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生殖疱疹(GH)是临床治疗中较为常见的性传播疾病,该病发作具有反复性,根治难度大,目前临床上还尚未明确有效的根治方法。生殖疱疹的存在给患者造成巨大生理和心理困扰,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

  • 标签: 生殖器疱疹 感染 治疗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压迫在冠脉造影及冠脉支架置入术后的应用及护理。方法对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我科192例冠脉造影及24例冠脉支架置入术后使用压迫的观察及护理进行分析。结果冠脉造影及冠脉支架置入术后使用压迫的患者舒适度增加,便于观察穿刺部位,并发症少,医务人员工作量减少。结论压迫止血使患者在接受冠脉造影或冠脉支架置入术后舒适性增加,且安全有效,值得广泛推广。

  • 标签: 冠脉介入术 动脉止血压迫器 护理
  • 简介:摘要在外科的临床治疗中,外固定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微创手术治疗方式,从结构上来说,外固定是结合力学原理,选择骨折部位两侧置入固定针,经连杆和外端针实现牢固的连结,使钢针出现形变,对骨折面的两段形成挤压,从而对骨折部位发挥固定康复的作用,在创伤性骨折的临床治疗中,外固定能够发挥固定及复位的作用,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且疗效快速。本文主要对临床外科治疗中外固定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其优缺点以及主要应用特点,以有效提高外固定的治疗手段。

  • 标签: 临床外科 外固定器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维生素B12、叶酸干预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厚度的影响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86例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43例、对照组43例,干预组行叶酸及维生素B12联合治疗,对照组单用基础治疗,对两组患者颈动脉内中厚度(IMT)、血同型半胱氨酸(Hcy)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干预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70%,对照组为72.09%,干预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IMT无明显差异,经治疗后,两组患者指标均有明显变化,但是干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Hcy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者与治疗前有明显差异(P<0.05),但是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加用叶酸及维生素B12可有效改善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从而促使颈动脉内中厚度下降,可改善患者患者临床症状,有利于远期预后。

  • 标签: 维生素B12 叶酸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脑梗塞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口腔修复与自体髂骨联合移植在牙槽嵴裂植骨中的方法与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3月~2015年1月收治的单侧唇腭裂牙槽嵴裂患者23例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行自体髂骨松骨质移植联合口腔修复,观察术后效果,并分别于术后7d、1个月、3个月与6个月行X线检查。结果正常愈合19例(82.6%),另4例(17.4%)术后7d近牙龈边缘局部存在小裂缝,但在之后1周愈合;术后3个月行X线片,患者牙间高度均达到I级或II级;阻萌牙均在2~3周内开始萌出,发育正常。结论口腔修复与自体髂骨联合移植在牙槽嵴裂植骨中,不仅操作简单方便,同时具有较高的成骨效率,为患者的后续治疗奠定了基础。

  • 标签: 牙槽嵴裂 口腔修复膜 自体髂骨 移植
  • 简介:目的探讨间苯三酚与HCG在先兆流产合并绒毛下血肿患者治疗中的联合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我院所收治的95例先兆流产合并绒毛下血肿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先兆流产合并绒毛下血肿患者均行HCG的临床药物治疗,而观察组先兆流产合并绒毛下血肿患者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间苯三酚的联合药物治疗方案,并分别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血清激素水平、症状指标改善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保胎成功的比率95.74%(45/47)明显提高,而保胎失败的比率4.26%(2/47)则显著降低,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孕酮(36.78±7.52)μg/L、HCG(98755.82±5865.33)IU/L水平均显著提高,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腹痛消失时间(5.24±1.26)d和血肿吸收时间(7.18±2.09)d、均明显缩短,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头晕头痛、皮疹瘙瘁、胃肠反应等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8.51%(4/47)明显降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苯三酚与HCG的联合药物治疗方案对于提高先兆流产合并绒毛下血肿患者的保胎成功率,并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均具有积极的临床治疗意义。

