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侧丘脑胶质瘤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神经外科通过立体定向活组织检查术明确病理诊断的18例双侧丘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以门诊复查和电话回访的方式随访患者的后续治疗、生存状况及生存期。结果18例患者的中位年龄为35.5岁(3岁4个月至68岁),成人15例,儿童3例;男、女患者的比例为1.25 ∶1.00。首发症状表现为颅内压增高症状者4例,嗜睡3例,复视3例,癫痫发作3例,眼睑下垂2例,听力下降1例,肢体无力1例,流涎1例。18例患者均明确病理诊断,其中异柠檬酸脱氢酶(IDH)野生型弥漫性星形细胞瘤10例,IDH野生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2例,H3 K27M突变型弥漫性中线胶质瘤6例;13例存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阳性,Ki-67标记指数为3%~20%,无一例发生IDH1和α地中海贫血伴智力低下综合征X连锁(ATRX)基因突变。18例患者术后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0个月(6周至21个月)。明确诊断后行放疗1例,替莫唑胺化疗2例,同步放化疗15例;9例肿瘤继发脑积水,其中5例患者行脑室-腹腔分流术。至末次随访,16例患者死亡,2例存活,16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3个月(6周至21个月)。结论双侧丘脑胶质瘤常见于成人,临床症状多不典型,且多继发脑积水,明确诊断后可给予放化疗及脑室-腹腔分流术等综合治疗,但该病总体预后较差。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疾病特征 病理学,分子 预后 双侧丘脑
  • 简介:摘要每年数以万计的住院儿童发生心脏骤停,仅有一半左右的患儿能存活至出院。及时识别心脏骤停,尽早启动高质量的心肺复苏是改善预后的关键。在复苏过程中,心肺复苏持续时间越长,存活率越低。避免心脏节律恶化成心室颤动、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等恶性心律,尽早使用肾上腺素对改善生存是有益的。对于可电击心律,建议除颤初始剂量为2J/kg。侵入性气道在复苏中可能是有害的。对于有条件的医疗机构,选择合适的病例尽早行体外心肺复苏有利于改善预后。复苏后应维持正常氧供和常压通气,采用动脉舒张压、呼气末二氧化碳等生理监测指导复苏后管理,而亚低温治疗并未在改善预后方面带来益处。脑电图、CT、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学检查可以早期评估复苏后的神经预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S100钙结合蛋白及体感诱发电位等具有更好的预测价值,但缺少足够的临床研究。

  • 标签: 心脏骤停 预后 院内 心肺复苏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脓毒性休克患儿的早期临床特点及其预后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1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PICU收治的56例脓毒性休克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28 d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根据患儿入PICU 24 h内最低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分为非危重组(>80分)、危重组(70~80分)及极危重组(<70分),分析比较各组患儿早期的临床特点。结果56例脓毒性休克患儿,平均年龄12.0(1.0,180.0)个月;原发病以呼吸系统感染(60.7%,34/56)为主,病原学以细菌(71.4%,40/56)为主。死亡21例,存活35例,总病死率37.5%;非危重组、危重组和极危重组病死率分别为12.5%(2/16)、16.7%(1/6)、52.9%(18/34)。死亡组与存活组患儿的年龄、性别、PICU住院时间、心率、1 h及24 h平均动脉压、是否使用机械通气及机械通气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死亡组患儿的PCIS明显低于存活组,6 h及24 h血管活性药物评分(VIS)明显高于存活组,初始乳酸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1 h、6 h及24 h内入液量明显高于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极危重组患儿的6 h入液量与非危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PCIS、VIS6 h、VIS24 h、初始乳酸水平及24 h乳酸清除率、降钙素原、射血分数、6 h入液量水平及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与患儿死亡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CIS、6 h入液量水平、早期乳酸水平及合并MODS是脓毒性休克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6 h液体入量、PCIS、初始乳酸及MODS预测脓毒性休克患儿死亡的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947、0.835、0.797、0.761。结论脓毒性休克患儿病死率高,PCIS评分、6 h内复苏液量、早期乳酸水平及合并MODS是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脓毒性休克 早期临床特点 危险因素 预后 儿童
  • 简介:摘要胃肝样腺癌(HAS)是胃癌的一种罕见亚型,与普通胃腺癌比较,HAS在肿瘤标志物、影像学表现、组织病理特征、免疫表型、治疗和预后等方面有独特的特征。HAS同时存在胃腺癌和肝细胞癌特征,常出现误诊和漏诊。了解HAS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有助于提高诊断率、降低死亡率,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 标签: 胃肿瘤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初治时血脂水平对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2017年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129例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中国人群血脂合适水平与异常分层标准,按初治时血脂即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进行分组,分析不同血脂水平与SCLC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129例SCLC患者中,初治时总胆固醇<5.2 mmol/L 90例(69.8%),≥5.2 mmol/L 39例(30.2%);甘油三酯<1.7 mmol/L 95例(73.6%),≥1.7 mmol/L 34例(26.4%);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 mmol/L 27例(20.9%),≥1.0 mmol/L 102例(79.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4 mmol/L 90例(69.8%),≥3.4 mmol/L 39例(30.2%)。初治时甘油三酯水平与SCLC患者的体质指数有关(P<0.05)。SCLC患者的甘油三酯水平、临床分期与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有关(均P<0.05),SCLC患者的临床分期与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时间有关(P<0.05)。初治时甘油三酯<1.7 mmol/L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10.5个月,明显长于初治时甘油三酯≥1.7 mmol/L的患者(8.8个月,P=0.024)。初治时甘油三酯<1.7 mmol/L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时间为20.2个月,虽长于初治时甘油三酯≥1.7 mmol/L的患者(15.6个月),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97)。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初治时甘油三酯水平升高是SCLC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2)。初治时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SCLC的预后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结论初治时甘油三酯水平是影响SCLC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其水平升高提示疾病进展快,预后差。

