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危重症专职护理模式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6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危重症专职护理模式,分析两组患儿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患儿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机械通气治疗时间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显著低于观察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危重症专职护理模式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中具有显著效果,能够降低患儿住院费用,缩短机械通气治疗时间,减少并发生发生及死亡,提高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

  • 标签: 危重症专职护理模式 新生儿 呼吸窘迫综合征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护理干预降低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同时伴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作用。方法抽选2013年2月-2015年3月70例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研究组护理干预;对照组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上呼吸道感染、复发情况。结果研究组痰培养阴性77.14%较对照组45.71%更高;痰培养阳性59.26%较对照组81.25%更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提供护理干预后,有助于改善他们的自身免疫力,感染治愈率上升,复发率显著下降。

  • 标签: 维持性血液透析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俗话说的好,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特别是对于复发性呼吸道乳头状瘤气管切开术后患儿给予精细化的优质护理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通过多年护理临床实践工作中找到减少患儿术后气管套管发生堵管而发生呼吸困难的护理心得体会。

  • 标签: 复发性 呼吸道乳头状瘤 患儿 气管切开 堵管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与肺表面活性物质(PS)联合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方法选取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科NICU于2014年9月至2016年10月期间收治的NRDS患儿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2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CPAP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PS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疗效及各临床指标情况。结果观察组PH、PO2、PCO2及OI等临床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高于对照组的6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NRDS患儿给予CPAP联合PS治疗,患儿PH、PO2、PCO2及OI等临床指标改善明显,临床疗效显著,具有一定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肺表面活性物质 NRDS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不同途径应用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疗效与安全性。方法以2015年1月~2015年12月,门诊收治的小儿上呼吸道感染作为研究对象,共入选患儿120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59例、咽炎61例,采用随机对照分组,将患儿分为对照组、静脉组、吸入组各40例,对照组规范化治疗,对症治疗,同时联合抗病毒治疗,做好防寒保暖、生活管理,注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肌注喜炎平,静脉注射5mg/kg,1日1次,吸入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雾化吸入喜炎平注射液,25ml+生理盐水25ml,氧驱动雾化吸入,30min每次,1日1次,据疗效是否继续治疗,对比症状改善、痊愈时间。结果对照组、静脉组、雾化组退热时间、食欲不振消失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转住院率、6个月后慢性咳嗽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组、雾化组咳嗽消失时间对照组,静脉组眼部充血消失时间、鼻塞消失时间、痊愈时间低于对照组、雾化组低于静脉组,对照组72h症状遗留率高于静脉组、雾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疗效疗效较好,可加速呼吸道症状改善,缩短病程,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 标签: 小儿 上呼吸道感染 疗效 喜炎平注射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无创及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2型呼吸衰竭患者的效果。方法此次研究对象是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5年10月确诊为COPD并2型呼吸衰竭老年患者8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二氧化碳分压(PaCO2)的数值,分为轻度呼吸衰竭组(60mmHg≤PaCO2≤80mmHg)及重度呼吸衰竭(PaCO2>80mmHg)组,每组40例。两组均予抗感染、祛痰、解痉平喘等常规治疗。轻度呼吸衰竭组及重度呼吸衰竭组均随机分再为两组,每组20例,第一小组首先选用无创呼吸辅助通气,第二小组选用气管插管接呼吸辅助通气。观察各组患者在无创及有创机械通气3、12、24、48h后呼吸、心率、氧合指数、PaCO2及呼吸辅助通气时间、预后。结果轻度呼吸衰竭的两组患者在无创及有创机械通气3、12、24、48h后呼吸、心率、氧合指数、PaCO2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种通气方式以上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呼吸衰竭组,无创通气小组8例因病情危重、气道分泌物多中转有创通气,其余患者无创通气3、12、24、48h后呼吸、心率、氧合指数、PaCO2好转,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创机械通气组治疗3、12、24、48h后呼吸、心率、氧合指数、PaCO2好转,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呼吸衰竭患者无创通气时间长于有创通气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创通气组有效率高于无创通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PD并2型呼吸衰竭老年患者,在轻度呼吸衰竭时可选用无创机械通气,可达到改善呼吸衰竭,纠正缺氧及改善二氧化碳潴留,患者舒适性较好。但对重度呼吸衰竭患者,尤其痰液量多,廓清能力弱患者应尽早有创机械通气,可迅速纠正严重呼吸衰竭,并可清除气道痰液,有利于肺部感染控制。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2型呼吸衰竭 无创通气 有创通气 疗效