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急诊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和预后的有效性。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方法。从2019年至2020年,选择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将8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将两组均匀分配以观察应用效果。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紧急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接受高质量的紧急护理干预。结果:急诊护理组急性心肌梗死救治预后优于常规护理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前两组焦虑和抑郁心理状况相近,P>0.05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急诊护理组焦虑和抑郁心理状况优于常规护理组。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应用具有显着效果,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急诊成功率。

  • 标签: 急诊护理 心肌梗死 预后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对胃癌晚期治疗中采用全身化疗联合放疗方式,观察该种临床效果和预后因素。方法:将2020年4月--2021年3月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分为一组(采用全身化疗治疗方式)和二组(采用全身化疗联合放疗治疗方式)。结果:(1)一组和二组病情控制率和缓解率对照中,一组分别为58.62%、48.27%,二组分别为82.75%、72.41%,(x2=11.878,p=0.000),两组有差异。(2)女性患者、放疗前化疗效果无效、转移部位个数均是影响患者预后效果的影响因素。结论:对胃癌晚期治疗中采用全身化疗联合放疗方式效果显著,值得推荐使用。

  • 标签: 胃癌晚期 全身化疗联合放疗 疗效 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初始不可切除胃癌患者行转化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其预后。方法收集2017年5月—2019年5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肿瘤外科收治的33例难以切除局部进展期(Ⅲb/c期)或不可切除的Ⅳ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5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65.48岁,通过对资料中患者转化治疗疗效及术后病理等因素进行统计,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的方法评价其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33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经转化治疗达到完全缓解,18例患者达到部分缓解,客观有效率60.6%,共有20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17例患者达到R0切除,33例患者中位总生存期(mOS)(18.6±4.5)个月,未手术患者mOS(11.2±2.5)个月,手术患者mOS(25.7±4.3)个月(P=0.004)。按分型分析,不可切除晚期胃癌患者mOS (11.3±0.35)个月,难以切除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mOS(18.9±5.5)个月(P=0.568)。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化疗周期≥4周预后优于小于4周期(P=0.003)、TRG评分1/2级患者预后较好(P=0.001)、阳性淋巴结≥7枚是影响手术组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阳性淋巴结≥7枚是影响手术组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13)。结论对于难以切除的局部进展期胃癌及不可切除的Ⅳ期胃癌患者,转化治疗病情缓解后行手术治疗能提高患者生存期,充分的术前化疗可提高患者预后,化疗周期至少4周期以上。

  • 标签: 胃肿瘤 治疗结果 预后 转化治疗 不可切除 客观缓解率 生存分析
  • 简介:摘要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and sinus thrombosis,CVST)是一种少见的颅内静脉系统疾病,随着血管内介入治疗等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及发展,亟需寻求预后评估方法以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基于多种影像学检查评估的脑实质病变、再通及侧支循环可有效地指导临床精准治疗,进而改善患者预后。笔者对CVST预后的影像学评估及治疗方式的选择进行综述,以期为CVST的个体化治疗提供指导依据及有效评估患者的预后