  • 标签: 癌,小细胞肺 血脂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灶切除对Ⅳ期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08年6月至2015年6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首诊为Ⅳ期的132例乳腺癌患者分为原发灶切除组(85例)和原发灶未切除组(47例),分析原发灶切除、手术时机选择、淋巴结摘除与清扫、是否放疗对Ⅳ期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内脏转移是Ⅳ期乳腺癌患者原发灶切除的独立影响因素(OR=2.590,95% CI为1.090~6.159)。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原发灶切除是Ⅳ期乳腺癌患者预后改善的独立影响因素(OR=0.582,95% CI为0.400~0.847)。原发灶切除组中位总生存时间(OS)为37.20个月,高于原发灶未切除组(24.10个月;χ2=8.108,P=0.004)。在年龄≥50岁的患者中,原发灶切除组和原发灶未切除组中位OS分别为39.30和23.0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91, P<0.001)。确诊至原发灶切除手术时间<6个月组(66例)和≥6个月组(19例)患者的中位OS分别为38.00和35.2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30,P=0.035)。单侧腋窝淋巴结清扫组与腋窝淋巴结摘除组患者的中位OS分别为45.37和33.4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32,P=0.005)。术后放疗组和未放疗组患者的中位OS分别为44.80和33.20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50,P=0.086)。结论部分晚期乳腺癌患者切除原发灶可延长其生存时间。

  • 标签: 乳腺肿瘤 晚期 原发灶切除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根治术后单纯胸壁复发(ICWR)患者的最佳治疗模式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0月至2018年4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和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收治的201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ICWR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中位随访92.8个月,获取患者的生存资料。结果201例ICWR患者中,103例发生再次局部区域复发(sLRR),5年sLRR率为49.1%;134例发生远处转移(DM),5年DM率为64.4%;103例死亡,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为17.4个月,5年无进展生存率为23.2%,中位总生存时间(OS)为62.5个月,5年总生存率为52.1%。多因素分析显示,复发间隔时间(HR=2.17,95% CI: 1.26~3.73)和局部治疗方式(HR=1.59, 95% CI: 1.05~2.40)是sLRR的独立影响因素,初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R=1.60,95% CI: 1.03~2.48)是DM的独立影响因素,复发间隔时间(HR=1.99,95% CI: 1.30~3.04)、局部治疗方式(HR=1.99,95% CI: 1.43~2.76)及复发后治疗模式(HR=1.70,95% CI: 1.18~2.46)是无进展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初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R=1.69,95% CI: 1.02~2.81)、复发间隔时间(HR=1.85, 95% CI: 1.15~2.98)及复发后治疗模式(HR=2.48,95% CI: 1.56~3.96)是总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在现代治疗背景下,乳腺癌根治术后ICWR患者有较高的5年总生存率,但sLRR和DM风险依然较高。包含放疗、手术在内的局部治疗联合全身治疗可以改善乳腺癌根治术后ICWR患者的预后

