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理论价值。“政治文明”这一概念,马克思早在1844年11月《关于现代国家的著作的计划草稿》中就曾使用过,同时,他还把建设“政治文明”看作废除集权制的主要手段。150多年以后,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初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进一步发挥了这一思想。他指出:“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2002年5月31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进修班毕业典礼的讲话(简称“5·31讲话”)中又明确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概念,他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贯彻学习江泽民同志的这一重要思想,对于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 标签: 社会主义政治 理论价值 目标取向 政治文明 政治制度 公共权力
  • 简介: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了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理论,就需要运用正确的方法论原则。从总体上看,邓小平理论的世界观基础和方法论原则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但具体来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邓小平理论中又体现为以下方法论原则。本文试就此略陈管见。

  • 标签: 邓小平理论 方法论原则 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 当代中国
  • 简介:中国方案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通过革命、建设和改革而使一个生产力落后的东方大国走向复兴之路的总结,是当代中国处理国际关系、完善全球治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智慧结晶。其形成基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其比较优势是后发国家稳步有效地推进现代化;其理论架构和内在逻辑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社会治理制度和政党制度协调发展、相互支撑、整体推进的有机统一的制度体系。这一方案进一步完善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式,推动了人类文明的整体进步。

  • 标签: 习近平 中国共产党 中国方案
  • 简介: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价值性。这一发展观把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提到了一个更全面、协调的高度,体现了我国社会发展的特点和广大人民的发展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发展性。这一发展观既着眼于现实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又立足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 标签: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以人为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可持续发展 社会发展 科学发展观
  • 简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理论框架及经验实证*(下)○《经济增长方式理论研究》课题组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选择前面曾分析过,增长方式转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各方面配合。但由于增长方式转变是一个长期过程,在此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内外条件不同,因此我们要从实际...

  • 标签: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市场结构 增长方式转变 理论框架 经验实证 技术进步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单称肯定判断或单称肯定陈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括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必须同时具备两个要件:一是符合原典,二是符合国情(文情),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深刻的历史反思性、强烈的理论批判性,以及对于实践的科学指导性、纠错性。如果把"中国化"当作筐,一切都往里装,便不但消解了"中国化"的严肃性、科学性、正当性,而且可能将"中国化"变成一个无所不包的飘浮的"能指",甚至变成一个藏污纳垢的伪命题。毛泽东之所以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非"马列主义中国化",并非"反苏"、"反列宁主义",而是一种"去苏化"、"去国际化"理论策略。不过,清除了旧的教条主义,却又产生了新的教条主义,其中的教训是深刻的。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 理论品格
  • 简介:以马克思的终身论敌蒲鲁东的所有权理论为主线和出发点来理清马克思所有权理论的基本原则、立场和观点是研究马克思所有权学说的一条重要线索和一个值得重视的立论视角。以蒲鲁东的所有权理论为批判对象,阐述了其成名作《什么是所有权》中的所有权法权批判观点和《贫困的哲学》中的所有权经济矛盾体系,其中包括以正义为批判原则审视所有权、说明所有权的形而上学、所有权的非经济起源论、解释所有权实现形式即地租和利息的社会现象学,并进一步呈现了蒲鲁东在批判和说明所有权之后所要求建立的互助制构想。结合原文本忠实解读马克思对蒲鲁东所有权理论的态度,深入透视马克恩的所有权理论,主要体现在揭露蒲鲁东所有权理论的非彻底性、伪科学性和改良性,通过对蒲鲁东所有权理论的批判开显马克思所有权理论真正的批判性、科学性和革命性之所在。

  • 标签: 蒲鲁东 所有权 《什么是所有权》 《贫困的哲学》 马克思的所有权理论
  • 简介:2016年10月21—23日,由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扬州大学基地联合举办的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第26次学科会议在扬州大学召开。来自全国60多所高校、研究机构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四个自信’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主题,从“四个自信”的背景、涵义,“四个自信”的内在关系,“四个自信”的实现路径以及“四个自信”的哲学思考等四个方面进行了