  • 标签: 先兆流产 绒毛膜下血肿 间苯三酚 HCG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硬下血肿(CSDH)钻孔引流术术中引流管头端安置的最佳位置,以降低血肿复发率及气颅的发生率。方法分析120例CSDH患者术前硬下血肿量、中线移位程度、术后引流管头端不同部位(额、颞、顶、枕)、硬下腔积气与术后复发的关系。结果CSDH术后复发与术前硬下血肿量、中线移位程度无关。引流管头端位于枕部者引流不通畅,复发率明显增高。术后引流管头端置于额叶血肿及气颅复发率最低。结论慢性硬下血肿钻孔引流术术中引流管头端置于额部可以顺畅引流,排除颅内积气,达到减少术后血肿复发的目地。

  • 标签: 慢性硬膜下血肿 钻孔引流术 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辅助通气治疗新生儿肺透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我院接诊的95例新生儿肺透明病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性的方法,将本组试验患者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有47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单纯接受辅助通气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辅助通气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等。结果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0.5682,P<0.05);在住院时间、氧疗时间方面,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新生儿肺透明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辅助通气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不良反应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 标签: 肺表面活性物质 辅助通气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 疗效观察
  • 简介:目的观察经皮中药离子导入配合常规药物疗法治疗非IgA系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7例非IgA系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A组(48例)、对照组B组(49例)。对照组A组采用常规药物疗法治疗,对照组B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经皮生理盐水离子导入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经皮中药离子导入治疗,疗程30d,对比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24h尿蛋白定量、血β2微球蛋白(血β2-MG)、尿β2微球蛋白(尿β2-MG)的变化和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24h尿蛋白定量、血β2-MG、尿β2-MG均有显著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经皮中药离子导入配合药物治疗非IgA系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能明显减少蛋白尿,延缓非IgA系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进展,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无明显副作用。

  • 标签: 中药离子导入 非IGA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药物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对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取于2012年12月-2015年6月期间在我院儿科接受阿奇霉素治疗的患儿77例,根据阿奇霉素用药方式的不同,将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37例)和观察组(40例)进行对照研究,观察口服疗法和静脉滴注疗法的不良反应并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患儿的敏性休克、发热、胃肠反应、过敏性皮疹的发生率以及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1%、10.8%、10.8%、8.1%和37.8%,对观察组患儿的7.5%、12.5%、10.0%、7.5%以及37.5%比较,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奇霉素在儿科治疗中存在很多不良反应,因此在对患儿采用阿奇霉素治疗时应该对不良反应进行有效的预防以及处理,避免因不良反应而出现患儿病情加重的情况。

  • 标签: 阿奇霉素 儿科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对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予以探讨分析。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儿科患者,对其实施有效分组,分别作为对照组(50)与观察组(50),对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奇霉素口服进行治疗,对观察组患者给予阿奇霉素静脉滴注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接受治疗后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无明显差异,P〉O.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将阿奇霉素应用到儿科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无论选择何种给药方式都会给患者带来诸多不良反应,因此要对其不良反应做好必要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 标签: 阿奇霉素 感染 抗菌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预防接种中的常见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1月~2013年12月在全县各预防接种单位进行预防接种小儿1256例,对预防接种中出现的常见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结果本组1256例病例中有60例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78%,其中全身性反应38例,占3.03%,局部反应22例,占1.75%。经对症治疗后,不良反应均消失。结论小儿预防接种中出现常见不良反应的原因较为复杂,接种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措施,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小儿 预防接种 常见不良反应 应对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西药用药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分析诱发因素。方法本院对2013年2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88例西药不良反应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8例患者应用西药时都出现了不良症状,对症治疗后,有90.91%患者治愈,9.09%好转;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与给药路径、药物类型等因素相关,临床表现主要是皮肤红肿、皮疹、瘙痒等。结论患者应用西药后极有可能出现不良症状,诱发因素比较复杂,医护人员应该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临床症状。