  • 标签: 乳腺肿瘤 全乳房切除 复发 治疗 预后
  • 作者: 李淑娈 王天宇 喻伟 康文焱 杜春霞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肿瘤杂志》 2021年第12期
  • 机构: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内科,深圳 518116,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乳腺外科,深圳 518116,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放射科,深圳 518116,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内科 10002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局部晚期或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发生肾盂积水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6月至2020年3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311例局部晚期或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CT示恶性肾盂积水者39例。生存期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两组间生存率的比较采用Log rank检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恶性肾盂积水的发生率为12.5%(39/311),男26例,女13例,年龄23~74岁,中位年龄43岁。全组39例肾盂积水患者中,单侧肾盂积水29例,双侧10例。初诊时即出现肾盂积水11例,复发或肿瘤进展后出现肾盂积水28例,发生肾盂积水的时间为4~62个月,中位时间为17个月。接受一线化疗患者,初诊伴肾盂积水和一线化疗时无肾盂积水患者的疾病控制率(分别为77.8%和84.6%)及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6和7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发生恶性肾盂积水后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26个月。多因素分析显示,脉管瘤栓为影响患者发生肾盂积水后总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恶性肾盂积水的发生不影响结直肠癌患者一线化疗疗效及一线化疗后无进展生存时间,脉管瘤栓为影响结直肠癌患者出现恶性肾盂积水后总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肾盂积水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胆道真菌感染及真菌、细菌混合感染患者的病原学特点及死亡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6月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诊治的91例胆道真菌感染患者资料。91例胆汁真菌培养均阳性,其中胆道真菌感染14例,真菌、细菌混合感染77例(84.6%)。进行胆汁真菌病原学分析;结合临床资料,分析一般情况,实验室指标,术前广谱抗生素、激素或免疫抑制剂使用情况,既往有胆道操作史,急性胆道感染病因,手术或操作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胆道真菌感染及真菌、细菌混合感染的死亡危险因素。结果91例中,白假丝酵母菌61例、光滑假丝酵母菌19例、热带假丝酵母菌6例;药敏试验显示真菌对两性霉素B和5-氟尿嘧啶敏感率最高,分别为100.0%(91/91)、97.8%(89/91)。77例合并细菌感染者中,革兰阴性菌最多(34例,44.2%)。91例患者年龄(70.7±12.7)岁,良性疾病66例(72.5%),以胆道结石为主(61例,67.0%)。既往有胆道操作史的患者(60例,65.9%)更容易出现胆道真菌、细菌混合感染(56例;χ2=4.56,P=0.03)。91例中,存活79例,死亡12例。12例死亡患者的白蛋白水平为(28.1±5.2)g/L,明显低于79例存活者的(33.3±5.3)g/L(t=2.77,P=0.01),住院时间[29.5(13.0,42.7)d]长于存活患者[12.0(9.0,18.0)d;Z=-2.37,P=0.02]。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既往胆道操作史(OR=4.46,95%CI:1.06~4.97)和胆道真菌、细菌混合感染(OR=10.20,95%CI:1.48~70.27)是胆道真菌感染患者的死亡危险因素。结论胆道真菌感染以白假丝酵母菌等念珠菌为主,且常合并细菌感染,有既往胆道操作史和胆道真菌、细菌混合感染是胆道真菌感染患者死亡危险因素。