  • 标签: 四个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践创性
  • 简介: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创新团队建设,主要根据“教学与科研”结构性内在规律,组成教学与学术研究团队,强调教学与科研的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关系。只有科研供给质量增强,教学需求质量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从“教学与科研”结构性视角.审视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改革,探寻教学新思路.不断提升新的生长点.这是“学术强院、质量立院”的关键点和突破口。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教学 科研 创新团队
  • 简介: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2周年之际,在全党全国人民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重要时刻,中央有关部门联合召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究讨论会,在京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全部出席会议,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这样高规格的理论研讨会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尚属首次。开会的时间选在“七一”,全体在京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发表讲话,这说明我们新一届党中央对党的理论建设的高度重视。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三个代表 理论基础 执政党 马克思主义 共产主义社会
  • 简介:马克思关于'人的世界'和'物的世界'的两个世界理论,是在两种逻辑上展开的,即属物的逻辑和属人的逻辑。在属物的逻辑上,'物的世界的增值、人的世界的贬值'主要是指劳动产品的'异化'、货币成为衡量一切价值的尺度、个人受社会总的分工与生产条件的摆布。属人的逻辑则分为三个向度,即人的劳动向度、人的自我向度和人的社会关系向度。马克思的两个世界理论,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依据,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巨大动力。

  • 标签: 马克思 物的世界 人的世界 异化
  • 简介:福利平等是当代政治哲学中的一种重要的平等理论,人们围绕其展开了激烈的纷争与对话,共同勾画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平等理论图景。当代很多政治哲学家对福利平等基本上持批判的态度,约翰·罗尔斯和罗纳德·德沃金完全抛弃了福利平等,并建构一种替代性的平等理论,即资源平等理论。理查德·阿内逊和G.A.柯亨并没有完全抛弃福利平等,而是试图对其进行修正,分别建构了福利机遇的平等理论和可获得的利益的平等理论。实际上,无论通过对福利平等的替代还是修正而建构的平等理论,都没有成功地将责任纳入平等理论的考量之中。

  • 标签: 福利平等 资源平等 福利 运气 责任
  • 简介:<正>可以说,坚持艺术和审美的自律性是现代以来的形式主义美学的一大重要特征,但艺术和审美自律性问题并不是形式主义美学的专利。在20世纪的美学和艺术哲学中,坚持艺术和审美自律性的理论至少也体现在法兰克福学派的一些美学家的思想中。但与单纯的形式主义美学和艺术哲学不同,这些审美理论并不把形式的自律性作为惟一的合法性的东西,而是把艺术和审美自律性作为一种通向真理的中介。尤其是阿多诺的审美真理理论不仅在现代主义美学中有着独具一格的风格,而且也成为了后现代美学语境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话语资源。

  • 标签: 阿多诺 审美理论 美学传统 艺术哲学 艺术作品 法兰克福学派
  • 简介:在把握马克思经典文本的基础上深入其思想的内在逻辑,揭示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叙事结构及实现方式,是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要思想路径。作为一种科学的社会历史理论,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宏大精深的叙事结构涵涉历史唯物主义、多向度的解放形式和共产主义运动三大部分,全面阐述了认识人类社会的根本方法、实现人类解放的根本路径和社会形态演变的根本目的,彰显了人类解放理论的彻底的革命性及其与社会现实生活的紧密关系。从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叙事结构的哲学高度,反思和检审西方马克思主义、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人类解放理论实现方式的学术探究与实践探索,有助于拓展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学术空间和创造性地探寻实现人类解放的具体方式。

  • 标签: 历史唯物主义 人类解放理论 社会形态
  • 简介:何谓合法性?关于这个问题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包括经济学家对此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很多的论述。在这里笔者十分推崇美国政治学家S·M·李普塞特的观点。他认为,“合法性是指政治系统使人们产生和坚持现在政治制度是社会的最适宜制度之信仰的能力。”换言之,合法性就是指民众对于现存政治秩序的认同、支持和拥护。

  • 标签: 理论创新 中国共产党 意识形态 民族主义 社会结构 三个代表
  • 简介:新中国成立初期,陈云从维护社会稳定、保障民众生活、巩固新生政权的角度出发,对社会建设的相关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他要求“统筹兼顾”,正确处理社会稳定、资源、国力和基本建设的关系,做到在综合平衡中开展建设;关心民众的基本需求和切身利益,努力做好社会保障,使民众成为参与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嘱咐党员干部努力“摸业务”,加强调查研究,实现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相辅相成。探究、学习这一时期陈云关于社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对于中国共产党切实提升执政能力,推进当前的社会建设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借鉴和启发意义。

  • 标签: 陈云 社会建设 党建 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