  • 标签: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预后 侧支循环 再通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前交通动脉(ACoA)破裂动脉瘤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14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309例ACoA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史、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动脉瘤大小和载瘤动脉痉挛等,术后资料包括肺炎、颅内感染、脑疝、动脉瘤复发或破裂再出血、迟发性脑缺血等),并以改良Rankin量表评估患者随访6个月的预后。应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并构建出术前模型(包括术前出现的独立危险因素)和术后模型(包括整个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以术前、术后模型中展示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变量,结合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模型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309例ACoA破裂动脉瘤患者中,264例(85.4%)预后良好,45例(14.6%)预后不良。(1)单因素分析显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在吸烟史、高血压史、Hunt-Hess Ⅳ~Ⅴ级、Fisher Ⅳ级、宽颈动脉瘤、载瘤动脉痉挛、动脉瘤破裂再出血、肺炎、颅内感染、脑疝、迟发性脑缺血以及术后腰大池持续引流的比例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为Hunt-Hess Ⅳ~Ⅴ级(OR=24.198,P=0.000,95%CI:4.288~136.559)、Fisher Ⅳ级(OR=4.792,P=0.044,95%CI:1.040~22.079)、载瘤动脉痉挛(OR=12.136,P=0.005,95%CI:2.121~69.426)、肺炎(OR=8.177,P=0.018,95%CI:1.438~46.506)、脑疝(OR=147.042,P=0.002,95%CI:6.386~3385.519)和迟发性脑缺血(OR=606.720,P=0.000,95%CI:52.288~7040.088),独立保护因素为术后腰大池持续引流(OR=0.072,P=0.050,95%CI:0.005~1.000)。(3)ROC曲线分析显示,以Hunt-Hess Ⅳ~Ⅴ级、Fisher Ⅳ级和载瘤动脉痉挛为变量的术前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870(95%CI:0.82~0.93,P=0.000),以术前模型的变量及肺炎、迟发性脑缺血、脑疝为变量的术后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980(95%CI:0.97~0.99,P=0.000)。结论除降低术前动脉瘤的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和缓解载瘤动脉痉挛外,术后进行腰大池持续引流及避免术后并发症如脑疝、迟发性脑缺血和肺炎等的发生,对于改善ACoA破裂动脉瘤患者的预后也有着积极作用。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破裂动脉瘤 前交通动脉 临床预后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优化个体护理对重症肺炎患者生理指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7月~2019年7月间我院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收治的100例重症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均给予临床常规,观察组患者均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优化个体护理干预。测定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乳酸水平、动脉血乳酸清除率、C反应蛋白、D-二聚体值及氧合指数,记录两组患者的WBC计数恢复正常时间、退热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采用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系统评价两组患者预后改善情况,计算并比较两组护理干预前后的预测病死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乳酸水平、乳酸清除率、C反应蛋白、D-二聚体、氧合指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内患者WBC计数恢复正常时间、退热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 优化个体护理 ICU重症肺炎 生理指标 APACHEⅡ评分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初治时血脂水平对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2017年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129例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中国人群血脂合适水平与异常分层标准,按初治时血脂即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进行分组,分析不同血脂水平与SCLC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129例SCLC患者中,初治时总胆固醇<5.2 mmol/L 90例(69.8%),≥5.2 mmol/L 39例(30.2%);甘油三酯<1.7 mmol/L 95例(73.6%),≥1.7 mmol/L 34例(26.4%);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 mmol/L 27例(20.9%),≥1.0 mmol/L 102例(79.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4 mmol/L 90例(69.8%),≥3.4 mmol/L 39例(30.2%)。初治时甘油三酯水平与SCLC患者的体质指数有关(P<0.05)。SCLC患者的甘油三酯水平、临床分期与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有关(均P<0.05),SCLC患者的临床分期与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时间有关(P<0.05)。初治时甘油三酯<1.7 mmol/L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10.5个月,明显长于初治时甘油三酯≥1.7 mmol/L的患者(8.8个月,P=0.024)。初治时甘油三酯<1.7 mmol/L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时间为20.2个月,虽长于初治时甘油三酯≥1.7 mmol/L的患者(15.6个月),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97)。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初治时甘油三酯水平升高是SCLC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2)。初治时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SCLC的预后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结论初治时甘油三酯水平是影响SCLC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其水平升高提示疾病进展快,预后差。