  • 标签: 西药用药 不良反应 用药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对全身麻醉下腹腔镜切除胆囊患者苏醒期气管拔管前后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拟行全身麻醉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50例,ASAI或Ⅱ级,随机分为对照组(N组)和右美托咪定组(D组),每组各25例,右美托咪定组术前静脉微量泵给予负荷量右美托咪定0.8ug/kg与生理盐水配置20ml,推注时间15分钟,维持剂量为0.2ug/(kg.h),对照组术前静脉微量泵给予0.9%生理盐水20ml,推注时间15分钟,均在手术结束前30分钟停止。芬太尼-异丙酚-琥珀胆碱诱导,瑞芬太尼-异丙酚-维库溴铵维持,术毕呼吸恢复后拔管。观察并记录患者入手术室T0,拔管前T1,拔管后1分钟T2,拔管后5分钟T3,拔管后10分钟T4的血压、心率的变化,并在各时段点抽取静脉血测血浆皮质醇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浓度。结果右美托咪定组血压、心率、血浆皮质醇、去甲肾上腺素在拔管后1min、拔管后5min、拔管后10min无明显波动,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血压、心率、血浆皮质醇、去甲肾上腺素较右美托咪定组在拔管前1min、拔管后1min、拔管后5min、拔管后10min均有增高(P<0.05)。结论全麻期间持续应用盐酸右美托咪定能有效维持全麻苏醒期血流动力学的稳定,降低患者全麻苏醒期血浆皮质醇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降低全身麻醉苏醒期应激反应

  • 标签: 右美托咪定 全麻苏醒期 应激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生化检验结果反应曲线出现异常的原因。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法,研究分析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部分临床生化检验标本的结果,观察分析检验标本中试剂空白、质控品以及标准品于检验期间出现异常的反应曲线,同时将其和正常反应曲线实施对比分析。结果经分析,碱性磷酸酶检验标本反应曲线发生异常,当添加了R2以后其反应曲线可恢复至正常,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为所用检验仪器稳定性较差;碱性磷酸酶空白反应曲线中吸光度相对于正常值而言,严重超标,经过试剂的更换以后恢复至正常,通过分析发现,造成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为原检验试剂变质造成其反应曲线发生异常;丙氨酸转氨酶检验标本反应曲线是OU/L,当添加了R2以后,反应曲线快速下降,接着保持在水平线上,造成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为标本中丙氨酸转氨酶自身浓度过高;此外,除上述这些情况以外,反应曲线还受标本血脂水平、黄疸以及溶血等的影响。结论从本次研究的结果来看,于临床生化检验过程中用反应曲线可快速分析检验结果,但是若检验仪器稳定性较差、检验标本自身浓度较高或者所用试剂发生变质等,则会使反应曲线出现异常,使其准确性受到影响,对此,在临床中对生化检验结果反应曲线进行分析时,必须要对上述几个因素引起高度重视。

  • 标签: 异常 临床 反应曲线 生化检验 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强化皮肤护理对动态心电图伪差及皮肤不适反应的影响。方法将508例接受动态心电图检查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次254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知识宣传,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强化皮肤护理,两组分别在接受动态心电图检查之后观察皮肤异常情况和伪差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皮肤异常情况发生率8.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动态心电图伪差发生率6.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皮肤护理能有效减少动态心电图伪差和降低皮肤异常情况的发生。

  • 标签: 皮肤护理 动态心电图 伪差 皮肤不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几种常见抗血栓形成药物治疗过程中的出血风险及不良反应。方法根据不良反应报告,将其分成对照组、阿司匹林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氯吡格雷组及华法林组;比较各组抗血栓形成治疗的出血风险、出血类型。结果神经系统出血率华法林组(20.00%)>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18.33%)>氯吡格雷组(10.71%)>阿司匹林组(9.00%);各组出血率与年龄段呈正相关。结论采用双联法治疗,其出血率要比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单用组更高,但较华法林单用组更低;不同年龄段上,4种用药出血不良反应率分布各不相同。

  • 标签: 抗血栓形成药物 出血率 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