噻托溴铵治疗。比较两组动脉及肺功能。结果对照组患者FEV1%、FEV1、FEV1/FVC和PaO2明显低于观察组,PaCO2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地奈德/福莫特罗联合噻托溴铵能显著改善慢阻肺稳定期患者动脉及肺功能,缓解患者病情,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布地奈德 福莫特罗 噻托溴铵 慢阻肺 动脉血气 肺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肱动脉与足背动脉压值的差异性和相关性。方法选取重型颅脑损伤患者96例,测量其平卧位时健侧肢体肱动脉与足背动脉压,采用自身配对方法,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及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患者肱动脉压显著低于足背动脉压(P<0.01)。足背动脉压与肱动脉压呈显著正相关。结论重型脑损伤后测量肱动脉压困难时,可测足背动脉压,并根据回归方程推算肱动脉压。

  • 标签: 血压 肱动脉 足背动脉 重型颅脑损伤
  • 简介:目的比较颅内椎动脉与基底动脉管钙化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tomographyangiography,CTA)上的发生率和分布特点。方法连续收集2014年2月-2017年10月在本院住院并行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资料,通过综合分析CTA影像资料,比较血管钙化在颅内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发生率的差异及其在近、远段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共收集患者93例,其中男64例,女29例,平均年龄(62.8±12.9)岁。血管钙化组的平均年龄(68.8±10.4)岁,明显高于无血管钙化组的(59.8±13.0)岁(P=0.002)。31例(33.3%)颅内椎动脉管钙化患者中,5例(5.4%)同时发现有基底动脉管钙化,而未见基底动脉单独发生血管钙化。统计学检验结果显示,颅内椎动脉管钙化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基底动脉(P=0.003),且左、右两侧颅内椎动脉管钙化在近段发生率均显著高于远段(P=0.000);左、右两侧颅内椎动脉之间血管钙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颅内椎动脉管钙化显著多于基底动脉,且颅内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血管钙化均更常见于近段。

  • 标签: 血管钙化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颅内椎动脉 基底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