  • 标签: 癌,小细胞肺 血脂 预后
  • 简介:摘要胃肝样腺癌(HAS)是胃癌的一种罕见亚型,与普通胃腺癌比较,HAS在肿瘤标志物、影像学表现、组织病理特征、免疫表型、治疗和预后等方面有独特的特征。HAS同时存在胃腺癌和肝细胞癌特征,常出现误诊和漏诊。了解HAS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有助于提高诊断率、降低死亡率,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 标签: 胃肿瘤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诺卡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7月于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诊治的44例诺卡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临床表现、基础疾病、使用糖皮质激素情况、实验室检查指标(包括血常规、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淋巴细胞亚群等)、影像学改变、菌种鉴定、治疗与转归。根据感染类型分为单纯肺部感染组、肺外单个器官感染组和播散性感染组。两组间比较采用曼-惠特尼U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结果44例诺卡菌感染患者中,14例为单纯肺部感染,17例为肺外单个器官感染(其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9例,皮肤软组织感染6例,腹腔脓肿1例,尿路感染1例),13例为播散性感染(其中血流感染4例,中枢神经系统合并肺部或皮肤软组织感染6例,肺部合并皮肤软组织感染3例)。34例患者合并基础疾病,27例患者正在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11例单纯肺部感染患者的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肺外单个器官感染和播散性感染患者的主要表现为发热。诺卡菌菌种以巴西、星形、鼻疽诺卡菌为主。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正常或轻度升高42例,血小板计数正常或轻度下降41例,红细胞沉降率升高19例,降钙素原升高21例,C反应蛋白升高34例,铁蛋白升高18例。34例患者检测了淋巴细胞亚群,其中15例CD4+T淋巴细胞下降,14例CD8+T淋巴细胞升高,7例B淋巴细胞升高,7例B淋巴细胞下降,8例自然杀伤细胞下降。单纯肺部诺卡菌感染患者血红蛋白高于肺外单个器官感染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0.095,P=0.025)。影像学表现以脓肿、炎症渗出为主。治愈或好转40例,1例仍在治疗,死亡3例。结论累及各部位的诺卡菌病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经过规范治疗可降低诺卡菌病的病死率。

  • 标签: 诺卡尔菌感染 临床特征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重症脑梗塞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效果与价值。方法:按照研究排除纳入要求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内本院收治的重症脑梗塞患者130例,按照入院治疗的先后顺序进行分组,其中65例作为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剩余65例作为实验组接受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功能恢复情况、神经缺损情况、生活质量。结果:经不同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rankin评分、NIHSS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同时实验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对比对照组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急性脑梗塞 综合护理干预 功能恢复 生活质量 神经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对优质护理策略在肺结核患者护理过程中对护理质量和预后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本次研究于2018年9月开始,于2020年9月结束,以在研究时间内本院接收的肺结核患者共96例作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为了更好的提升研究内容的准确性,将对96例患者进行分组探讨,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9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48人,在研究过程中分别针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护理方式,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最终采用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以及依从性进行对比。结果:经过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以及护理依从性后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的评判标准(P<0.05)。结论:在当前的肺结核患者护理过程中采用优质护理策略可以有效的提升患者的护理质量,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预后,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 标签: 优质护理策略 肺结核 护理质量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急诊护理干预成效及对其预后影响。方法:以随机抽样法为指导原则,对时间段内抽取研究对象(n=82例)分组,组别名称为:对照组、研究组,且涉及患者的疾病分类为:高血压脑出血,选取起止时间分别为2019年5月、2021年1月。其中,常规护理为41例对照组提供,急诊护理为41例研究组提供,对比2组效果。结果:比较FMA评分时,研究组高,P<0.05;NIHS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数据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更低,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期间,在神经功能改善,促进运动功能提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联合急诊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可进一步推广。