  • 标签: 胆管炎 胆道念珠菌 侵袭性真菌感染 病原学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脾脏密度在预测根治性胃癌切除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普外科收治并接受根治性手术切除的415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男295例,女120例;年龄28~83岁,中位年龄59岁。根据CT扫描检测脾脏密度,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脾脏密度预测胃癌术后复发的最佳临界值。根据临界值,将患者分为脾脏密度弥漫性降低组(脾脏密度≤43.00 HU, n=118)和非脾脏密度弥漫性降低组(脾脏密度>43.00 HU, n=297),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脾脏密度弥漫性降低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脾脏密度预测胃癌术后复发的最佳临界值为43.00 HU,ROC曲线下面积为0.608,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9%和40.4%。脾脏密度与患者的白蛋白、血红蛋白、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以及肿瘤直径有关(均P<0.05)。全组415例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和5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45.5%和50.1%。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年龄、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肿瘤部位、肿瘤直径、Lauren分型、TNM分期、神经侵犯、脉管侵犯、脾脏密度弥漫性降低和辅助化疗均与根治性胃癌切除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有关(均P<0.05);年龄、NLR、肿瘤部位、肿瘤直径、Lauren分型、TNM分期、神经侵犯、脉管侵犯、脾脏密度弥漫性降低和辅助化疗均与根治性胃癌切除患者的5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有关(均P<0.05)。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NLR水平高(HR=1.501,95%CI:1.136~1.984)、TNM分期晚(HR=2.559,95%CI:1.850~3.539)、脾脏密度弥漫性降低(HR=2.093,95%CI:1.571~2.788)和未行辅助化疗(HR=1.583,95%CI:1.204~2.083)是影响根治性胃癌切除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TNM分期晚(HR=1.938,95%CI:1.395~2.692)、脾脏密度弥漫性降低(HR=1.566,95%CI:1.180~2.078)和未行辅助化疗(HR=1.336,95%CI:1.016~1.758)是影响根治性胃癌切除患者5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对于Ⅰ期患者,脾脏密度弥漫性降低组和非脾脏密度弥漫性降低组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8.6%和83.7%,5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分别85.7%和89.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于Ⅱ期和Ⅲ期患者,两组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15.4%和48.8%,5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17.3%和5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作为一种影像学评估方法,脾脏密度可预测根治性胃癌切除患者的预后

  • 标签: 胃肿瘤 脾脏密度 计算机断层扫描 预后
  • 简介:摘要外分泌腺导管癌是外分泌腺恶性肿瘤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唾液腺导管癌、胰腺导管腺癌、胆管癌等,这类疾病多具有一定的侵袭性,恶性程度较高,危害人体健康,早期筛查诊断是外分泌腺导管癌预后良好的关键。不同的外分泌腺导管癌之间也具有一定的联系,其分子生物学特征、病理特征与分子机制具有相似之处。手术切除治疗伴辅助放化疗是目前外分泌腺导管癌常用的治疗方法,同时其相关的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位点也可以相互借鉴,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及同家族标志物已成为乳腺导管癌和唾液腺导管癌的靶向治疗位点,针对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位点的免疫治疗在许多研究中也有涉及,但尚无明确结论。

  • 标签: 导管癌 诊断 分子靶向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螺旋型鼻肠管幽门后喂养对急性胃肠损伤(acute gastrointestinal injury, AGI)Ⅱ级重症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9年5月参与广东省人民医院3项螺旋型鼻肠管幽门后置管随机对照试验的AGIⅡ级重症患者的数据。收集患者人口统计学资料以及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病死率等临床预后资料。根据置管24 h后鼻肠管位置将患者分为幽门后喂养组和胃内喂养组。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对两组患者进行1∶1匹配,比较匹配后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和预后指标的差异。然后采用单因素分析AGIⅡ级重症患者ICU死亡的因素,将P<0.10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ICU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经倾向性评分成功匹配90对患者,匹配后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幽门后喂养组的ICU病死率、28 d病死率及院内病死率均低于胃内喂养组,分别为4.4% vs 15.6%,14.4% vs 27.8%,6.7% vs 17.8%,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幽门后喂养是减少ICU死亡的独立保护因素(OR=0.295,95%CI:0.091~0.959,P=0.042),APACHE Ⅱ评分是ICU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11,95%CI:1.025~1.203,P=0.010)。结论幽门后喂养可降低AGI Ⅱ级重症患者ICU病死率,是改善患者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