  • 标签: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NIHSS评分 FMA评分 并发症情况 急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脓毒性休克患儿的早期临床特点及其预后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1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PICU收治的56例脓毒性休克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28 d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根据患儿入PICU 24 h内最低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分为非危重组(>80分)、危重组(70~80分)及极危重组(<70分),分析比较各组患儿早期的临床特点。结果56例脓毒性休克患儿,平均年龄12.0(1.0,180.0)个月;原发病以呼吸系统感染(60.7%,34/56)为主,病原学以细菌(71.4%,40/56)为主。死亡21例,存活35例,总病死率37.5%;非危重组、危重组和极危重组病死率分别为12.5%(2/16)、16.7%(1/6)、52.9%(18/34)。死亡组与存活组患儿的年龄、性别、PICU住院时间、心率、1 h及24 h平均动脉压、是否使用机械通气及机械通气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死亡组患儿的PCIS明显低于存活组,6 h及24 h血管活性药物评分(VIS)明显高于存活组,初始乳酸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1 h、6 h及24 h内入液量明显高于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极危重组患儿的6 h入液量与非危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PCIS、VIS6 h、VIS24 h、初始乳酸水平及24 h乳酸清除率、降钙素原、射血分数、6 h入液量水平及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与患儿死亡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CIS、6 h入液量水平、早期乳酸水平及合并MODS是脓毒性休克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6 h液体入量、PCIS、初始乳酸及MODS预测脓毒性休克患儿死亡的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947、0.835、0.797、0.761。结论脓毒性休克患儿病死率高,PCIS评分、6 h内复苏液量、早期乳酸水平及合并MODS是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脓毒性休克 早期临床特点 危险因素 预后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舒适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的并发症及预后的作用。方法 抽取本院2017年7月~2019年4月收治的96例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对照组(n=48)和观察组(n=48),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舒适护理。统计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和预后情况(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与对照组相较,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护理前,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与脓毒症休克患者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133例入住本院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 , ICU)脓毒症休克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记录患者入院24 h内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II(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status score, APACHE II)、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riiodothyronine, T3)、甲状腺素(thyroxine, T4)、游离T3(free triiodothyronine, FT3)、游离T4(free thyroxine, FT4)及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 TSH)水平,并计算T3/FT3比值,根据ICU住院期间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影响脓毒症休克患者ICU住院期间预后的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及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估甲状腺激素水平对脓毒症休克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患者血清FT3、T3及T3/FT3 [分别为1.32(0.94, 1.54) pmol/L, 0.33(0.25, 0.43) nmol/L, 250.00(192.31, 313.92)]均明显低于存活组[分别为1.73(1.54, 2.52) pmol/L, 0.70(0.56, 0.79) nmol/L, 318.18(299.44, 448.05) ],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相关性分析发现,以APACHE II评分为标准,T3、FT3的变化与脓毒症休克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FT3: r = -0.25, P = 0.004; T3: r = - 0.24, P = 0.006)。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FT3、T3及T3/FT3均是影响脓毒症休克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FT3: 优势比(odds ratio, OR)=6.533, 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 0.687 ~ 62.157,P = 0.012; T3: OR= 0.529,95%CI: 0.372 ~ 0.975, P = 0.000; T3/FT3: OR= 1.719, 95%CI: 1.007 ~ 1.931, P = 0.002]。ROC曲线分析显示,FT3、T3及T3/FT3均可用于诊断脓毒症休克患者ICU住院期间预后的评估,以T3的预测价值最大(AUC= 0.874,95%CI :0.794~0.954,P = 0.000)。T3预测脓毒症休克患者ICU期间病死率的截断值为0.535 nmol/L,对应的敏感度为83.9%,特异度为82.6%。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提示:T3≥0.535 nmol/L组的ICU期间病死率显著低于T3 < 0.535 nmol/L组(χ2=50.852,P = 0.000)。结论脓毒症休克患者伴有T3、FT3不同程度的下降,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T3是脓毒性休克患者ICU住院期间病死率的有效预测指标,优于FT3及T3/FT3。

  • 标签: 脓毒症休克 甲状腺激素 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相关性 APACHEII评分 预后 病死率 重症监护室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文以探讨青年乳腺癌临床病理特点分子分型及预后问题为研究目的,将病理特点、分子分型以及患者预后进行分析,为日后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有利参考依据。方法 以随机抽取法在2020.1月-12月期间,择本院76例乳腺癌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并将其以年龄阶段的不同分为青年实验组、中老年参照组,将其病理特点予以分类统计、并将分子分型以及患者预后占比进行统计学分析,以明确的记录数据为标准并做总结性报告。结果 青年实验组预后较差、多项数据占比显高且检验结果(P<0.05)。结论 青少年乳腺癌患者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且预后效果较差,其临床病理表现特点较为复杂多变,治疗难度相对较难,故此应提升青少年乳腺癌关注度,重视病理筛查监测,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以提高治愈率,进而改善预后效果。

  • 标签: 青少年 乳腺癌 病理特点 分子分型 预后分析
  • 简介:摘要淀粉样变性是一类系统性疾病,由"罕见"变"常见"需引起重视。本研究回顾分析本中心近20年来175例淀粉样变性患者的临床资料,总体评估患者资料,探讨相关影响因素,以期提高早期确诊率,改善患者预后。研究结果显示,该病好发年龄为50~59岁(占34.85%),且年龄越大治疗效果越差(OR=1.064,95%CI 1.030~1.099,P<0.001);最易累及肾脏(42.86%)和心脏(21.71%);主要表现为蛋白尿、水肿、胸闷气喘、皮肤瘙痒及色素沉着、腹部胀痛、腹水、肝大、低血压等。早期选择有效治疗方案如接受激素+免疫抑制剂/血液透析/化疗/自体干细胞移植/手术等治疗,则治疗效果更佳(OR=3.706,95%CI 1.866~7.352,P<0.001),且是否接受有效治疗方案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HR=2.567,95%CI 1.291~5.103,P=0.007)。年龄增大(HR=1.049,95%CI 1.020~1.078,P=0.001)、低血压(HR=2.431,95%CI 1.149~5.141,P=0.020)、心脏受累(HR=6.556,95%CI 3.401~12.640,P<0.001)、多器官受累(HR=2.315,95%CI 1.107~4.840,P=0.026)、血清白蛋白降低(HR=2.477,95%CI 1.219~5.034,P=0.012)、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降低(HR=2.215,95%CI 1.205~4.070,P=0.010)、B型钠尿肽(BNP)升高(HR=3.962,95%CI 1.357~11.574,P=0.012)、肌钙蛋白T(TnT)升高(HR=2.872,95%CI 1.042~7.915,P=0.041)亦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可增加死亡风险。因此,在诊疗过程中,临床医师需密切监测这些指标变化,早期诊断及采取有效治疗措施,以改善淀粉样变性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

  • 标签: 淀粉样变性 预后 危险因素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重症脑梗塞患者采用综合护理措施干预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本次研究持续时间为一年,起始于2019年5月,结束于2020年5月,研究对象为84例重症脑梗塞患者,按照双盲法将所有患者分成两组,组名分别为常规组和在综合组,并按照组名给予不同的护理干预,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和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护理后对比护理效果。结果 经过护理后,两组患者的不良情绪均有所缓解,在不良情绪评分方面的对比,综合组低于常规组(p

  • 标签: 综合护理干预措施 重症脑梗塞 临床预后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 使用心理护理干预方法对骨科手术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探讨。方法 选取90例于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骨科手术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且使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使用了常规护理的方法,而对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进行了心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入院、出院时的SAS、SDS以及ESS评分。结果 对照组患者出院时的三组评分要高于观察组患者,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心理干预方法用在骨科患者手术中,能够尽可能减轻患者的抑郁以及焦虑等不良情绪,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由此可见,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得以推广应用。

  • 标签: 心理护理干预 骨科 生活质量 不良情绪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旨在研究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其必要性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80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分配的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进行护理干预,而观察组则采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进行护理干预,对比两组分诊时长、静脉采血时长以及急诊时长,分析两种护理方案的差异性。结果:采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的观察组在分诊时长、静脉采血时长以及急诊时长均低于对照组,并且救治效果更加优秀。结论:优化急诊护理流程能减少患者所需要的临床治疗时间,降低患者死亡的概率,对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效果有积极的影响,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 急性心肌梗 护理方式 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