  • 标签: 幽门后喂养 胃内喂养 急性胃肠损伤 倾向性评分匹配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疝气患者采用无张力补片修补法进行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20例疝气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接受传统疝修补术治疗的60例患者为对照组,接受无张力补片修补手术治疗的60例患者为治疗组。对比两组手术治疗总有效率、术后不良反应情况、手术操作、术后下床活动、住院时间、术后不同时间点疼痛程度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治疗组患者手术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1.7%,高于对照组的71.7%;术后不良反应仅有2例,少于对照组的9例;手术操作、术后下床活动、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疼痛程度和生活质量评分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疝气患者采用无张力补片修补法进行手术治疗,能够减少术后不良反应,缩短手术操作、术后下床活动、住院时间,迅速减轻术后疼痛和生活质量,使治疗总有效率显著提升。

  • 标签: 疝气 无张力补片修补法 手术 疼痛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ICU医院感染风险的来源和护理措施与患者康复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至2020年转入ICU的552例患者和医院感染148例,分析其感染因素,选择多因素筛选出独立危险原因。结果:552例患者148例患者发生感染;综合护理对死亡、重度、中度、轻度和治愈都有改善。结论:与个体风险来源采取了预防措施;感染每天应评估病情,应促进患者的感染预防文化和教育,应由专业和特定的医护人员进行护理对患有中度和轻度残疾的患者,及时帮助患者翻身并清除病床废物,提高综合护理的实施率。

  • 标签: ICU 感染危险因素 综合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6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的84例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肿瘤切除程度的影响因素。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术后肿瘤进展的因素。结果84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13例(15.5%),近全切除40例(47.6%),次全切除31例(36.9%)。89.3%(75/84)的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5~83(46.8±19.0)个月。围手术期无一例患者死亡,术后3个月内2例(2.4%)死于手术并发症。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既往有手术或放疗史、肿瘤的最大径、肿瘤的形状、肿瘤对海绵窦的侵袭程度、肿瘤是否侵入后颅窝、MRI显示的病灶强化特点以及肿瘤的质地均可能影响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切除程度(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对海绵窦的侵袭程度(OR=0.089, 95%CI: 0.009~0.850, P=0.036)、肿瘤的质地(OR=0.246, 95%CI: 0.077~0.786,P=0.018)是影响肿瘤切除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84例患者中,随访期内肿瘤进展14例。Log-rank分析结果表明,肿瘤切除程度、病理学检查可见核分裂象、Ki-67指数均可能与肿瘤进展有关(均P<0.05)。多因素Cox分析结果表明,肿瘤切除程度(HR=0.316, 95%CI:0.107~0.932,P=0.037)为肿瘤进展的保护性因素,病理学检查可见核分裂象(HR=5.064, 95%CI:1.726~14.859,P=0.003)是影响肿瘤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海绵窦侵袭程度高(Knosp分级为3~4级)、质地硬韧的肿瘤不易达到全切除。切除程度高的肿瘤不易发生进展,而病理学检查可见核分裂象的肿瘤容易发生进展。

  • 标签: 垂体肿瘤 神经外科手术 预后 巨大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转录因子12(TCF12)对前列腺癌进展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利用在线生信分析网站UALCAN、基因表达谱动态分析(GEPIA)、基因、蛋白质相互作用关系检索工具(STRING)及METASCAPE分析TCF12在前列腺组织中表达(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及其与预后的关系,预测TCF12相关基因发挥作用的可能信号通路;构建TCF12沉默前列腺癌细胞株DU145,分为空载体组(si-NC)和TCF12沉默组(si-TCF12);分别利用细胞增殖-毒性检测试剂盒、划痕实验及细胞体外侵袭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组间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TCF12低表达于前列腺癌(正常前列腺组织比前列腺癌为29.967±11.269比26.348±7.924,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CF12低表达的前列腺癌启动子甲基化程度高于TCF12高表达(正常前列腺组织比前列腺癌为0.142±0.028比0.189±0.033,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表达TCF12的前列腺癌患者无疾病生存期[风险比(HR)=0.014,P<0.05]及总生存期[HR=0.064,P<0.05)低于高表达TCF12的前列腺癌患者。TCF12可能通过激素刺激相关信号通路在前列腺癌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沉默TCF12后,DU145细胞的增殖(si-TCF12比si-NC为0.836±0.004比0.767±0.099,t=7.223,P<0.01)、迁移(si-TCF12比si-NC为74.8±11.2比42.8±9.6,t=7.269,P<0.01)及侵袭能力(si-TCF12比si-NC为121.8±21.0比94.0±12.5,t=3.426,P<0.01)高于对照组。结论TCF12在前列腺癌中低表达并提示预后欠佳。

  • 标签: 转录因子12 前列腺癌 进展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集液法评估泪道成形术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武汉爱尔眼科医院汉口医院2016年10月到2019年6月因鼻泪管狭窄行泪道成形术的263例(290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术后随访3个月,统计手术前后集液量及手术后的转归分级。结果本研究Ⅰ~Ⅵ级转归者分别有86眼、47眼、78眼、25眼、15眼及39眼,术前集液量分别为(1.30±0.53)g、(1.68±0.46)g、(2.05±0.40)g、(2.34±0.32)g、(2.18±0.49)g及(0.50±0.66)g,各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217,P<0.001);术后集液量与术前集液量有相关性(r=0.613,P<0.001)。结论集液法能够初步评估鼻泪管狭窄的程度,并为评估泪道成形术的预后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集液法 集液量 泪道成形术 狭窄,鼻泪管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凝血功能检验在心脑血管疾病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此次共将76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列入研究中,研究时间2019年10月--2020年10月。两组患者均接受凝血检验,根据检验结果分为2组,研究组(n=38)3项以上凝血指标高于正常值或降低30%,反之为对照组(n=38)。观察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检验结果与死亡率。结果:研究组凝血活酶时间久于对照组(P

  • 标签: 凝血功能检验 心脑血管疾病 预后诊断 检验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支架取栓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拟行支架取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3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2例,治疗过程中死亡3例,未按规定完成全程随访1例,最终纳入28例)与对照组(31例,治疗过程中死亡4例,最终纳入27例),观察组患者于支架取栓术后行循证护理,对照组患者于支架取栓术后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及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变化。结果(1)术后两组NIHSS评分均呈降低趋势、MoCA评分均呈升高趋势(NIHSS评分:F=32.090、39.540,均P<0.001;MoCA评分:F=33.650、47.270,均P<0.05),且术后第1天观察组NIHSS、MoCA评分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第7、28天,观察组NIHSS评分分别为(11.21±2.87)分、(7.92±3.22)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78±2.66)分、(9.78±2.88)分(t=2.102、2.255,均P<0.05);MoCA评分分别为(22.36±4.05)分、(24.92±3.24)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0.18±3.59)分、(23.15±2.76)分(t=2.110、2.177,均P<0.05)。(2)术后两组mRS评分均呈降低趋势(F=179.200、70.670,均P<0.001),术后3、6个月观察组mRS评分分别为(2.54±0.59)分、(1.01±0.45)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96±0.83)分、(1.50±0.87)分(t=2.169、2.637,均P<0.05)。结论循证护理可有效恢复急性脑梗死支架取栓患者神经功能,减少认知功能障碍发生,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脑梗死 支架 循证护理 神经 功能恢复 认知障碍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肿瘤沉积(TD)的存在对ypⅢ期直肠癌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及其对术后辅助化疗获益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7—2017年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接受多学科综合治疗的338例ypⅢ期直肠癌患者资料,将其分为TD(-)组(301例)和TD(+)组(37例)。Kaplan-Meier法并log-rank检验差异和单因素预后分析,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TD(-)组5年总生存、无远处转移生存、无进展生存均高于TD(+)组(59.3%∶42.0%,P=0.001;79.1%∶55.0%,P<0.001;55.6%∶38.0%,P<0.001),但局部无复发生存相近(96.7%∶85.5%,P=0.679)。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TD(+)组中TD个数与患者预后无关(P=0.923),术后辅助化疗对两组患者预后均无影响(P=0.103)。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TD与更差的总生存相关(HR=2.343,95%CI为1.257~4.363,P=0.007)。结论对于接受多学科综合治疗的ypⅢ期直肠癌患者,TD(+)者的预后更差,TD是总生存的独立预测因子;无论患者是否存在TD,均未能从术后辅助化疗中获益。

  • 标签: 肿瘤沉积 直肠肿瘤/综合疗法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